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02日 10:05 來源:西安晚報
參與互動(
)
衛計委、財政部近日聯合印發《關於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跨省就醫費用核查和結報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今年將依託國家新農合信息平臺,選擇部分地區和醫療機構,試點跨省就醫即時結報。到2020年,全國大部分省(區、市)要在具備條件的定點醫療機構開展跨省就醫直接結報。(3月1日《西安晚報》)
實現醫保異地結算,對於保障人口的正常流動,方便就醫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讓患者有享受優質醫療資源的充分選擇權。但是,具體到異地就醫保障的對接,並不是單純聯網與定點協議的技術問題,而是切實利益切割的問題。
首先,醫保保障成色會不會發生丟失。除了新農保之外,城鎮職工醫保與機關事業單位醫保,各地徵繳政策並不一致,與工資相掛鈎的徵繳基數也因工資收入的地區差別,有很大的不同,報銷辦法也不相同。此外,不少的省份,醫保在政策統一層面上,還僅限於地一級的行政單位。這樣的格局,就好比水池一樣,小而多口徑差異不小。異地就醫,醫療趨優的選擇,對於低保障的帳戶來說,是對託底功能的挑戰,這一直都是制約醫保異地即時結算的最大障礙。
如果在利益的算計之下,用降低報銷比例的辦法來滿足,無異於用利益作為條件,換取了便利。這個問題,事實上在各省以市為統籌單位,省級定點醫療報銷中比較普遍,意在防止所謂的「小病大治」。坦率地講,這並不符合保障的公平要義。
從長遠來看,公民保障一體化是必然趨勢,醫保政策在繳費、報銷上,用一把尺子來測算,用一個池子來蓄水放水。那麼,醫保跨省就醫即時報銷,到底是如何定位,宜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即是保障一體化的,醫保「一卡通」通存通兌,還是同一平臺下,各算各的帳的,純粹的「管道對接「?顯然,選擇不一樣,結果也不一樣。就個人來看,改革更宜一步到位,畢竟醫療不與收入有直接關係,可以按照社會平均工資作為徵繳統籌的基數,來統一全國的政策,統一類型帳戶。
其次,異地醫療對城市醫療資源供給的挑戰。醫保異地就醫主要流向是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動,特別是充分的選擇權,必然會導致城市醫療資源的堵塞,在兼顧保障成色,慎拿報銷比例作壁壘的前提下,城市還須加大公共投入,增大醫療服務的供給量,不能把便利性全部讓位給了高收費,喪失了醫療的公益性。換言之,推進醫保異地結算,在醫療改革中也要通盤考慮,創造條件。
推進醫保異地結算要兼顧「簡便」與「公平」,逐步打破制約異地就醫的障礙。一方面在宏觀政策上,宜加強頂層設計,建立相對統一與公平的徵繳與報銷指導意見,不能總靠摸石頭過河,不停地打補丁,讓改革的進程一拖再拖;另一方面在落實上,強化地方的責任,釐清權益界線,增強投入的積極性,在信息平臺建設、醫療資源均衡供給上互融互通,真正讓異地就醫,實現便民的同時,實惠不打折扣。木須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