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飯館和朋友吃飯,看到一幕景象,五味雜陳:
一家三口在吃飯,孩子坐在旁邊吃菜,爸爸站在桌邊給她夾菜。
突然,女孩嘴巴一撇,對媽媽說:「我要喝飲料!」
媽媽說:
「找爸爸要,爸爸有錢,我沒帶錢出來。」
令人吃驚的一幕發生了,女孩子居然直接給了爸爸一個耳光:「給錢!」
米藍和朋友看呆了,一個孩子在公眾場所打父親耳光,這樣匪夷所思的行為在任何人看來都不可理喻;
沒想到那位爸爸沒有任何回應,很自然地帶著女兒買飲料去了,這邊媽媽就自然而然地坐下,就著孩子的剩飯吃了起來。
這樣毫無底線原則的親子關係,真的是「天倫之樂」嗎?孩子長大之後,會發自內心地尊重、關愛父母嗎?
成都的柴先生,含辛茹苦把女兒養到18歲,自己平日生活節儉,「平日吃飯米粒掉到桌子上都要撿起來吃掉」。
終於,孩子得到了出國留學的機會,但令柴先生想不到的是,女兒將自己幾十年攢下的320萬血汗錢分幾次全部轉到自己名下,大肆揮霍,穿名牌服飾,吃高檔餐廳。
柴先生請求女兒歸還這筆錢:「如果你錢不退回來爸爸只有死,連藥都沒有......」卻被直接拉黑。
從此,他和女兒就失去了聯繫。
柴先生無比悲憤,他說自己一直秉承富養女兒的原則,沒想到辛苦半生,落得這樣的晚景悽涼。
面對孩子無理的要求,不加訓誡和矯正,一再滿足,傾盡家財來「富養」,最後只會變成他們眼中的「提款機」。
為人父母最大的悲哀,就是拼盡全力把孩子養成仇人。
孩子的這幾個壞習慣,父母一定要警惕
01
亂發脾氣
如今不少孩子都是家裡的寶貝,全家人眾星捧月似的捧著,對孩子有求必應,孩子發脾氣鬧情緒,也覺得是小孩子家不懂事,抱著哄著也就過去了。
切不可小看孩子發脾氣的行為,尤其是年齡小的孩子。
如果父母一味順著孩子的脾氣或者不當一回事,他們就會默認發脾氣是和父母相處的正常方式,隨著年歲增長,愈發變本加厲。
教育專家李子勳老師說過:
「孩子發脾氣,在親子關係中,其實是一種雙向衝突,孩子想藉由脾氣來控制父母,而父母又在孩子的牽制下,產生自己的情緒。」
之前曾看過一則新聞,上大學的女兒要買最新款手機,在手機專賣店又哭又鬧,逼的父母下跪相求,卻換來孩子的拳腳相加。
連和父母耐心溝通、基本尊重都做不到,又怎能指望孩子孝順?
曾看過一句話,鞭辟入裡:
「孩子3歲時,你不滿足要求,他可能頂多就是滿地打滾,孩子15歲時,可能會自殘、自殺、和你爭吵;
20歲時,你不滿足他,他可能會怨恨你,甚至攻擊你!」
孩子發脾氣,必須從小就重視,我們不能慣著寵著,也不能厲聲喝止。
最好的辦法,就是退一步,再理解,找問題。
退後一步,容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等孩子冷靜下來,表示理解孩子的處境,再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這樣的孩子,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感,知禮儀,懂進退,明白父母的難處,懂得自立的可貴。
02
自私自利,不顧他人感受
小時候跟爸媽出去聚餐,席間一個孩子吃飯,拿筷子在盤裡翻來翻去,夾菜都要在盤子裡甩幾下,弄得桌子上都是油點子。
回家路上,我聽爸媽談話,說這孩子別看聰明伶俐成績好,長大不一定能有出息。
前段時間跟老媽聊起天,偶然間說到這個孩子,老媽說他長大工作之後,因為父母拿不出足夠的錢支持他一次性買首付,就大發雷霆,還揚言要跟父母斷絕關係。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句話真的一點沒錯。
從小就我行我素,自私自利,絲毫不考慮別人的感受,長大之後又怎麼會對父母有敬愛之心呢?
之前看到佟麗婭的微博,非常暖心:
孩子的幼兒園搞「廟會」,孩子朵朵用掙來的錢,給媽媽買了一箱「鑽石」,晚上就算不睡覺,也要親手把禮物送給佟麗婭。
讀過尹建莉老師一篇《給小板凳揉揉疼》,讓我印象極為深刻:
孩子被小板凳絆倒了,家長不要去作勢打小板凳,而是要帶著孩子給凳子「揉揉疼」。
這樣,把小板凳從「故意絆人」的反面形象變成一個同樣遭受痛苦的朋友,讓孩子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明白什麼是理解和善良。
請別小看「同理心」這種珍貴的品質,擁有它的孩子,長大之後不一定是人群中最聰明的,但卻能成為一個溫柔而堅定、善良又正義的人。
所以,請大家一定要矯正孩子的自我意識,避免以後出現自私自利、不為身邊人考慮的狀況。
當然,我們不提倡過分的「無私」,但請一定讓孩子對世界保有一顆善良豁達的心。
03
家長大包大攬,孩子不懂感恩
前幾天,米藍看到一位媽媽在微信裡求助。
她說,剛剛過去的暑假,和兒子的關係降到冰點。
孩子在家裡每天打遊戲、看電視,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有一天媽媽生病了,實在沒力氣起來做飯,孩子又不會做,就讓他自己到小區門口便利店買點東西吃。
孩子一邊抱怨,一邊拖拖拉拉出了門。
回家之後兩手空空,根本沒想著給母親帶點吃的,甚至,自顧自地又回房間打遊戲去了。
這位媽媽說,米藍,我真的特別寒心,辛辛苦苦把他養大,連他的一句關心都換不來,以後該怎麼辦?
我簡單問了她平時和孩子相處的情況,原來,家裡爸爸常年在外工作,兒子成績還不錯,為了讓他「一心撲在學習上」,媽媽從來不讓他幹家務,什麼事情都打點得妥妥噹噹。
時間長了,孩子習慣了這樣理所當然索取的環境,對家人的關心和同理心逐漸鈍化,把媽媽當作了一個照顧衣食起居的保姆,而不是幫助扶持自己成長的長輩。
俗話說「三歲定八十」,很多孩子成長之後的陋習,是能從小時候的言行中看出端倪的。
日本教育心理學家加藤諦三先生說:
「『只要你幸福,我怎樣都可以』這句話,本質上是希望孩子能讓『我』幸福,希望孩子覺得能有『我』這樣的父母何其幸運。
表面上看並沒有對孩子要求什麼,實際上卻給孩子的心扣上了一把大鎖。」
讓孩子從小學會承擔自己應盡的責任,體諒覺察父母的辛苦,是他們為人處世的第一門必修課。
我們不是要讓孩子們變成言聽計從、感恩戴德的工具,而是要讓他們學會對別人的付出表示尊重和感激,明白家人的辛苦和不易,懂得」滴水之恩,湧泉相報。「
將這種美德的烙印,永遠刻在他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