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模風採 | 崔允漷:為課程,為學生,為未來

2021-02-22 華東師範大學工會

12月2日下午3時,2020年上海市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滬舉行,我校教育學部崔允漷教授榮獲「2015-2019年度上海市先進工作者」並接受表彰。

崔允漷,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擔任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中學教師培養指導委員會委員,全國課程學術委員會副理事長,國際課程研究協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任《全球教育展望》雜誌編委會主任,《教育大辭典(課程論卷)》主編。2014、2018年連續兩屆獲得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2019年榮獲「上海市育才獎」。2019年9月10日,崔允漷作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個人代表出席在人民大會堂的表彰大會,並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的集體接見。

師從著名教育學家瞿葆奎教授,崔允漷1993年博士畢業留校工作至今,共培養了70多位研究生,為我國課程與教學研究領域培養了一批德才兼備的人才。作為教師,崔允漷以教書育人為天職,強調教師專業發展的最大動力來源於信念。他指導的首個教育博士生的畢業論文被評定為全國首屆教育博士優秀論文(全國共10篇);在培養的學生中,有3位獲得市級優秀學位論文;10位獲得國家留學獎學金;7位獲得「上海市優秀畢業生」稱號;11位學生畢業後在全國重點大學任教。

曾有位外省市考生,當年5月拿到華東師範大學免試直升研究生的錄取通知書後,隨即查出身患絕症。負責招生的老師覺得很為難:招進來怎麼辦?讓誰做導師?能不能畢業?……便電話崔允漷。崔允漷毫不猶豫地答覆:「那當然要招,如果不招,這對學生來說就是雪上加霜了,打擊太大了。如果真的沒人帶,且學生本人願意的話,我來帶!」崔允漷不假思索的回答是師者本色、仁愛之心的自然流露。不僅自己親自帶,崔允漷還組建團隊從不同角度做好這位學生的心理疏導和學業幫扶,讓其得以順利畢業。

崔允漷熱心教育公益,作為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理事、課程發展首席專家,他聯結各類教育教研部門、專業機構, 包括公益與商業方面的力量,堅持11年開發公益夢想課程,服務中西部4230所中小學,推動教育生態優化的共創與發展,為一線師生提供有品質保障的課程服務系統產品,得到中央領導的高度評價。崔允漷經常說,自己的專業發展源於信念:為課程,為學生,為未來。不僅如此,他希望每一位學生,也應該確立自己的信念,專業只要有了信念,才會有發展的方向和力量。

上世紀90年代,從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育學院(OISE)進修回國的崔允漷深刻意識到學校課程集中體現國家意志,承載國家教育理想、教育目標與內容,決定民族的未來,是涉及「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國家戰略問題。於是,他開始與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合作開發校本課程,籌劃學校課程變革,一同改變了課程結構,對各類課程進行有機整合,開發出科學素養類、人文素養類、身心健康類、生活職業技能類等四大門類54門校本課程,創建了國內最早的校本課程開發產品。該校成為中國校本課程發源地,無錫市惠山區也因此入選第一批國家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

2002年起,崔允漷團隊拓展實踐規模,與浙江省杭州市安吉路實驗學校等多所學校合作,繼續探索新課程背景下的學校課程規劃,出版了中國第一本《學校課程規劃與實施》著作;持續開展聽評課研究,聚焦課堂觀察,引領中小學校本教研。集中力量研究國家課程校本化,出版專著《學校課程實施過程質量評估》,明確提出了教師、方案與學生三要素互動的學校課程實施過程理論。此項專著被評選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最具影響力的40本書」之一,獲第八屆全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

崔允漷率領團隊始終堅持「基層探索與頂層設計、本土行動與國際視野相結合」開展研究和實踐。他們歷經13年,通過與不同層級與類型的學校、不同層面的教研機構與教育決策部門持續合作,基本建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學校課程發展實踐模型;再用9年時間進行推廣,形成了我國中小學課程發展的基本樣態,為國家課程改革政策在學校一級的落實提供了可行的路徑與本土的案例。如此長達20多年的實踐探索,逐步釐清和攻克了在中國大地上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點和難點。這些成果對於全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學校課程發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多年來,崔允漷始終致力於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頂層設計,起草審議國家課程改革的重大政策文件,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義務教育、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及其修訂等。他擔任國家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修訂專家組組長,和國家教材委員會歷史學科專家委員會委員,面向全國1.8億中小學生和800萬基礎教育教師開展工作。

崔允漷合作領銜起草了中國教育史中第一部《教師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頒布),牽頭引領新一輪基於標準的教師教育課程改革。國家教材委員會、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委員會及教育部有關司局對他的傑出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截止2019年底,收到的相關證明、聘書和表揚信達29份。

崔允漷是華東師範大學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的掌門人,在他的主持下,基地於2010年、2015年兩次在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評估中均獲得優秀等級;2016年,基地被評為「上海市立德樹人課程方案基地」;2017年,憑藉突出優勢正式入選「中國智庫索引CTTI來源智庫」;2018年被評為「華東師範大學首批立德樹人教師團隊」。2019年,崔允漷遞交的兩份諮詢報告《關於控制班級規模的政策建議》《呼籲加強省級義務教育課程方案的管理》。經教育部推薦、中共中央宣傳部組織評定,崔允漷當選2019年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理論界)。

為向世界講好課程改革的中國故事,堅持踐行「中國經驗,世界共享」的理念,崔允漷率領團隊每年主辦上海課程國際論壇;組織中國學者參加世界課程大會;與史丹福大學Lee Shulman共同擔任總主編,組織國際著名的出版社Springer合作出版「Curriculum Reform and School Innovation in China」書系(一套共20本),積極與國際課程共同體分享中國方案、中國智慧,為世界課程改革事業貢獻中國力量!

· 圖文來源 | 教育學部、本人

· 文字整理、圖文編輯 | 周禮

相關焦點

  • 課程所與臺灣中正大學教育學院籤署合作協議 崔允漷所長受聘為榮譽院士
    為加強海峽兩岸課程與教學領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4月14日下午,臺灣中正大學教育學院院長蔡清田教授來訪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與所長崔允漷教授進行了會見,並在文科大樓
  • ICI學術║如何監測學校課程實施中的評價?崔允漷、王少非教授為您解密!
    [3] 崔允漷等,(2019),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程表的調查報告.未發表.[4] 崔允漷,夏雪梅.從學生的課程表看我國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實施狀況.教育科學論壇.2006(10):14-18[5] Brown,S. and Knight, P.(1994) Assessing Learners in Higher Education.
  • 新課標解讀|張民生、崔允漷:課程設計的原則有哪些
    新課標解讀鏘鏘三人行系列內容來自《普通高中新課程解讀20問》。本文解讀的是普通高中課程設計中的原則問題,由張民生教授和崔允漷教授的對話整理而來,略有編輯。課程修訂不能總回憶過去,也不能只關注眼前的問題,而要展望未來,因為課程本來就是面向未來的育人事業。
  • 觀點‖崔允漷:新時代 新課程 新教學
    題目:新時代 新課程 新教學 來源:2020年第18期 作者:崔允漷 引用該文獻:崔允漷
  • 7位勞模加盟,為莘莘學子講述成長故事
    讓學生近距離感受工匠精神,才能深刻理解勞動價值。今天(4日),市教衛工作黨委、市總工會和市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在上海勞模風採展館籤訂合作意向協議,未來將共同開展勞動教育活動。具體來說,將開展弘揚全國(上海)勞模、工匠等先進人物事跡和精神的教育活動,共同組織開展相關展覽參觀教育活動,共同舉辦相關主題論壇活動,共同建立相關教育基地,共同加強相關新聞宣傳等。
  • 滬三方合作推動學校勞動教育 包起帆等7位勞模將為學子講述成長經歷和故事
    中新網上海9月4日電 (記者 許婧)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上海市總工會和上海市教育系統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4日在上海勞模風採展館籤訂了合作意向協議。三方今後將共同組織開展弘揚全國(上海)勞模、工匠等先進人物事跡和精神的教育活動,共同組織開展相關展覽參觀教育活動,共同舉辦相關主題論壇活動,共同建立相關教育基地,共同加強相關新聞宣傳等。
  • ...書寫華章——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心勞模和勞模工作紀實
    人民創造歷史,勞動開創未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方針,關心關愛勞模、高度重視勞模工作,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為做好新時代勞模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廣大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珍惜榮譽、保持本色,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在邁向民族偉大復興的徵程上,始終站在時代最前列。
  • 上黨區總工會「慶五一·我為勞模添光彩」活動盛大啟幕
    為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5月1日,區總工會在區職工俱樂部門前舉行了「慶五一·我為勞模添光彩」活動授旗儀式,這標誌著由上黨區總工會組織開展的「慶五一·我為勞模添光彩」活動正式拉開帷幕。區委副書記、統戰部長張芬芬參加活動並為各基層工會授旗。
  • 崔允漷|談談素養本位的單元設計
    : 推薦理由: 崔允漷是我國著名的課程論學者。這篇「素養本位的單元設計」涉及的問題是當前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話題。有不少老師光知道要搞單元設計,也正在進行這一項工作。
  • 愛貝 為未來 Speak Out風採盛典在滬「收官」
    中新網上海新聞8月11日電(徐銀 康玉湛) 自2014年起愛貝舉辦首屆Speak Out風採盛典
  • 彰顯勞模風採 農行6個工作室獲中國金融工會表彰
    日前,中國金融工會發文命名全國44個創新工作室為「全國金融系統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農業銀行6個勞模創新工作室榜上有名。現為大家介紹農行浙江金華分行的「徐立斌、陳群瑩勞模創新工作室」。一、不忘初心,彰顯勞模風採「徐立斌、陳群瑩勞模創新工作室」以兩位全國金融系統「五一勞動獎章」、中國農業銀行「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徐立斌、陳群瑩為核心成員,四位優秀青年業務骨幹為主要成員,兼具「服務員工」「服務客戶」「服務社會」三重功能。
  • 崔允漷在鄭州九中示範課堂觀察,精彩解讀「學歷案」
    著名課改專家、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崔允漷教授深入課堂、靜心觀察    暢談美好的前景:「將以學科中心建設來繼續促進教師發展」  11月24-25日,著名課改專家、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崔允漷教授來到鄭州九中,帶領他的專家團隊走進課堂觀課
  • 崔允漷教授語錄1,教書容易,育人難~
    崔允漷教授曾以「四個有」來概括理想教育家的特質,即教育家要有一種致力於學生學習與發展的專業精神;有一個統率性、先進性的大觀念;有一套自洽的教育概念或命題;有一套與上述觀念相一致的課堂教學的精湛技術。崔允漷 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教授,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修訂綜合組核心成員關於新課標
  • 華東師大崔允漷教授專家團深入鄭州回中指導學歷案教學
    帶著對這些教育問題的不斷求索,鄭州市回民中學(下稱鄭州回中)於5月19日邀請新課程標準的編制參與者、全國學歷案聯盟理念技術創設者、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崔允漷教授專家團隊到校做專業指導,為學歷案教學實踐答疑解惑,為教師專業成長指點迷津。
  • 開創勞模教育新局面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聘大國工匠為客座教授
    高鳳林(左一)等大國工匠及專家學者被聘任為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勞模學院客座教授。主辦方供圖中新網北京9月5日電 (記者 餘湛奕)中國勞動關係學院2020級勞模新生開學典禮暨客座教授聘任儀式5日在北京舉行。巨曉林、高鳳林、許振超、李萬君4名大國工匠,清華大學教授吳潛濤、沈原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建軍、唐鑛4名專家學者被聘任為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勞模學院客座教授。中華全國總工會黨組成員、經費審查委員會主任李曉鍾代表全國總工會黨組、書記處對2020級勞模新生入校學習表示熱烈歡迎,並對受聘為勞模學院客座教授的專家表示誠摯感謝。
  • 甘肅大力弘揚勞模精神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凝聚力量
    各級黨委、政府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更加尊重勞模、關心勞模、愛護勞模,廣泛宣傳勞模先進事跡,講好勞模故事,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成為新風尚。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勞動者合法權益,讓每位勞動者感受到城市的進步和發展,不斷提升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為推動新時代蘭州高質量發展凝聚磅礴力量。
  • 崔允漷 張民生 陸志平: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有哪些變化?
    主講專家(見下圖):張民生(左)、崔允漷(中)、陸志平(右)新課程解讀鏘鏘三人行: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有哪些變化首先請崔教授給大家介紹一下普通高中課程方案有哪些變化?崔允漷:這次新修訂的課程方案事先經過了我們專家團隊的研究,包括普通高中現狀的研究和分析比較。
  • 陝西為勞模工匠提供學歷教育
    新華社西安9月18日電(記者李浩)一場特殊的勞模工匠學歷提升班開班儀式17日在位於陝西省西鹹新區的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舉行,主角是來自陝西各地市多個行業的45位優秀勞動者代表。這是陝西首次舉辦勞模工匠學歷提升班,學員完成學業後將取得西安交通大學的學歷證和學位證。
  • 青島市市北區總工會為勞模提供免費體檢
    工人日報客戶端12月17日電 近日,青島市市北區總工會組織轄區內無工作單位屬地化管理的三十多名區屬省部級勞模,到青島療養院健康管理中心進行免費健康體檢。為保證此次體檢工作順利進行,區總工會領導高度重視,與青島療養院健康管理中心精心組織,優化體檢流程,確保了體檢工作的順利、高效完成。為避免勞模在寒冬季節奔波,出具體檢報告後,市北區總工會第一時間將每位勞模的體檢報告快遞到家,切實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勞模的心坎上。積極推動勞模區塊鏈信息錄入工作。
  • 重慶十八中|四C課程,為學生定製未來
    選課走班制從三個層面進行探索:一是選課,校本課程選修。二是選班,分類分層選科走班。三是選師,讓學生選擇最喜歡的老師去上課。在選課指導上,採取導師制和包班式兩種模式,學校成立創新人才培養中心,探索導師輔導制和個性化培養機制。學校在教師培訓、考核、管理等方面通盤考慮,讓合適的老師出現在合適的崗位,在學生有需求時總有合適的老師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