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中國第一款可以從本土攻擊美國本土的洲際彈道飛彈東風-5,在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首次進行了短射程試驗並取得成功。此後十餘年又多次舉行短射程低彈道、高彈道飛行測試,終於在1979年1月取得成功,轉入全射程飛行試驗階段,一旦成功將使中國核力量的戰略威懾能力大幅提升。因而1980年,中國決定執行東風-5彈道飛彈全射程飛行試驗,代號「580任務」,彈著區選定在南太平洋南緯7度、東經171度33分為中心、半徑70海裡的圓形海域中,由科學實驗船在軍艦編隊護航下回收數據倉。
為執行這次測試任務,中國海軍精銳齊出,好不容易才湊齊了兩個護航編隊。當時中國最先進的051型護衛艦,整個海軍才裝備了9艘,一下子就抽出了6艘加入護航編隊,包括131南京艦、132合肥艦、162南寧艦、106西安艦、107銀川艦以及051D型驅逐艦108西寧艦。事實上,當時中國也就051型驅逐艦能拿得出手,裝備有能湊合用的反艦飛彈海鷹-1,三千多噸的排水量也勉強適合遠洋航行。中國現役的另一型驅逐艦6607型還屬於火炮護衛艦,在軍艦普遍飛彈化的當時堪稱古董級存在。
儘管中國海軍打出了手中最好的牌,但與它的對手們相差太遠,中國編隊被美國、日本等國軍艦、軍機全程圍觀。澳大利亞軍艦與紐西蘭打撈船在預定著陸海域周邊巡航,試圖抓住機會衝進彈著區,美國飛機在彈著區上空盤旋,中國護航軍艦針鋒相對封堵航路。當美國軍機發現數據倉後,即在數據倉上空超低空盤旋,並放下聲納浮標、海水採樣。最終,中國用時五分鐘三十秒,有驚無險地回收了數據倉。
1980年東風-5洲際彈道飛彈測試後,中國也曾測試潛射彈道飛彈,只不過是由近海向西部內陸靶場發射,再未如東風-5一樣射向遠洋。其中原因之一,恐怕還是中國海軍力量弱小,載人航天工程神舟飛船、探月工程嫦娥探測器著陸場選址內部也不難理解。中國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1970年代就提出了設想,但也直到中國海軍足以控制周邊海域時,才於21世紀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