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了,孩子成績單上,除了分數,
班主任評語最容易引起家人的重視。
老師對孩子有哪些寄語,
學習、生活上有什麼優缺點?
往往是過年期間一家人的談資。
他們讀的不是評語,
而是透過文字看到孩子的成長。
你筆下看似普通的孩子,
都是家長的全世界。
學生期末評語怎麼寫?網上的模板有點「辣眼睛」——
「你是個聰明可愛的小男/女孩。」
「你一直是個認真而負責的學生,關心同學,熱愛集體。」
「品行端正,學習努力,與同學相處融洽,積極與老師交流。」
「性格開朗,熱情活潑,對班級的各項活動總是積極參與,有良好的團隊精神。」
近期,一些「走心」的評語引起了全網關注——
浙江杭州景成實驗學校洪燕老師,用了一個學期為全班39名同學準備期末評語。這幾天,每個學生收到的是一張由老師親手繪製的漫畫肖像。
湖南長沙黃龍小學校長戴璐倡議用「情書」的方式給孩子寫評語,老師們展示出了十八般武藝:「紫嫣:萬紫千紅嫣入夢,黃龍校園名飛揚……」(古詩形式)「宇博,請查收陶老師寄來的快遞哦!物品:限量版愛心加油包……」(淘寶體形式)
浙江金華賓虹中學化學老師呂沆菲,用化學方程式給全班42位同學的性格、進步和蛻變寫評語。「2Na+2HO=2NaOH+H↑活潑的鈉在水面綻放美麗,回歸平靜,變得穩定。你從一開始的浮躁,到現在的沉著勤奮,相信不久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湖北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何橋小學袁謹瑤老師將32首抖音神曲改編成給學生的期末評語。「你笑起來真好看,像最亮的星一樣,把所有的難題,所有的錯誤統統都打敗……」
浙江杭州丁蘭實驗中學王楊軍老師把期末評語寫成對聯,「有智有品,兩心俱熱深得師友交口稱讚有勇有謀,一騎當先引領班級奮蹄奔騰。」
寫好期末評語,是班主任的一項重要工作。一方面,這是對學生一個學期的學習、生活做總結,激勵學生查漏補缺,更上一層樓。另一方面,期末評語表達了教師對學生的關愛,也喚起了學生對教師的回應,是充滿人文性的舉措。
今天,班主任寫評語,該如何摒棄傳統操行評語中千人一面的語言?如何引起學生的共鳴,進而做出積極的改變?這是一個瞄準「小切口」,收穫「大成效」的教育課題。
01
傷人的評語
期末評語易犯的十個毛病
針對期末評語的現狀,有研究者對140名班主任,204位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得出了如下數據:
結合調查以及相關資料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期末評語存在以下問題——
理解不到位:部分教師對班主任評語的重視程度不一,甚至認為學生不看重班主任評語,評語對學生的作用和影響不大。這從根本上導致了期末評語問題頻出。以成績為依據:班主任在給學生寫評語的時候習慣於參考學生成績,對優等生不吝溢美之詞,而對學業表現不佳的學生則多以勸誡的口吻。評語逐漸「失效」:有研究表明,16.7%的學生表示自己的期末評語偶爾才能反映出自己的真實表現,有23.3%的學生對教師的評語並不滿意。學生的期望值與老師對學生評語的重視程度之間有落差:學生對教師評語的不滿主要由於教師評語的「讚美激勵法」已經逐漸失效。在過分「糖衣炮彈」的轟炸下,學生對空洞的評價感到了失落。語言冰冷:部分評語冷冰冰的,甚至是網上模板的套用,反映了師生關係蒼白冷漠,缺失對學生的情感和心靈感召。千人一面:班主任對學生的評語不應是期末的「趕工」,籠統的評語會讓學生覺得班主任對自己的漠視,用心而有具體的評語則能讓學生感到你的真摯、親切與可信。內容呆板:評語呈現「老三段」的結構:大篇幅肯定學生優點、讚揚學生的「閃光之處」,接著溫情地用一兩句話點出學生缺點或不足之處,有時甚至避而不談,最後再用小篇幅的提出教師的期望。這樣評語呆板、機械,而且缺乏個性。落筆難:到了期末,班主任給班級中四五十位學生寫評語,確實很困難,尤其是給腰部學生寫評語更難落筆,好像無話可說。缺乏學生、家長的聲音:期末評語成為班主任的「獨角戲」,缺乏多元的評價角度,難免片面,過於主觀。學校不重視:期末評語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一部分,其重視程度可想而知,對期末評語的要求並不高,更別提為班主任提供評語撰寫的指導與培訓。
02
權威期待的力量
為什麼期末評語不容小覷?
期末評語是一個歷來關注度不高,但是長久保留的評價方式。看似不起眼,依然值得深入研究。它可以成為連接老師、學生、家長的有創新、有趣味、有滋味的溝通平臺。
更重要的是,通過期末評語,能夠促使學生建立積極的「鏡中我」:老師對自己的評價、態度,是反應自我的一面鏡子,通過這面鏡子,學生重新認識和把握自己。
對學生來說,一段好的期末評語,可以達到以下功能——
▍還原學生完整的「我」
期末評語作為師生互動的一種形式,能幫學生還原他們完整的「我」。不僅僅按照成績評定製度割裂學生的人格,教師的評價態度、評價觀和評價語言對學生以及師生互動行為具有巨大的影響作用。
教師評語是否能夠呈現還原學生完整的個性,及採用何種手段還原學生完整的「我」,幫助學生向老師「開放自我」,向他人「開放自我」。
▍「更好地成為你自己」
教育的價值在於,使人們能夠享受自己社會的文化,參與該社會的事務,這樣人才能感受到自我價值。
教師對學生的價值判斷的互動是保護其自尊心、自信心為根本前提。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充分了解、信任學生,才能通過互動表達不同的期待,影響學生的自我建構,更好地成為自己。
▍師生間良性的信息反饋模式(發展性評價)
教師的課堂言語、私下談話及期末評語,對學生來說都是一種信息的輸入。輸入信息通過學生能夠內部轉化,形成心智發展反應的信息輸出,變成行為又反饋給老師。
除了對學生的種種行為做出評定外,教師還要將學生的信息輸入與其他輸入相結合,例如家長評價、其他任課教師評語、社區成員評價等,改善教師的個人觀念、教師權威、師生關係,從而使師生間建立起良性的信息反饋模式。
這種良性的反饋必須基於教師對學生發展性評價和持久的期待上。
▍教育回歸生活的重要載體
世界著名教育學專家、「現象學教育學」的開創者馬克斯·范梅南認為,現代教育存在的問題是教育與實際生活脫節。他提出,從生活中的小軼事、小故事發現教育意義,能夠促進對教育的深入理解和反思。
教師通過觀察學生日常生活經驗、行為習慣,形成評語等文本語言,不僅在於激勵學生成長,也在挖掘深層的教育意義。成績是單一的,但是學生的生活是多元的。
▍師生在教育中的情感體驗
我國教育評價及評語的變遷可分為三個階段:
改革開放初期(1970-1980年)的思想鑑定:愛黨、愛國、為人民服務;
1980年末-1990年的操行評定: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
1990年代中期的評價手冊:共同「願景」——成績至上主義;
1990年代中後期至今:溫馨的新式評語興起及評價理念的轉變。
溫馨教師評語的出現反映了社會價值觀的轉變。1979年我國開始推行獨生子女政策,家長更重視家庭教育,並且更加關注自己的孩子在學校的行為表現及教師的期望和反饋。
面對這些眾星捧月的獨生子女,傳統的師尊生卑的教育觀念和教師訓斥式的評價方式不能滿足教育的現實需求。我國的教育研究者在完善教育評價體系時,開始加入對學生的情感因素,並強調學生的個體價值和情感需求。
03
「我的眼裡有你」
寫好期末評語的六大法寶
班主任應該認識到,自己不僅是個教書的老師,還應深入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做個集體學習生活的觀察者、欣賞者、評價者。藉助期末評語的改革,構建一種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這是教育者的深情表達。
▍重平時:邊寫邊改常常新
為了使評語有的放矢,體現學生的個性特點,我們不妨平時留心觀察每一位學生,儘量多地獲得第一手材料。期末,根據平時積累的素材寫出符合學生實際的評語。
比如,班幹部一般組織能力強,很有優越感,可往往缺少一種講團結的心理素質,因此在肯定優點的基礎上,指出:「只是老師多了一點遺憾,若能把自己與大家融合,那會使你的色彩更加豔麗。」
有一位學生各方面表現一般,沒有特別突出的優點,也沒有扎眼的缺點,但是有心的老師能發現,每天早晨他總是第一個到校。評價可以這樣寫:「你是一個珍惜時間的好學生,老師總是看到你第一個到學校,老師為你的舉動感到高興。」
▍開處方:突出教育的基本功能
不同於醫生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處方,教師的評語除了要堅持專業性和針對性,還需要突出教育的基本功能——個體發展功能與社會發展功能。
反映到評語中,如:「你每天第一個到校來為班開門,透出你對集體的熱愛。」「公開課上你那富有表情的朗讀,贏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讚嘆。」
有的班主任則在期末為每個學生發了一張獎狀,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把傳統的榮譽細化。
比如,將學習方面的「學習標兵」細化為「三好之星」「雙優之星」「學習達人」「進步之星」「勤奮之星」等;習慣養成方面,增設了「讀書達人」「詩詞達人」「小作家」「禮儀之星」「孝心少年」等。
同時,打破一個學生只能評一個榮譽的慣例,他既能拿到「小作家」的稱號,也能成為「勤奮之星」。讓每張獎狀都能發揮它的激勵作用。
▍可讀性:語言活潑,形式接地氣
隨著時代的變化和青少年成長環境的改變,期末評語的寫作方式也「與時俱進」一些,更有好處。因寫評語而爆紅的老師們,也是在形式上發揮了創意:春聯、表情包、漫畫、化學方程式等等。
還有一種故事式評語,可以在評語中講述一個有針對性的簡短的有啟迪意義的小故事,給學生以適當的點撥、批評和建議。
▍多元評價:聯動學生和家長
評語的最終目的是教育學生本人,而教師直接下評語的做法,是教師把已經寫好的結論交給他們,這樣學生就只能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
為了讓評語準確、全面,易於被學生接受,充分發揮教育意義,可以利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班幹評價的方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學生在校學習過程中邊寫邊改,這樣不斷地發揚優點,改正缺點,不斷進步。
教師還可以從中看到他們給自己的定位,這樣教師的評語就有了參照,據此寫出的評語也自然易於被學生接受。
評語的另一個目的,是希望家長能通過評語有針對性地協助學校共同搞好對學生的教育工作。因此,評語的確定自然也不應當缺少家長的參與。
讓家長將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傳達給老師,寫進評語,無疑是必要的和可行的。這樣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一是使教師的評語更準確更全面;二是可以消除偏見,增強彼此間的溝通與了解。
這樣的評語及時又民主,還有說服力。
▍親近性:評語還是手寫的好
現在,網絡技術發達,教育主管部門極力倡導的個性化評語早已失去了個性,被固定的模板所代替,這本已悲哀。老師的筆跡不應再被冷冰冰的列印文字所代替。
手寫評語,更能體現教師對學生的尊重,增進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感情。寫評語對老師來說是常規性工作,但要看見,孩子們對落在紙上的教師評語的期待目光。
▍專業發展:警惕「糖衣炮彈式」的評語
溫馨的新式評語已經泛濫。希望用評語來促進學生的成長,教師要提高本身的素養。不但需要具有廣博的專業知識,更需要對教育現象具有深刻的洞察力。
具體操作中,評語必須體現出:教師對學生才能與潛力的準確把握,教師對學生積極合理的期待。
著名哲學家黑格爾曾說,他從神學院畢業後,之所以進行哲學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受到了畢業時教師評語的影響。他的老師是如此評價他的:
「黑格爾,健康狀況不佳,中等身材,不善辭令,沉默寡言,天賦高,判斷力健全,記憶力強,文字通順,作風正派,有時不大用功,神學有成績,雖然嘗試講道不無熱情,但看來不是一個優秀的傳道士,語言知識豐富,哲學上十分努力!」
參考資料
鍾國榜,讓評語成為教育學生的助推器,貴州教育,2019.7
郭黛寶,教師評語中的師生互動研究——以H省R小學「主體性實驗」為背景,首都師範大學,2014.5
趙文英,換個方式寫評語,寧夏教育,2009.3
唐金龍,期末了,寫點「故事式評語」,教師之友,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