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別人問他怎麼度過最艱難的日子,他總是兩個字「忍耐」。1973年從江西回來見到毛澤東,毛澤東問他這些年是怎麼過來的,他也說了兩個字: 「等待」。 |
鄧小平留給世人的印象很平實。解讀他說話行事的一些細節,會發現其平實之中蘊含的個性,很富感染力;傳達的思想方法和決策風格,更值得細細體會。
一
談到鄧小平,人們總會對他「三落三起」的政治人生感興趣,進而發問:他是怎樣面對挫折和逆境的?回答這個問題,自然會想到他作為革命家的堅忍不拔的理想和信念。此外,他的人生態度也很重要。比如,在逆境中,他始終保持樂觀的心態。鄧小平說過,樂觀是他的法寶,天天發愁日子怎麼過啊?在孩子們小時候,相互之間有時鬧點小彆扭,鄧小平只說一句話: 「要吵,你們出去吵!」妻子問他怎麼不管一管,他說,管什麼?早晚都會過去!「早晚都會過去」,孩子們鬧彆扭是這樣,政治生活中遭遇的矛盾、壓力和挫折,多少也會如此。鄧小平樂觀地相信未來,背後是對待矛盾、對待生活和對待歷史的辯證法,即不認為事物和環境會一成不變。當然,單純的樂觀也不行,說沒有憂慮也不現實,這就引出鄧小平在逆境中的第二種人生態度:忍耐和等待。
別人問他怎麼度過最艱難的日子,他總是兩個字———「忍耐」。1973年從江西回來見到毛澤東,毛澤東問他這些年是怎麼過來的,他也說了兩個字: 「等待」。忍耐和等待,並不一定是消極無為地面對困難,有痛苦,也有智慧和期望。這就引出鄧小平在逆境中的第三種人生態度:觀察、思考和判斷。人們把鄧小平在江西勞動時踩出的那條小道視為後來搞整頓、搞改革的伏筆,雖然是一種文學化的比喻和引申,但他第二次復出後那樣勇敢地搞整頓,第三次復出後又推動一系列改革,與他在逆境中冷靜地總結當代中國的經驗教訓、思考現實中存在的問題,不能說沒有關係。也就是說,他在思想認識上是作了準備的。
鄧小平在逆境中的上面這三種態度,給人的啟示是,幹事情,在困難、挫折和危局面前,如果驚惶失措,自己就先倒下了,這種情況下要謀事成事,需要的是戰勝自己,要有信念,也要有智慧,更要有措施。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國際社會主義事業遭受嚴重挫折。鄧小平的態度是:中國的社會主義是變不了的,誰也壓不垮我們。他提出的應對之策是: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實幹,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這些,既是鄧小平處變不驚的經驗之談,也是他把經驗提升為國家大政方針的智慧所在。
二
眾所周知,鄧小平愛看足球比賽,遇世界盃賽事,因為時間太晚不能看直播,就讓人錄下來,還叮囑工作人員,第二天早晨千萬別告訴他比賽結果。這是很真實的球迷心理。在他和家人在一起的影視素材中,常有其樂融融的場景,諸如小孫子撓他的腳心,他抓孫女的小辮子等等。他退下來後給孫輩寫信說:對國家,我是交了卷子的。你們要學點本事,大本事沒有,小本事、中本事總要靠自己去鍛鍊。這樣的期望平凡實在。
退休以後,他說,自己的願望是像普通人那樣到街上走一走,看一看。於是,他在上海的商場裡為孫輩們買了鉛筆和橡皮,還說:好多年沒有花錢了,這是我親手花人民幣。如此嚮往老百姓過日子的生活常態,反映在理政決策上面,是能夠真切地從老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發表意見,制定政策。鄧小平到基層視察,總習慣用老百姓的眼光來看事情,用老百姓的思維提問題,用老百姓的語言來說話。他1980年到四川看沼氣改造運用項目,在農戶家裡提的問題是:用沼氣燒開一壺水,要用多少時間?他還彎下腰去看火苗,問:這個火苗能不能炒腰花?會炒菜的人都知道,腰花要旺火爆炒才好吃,鄧小平是想弄清楚沼氣的火力到底有多大,是否適用於群眾的生活。問得這麼淺顯直白,看出他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熟悉到何等程度!
還有一次,他到北京前三門一帶去看剛剛蓋好的居民樓,發現用的都是老式掛鎖,便認真地說:不行啊,都80年代了,還鐵將軍把門,這不是告訴小偷,家裡沒人嗎?進到屋裡,他直接去看衛生間,又說:老百姓日子的好壞,看衛生間。職工下班回家後,想洗個澡,衛生間起碼要有洗澡的設備。鄧小平平時說話行事如此貼近老百姓,在國家大事的決策中提出解決溫飽、實現小康這樣一些老百姓聽得懂、摸得著、看得見的發展戰略,也就不是偶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