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回答如何度過文革:"忍耐"和"等待"

2020-12-25 手機鳳凰網

核心提示:別人問他怎麼度過最艱難的日子,他總是兩個字「忍耐」。1973年從江西回來見到毛澤東,毛澤東問他這些年是怎麼過來的,他也說了兩個字: 「等待」。

鄧小平留給世人的印象很平實。解讀他說話行事的一些細節,會發現其平實之中蘊含的個性,很富感染力;傳達的思想方法和決策風格,更值得細細體會。

談到鄧小平,人們總會對他「三落三起」的政治人生感興趣,進而發問:他是怎樣面對挫折和逆境的?回答這個問題,自然會想到他作為革命家的堅忍不拔的理想和信念。此外,他的人生態度也很重要。比如,在逆境中,他始終保持樂觀的心態。鄧小平說過,樂觀是他的法寶,天天發愁日子怎麼過啊?在孩子們小時候,相互之間有時鬧點小彆扭,鄧小平只說一句話: 「要吵,你們出去吵!」妻子問他怎麼不管一管,他說,管什麼?早晚都會過去!「早晚都會過去」,孩子們鬧彆扭是這樣,政治生活中遭遇的矛盾、壓力和挫折,多少也會如此。鄧小平樂觀地相信未來,背後是對待矛盾、對待生活和對待歷史的辯證法,即不認為事物和環境會一成不變。當然,單純的樂觀也不行,說沒有憂慮也不現實,這就引出鄧小平在逆境中的第二種人生態度:忍耐和等待。

別人問他怎麼度過最艱難的日子,他總是兩個字———「忍耐」。1973年從江西回來見到毛澤東,毛澤東問他這些年是怎麼過來的,他也說了兩個字: 「等待」。忍耐和等待,並不一定是消極無為地面對困難,有痛苦,也有智慧和期望。這就引出鄧小平在逆境中的第三種人生態度:觀察、思考和判斷。人們把鄧小平在江西勞動時踩出的那條小道視為後來搞整頓、搞改革的伏筆,雖然是一種文學化的比喻和引申,但他第二次復出後那樣勇敢地搞整頓,第三次復出後又推動一系列改革,與他在逆境中冷靜地總結當代中國的經驗教訓、思考現實中存在的問題,不能說沒有關係。也就是說,他在思想認識上是作了準備的。

鄧小平在逆境中的上面這三種態度,給人的啟示是,幹事情,在困難、挫折和危局面前,如果驚惶失措,自己就先倒下了,這種情況下要謀事成事,需要的是戰勝自己,要有信念,也要有智慧,更要有措施。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國際社會主義事業遭受嚴重挫折。鄧小平的態度是:中國的社會主義是變不了的,誰也壓不垮我們。他提出的應對之策是: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靜、冷靜、再冷靜,埋頭實幹,做好一件事,我們自己的事。這些,既是鄧小平處變不驚的經驗之談,也是他把經驗提升為國家大政方針的智慧所在。

眾所周知,鄧小平愛看足球比賽,遇世界盃賽事,因為時間太晚不能看直播,就讓人錄下來,還叮囑工作人員,第二天早晨千萬別告訴他比賽結果。這是很真實的球迷心理。在他和家人在一起的影視素材中,常有其樂融融的場景,諸如小孫子撓他的腳心,他抓孫女的小辮子等等。他退下來後給孫輩寫信說:對國家,我是交了卷子的。你們要學點本事,大本事沒有,小本事、中本事總要靠自己去鍛鍊。這樣的期望平凡實在。

退休以後,他說,自己的願望是像普通人那樣到街上走一走,看一看。於是,他在上海的商場裡為孫輩們買了鉛筆和橡皮,還說:好多年沒有花錢了,這是我親手花人民幣。如此嚮往老百姓過日子的生活常態,反映在理政決策上面,是能夠真切地從老百姓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發表意見,制定政策。鄧小平到基層視察,總習慣用老百姓的眼光來看事情,用老百姓的思維提問題,用老百姓的語言來說話。他1980年到四川看沼氣改造運用項目,在農戶家裡提的問題是:用沼氣燒開一壺水,要用多少時間?他還彎下腰去看火苗,問:這個火苗能不能炒腰花?會炒菜的人都知道,腰花要旺火爆炒才好吃,鄧小平是想弄清楚沼氣的火力到底有多大,是否適用於群眾的生活。問得這麼淺顯直白,看出他對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熟悉到何等程度!

還有一次,他到北京前三門一帶去看剛剛蓋好的居民樓,發現用的都是老式掛鎖,便認真地說:不行啊,都80年代了,還鐵將軍把門,這不是告訴小偷,家裡沒人嗎?進到屋裡,他直接去看衛生間,又說:老百姓日子的好壞,看衛生間。職工下班回家後,想洗個澡,衛生間起碼要有洗澡的設備。鄧小平平時說話行事如此貼近老百姓,在國家大事的決策中提出解決溫飽、實現小康這樣一些老百姓聽得懂、摸得著、看得見的發展戰略,也就不是偶然的了。

相關焦點

  • 人生需要等待和忍耐
    我想在他們三十年後得知事實也會為自己當初沒有耐心等待而後悔吧。是的,人生有很多的錯失,錯過你喜歡的糖、你喜歡的學校、你期待的工作、你想念的人....人生絕大部分的錯失都是因為你沒有足夠的忍耐與等待。你急切的想要等到你想要的,不願去多付出努力與心血。曾有人問德川家康:「杜鵑不啼,而要聽它啼,有什麼辦法?」德川家康的回答是:「等待它啼。」
  • 人生,要學會忍耐和等待
    為人處世,忍耐是一種能力,人生在世,等待是一種智慧。01人生,要學會忍耐和等待,忍耐才能讓你的內心越來越強大,等待才能讓你的發展越來越持久。02三國名人司馬懿就是忍耐和等待的最佳典範,曹操在世的時候他能忍,曹操不在世的時候他能等,他把能忍和能等發揮到了極致,他把忍耐和等待轉化為了能力和智慧,當然這些都是他計謀中的其中一部分,但誰都不可否認這些忍耐和等待確實對他的成功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 在美國國宴上反思文革 翻譯回憶鄧小平1979年訪美
    可是那時外交部的領導在找合適的翻譯上確實遇到了困難,因此副部長宮達非就把我叫去,說我雖然已不是「小冀」,而是「老冀」了,但願不願意再試一試為鄧小平當翻譯。我就回答說:能為鄧大人當翻譯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榮幸。  當時鄧小平是副總理,但美方的接待規格很高,相當於對一位國家首腦的接待。我作為國際司副司長,是鄧小平代表團中一個正式的成員,也是為他在所有活動中擔任翻譯的一個譯員。
  • 鄧小平傳計劃出版繁體字版 文集披露文革部分文稿
    鄧小平傳計劃出版繁體字版 文集披露文革部分文稿 2014-08-22 03:48:59   《鄧小平文集》首次披露鄧「文革」期間部分文稿  新京報訊 (記者許路陽 實習生黃小雨)昨日,中央文獻出版社社長劉敏對新京報記者介紹,已有香港一家出版社提出,希望出版繁體字版的《鄧小平傳(1904-1974)》。
  • 《歷史選擇了鄧小平》(2)--鄧小平紀念網--人民網
    美國《時代周刊》1986年第一期刊文介紹1985年度世界風雲人物鄧小平時曾這樣說:「鄧的長期革命生涯一直使傳記作者們覺得不可思議:有過在戰爭和革命中衝鋒陷陣的輝煌經歷;有過了不起的政治勝利;有過屈辱的下臺;也有過個人的成就和家庭的不幸……這位意志頑強的政治家不僅靠忍耐挺過了難關,而且終於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 等待是一種美麗的堅持,人生需要忍耐和等待!
    等待開門和拒絕開門都是一種心情,更需要一種勇氣和信心。他們在大學讀書時成了一對戀人,後來為一個現在看起來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而鬧翻了。三十年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們又在原來的小城相聚了。人生也是如此,等待不僅是一種機遇的把握,也是一種智慧與命運的較量。人生充滿了無數等待。江河冬眠後等待甦醒,種子入倉後等待播種,農民播種後等待收穫,百花凋謝後等待花開,野草枯萎後等待春風……新娘披上婚紗的日子,在興奮忐忑中,等待的是他走過來。人的一輩子不就是在無盡的等待中度過?有了等待,才有了希望以及希望的美麗。
  • 中央首次為鄧小平立傳 鄧小平1975-1997年傳記正撰寫
    鄧小平「文革」期間被打倒的經歷如何展現,尤為引人關注。該書用三個章節,講述了鄧小平從「文革」初期被打倒到1973年復出工作的歷史。   該書稱,促使毛澤東重新起用鄧小平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鄧小平在被打倒之後,始終沒有消極應對,而是積極地頻繁地用書信的方式保持著與毛澤東的聯繫。
  • 鄧小平崛起謎:三起三落靠什麼堅韌
    鄧小平成功地實施改革,讓中國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道路。這對十幾億人口的國家來說關係重大,而又多麼難。他是怎麼做到的?有哪些可以值得借鑑的地方? 一、身處逆境能屈能伸,隨機應變懂變通之策,知進退的分寸,三起三落靠善於等待 鄧小平三起三落,不僅在中國乃至世界領導者的發展歷史上也是傳奇。鄧小平在「文革」中經歷了被打倒又復出,再打倒再復出的過程,富有傳奇色彩。
  • 1972年鄧小平首談文革:「左」了 林彪是偽君子
    於是,鄧小平和夫人卓琳及繼母夏伯根,收拾了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和鄧小平常看的幾箱書,於10月22日乘坐一架老式伊爾——14型軍用飛機從北京起飛,飛抵南昌向塘機場。  到了江西省會南昌之後,鄧小平三人先被安排到濱江招待所。省革委會副主任、省軍區司令員楊棟梁看望了鄧小平夫婦。
  • 鄧小平為中國留下哪些精神「遺產」
    他的名字始終和改革開放連在一起,除了改革,他還為中國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遺產」,學習鄧小平以下幾點重要品質,對於我們廣大黨員幹部有很大幫助。  1、信念堅定的政治品格  1986年,美國記者華萊士採訪鄧小平時,鄧小平說:「我是個馬克思主義者。我一直遵循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馬克思主義,另一個詞叫共產主義。
  • 為鄧小平當翻譯
    鄧小平要親自出訪美國。外交部要為鄧小平找一個合適的翻譯。我那時已49歲,早過了敬愛的周總理規定的40歲以上不再當一線口譯的那條線。可是那時外交部的領導在找合適的翻譯上確實遇到了困難,因此副部長宮達非就把我叫去說,我雖然已不是「小冀」,而是「老冀」了,但願不願意再試一試為鄧小平當翻譯。我就回答說:能為鄧大人當翻譯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榮幸。
  • 薄一波這樣評價毛澤東和鄧小平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他就與鄧小平一起度過了極為艱苦、極其光榮的戰爭歲月;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年代裡,他長期在鄧小平直接領導下工作,受益良多;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他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旗幟下,參與黨和國家的領導與決策工作,同鄧小平結下了深厚情誼。 薄一波離開領導崗位以後,專心從事回憶錄的寫作。
  • 鄧小平與卓琳的夫妻之道
    後來,在毛澤東的窯洞前,毛澤東、劉少奇、張聞天、李富春等中央領導人和鄧小平的許多戰友齊聚一堂,為鄧小平、卓琳舉辦了簡樸卻不失浪漫的婚禮。在當時還有對夫妻孔原和許明結婚,於是四位新人便合拍了一張別具一格的結婚照。鄧小平與卓琳結婚照(左側是孔原和妻子許明,右側是鄧小平和卓琳)。1939年夏末,抗日戰爭進入了更加艱苦的相持階段。
  • 鄧小平:文如其人,擲地有聲
    據《我的父親鄧小平(「文革」歲月)》一書記載,「文革」期間,造反派曾在鄧小平家中翻來翻去,想搜集一些「罪證」,但一無所獲,原來「父親辦公的習慣是,開會不做記錄,平時不寫筆記,發言講話不寫講稿,最多一個紙條記幾個數字,但凡落筆都在文件上。處理文件都是當日事當日畢,看完批完就讓秘書拿走,辦公室內不留文件」。
  • 1977年,鄧小平如何決策恢復高考
    高考是一個萬眾矚目、影響重大的教育考試制度,而1977年恢復高考,是「文革」後撥亂反正開創新局的分水嶺,是棄舊圖新的標誌,因而被一些論者看成是個人和民族的「諾曼第登陸」,[1]是「中國青年的復活節」……。確實,1977年的高考,不僅是許多人命運的轉折點,而且成為一個國家與時代的拐點。它是一段值得珍藏的歷史,是一種歷久彌新的記憶,是一個永留史冊的傳奇。
  • 鄧小平英文翻譯張維為回憶偉人:鄧小平印象記
    張維為,日內瓦大學亞洲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清華大學和復旦大學兼任教授。八十年代中期曾擔任鄧小平和其他中國領導人的英文翻譯。  鄧小平印象記  ——回憶鄧小平1985年與穆加貝的一次談話  (一)  我是一九八三年八月末的一天到外交部翻譯室報到的。
  • 揭秘「文革」爭議:毛澤東一人究竟犯了多大的錯?
    1981年,鄧小平、華國鋒、胡耀邦、陳雲、李先念等在五屆人大四次會議上   節選自《告別「文革」:「歷史決議」是如何煉成的?》這一稿中關於「文革」的論述佔全稿將近三分之一,對毛澤東的錯誤,尤其是發動和領導「文革」的錯誤進行了否定評價,可以說是整個《決議》中最受人關注的部分。在座談會上,胡喬木講了歷史決議中一個份量很重的新論斷,那就是「文革」的性質——不是革命,而是內亂。
  • 鄧小平的偉大:對內不折騰,對外有謀略
    有一種說法,認為鄧小平搞改革開放只是歷史的偶然,假如當時沒有鄧小平,其他領導人也會搞改革開放。這樣的看法似乎立不住腳,可以說沒有鄧小平,就沒有改革開放。雖然是順應大勢,但改革是否必然,是否會有那樣的力度魄力,是否會用這種形式,這個速度、規模,那就不好說了。看看東邊的鄰居,他們未必沒有改革呼聲和歷史必要性,幾十年了,改了個啥?
  • 人民日報:決不允許「文革」這樣的錯誤重演
    應該如何認識「文革」?1980年8月,鄧小平同志兩次會見義大利記者法拉奇,以坦蕩的歷史胸襟和客觀鮮明的政治態度回答了當時國內國際都非常關注的中國共產黨對毛澤東同志和「文化大革命」的評價問題。一年後,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一系列重大歷史問題作出正確結論,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實事求是地評價了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充分論述了毛澤東思想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偉大意義。這個決議對「文革」的政治定性和原因分析,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人民的檢驗和歷史的檢驗,具有不可動搖的科學性和權威性。
  • 文革胡耀邦被紅衛兵用皮帶抽得滿地打滾
    親歷「文革」初期的激烈鬥爭一提起這段往事,胡克實便沉浸於「文革」歲月的回憶之中。胡克實說,在1966年六七月份,「文革」剛剛開始,北京處於非常混亂之中。毛澤東主席那時不在北京,而在杭州。在北京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是劉少奇副主席和鄧小平總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