引言
《報任安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縱觀中華歷史的長河,有人因自己創下的豐功偉績而名留青史;也有人因為自己所犯下的罪行遺臭萬年,被後世所指責;還有一些人雖身居高位卻少有作為,在歷史中毫無存在感可言。
在前蘇聯的歷史上,有一位領導人就屬於最後一種人,雖然他曾擔任過蘇共中央的總書記和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是絕無爭議的一把手,但卻一直沒有多少存在感可言。這個人就是康斯坦丁·烏斯季諾維奇·契爾年科,也就是蘇聯的第六任領導人。在他之前的領導人都是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如列寧、史達林、赫魯雪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每一個名號都是響噹噹,只有他仿佛從來沒有出現過。

契爾年科在西伯利亞地區出生,他的父母都是處在社會最底層的貧苦農民。正是因為家境貧寒,契爾年科才非常懂事,不僅從小就努力學習,有時還去到被人家裡做童工來貼補家用。契爾年科能魚躍龍門是因為當時恰逢蘇聯迅速崛起之時,他就乘著社會的風潮加入了部隊,在二十歲時又加入了蘇共黨員,就此踏上了自己的從政之路。

到三十四歲時,契爾年科已經成為了奔薩州委的書記,在政壇十分活躍。契爾年科的政績十分出色,做事雷厲風行,因而很快就受到了中央的重視,仕途一片坦蕩。在二十年後,他就已經迅速躋身到高級官員的隊伍之中,擔任蘇共中央總務部部長、中央候補委員等職位,後來又平步青雲,一路升遷。
02
契爾年科這一路走來,最要感謝的就是當時的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正如《馬說》中所言「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勃列日涅夫對契爾年科非常信任,甚至還把他當作自己的接班人來培養,勃列日涅夫也有了「總管家」的名號。但人算不如天算,勃列日涅夫逝世後,契爾年科並沒有得到黨內多數派系的支持,因此也就沒能如願當上領導人。

可是誰知上任的安德羅波夫,身體狀況每況愈下,很快蘇聯就不得不再次面臨選舉新領導人的問題。而這一次,中央委員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契爾年科。於是,當時已經七十三歲高齡的契爾年科才得以當選總書記,成為了繼「十月革命」以來,年紀最大的蘇共最高領導人。令人遺憾的是,由於年事已高,契爾年科的身體狀況也並不好。僅僅上任十三個月就跟隨上任領導人的腳步與世長辭了,當時契爾年科74歲。而他的繼任者就是聞名全球無人不知的戈巴契夫。

在短短的十三個月中,契爾年科並沒有做出什麼突出的貢獻,這使得他成為蘇聯歷任的領導人中存在感最弱、最沒影響力的人,更悲催的是,蘇聯人民對這位任職時間極為短促的領導人,也並沒有什麼深刻的印象。比如,人們一旦提起列寧,便會想到是他帶領了人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是蘇聯最為偉大的國父;提起史達林,就能想到他的鐵腕手段,帶領蘇聯軍民取得了二戰的勝利,也是蘇聯模式的主要締造者;提起赫魯雪夫,就能想起銳意改革、取消秘密警察制度、同西方國家的關係破冰。

說起勃列日涅夫,人們更會想起,在他的領導下蘇聯的軍事力量才有了極大的提升。而蘇聯的核武器數量超過美國,國家實力達到頂峰,成為當之無愧的超級大國,這些都要歸功於他。甚至是執政時間同樣很短的安德烈波夫,也曾經大刀闊斧地進行過改革,積極地進行人了事調整、反彈肅清遏、不斷地整頓勞動紀律、完善國家的經濟機制。

此外,在當時蘇聯人民的心目中,安德羅波夫是如同彼得大帝一般偉大的「明君英主」。即使是在蘇聯解體以後,他也是眾多的前蘇聯領導人中,獲得正面評價最多的人。再說戈巴契夫,其他的功績不需要多說,單憑他把蘇聯搞垮這一點,就已經被世人牢牢地記住了。反觀契爾年科,雖然在位時還是延續了安德羅波夫時代的政策,但他並沒有進行大動作,既不改革,也不反腐,蘇聯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也沒有因他得到顯著提高,所以漸漸就成了眾多明珠當中最為黯淡的那顆,在歷史中被人們遺忘了。
結語
契爾年科出身貧寒卻能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坐上國家領導人的位置,其實力也是不言而喻的,只可惜時運不濟,73歲高齡才當選就已經註定了他不能被寫在蘇聯光輝的歷史上,實在令人感慨萬千。
參考資料:
《報任安書》《馬說》《蘇聯通史》《蘇聯興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