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已經想不起來,從什麼時候開始看到媽媽頭上的第一根白頭髮。當時媽媽開玩笑的說:「媽媽都有白頭髮了,媽媽老了!」 可是我的內心完全不能接受媽媽變老這個事實。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結婚,生孩子,孩子一天天長大,而媽媽的白髮一天天變多,皺紋也爬上了她的臉頰,媽媽真的老了。最近這段時間媽媽跟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看我這記性,我又忘了!「甚至她有時候還說自己是不是得了老年痴呆症。
每次聽到她說這句話,我的心裡充滿了擔憂和心疼。老人年紀大了,健忘也是常有的事,但是症狀嚴重的話有可能是患病所導致,比如阿爾茨海默病。
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以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方面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性痴呆表現為特徵的疾病,此病的治療以改善認知功能,延緩疾病進展為目的。有效的康復訓練對患者行為矯正、記憶恢復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最近讀到了一本關於如何守護逐漸老去的父母的書,是日本作家岸見一郎最新出版的《請你迷失在我身旁》。岸見一郎是日本心理學家,哲學家,曾在京都大學研究生院文學研究系讀博士,專攻西洋哲學史。1989年起致力於研究希臘哲學和阿德勒心理學。著作有《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入門》等多部暢銷作品。
《請你迷失在我身旁》是作者岸見一郎在照顧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父親過程中,逐漸體會到其中的種種不易,既然不能迴避,他便決定勇敢快樂地去面對。這本書著眼於在不易的照護中為照護者減輕負擔,為有患病長者需要照顧的家庭提供心理疏導和建設,鼓勵讀者無論與父母關係是否親近,都可以重新構建良性的家庭關係,坦然面對父母年老、生病、甚至會離我們而去的現實,擁有彼此尊敬、相互信賴的家庭關係。
作者岸見一郎的父親長年獨居,之前並未發現父親的身體有什麼異常。直到有一次父親突然生病住院,經過進一步檢查後才發現父親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症。從此,岸見一郎便開始照護父親的生活。
人們往往不能及時發現病情,父母的病,自己的病都是這樣。其實症狀可能早就出現了,我們只是不願把自己身體的問題和可能致命的病聯繫起來,所以,我們在事實面前麻痺自己,忽視自己身體的問題。
當岸見一郎得知父親被確診之後,並沒有感到意外,因為之前自己也有過懷疑,只是內心一直不願面對,直到醫生告知,才感到後悔不已。
很多人在照護父母的時候感到痛苦,是因為帶著負罪感和自責去照顧。為自己沒能早點發現父母的病情感到自責,或者父母因為患病而發生意外,比如父母自己出門回不了家,走失,甚至遭遇交通事故。子女如果帶著這些情緒照顧父母,必定備受煎熬,也會增加照顧的難度。
患上阿爾茨海默症的人所表現出來的症狀各不相同,但這個病並不會危及生命,但也不會痊癒,子女做的只能是守護和陪伴,直至生命的終點。這個跟患上其他絕症是完全不一樣的,其他的疾病家人能夠有心理準備,可是這個病似乎看不到終點在哪裡,而子女也不可能盼著父母早點離去。
那麼作為家人,我們能為患病的父母做些什麼呢?在照護父母的過程中,我們要理解父母的言行並恰當地應對,避免和父母發生不必要的衝突。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轉換思維,我們要建立和父母之間和諧的親子關係,這樣也能讓照護工作變得輕鬆。
和父母的關係不同於與其他人的關係,是伴隨子女到最後的、不可迴避的一種關係。子女從小和父母朝夕相處,彼此之間的關係比與任何其他人的關係都親近。子女和父母的關係好壞也決定了照顧父母的難易程度。有的子女曾經和父母矛盾不斷,而有的子女和父母的關係一直非常融洽。這兩種情況下的子女照顧父母時所承受的負擔肯定是不一樣的。
無論過去的親子關係如何,過去的事情只能讓它過去,雖然忘記過去並不容易,但是我們不能一直背著包袱往前走。
當父母身體健康時,我們可能很少主動關心他們。噹噹父母出現健康問題時,父母就變成了我們放不下的牽掛。特別是對於患有認知症的父母來說,子女總是放心不下父母,如果讓他們獨自在家,擔心他們是否吃過飯了,是否會摔倒,是否會自己跑出去回不來了。
這裡作者為大家提了一個很好的建議:照護時不要逞強,不畏懼求助他人。如果家裡有兄弟姐妹,那麼大家可以輪流照顧父母。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條件照顧父母,比如有些子女在國外工作。但是有困難的時候也一定要向其他兄弟姐妹提出來,問題總有解決的辦法。如果沒有兄弟姐妹幫忙,那麼向外尋找看護機構也是非常好的選擇,作者後來也將父親送去了老人保健機構。但是要注意的是,將父母送去養老機構並不意味著照護工作的結束,直到最後,作者也是每周兩次前往保健機構陪伴父親。
現在中國很多人的觀念也發生了改變,開始慢慢接受社會化養老的理念,不再覺得去養老院是被子女拋棄了。事實上,出於安全角度考慮,對於那些生活無法自理,或者出現認知障礙的老人來說,住在養老院確實是最好的選擇。
首先,子女在照護父母的過程中,要放下回報父母的想法。照護不是子女用來回報父母的手段。即使子女做得再好,也報答不了父母的養育之恩。
子女在面對年老的父母時,一定要明確:辦得到的事就說辦得到,辦不到的事就說辦不到。子女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
那么子女和父母之間該如何建立新的親子關係呢?如果你和父母之間曾經發生過矛盾,那麼就在當下改善和父母的關係。患病的父母可能已經忘記了過去,他們的記憶消失了,也許他們覺得那些記憶是沒必要記住的,他們只記住了那些開心的事情,所以我們就沒必要再糾結於過去。當然對於和父母有矛盾的人來說,突然要求他們和父母和諧相處是很困難的事情。
一開始可以先尋求相安無事,先從一些容易達成的事情開始,一點點改變,至少能心平氣和的待在一個空間。此外子女要退出和父母的權力之爭,子女和父母產生矛盾,總是因為在一些事情上爭執不休,雙方如果都堅持認為」我沒有錯「,那麼就將陷入權力之爭的困境之中。
我們要構建一種無須爭論對錯的關係,無論發生什麼,從權力之爭中退出,就能營造一種歲月靜好的氛圍。所以改變思維方式非常重要,我們要儘可能去享受照顧父母的過程,不必較真,認真守護,樂在起其中。
當我們需要暫時離開父母時,不需要理由,即不用為此感到不安、憤怒,需要離開時就離開。不用為離開找各種理由,單純的離開就行。這點可能跟我們過去的觀念有點不一樣,以前我認為照顧父母,需要24小時不間斷的守著父母,除非有人來幫忙。但事實上,我們在照顧父母的同時,也不可能完全放棄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我們也需要適當的休息來調整自己。
過去,我們總為孩子的成長而驚喜,而現在總為父母的衰老而失望。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就會慢慢感受孩子的成長,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就會感覺病情在緩解。
父母有時候會重複提起同一件事,說明他們認為這件事非常重要,子女應該好好聽他們說。當然要做到這點確實不容易,其實聽也是有技巧的。有一位精神科醫生說他奶奶和他說話時經常會問:「我以前是不是說過了?」 他總是回答:「您之前說過,但奶奶說的事,無論聽多少遍都覺得有趣。」 我們可以試著這樣提醒父母,他們就不會每次都說完全一樣的話。
患認知症的人生活在他們自己的世界裡,他們有自己的個人時間軸。如果人是一個人活著的話,這樣是沒問題的,但是若是只活在自己的時間軸是很難和他人相處的,因此才有了共同的時間軸。無論患者想不想,他們總歸要回歸在共同時間軸的世界裡。
我們不必每次去糾正父母的錯誤,父母說的未必是事實,卻是他們希望的「真相」。只要是沒有危險的事,即使不是事實,子女也要試著接納。接納並不意味著要認可父母說的話,如果我們都去否定父母的話,那麼父母就沒有任何「夥伴」了。跟父母成為朋友,這就是在建立新的親子關係。
在人生的任何階段,人都不能靠別人獲得幸福。養育孩子的時候,父母想讓孩子得到幸福。父母照顧孩子的生活,給予他們任何需要的幫助,但是孩子最終還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也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獲得幸福。
同樣,子女在照顧父母的時候,也要明白自己無法讓父母幸福。這不是說子女不能為父母做點什麼,而是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什麼是自己能為父母做的,什麼是自己無法為父母做的。凡事盡力了就沒有遺憾,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子女。
小時候父母陪我們長大,長大了我們陪父母變老。不管父母變成了什麼模樣,我們都要接納他們,尊重他們,如果他們迷失了方向,請一定要迷失在我們的身旁。祝天下所有的爸爸媽媽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