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成利軍 通訊員 王興輝
11月20日,一條新華社授權發布的電訊被無數人點讚,來自濟源沁園街道辦濟河苑社區的李鵬舉家庭被評為「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受到了黨中央的隆重表彰。
良好的家風,在李鵬舉的家庭中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傳承的呢?
傳承 「一心一意」到「心心相印」
在李鵬舉的老家濟源下冶鎮曹腰村有一塊功德路碑,碑文講述了家族裡一位已故的老人李守哲為周邊6個村盡心盡職、廣做善事的故事。碑是老人去世後,6個村的鄉鄰共同所立。
「常懷善心,常行善事。」一條樸素的家風,自李守哲起已經傳承了7代人。這家風,如同一種無形的力量,變成了「老李家」每一個家庭成員的自覺行動。
李鵬舉為記者講了一個故事。他說,這些年生活好了,家族裡的人大多數都居住到市區了。進城後的「老李家」遇到了一個實際問題,大家由於居住分散,平時聚少離多,每年僅在春節時匆匆見面。走親戚時拿的禮品也是東家拿西家,你家拿我家。這些又麻煩又浪費的舊習俗每年都困擾著大家。
2006年春節,「老李家」經過商議,決定改掉這些繁文縟節,文明串親,節儉過年,由長者引領大家重溫家風家訓。如何讓聚會更有意義?2008年春節,「老李家」的兄弟們提議,建立一個「家庭愛心基金」。「如果我們每人每天節約1元錢,每人每年就是365元,聚少成多,能做很多事情。」這個提議得到了長輩們的認可,當場就獲捐10900元。
從此,春節聚會成了「老李家」的「團拜會」。「團拜會」上,除了始終未變的重溫家風家訓,年輕人相互聊事業,孩子們相互談學業,老人們則比健康和比孩子們的孝心……截至目前,「家庭愛心基金」已有10多萬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基金裡還包括孩子們節省出來的壓歲錢和零花錢。
原本這筆基金是用來獎勵學習進步的孩子和孝老愛親的模範,現在已經開始向更大範圍擴展,開始用於扶危濟困、助學獎勵等社會公益活動,比如用基金購置的包括桌椅板凳在內的價值2萬餘元的全套紅白事用具,已經為更多的鄰裡群眾提供了便利。
齊家 「以己所學」為「時代發聲」
在20世紀90年代初,李鵬舉以優異成績考上大學,之後開始投身教育事業,直至成為一名校長,他倡導的「書法教育」曾經成為全省特色教育的亮點。作為一名年輕的校長,事業又正處於上升期,李鵬舉卻轉身投入到了老年教育工作中。
他認為「老齡社會來了,老年人接受再教育的意義更大。」由於全身心地投入,2009年,濟源老幹部大學被授予「全國先進老年大學」榮譽稱號,李鵬舉也被評為「全國先進老年教育工作者」。
這些年,李鵬舉把大部分業餘時間用於研究和傳播傳統文化。功夫不負有心人,2014年,他登上河南衛視,開啟了十餘期的系列國學講座。妻子晁暉一直默默支持著他對傳統文化的鑽研,甚至不遺餘力讓李鵬舉求學深造。每逢李鵬舉外出授課,晁暉都會幫著整理講義和製作課件,做好賢內助。
晁暉處事幹練,在工作上更是「多面手」,2018年曾榮獲「濟源市五一勞動獎章」。夫妻倆的言傳身教,也深深影響著兒子李秉原。李秉原從小就是一名勤奮上進的優秀學生。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談到家庭,李鵬舉說,家裡三口人始終堅守著長達20年的約定,那就是「保持五好」,即「好奇、好想、好學、好問、好說」。在這個書香濃鬱的家庭裡,三口人只要聚到一起,就會圍在書桌旁討論問題、暢談理想、分享收穫。
「之所以走上傳播傳統文化的道路,是因為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既讓國人引以為豪,同時又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之一;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國正在快速走向現代化,雖然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重大變化,中國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但是這種轉換和發展本身就是從傳統文化開始的,所以,中國傳統文化更具推廣、弘揚和光大的價值。」李鵬舉說,他將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從普通百姓的視角來認識經典、解讀經典。
在機關,他講《國學經典與職業素養》;在企業,他講《家國情懷與政商關係》;在高校,他講《堅定文化自信》。他講課方式詼諧幽默,總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明深刻哲理,深受大家喜愛。
晁暉說:「鵬舉講一節課大概需要兩個小時,卻要準備兩萬多字的講稿。我雖然心疼他,但是明白他喜歡這些,所以必須支持。」
築夢 「四梁八柱」點「眾人之光」
李鵬舉家庭獲得「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榮譽前,曾先後獲得「河南省最美家庭」、「河南省文明家庭」等榮譽。「老李家」的家風一次次獲得人們的尊重和社會的認可。
這些年,「老李家」家風的傳承方式又得到了新的提升,明確了「忠孝勤和」為「四梁」,「愛國愛家、善鄰善友、敬事敬親、知禮知行」為「八柱」的新的家風傳承體系。李鵬舉家庭的榜樣力量,鼓舞著更多的親友。他說,大家庭裡的所有人都很珍惜這些榮譽,大家一致商定,要以「家風傳承促進會」為基礎,搭建更多親友參與的「家庭文明共同體」。
據了解,在這個已搭建的「共同體」裡,要求所有親友:
——大願景引領。每個小家庭都要有目標、有夢想,相互支撐,唇齒相依,榮辱與共。小家庭要融入大家庭、情系大家庭,增強吸引力、親和力和凝聚力。
——小起點漸進。堅持對「四梁」、「八柱」身體力行,從小處著手、小事做起,對孩子從小培養引導。
——多商議共享。凡事多商量、多奉獻,立下的規矩要身先士卒、率先垂範;多向榜樣和先進模範人物學習;要多和身邊人分享,分享就是傳播、示範和引領,進而影響到更多的人。
——少攀比多進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家家情況各有不同、不能盲目照搬複製,更不能盲目攀比。要緊緊抓住少數關鍵人的示範引領作用,帶動大家同頻共振,不斷改進,與時俱進,共同前進,持續賦予文明家風新內涵。
李鵬舉對記者說,「全國文明家庭」是榮譽,更是鞭策和責任,以後他將和更多親友組建文明家庭志願服務隊,設立文明家庭創業扶持基金,建立文明家庭傳承展覽館等,以此幫助和影響更多的人。
「家風也是無形的力量,我們在轄區倡導明禮知恥、崇德向善、勤廉篤實的文明家風,大力開展『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活動以及創建文明家庭、尋找『最美家庭』、『家庭教育暖心公益行動』等活動,就是為了推動全社會建設好家庭、傳播好家教、弘揚好家風。」李鵬舉家庭所在的沁園街道主任張先軍表示:「下一步將會把鞏固和提升精神文明建設成果作為街道『十四五』規劃的重要一項,持續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全民素質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