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朱紹傑
在眼下的「全民網課潮」中,中山大學中文系日前向各年級學生發出「一股清流」: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而不能正常到校期間,不跟風開網課,鼓勵本科生、研究生們在家閱讀與寫作。
中大中文系系主任彭玉平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不開設網課的考慮出於遵循人文學科的特點,讓學生通過這段寶貴、難得的時光自我閱讀、思考,「相對於以前的課堂教學可能還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而教育部日前亦有明確規定,不提倡、不鼓勵、不支持大規模的網課。
不跟風開網課,鼓勵個人閱讀寫作
2月13日,中山大學中文系通過郵件、微信公眾號及微信群等多個渠道向每一位本科生、研究生發送「關於疫情期間學習安排的建議」的信件。
信件中稱,按目前廣東省教育廳的安排,廣東省各高等學校2月底暫不開學,因此同學們返校學習的時間仍不能確定,此後一段時間(估計為30天左右)仍是居家學習時間。中文系長期實行「全程導師制」,學習過程中若遇到問題,同學們可隨時與自己的指導教師溝通。
為不辜負寶貴的學習時光,也為與開學後快節奏的教學安排相銜接,中文系向同學們提出了三點學習建議:將寫作類學習計劃向前調整,完成「大一作文」、「大二書評」、「大三學年論文」、「大四畢業論文」;集中落實「中山大學中文系推薦閱讀書目」。
其中,大一同學側重100種文學經典書目的閱讀,大三、大四同學側重50種理論經典的閱讀,大二同學兼顧文學經典與理論經典;根據本學期課程表,利用網絡資源,如bilibili網站上的北大、清華、復旦等免費人文社科公開課視頻合集,預習、學習相關課程。
消息發出,該系學生們十分驚喜,也引起了不少其他高校教師的圍觀和轉發。彭玉平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向學生發送這份學習建議和要求,是未雨綢繆地提醒學生,疫情期間待在家裡,學業不可荒廢。彭玉平認為,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解決自己跟自己面對的自然世界、文學世界、人文世界的關係。
「人文學科中的閱讀、思考、寫作是可以獨立進行的,彼此之間的合作關係相對來說比較少,讓同學們通過自我閱讀思考的方式進入到課程學習,相對於以前的課堂教學可能還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大中文系教授謝有順則認為,把「全民網課」改為「全民閱讀」,大家就不會手忙腳亂了,哪個家庭都能找出幾本書,但並非每個家庭都有網絡和電腦的。
開設網課是否適合人文學科?
與在家上網課相比,不少同學亦青睞於集中時間精力讀書寫作,措施因而獲得了同學們的支持。中大中文系大三學生張子康向記者表示:「延遲開學期間,系裡鼓勵本科生獨立思考、自主預習,這既有利於我們鍛鍊學術能力,發現學習興趣點,也是為了與開學後的教學安排相銜接,可謂一舉多得。
國家遭此災難,我們在關注疫情的同時,也應為自己充電蓄力。」該同學收到系內學習要求和建議後,向幾位專業課老師諮詢了下學期課程內容,利用電子資源提前學習;通過微信讀書、喜馬拉雅等看書、聽書,聯繫導師並匯報學年論文的進度。
關於人文學科在特殊時期是否開設網課,也因中大此舉引發高校同行的討論。彭玉平告訴記者,雖然中大中文系已經錄製了一些教學視頻,而從學科的角度出發,「天下中文是一家,大家都面對的是中國的語言文學,有的學校的網課非常好,我們也可以去借鑑,也可以去學習,不一定非要在形式上學自己學校開的課程。大學的辦學必須是開放的,開放才能夠把局限一個人思維慣性儘量減少,所以我們沒有跟風去開設線上的直播課程,主要還是出於這樣的一個考慮。」
有本地高校中文系教師為此舉點讚:「不跟風搞在線教學,嶺南就這一家。」不少北方高校的青年教師紛紛轉帖,其中一位南開大學中文系青年教師轉發並評道:「這樣挺好,閒暇與放鬆,是文學最好的滋養。」
該教師表示,這次疫情對教育模式的衝擊挺大,身邊的老師對網課評價不一。她認為,本來人文學科就是邊緣,在網課大潮中可能會再度邊緣化,人文學科的老師們需要有定力,堅持人文關懷和核心價值,同時也得對教學設計進行更新迭代,以學生更喜歡的方式來傳達。
來源 | 羊城派責編 | 孫磊實習生 | 梁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