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考生白湘菱以語數外總分430分的成績成為江蘇省文科第一名,但由於其歷史選測成績為B+,而無緣國內多所重點名校。一時輿論譁然。
其實嚴格來講,這個新聞是假新聞。因為江蘇高考成績實際由「語數外+自選2門水平測試」共同構成,只是語數外是百分制表述,總分480分(最初不是480,後增加附加題變為480);自選的2門是等級表述,即A+,A等。語數外總分第一,並不代表她是高考狀元,如果後面的水平測試都是A+,方能稱得上是第一。
自2008年起,江蘇開始實行「3+學業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模式,即高考只計算語數外3門主科成績分數,其他科目以選修的2門成績等級計分。
高校在錄取時,會提出不同選測科目的等級要求,等級達不到要求的考生則不能報考。因為2門選修課的水平測試相對簡單,又是等級表述,於是很多著名高校,特別是其文科專業,大多都對水平測試提出了最高等級的要求,即A+。
正是因為這一點,白湘菱無緣清北,其實也無緣很多著名高校。對很多熟悉這一招生考試制度的人來說,白並不委屈,文科生歷史考B+,說明她並不足夠優秀。其實這十餘年,因為水平測試成績沒有全部A+而無緣名校的人何止一個白湘菱?
江蘇相關方面回應這一問題時,只是簡單介紹了江蘇的高考政策,同時強調,江蘇明年回歸大部隊,滿分也是750分。可以理解為,其婉轉地表示,這一情況明年不會再發生了。換句話說,充滿爭議的2008江蘇高考改革壽終正寢。
雖然對2008江蘇高考改革充滿爭議,但我們應該表揚承認江蘇在教育改革,尤其是高考改革上的積極作為與擔當,這也是我們討論2008江蘇高考改革存在問題的重要前提。
關於江蘇這一高考制度推出初衷的說法很多,但有一點是明確的:以水平考試取代選拔性考試,淡化分數競爭,遏制應試教育。正因為此,後2門選修科目成績的表述完全用ABCD代替。
江蘇2008高考改革,其實更像是一個中西招生考試的結合體,或者說混合體。
美國的大學錄取,在成績上首先看的是GPA,即高中四年的在校成績,滿分4分,其次會看你的SAT(ACT)等高中學業水平測試,但這種測試更大的意義是對你的GPA形成一個成績的證據鏈。因為中學實在太多(38000左右),GPA必然參差不齊,不好看出絕對含金量,SAT於是就成了重要的佐證與參考。而SAT考試,前面必考2門(以前是3門),後面自選3門,每門滿分800分;所以以前SAT滿分是2400,現在則是1600。但無論怎麼樣,GPA與SAT,本質都是水平成績,只是成績表述方式不同。
當然,成績之外,或者說在成績基礎上,美國高校再綜合評價。
江蘇這一方案,顯然是受了美國招生考試制度的影響,在考試上是一個典型的混合方案。一方面保留純選拔性質的考試,即語數外,但又加入水平測試;在分數的表示上,既有選拔性考試必然的細分百分制表述,也有水平測試上的粗顆粒評價,如ABCD等。
12年後的今天回頭再看,江蘇的2008高考改革是否達到了目的?利弊如何?比如應試教育是否得到了緩解?學生負擔是否顯著下降或者下降?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試圖通過高考改革來扭轉應試教育,減輕學生負擔,本來就是緣木求魚。應試教育其實是功利化追求的結果,並不會因為你調整考試或者招生方式就不追求。
比如因為出國留學的增加,SAT、託福、雅思等涉及國外大學招生的考試訓練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嚴苛,遠遠超過了國內對高考的應試訓練。同理,我們這些年小規模推動綜合素質評價,於是各種競賽就開始被汙染,培訓創新甚至作假紛紛出現,最近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的舞弊不斷就是一例。
至於通過降低考試難度降低負擔更是荒唐,考試的難度和負擔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關係。絕對負擔實際是與你的期望相關的,再簡單的考試,想得第一、想得滿分都是很難的,負擔都是很重的,再難的考試,想得最後一名,想考零分都是簡單的、輕鬆的。
因此,江蘇2008高考改革無力完成減負這一重任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江蘇2008高考改革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或者說經驗教訓,卻是我們後面的改革需要重視汲取的。後2門選修科目水平測試的粗顆粒等級化表述,顯然不符合國情,我們大多數人的錄取最後還是要回到分數上,這時,粗顆粒評價的弊端就表現得很明顯,這也是家長詬病2008改革的核心之一。
因此,新高考改革雖然也定位水平測試,但顯然汲取了江蘇的經驗,回到了百分制表述,核心還是達到細分的目的。
但是江蘇改革中,後2門選修課水平測試給中學人才培養帶來的更深遠的影響還沒有引起重視,更值得警惕。
北京某著名大學對江蘇生源的長期監測表明,江蘇考生原來數學物理成績遙遙領先於全國其他地區,高居該校第一名。但是2008年新高考後,數學物理成績下降顯著,尤其是物理,在實施新高考5年後,江蘇考生的物理成績在新生的摸底測試中,從第一名跌至第19名。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考試的模式,語數外不分文理,數學難度不得不降低,而後面自選2門徹底是水平(等級)考試,難度大幅下降。
考得簡單了,少了,學生學的就少了,於是江蘇考生在這些學科上的水平就大幅度下滑。也因此,該校近些年對於江蘇考生不再像以前那麼青睞。
功利文化是瀰漫性的,一旦考試這個指揮棒簡單了,學的就必然少了,從這個角度說,從國家人才培養的角度看,我們需要高度警惕,中、高考考試水平化、簡單化,是否會帶來人才培養質量的普遍下降?
從江蘇看,是存在的。很多時候,好心可能辦的是壞事。
無論承認與否,好壞與否,在功利文化下,中、高考都是事實上的指揮棒,因此,對於這個指揮棒的調整需要謹慎。
2014年啟動的新高考改革,按原時間表,應該已經進入種大田的時期了,各改革省市也全部進入新高考周期,但至今仍有17個省市未啟動,目的還是希望「時間服從質量,進度服從效果」,以確保改革蹄疾步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