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堯威懾西北名噪於疆場,但他冠絕人臣的仕途之路,卻始於文墨。《清史稿》記載,年羹堯的父親年遐齡曾任康熙治下的湖廣巡撫,其為人處事低調謹慎,兢兢業業辦差為民,頗負賢能之名,故而深得康熙賞識。年遐齡秉性高雅淡薄,一生所愛唯有書卷,在他的影響下,年羹堯自幼飽讀經史,詩詞文章莫不手到擒來,弱冠之年已滿腹學識。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年羹堯開始揣摩兵書,對騎馬射箭如痴如醉,假以時日竟成文武全才,家門有子如此,年遐齡頗為欣慰。康熙三十九年,21歲的年羹堯考取功名高中進士,入翰林院供職。
此後長達8年的時間,從鄉試考官到內閣學士,年羹堯奔忙於筆墨紙硯,但他英武逼人的舉止氣韻,雷厲風行的處事風格,卻是尋常文官少有的,年羹堯逐漸得到康熙的格外注意。康熙四十八年,年羹堯被破格提拔,從內閣學士調任四川巡撫,未滿30卻成為一方封疆大吏,年羹堯感激涕零扔下筆桿,連夜奔赴四川就任。事實證明康熙沒有看錯,彼時蜀地漢夷雜處,匪患猖獗,治理起來非常棘手,而年羹堯到任後卻如魚得水,他一連數月從未蹲坐於府衙大堂,而是率領軍馬奔赴治下各地摸查熟悉情況,將為患的賊匪盡數肅清,更兼興利除弊。彼時的年羹堯也如他的父親年遐齡一樣「甘於淡泊」,他嚴禁徇私,杜絕收受金銀。上任一年,年羹堯的名聲就由蜀地享譽京師。
如此治事明敏的青年將才,康熙自然大大重用。彼時恰逢準噶爾首領阿拉布坦襲入青海西藏,情勢複雜兇險,年羹堯絲毫不懼身兼運糧、拒敵、安撫夷部,他的知兵之能展露無遺,康熙六十一年,年羹堯晉川陝總督。康熙駕崩雍正繼位後,妹妹年氏封妃,年羹堯一舉成為皇親國戚,雍正一道聖旨,將兵馬、糧餉、將帥調派等一切西北要務俱交於年羹堯,年羹堯腳踏西北而坐擁雲貴川。雍正二年,年羹堯率軍剿滅羅卜藏丹津之亂,至此,他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擎天之臣」。這場勝利對新君雍正來說太重要太及時了,他不禁稱年羹堯為「恩人」,所賜予年府上下的恩賞幾近無以復加。
然而「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年羹堯在雍正的褒揚中,漸漸失去了為人臣子的清醒和謹慎,他全然忘記了「飛鳥盡良弓藏」的警世恆言。志得意滿後,是驕橫跋扈,無論讓御前侍衛執鞭墜鐙,受王公勳貴跪拜問候還是擅作威福廣植羽翼,年羹堯至死也想不通,擊敗他的,抹殺他赫赫功績的竟然是這些微末細節。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叱吒一時的年大將軍被賜死在獄中,他的人生在92條大罪中宣告終結。年羹堯死後究竟葬於何處?數百年來眾說紛紜鮮為人知。而經過考古專家考證,在四川綿陽安家鎮卻有一處年家墓地,年羹堯與父兄皆安葬於此。
綿陽安家鎮有一偏遠的鵝溪村,此地有處景致絕佳的山嶺,山中環繞一條鵝溪,亦有古寺鵝溪寺。在山腰一片古木林立的原野中,隱藏著年羹堯的古墓,墳冢前矗立著一塊殘碑,依稀可辨年羹堯名諱。值得一提的是,年羹堯的墓冢上長著一顆巨大的菩提樹,當地村民祖輩傳說,這菩提樹有幾百年歷史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考古專家獲悉年羹堯墓地,立即前往勘測發掘,而趕到後,卻不停感慨來遲了!原來割去密密麻麻的荒草後,年羹堯墓布滿了盜洞,顯然摸金校尉已經提前光顧了,考古專家進行了試探發掘。
墓門早已被開啟,但保存完整,尚且能開動自如。整個墓室修葺的十分精美,均是大石條壘砌,然而除了懸掛的蜘蛛網,已然空空如也,棺木也全無蹤跡,這樣的空墓已經沒有了考古價值,人們隨即封閉墓門,對盜洞進行封堵後撤離。雖然年羹堯墓沒有了寶物,但據山下村民介紹,仍有很多人前往觀瞻。
至於年羹堯墓為何會出現在四川,清史專家表示,四川是年羹堯的發跡之地,古人素來對此頗為注重,再者年羹堯在此經營多年,有很多親信,當初他因罪被賜死後,已經不可能葬於京師或是別處,他以往的親信部下將其迎回蜀地安葬,也是合乎情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