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一位網友提問,既然要建中國版Wintel,為何不用自主CPU+自主作業系統,而是用自主CPU+Linux呢?
鐵流的回覆是,如果有內核全部自主開發的作業系統,那自然是好的,但現在的問題是沒有自主內核的作業系統,因而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Linux了。
這位網友認為,Linux本質上說也是"舶來品",雖然是開源的,但國內公司貢獻的代碼相對有限,做的也主要是"換皮"這類工作,Linux主要還是洋人在維護,Linux與自主可控並不天然劃等號。
從實踐上看,Linux存在諸多漏洞,以下內容根據公開消息整理:
CVE-2018-17182,這是Linux內存管理子系統中的緩存失效錯誤,導致釋放後使用漏洞,如果被利用,可能允許攻擊者獲得目標系統root權限。
CVE-2018-18344,這個漏洞源於timer_create系統調用的實現沒有正確地驗證sigevent->sigev_notify欄位。攻擊者可利用該漏洞讀取任意的內核內存。
CVE-2017-2636,該漏洞在Linux內核已經存在7年了,它能夠讓本地無權限的用戶獲取root權限,或者發動DDoS讓系統崩潰。
CVE-2016-5195,也就是髒牛漏洞,這是一個非常低級的漏洞,但非常難以置信的是,在Linux內核中已經有長達9年的時間。這個漏洞可以讓Linux內核的內存子系統在處理寫入時複製時產生race condition,惡意用戶可利用此漏洞,來獲取高權限,對只讀內存映射進行寫訪問。安全專家Phil Oester稱發現一名攻擊者利用該漏洞部署攻擊,並向Red Hat通報了最近的攻擊事件。
CVE-2016-0728,該漏洞是Linux系統內核中一個高危級別的本地權限提升0day漏洞,曾經有66%的安卓手機和1000萬Linux PC和伺服器都受到這項內存洩露漏洞的影響。
CVE-2018-16864、CVE-2018-16865、CVE-2018-16866,CVE-2018-16864和CVE-2018-16865是內存損壞漏洞,CVE-2018-16866是信息洩露漏洞。
在某年的USENIX安全會議上,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和美國陸軍實驗室的研究人員介紹了Linux的一個高危漏洞,並表示如果通信交換的過程不是加密的,那麼該TCP / IP網絡漏洞可以導致攻擊者識別兩個實體間的通信,從而進行流量劫持以及其他操作。另外,這種攻擊並不是中間人攻擊,攻擊者只需要知道其ip地址和目標埠,然後發送欺騙性的數據包到兩端即可。
......
誠然,由於Linux開源狀態下,全球安全研究人員都可以進行審查,使其"相對透明","相對安全",但連續不斷被發現存在漏洞,也說明開源軟體並不等於無懈可擊。
由於Linux的代碼大部分都是洋人寫的,且代碼審核的權限絕大部分不在中國人手裡,以及國內諸多Linux作業系統公司實力有限,所做的工作並非是自建內核,或從內核搭建的系統,而是修改別人的發行版(Fedora、Debian),也就是不少網友調侃的"換皮"。
即便將Linux內核視為"無懈可擊",這種"換皮"的做法依然存在一定風險了,因為從內核變成系統的過程中有太多風險,很多東西可以混進去。
另外,目前,Intel、紅帽等美國科技公司擁有較高的代碼貢獻率,而西方科技公司一貫有配合美國情報部門的傳統——這一點,斯諾登已經在稜鏡事件中披露了。
因此,不排除西方科技公司在貢獻Linux代碼的時候,事先就植入了後門(這些後門被發現後就稱為漏洞)。甚至,不排除一些Linux代碼貢獻者本身就是CIA、FBI的特工。
這就導致即便Linux開源,也無法保證國產Linux作業系統的代碼中不存在西方科技公司事先埋入後門的可能性。
鐵流認為,目前國內一些把Linux、Risc-V開源等同於自主可控的觀點,有一點過了。
具體來說,如果上基於Risc-V自主設計的CPU,核心IP全部自己寫,OS和應用軟體全部自己寫,那麼,說自主可控到也說得通。但如果只是從洋人手裡"拿"一個所謂的開源Risc-V內核自己設計SoC,那麼,鼓吹自主可控就值得商榷的。
類似的,如果能夠把Linux徹底吃透,並且能夠類似於安卓那樣另起爐灶,即便將來川普制裁(假設西方唯川普指揮棒是從),國內Linux廠商也能擺脫國外技術支持自己走下去。那麼,說國產Liunx作業系統自主可控也行。
但如果是處於現在的狀態,主要工作集中在"換皮",無法吃透Linux的所有細節,也沒法自己獨立走下去,那麼,談自主可控就有瑕疵了。
一位朋友認為,國產Linux其實和合資OS是類似的,大家都是技術引進,都是從洋人那裡"拿"源碼,誰也不比誰天然高一等。關鍵在於能否形成能力和實現消化吸收再創新——國內廠商能不能把源碼吃透?能不能實現"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比如國產Linux能否基於Linux進行發展,擺脫國外技術的依賴,走一條自己的路?
又比如合資OS能否實現消化吸收,並完善發展支持自主CPU?
總而言之,不能因為Linux、Risc-V打了開源標籤,就天然認為其符合自主可控,就技術引進項目來說,開源與否並非考量的關鍵,研發能力和能否實現"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才是重要考量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