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心理測評
目前疫情期間,絕大部分的孩子還不能到校上學,而長時間呆在家中,可能會使生性活潑好動的兒童表現出焦慮、愛發脾氣、無助、恐懼,對立違抗、過度依賴、行為幼稚、退行迴避、哭泣、尖叫、注意力集中困難,有的還可能表現出頭痛、呼吸不暢、胃腸不適等症狀。
基於此,邁煒心理近期推出免費測評-《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MHS-CA)》,以幫助家長進一步了解疫情時期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
通過兒童(或與家長一起)在線作答,可使孩子及家長更好地了解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態,從而在必要時進行相應的調整或幹預。該量表是專業量表,可用於對兒童心理健康狀況的評估。(*不可作為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的診斷/篩查工具。)
——為什麼要測——
您的孩子心理健康嗎?
雖然很多家長很重視孩子心理健康的問題,但真正認真思考和對待這一問題的卻甚少。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只有那些總是被老師「投訴」,或是孩子被明確診斷為諸如多動症、自閉症、抑鬱症等的家長,且只是部分家長才會真正重視這個問題,並著手去解決。而許多家長即使孩子被明確診斷,仍然不願意面對病情,導致孩子不能得到及時、規範治療。另一方面,兒童諸如情緒問題、社交問題及行為問題等方面的問題,也常常被家長忽視,大部分家長認為那並不是心理健康問題,最後變成大問題時才追悔莫及。所以,要重視兒童青少年成長過程中的心理健康問題。
當前,全世界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十分嚴峻。去年,國家衛健委公布了一組數據稱,全世界青少年健康心理疾病發病率在20%左右,我們國家低一點,但也在逐年增加。同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團中央國際聯絡部發布的《中國青年發展報告》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比如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發布的報告中指出,抑鬱症在「青少年疾病及殘障」中排行首位,抑鬱症在兒童及青少年中的流行率約為5%~12%。再如注意力缺陷多動症障礙(ADHD)在學齡兒童中的總患病率為3%~10%,男孩患病率是女孩的3~4倍,在廣州某醫院兒童青少年科20%左右的是多動症患者。而一項針對4006名在校學生的研究結果也顯示(周曉琴,2013):21.3%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這一發生率與發達國家的發病率調查結果(12.4%~21.8%)比較接近,也與多數國內近期規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基本一致;抑鬱、焦慮、強迫、注意和衝動等問題常見;單親、離異或重組家庭和貧困家庭子女健康狀況較差,存在更多的情緒問題;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最好,高中生最差。另外,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迅速發展,現在孩子的學業壓力、競爭壓力普通比較大,從而使其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說明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需要家長、老師和社會重視起來。
然而,兒童的心理健康與否將影響孩子的一生。心理問題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是常見的,但是,一方面由於它的隱秘性,在兒童的日常生活、學習中不易發現,或是即使被發現也得不到重視;另一方面,還由於兒童時期是身體心理迅速成長發展的重要階段,是心理素質培養和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各種心理健康問題的多發階段。所以,如果不及時、有效地對兒童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給予相應的幹預,極易引起嚴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礙,而且兒童時期的心理健康問題往往會持續到成年時期,影響其學業成就、工作和社會交往,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精神、心理和經濟負擔。
那麼,兒童有什麼樣的表現才算是心理健康呢?
有代表性的兒童心理健康的標誌為:1)智力發展正常;2)情緒穩定,情緒反應適度;3)樂於與人交往,人際關係融洽;4)行為統一和協調;5)性格特徵良好。
究其原因,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影響因素很多、很複雜,一般認為是由遺傳、社會、家庭、學校及個體的偶然經歷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家庭環境的影響具有特殊的意義。比如近親結婚導致子女智力缺陷,或其他因素導致孩子先天畸形,會使兒童心理健康受到極大影響;再如離異家庭、單親家庭、重組家庭、貧困家庭,或是整天吵嘴打架、或是冷漠緊張的家庭環境,或是父母粗暴、忽視或溺愛等的教養方式,或是父母較低的文化素質和心理素質;再或者常常被老師體罰、學習成績差、較高的升學壓力、被別的孩子欺負等都會影響到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所以,在了解了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及成因,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必要時進行幹預與調整,維護其心理健康就顯得非常重要了。而《兒少心理健康量表(MHS-CA)量表》是一個相對專業可靠的測量工具,從認知、情緒、意志、個性、思維等方面對兒童進行評估,可以相對準確地了解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
量表簡介:
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量表(MHS-CA)是由無錫市精神衛生中心的程灶火等於2001年在借鑑國內外心理健康評定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按心理測量學原理編制,並於2004年完成信效度研究和全國常模的建立。這套量表從24個方面評價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既反映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過程,也反映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特徵。該量表適合在校中小學生(6-18歲),中學生可自測或與父母討論後填寫,小學生需由父母與子女共同討論後填寫。
量表評估項:主要涉及認知功能、思維與語言、情緒體驗、意志行為、個性特徵等5個領域(分量表)。每個條目都有7個備選項,分數越高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好。
(*邁煒原創,如需轉載請和我們聯繫,謝謝)
(圖片自攝圖網,已授權使用)
參考文獻:
[1]羊城晚報2018年;
[2]北京晚報 2018年;
[3]在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 周曉琴1,奚曉嵐2,程灶火1,季慶1,李萍1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 2013年 第21卷 第6期 P1026-1028;
[4]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及對策 陳曉霞 理論探索 2017.3 P28;
[5]國內外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研究現狀 裴永光,劉可 中國兒童保健雜誌 2014年03月第22卷第3期 P278-280;(此文影響因素、對策等都有,重點看)
[6]國內兒童心理健康研究綜述 張喜轉 經濟研究導刊 2011年第20期 總第130期 P303-304、311;
[7]兒童心理健康的影響及對策淺論 馮和 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 2006年12月 第12卷 第4期 P111-112;
[8]兒童發育行為心理評定量表 主編 楊玉鳳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16年3月第1版 P352-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