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新時代 新課程 新教學
來源:2020年第18期
作者:崔允漷
引用該文獻:崔允漷.新時代 新課程 新教學[J].教育發展研究,2020,(18):時評.
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內容都是由於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黨的十九大鄭重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樣一個即將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對作為「國之大計」的教育有什麼需求?黨和國家領導人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已經作出了重要論述:我們要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青年一代,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為包括基礎教育課程在內的新的教育體系建設指明了方向。作為學校教育系統中的專業實踐,課程承載著國家意志與理想、傳承文化經典與精華、統籌育人藍圖與實踐,專業地回應了「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在教育部的統一部署下,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已於2017 年底頒布,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目前正在修訂過程中。新一輪課程修訂最大的突破是緊扣新時代新要求,聚焦課程育人,凝鍊每門課程的核心素養。新課程以核心素養為綱,全面規範了課程目標、內容、教學與評價,切實提高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育人質量。
新課程需要與之配套的新教學。如果說核心素養是每門課程的靈魂,是學科教育之「家」,「新教學」就是指向於核心素養培育的教學。上海現代新課程研究發展中心新教學專家團隊經過深入研討與專業提煉,將「新教學」的典型特徵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素養本位的單元設計。課程或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學了該門課程或學科之後逐步養成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念,它超越了「雙基」和三維目標,突出育人目標的整體性、發展性、情境性、實踐性與反思性。這就要求我們提高教學設計的站位,不能立足於一個個知識點、主題、課時,而應圍繞核心素養的培育,將學生要學的知識與技能結構化為一個個單元。這裡的單元不再是內容單位,而是學習單位,其實質就是一種課程——確切地說,它是一種至少指向某一素養目標的微課程。其目標是要超越知識點的了解、識記與簡單應用,關注整合的素養目標,追問掌握了知識與技能之後能做什麼事。可見,掌握「雙基」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利用「雙基」育人。
真實情境的深度學習。核心素養具有情境性、實踐性,這意味著課程改革不只是「改課」「換教材」,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習方式的變革。新教學需要反思習以為常的「聽課、刷題與考試」三件套,倡導項目化、對話式、探究型、重實踐的教學方式。它要求打通知識內容與生活世界的壁壘,借用真實情境的介入,促進知識的條件化與情境化,以實現高階目標、高度投入的深度學習。它強調學以致用、知行合一,注重真實情境下的問題解決,倡導具身學習、累積學習與反思學習。要求我們意識到「怎樣學」與「學什麼」對於育人同樣重要,並深刻反思「用不言語的方式學英語」、「用不道德的方式教品德」、「用不科學的方法學科學」等錯誤做法所帶來的嚴重後果。
問題解決的進階測評。核心素養規定了課程或學科學業質量的維度(內涵)與水平(進階),這要求新評價必須摒棄原先習慣以「雙基」掌握為評價目標、以知識點為測試單位的「雙向細目表」,規劃基於學業質量的測試藍圖,並建構測試目標、內容範圍、主題代表、難度水平與表徵的一致性。要求重建試題屬性,強調「在什麼情境下運用哪種類型的知識能完成何種任務」。要求重新審視「標準答案、唯一答案」的利弊,變革評分方式,突出過程評價,推進表現性、真實性評價。特別是,測評不能再停留於對學習做判斷、下結論,而要用於支持教師的教學改進,引導學生的素養提升。
混合學習的智能系統。核心素養是指向未來的,同樣,支持核心素養培育的工具與環境也必須與時俱進。隨著21世紀智能設備的迅猛發展,學校不能成為技術的孤島,教師也不能只靠「三一形象」(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書)謀生,新教學必須敞開懷抱,主動擁抱新技術。然而,20 多年來線上學習的經驗證明,線上學習解決不了學生學習動機與社會情感發展問題,新教學需要立足智能系統來創建線上與線下的混合學習,發揮線上與線下學習的不同優勢;需要整體提升教學工具與學習環境的技術含量,增強學習的交互性、合作性與探究性,記錄豐富的過程數據;需要最大化地滿足「異」學習,通過解決「異學習」的問題來解決「學習差」的問題,實現因材施教的升級,從而培育每位學生適應未來發展所需要的核心素養。
轉自:現代課程網
聲明:本文僅作為學術分享,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萬分感謝!
往期乾貨 重點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