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從食品百貨超市Coles的停滯不前到家居裝修零售店Bunnings的海外擴張的不順,2018年伊始,Wesfarmers集團就不斷有財務負面消息出來,對於這個投行出身,曾經參加過亞特蘭大奧運會拿過划槳比賽銀牌的新上任執行長Robert Scott來說,前面的挑戰不亞於去爭奪一枚奧運獎牌。
就零售業而言,Wesfarmers集團和Woolworths集團是澳洲兩大巨頭,控制澳洲大部分市場。下圖是二者之間的對比。
一
Wesfarmers面臨的零售困境
零售超市Coles – 停滯不前
沒有「新零售」,「新消費」這些最新流行的概念,也沒有線上線下及電商的密集結合,就連很多人認為的亞馬遜的進駐也沒有衝擊可言。2018年,澳洲零售超市還會是按照它們所習慣的步伐按部就班的行進著。
整體行業的波瀾不驚並不意味著沒有競爭,在過去20、30年裡老牌本土超市Coles,Woolworths以眾多的店數,高品牌認知度等優勢控制著絕大部分市場,隨著德國ALDI,美國的Costco及其他國外超市的進入,這種局面在逐漸被打破。
而作為市場佔有率第一二名的Woolworths和Wesfarmers 集團下的Coles的角逐也顯得尤為激烈。
2010到2017年被稱為Coles的「Down Down」 時代,Coles當時以價格為策略,從側面阻擊Woolwoths,這個紅色大手標識和改編自英國搖滾樂隊的down down歌也成了家喻戶曉的品牌標識。儘管後者在店面數量上佔有絕對優勢,但Coles在銷售增長及營業額方面更勝一籌。
老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時代變化之快,現在連十年都輪不上。Coles已經迷失了放向。
Coles迷失了方向
從2017年開始,供應商和機構投資者開始警告這個在過去7年處於超市競爭中的領先者。
最近投資銀行瑞銀(UBS)在對45家供應商進行的一項調查中發現,Coles的2018年和2019財政年年盈利預測顯示,作為超市消費黃金時期的12月份,Coles的業績幾乎全線下滑至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
報告中稱:「Coles的員工素質和士氣接近歷史最低點,面向客戶的指標(如現貨供應和促銷)正在惡化,其營銷策略也不盡如人意, 而且Coles的策略已經變成保守,過度依賴價格促銷,並沒有把重點放在其他價值措施(質量,社區,家庭)上,儘管零售超市在這方面不斷變化。」
報告中也建議Coles需要轉變戰略,可能需要進一步增加運營支出和資本投資。
為此,UBS在2018年將Coles的盈利預測下調3%,2019年下調6%,並認為與管理層做出的預測相反,6月份盈利不太可能。
預計12月份EBIT將下降18%,6月份EBIT將下降3%。
UBS對45家供應商進行每年兩次行業調查,對Coles和Woolworths在26個問題上進行評估,這包括:店內執行,現貨供應,促銷,價格認知,新鮮品質,商店展示和店內劇場,策略和營銷手段,文化,員工士氣和市場營銷等方面。
這項調查結果與Coles和Woolworths銷售業績有密切關係,被基金經理視為對未來業績的預估的關鍵指標。
Coles在這次調查中總體評分下降了0.6分,只達到了5.5分(滿分10分),為2009年8月以來的最低水平,26的評分點中有25個評分在下降,其中高管人員士氣和能力,促銷效果和分類管理和運營計劃等指標下降的最為嚴重。
相對應的是Woolworths在12月份的綜合得分也有所回落,下滑了0.3個百分點,達到了6.4個,但Woolworths在26個問題中有24個領先於Coles,在缺貨,新鮮食品,貨品展示方面有所提高,這也反映了Woolworths高管對管理的重視。
瑞銀UBS表示,Woolworths正在不斷的改善,特別是在私有品牌和數據使用方面,儘管Woolworths去年削減了私有標籤商品的價格,並且通過供應商聯盟門戶網站為供應商提供了免費的數據訪問
Coles現在的分數甚至低於Woolworths 在2016年被稱為黑暗時期的的分數,當時Woolworths為了保住它的利潤率不得不提高提高價格,從而失去了銷售和市場份額。
「
UBS認為Coles現在面臨的關鍵問題是是否需要轉變戰略或加大投資。過去Coles認為價格競爭高於其他一切,但現在看來超市不僅僅要以價格,還要注重產品展示,貨櫃擺放,活動及社區,畢竟這是一個在注重消費體驗的時代。
」
而Woolworths推出的積攢動物卡,向兒童免費提供水果等策略無疑吸引兒童,家長及社區的關注和消費。現在Coles視乎認識到這方面的不足,它將於 2018年重新推出「體育學校」計劃,並於9月份與小田徑籤署了為期三年的合作協議(包括供應免費香蕉)
Coles食品銷售額在2017年9月份上漲了0.3%,這是自2007年被Wesfarmers收購以來增長率最低的一個時期,而Woolworths超市的增長率為4.9%。
UBS方面稱,Coels的食品和酒類銷售在十二月份季度增長了0.6%,而Woolworths的同店超市銷售額增長了4%,連續第五個季度超過Coles。
Woolworths贏得了關鍵的聖誕節期, 並將以」勝利者「的姿態保持整個2018年,而Coles只能眼睜睜看著對手在超越。
二
Bunnings 海外業務的 敦刻爾克
澳洲零售業競爭模式基本上是建立在相同框架上競爭,即你賣什麼我也要賣什麼,在家居裝修零售店方面,當初Wesfarmers旗下的Bunnings和Woolworths收購的Masters的競爭便是如此。
從2009年的收購到2016年全面潰敗,Woolworths集團用了7年時間證明了並不是有錢就能任性,因為大就能把每件事情都能做好,當時很多媒體用Bunnings的海外擴張來嘲笑對手的失敗,整個Wesfarmers管理層信心爆棚,誰知2年後其海外業務也在步入了對手的後塵。
《澳洲金融評論報》最新報導了Wesfarmers將其海外投資帳面價值削減近13億元。
Wesfarmers指出,Bunnings英國與愛爾蘭分公司(BUKI)的虧損將在上半年擴大至1.65億澳元,該項目的負責人也將離開公司。
2016年,Wesfarmers以7.05億元的價格收購英國連鎖企業Homebase,並計劃斥資10億澳元重塑品牌,將門店改造成Bunnings品牌和格局。
然而,就在2月21日公布半年業績之前,Wesfarmers於周一表示,它大幅減記了Homebase 7.77億澳元的價值,這個數額比它當初支付的收購價還高。
去年10月即將離任的執行長Richard Goyder為自己任內做出的這個海外擴張決定曾經表示說這是一個需要時間考驗的投資,如果加個期限,至少10年;而現在新的CEO 面臨的問題更為迫切而現實——什麼時候止損。
「情懷千金不抵現實二兩」,對手Masters的倒下便是他們的前車之鑑,如果避免重蹈覆轍,壯士斷腕也許是最明智的選擇。
Wesfarmers還將庫存的價值減記6600萬澳元,Goodwill 減記1800萬澳元;遞延所得稅資產減記9200萬澳元,並記錄了7000萬澳元的關店準備金。預計2018財年上半年,BUKI將有1.65億澳元的息稅前基本損失,而先前估算為損失1.1億澳元。
BUKI也將關閉40家不盈利的店面。
Wesfarmers承認,這些減記反映了該公司已開設的19家Bunnings試點門店以及剩餘的231家Homebase品牌門店的業績不佳。
業績不佳也意味著管理層要換血
Wesfarmers宣布,BUKI 的CEO Peter Davis即將退休,由Damian McGloughlin接班。前者在Bunnings公司工作了25年,從上月開始就一直在休假。
Bunnings集團CEO Michael Schneider表示,因急於重新定位,此舉嚴重擾亂了Homebase的門店發展策略,嚴重程度超過預期,並導致了比預期更糟糕的虧損。他表示,首批19家Bunnings試點店的銷售業績值得鼓舞,但銷售在冬季有所下滑。
Schneider稱,該公司正審視在英國推出Bunnings門店的計劃,除了澳人熟悉的倉庫業態外,它還包括小型業態店。
但這點並不被投資者認可,因為Wesfarmers在收購之前,已經對發展策略做了盡職調查,驗證了可行性。
情況可能不樂觀
Wesfarmers旗下的另一個零售商Target的銷售額也低於預期,這家折扣百貨商店將抹掉3.06億澳元的非現金資產。
儘管銷售額疲軟,但預計Target上半年的息稅前利潤將達到3300萬澳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3.8%。
Wesfarmers稱,該公司將Kmart和Target品牌合併為一個部門,該部門的上半年利潤將達到約4.15億澳元,創2010年以來最高紀錄。
2017年市場傳聞Wesfarmers曾計有意將另一品牌Officeworks單獨上市,當時受亞馬遜進入澳洲及其他因素影響,最後計劃不得擱淺。
儘管亞馬遜還沒有市場預期的那樣,對於澳洲整體零售業太多影響,但現在作出結論還太早。
市場評述
瑞銀維持對Woolworths的買入評級,並維持對Wesfarmers的中性評級,隨著美股下跌,大盤震蕩,情況有可能還會在變化
(來源:澳洲財經見聞 Tom 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