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走過的路有時像直線,偶爾像圓 ,有些事、有些人走著走著便丟了、便散了,有些事、有些人走著走著還會遇見,也許是改頭換面物是人非般的遇見,也許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般的遇見。那路、那事、那人,便是曾經!
周末整理房間時,我從柜子裡翻出了一本相冊、一沓信封、一疊明信片、一摞小山一般高的書籍……這個過程就好比尋寶的過程。我有一本關於高中畢業的相冊,再次翻開它的剎那,我才知道時光被定格的那瞬間,我是多麼的青澀與無畏;我隱約記得我在高中時代寫過很多封書信,卻不知道它的厚度可以堪比一本加厚版的《五年高考,三年模擬》;我清楚自己的喜好,我喜好買書,卻不喜歡讀書,卻不知道我曾經買過如此多的書籍,封面依舊嶄新,歲月未曾在它的皮囊上刻下流年的痕跡。
如今想來,我高中解壓的方式便是寫信和買書。寫信的頻率之高一周能有三四次,每天早上在食堂吃完粉便會不自主地去書店溜達,翻翻雜誌,看看書店的阿姨又新進了哪些書。至此還不夠,中午吃完飯後我也要去書店逛逛,心情不好時,便是我掏錢買書的時機。買書這一行為的意義於我而言,更像是向外界販賣我的憂慮與失落,銀貨兩訖,得到書的我心情確實會由陰轉晴。
為此,我曾一度向我媽誇耀過:「你得慶幸你女兒心情不好時是喜歡買書,至少,我買的是知識,只是還沒被我灌輸進去罷了。」後來,過年的時候,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家長裡短的,幾個女人圍在一起烤火看電視嘮嗑,我便聽到我的一個嬸嬸說表姐上了高中後更喜歡買衣服之類的了,這時候,我媽積極地附和道:「我們家的也更喜歡買東西了,不過她買的是書,一個月就要買四五本......」我不太曉得我是在被誇耀還是被挖苦了。
我收到的書信落款基本都是我的哥哥,書信的內容大多都是關於成績、關於夢想、關於近況吧,那一晚,我沒有拆開曾經熟悉的信封,我總覺得倘若我拆開的話,我驚擾的可能是一段曾經的歲月、一灣沉澱在記憶深處的清澈。
從前,每當讀到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時,我始終是以旁觀者的身份來看待這一切,我知道這一詞句的意思,也能分析出女詞人的心境,卻始終無法感同身受,而今,我好像懂得了些許。
那段路是一段歲月,路上走過的人,路上發生過的事,都是被定格在那段路的過往。閒暇時刻,我也會在腦海裡,一遍又一遍任回憶的思緒自由地翻騰,因為我知道,往事需要被給予空間呼吸,現在的我也需要歲月的溫柔撫慰而得以頑強生長。
回憶終究只是回憶,曾經終究只是曾經,因為知道回不去,因為知道現在走的路、遇到的人、經歷過的事,終究會成為曾經,所以,我選擇大步向前,不捨棄曾經,也努力地奔赴未來!我始終相信著,在下一程,在下一個轉角,我會與那人、那事不期而遇,彼時的我們,那模樣都將比記憶裡的更為鮮活與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