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勞動教育在我國中小學教育體系中被邊緣化。新時代,勞動教育受到各方重視。那麼,勞動教育如何才能有機、有效地嵌入中小學教育體系,勞動教育精神怎樣才能很好地貫徹到中小學教育實踐中?下面立足新時代,從課程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但是我們不難發現,五育中德、智、體、美在學校教育體系中都得到了應有的體現和重視,唯有勞動教育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沒有很好地融入學校教育體系之中,或處於「失語」狀態,或被邊緣化。這一問題的形成,與我國勞動教育本身發展的滯後性不無關係。
單就課程來說,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德育、智育等課程都經歷了數次改革,並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歷程中,勞動教育課程始終處於趑趄不前的狀態,在教育改革實踐宣傳中,鮮有聽聞某某學校進行了勞動教育課程的改革與創新。可以說,勞動教育課程從內容到形式都還處於滯後的狀態,既落後於當前我國中小學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需要,也落後於基礎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
我國勞動教育課程發展滯後的主要原因在於: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脫離了時代發展的大環境,沒能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那樣不斷地與時代接軌、與國際接軌,教育內容和教育形式都存在一定問題。勞動教育課程必須積極回應時代需求,融入新時代的元素,充分體現新時代的核心價值觀和勞動精神,以傳播和教授新時代的勞動理念、知識和技能為主要教育內容,努力保持自身的生命力,實現自身的教育意義。只有這樣,才能構建起生動靈活、富有朝氣和時代感的新勞動教育課程。
勞動教育課程回應新時代教育變革的需求:首先,必須基於學生全面發展、終身發展以及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在課程規劃與構建中引入更豐富的教育內容,將勞動教育視為一種綜合素質養成教育;其次,必須把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勞動情懷作為重點內容;最後,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勞動創造力作為重要任務。
勞動教育具有鮮明的時代性特徵,不同時代背景下,人類的勞動形態不同,勞動教育的內涵也會不同。新時代背景下,勞動的內涵發生了深刻變化,勞動已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動手操作,而是有了更為廣闊的外延,勞動本身蘊含著學習、觀察、探究、思考等過程,與洞察自然、提升智力、追求真理、熱愛生活、改造實踐高度相關。基於此,學校勞動教育應跳出傳統勞動教育價值觀的束縛,不應將勞動狹隘化為單純的動手操作,亦不應將勞動教育囿於勞動技能和職業技術訓練。這就需要樹立勞動教育課程新理念。
第一,必須重視勞動教育的綜合育人價值。勞動教育固然要以培養學生的勞動素養為目的,但是,學校勞動教育的實施不能僅停留在勞動技能訓練層面,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勞動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勞動教育是一個綜合育人的過程。勞動教育課程需要給學生創設真實的勞動體驗機會,讓學生親臨勞動現場形成真切的勞動感官體驗,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會潛移默化地形成關於勞動的價值觀、知識和技能。正是通過「在場」的勞動,打通了由「身」到「心」再到「身心合一」的勞動教育發生路徑。在「身心合一」的勞動體驗過程中,以勞增智、以勞促創新的目的得以實現。
第二,必須重視勞動教育形式的多元化。新中國成立初期實施的勞動教育是與社會、自然充分融合的教育,勞動教育的形式也是豐富多樣的。在應試教育的推動下,我們的勞動教育逐漸走進了「去自然化」的誤區。勞動教育由開放的空間回縮到封閉的學校教育場域內。教育形式亦由身心的自由參與異化為單向度的勞動知識傳遞與灌輸。新時代勞動教育應是回歸自然、回歸生活的教育,學校勞動教育的形式不能囿於課堂教學的範疇,社會、家庭場域內都存在大量具備勞動教育意義的教育內容,這些內容應該被重視和利用起來。
勞動教育課程能夠融合德智體美各育的教育價值,形成一種全面育人的教育效應。勞動教育課程綜合育人價值的實現,需要必要的資源條件和制度作為支撐。一方面學校應多角度完善新時代的勞動教育觀念,倡導新的勞動教育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另一方面,學校要充分認識勞動教育是生活教育的一部分,最真實的勞動體驗環境就是現實生活,必須依託生活建構勞動教育課程,發揮勞動教育課程的綜合育人價值。
勞動教育課程應來源於生活,因為生活不僅蘊藏著豐富的實踐性勞動教育課程資源,而且也蘊藏著能夠促進學生精神成長的隱性教育資源。一方面,生活中的勞動實踐和勞動資料能夠作為學校勞動教育的直接素材,幫助學生認知、體驗、領悟真實的勞動內涵和勞動過程;另一方面,現實生活也能為學校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提供廣闊的自然空間和實踐平臺。勞動教育的實踐性特徵決定了學校勞動教育課程不能僅僅局限於課本知識和教師的理論講授,而要有真實的勞動體驗環節。這就需要學校拓展勞動教育的空間,將勞動教育課程由校內延伸到校外,實現兒童的精神生活與社會生活的有機統一。
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課程也應具有活力,不應是千篇一律的書本知識和模式化的勞動技能訓練。一方面,新時代背景下,教育對象對教育的需求越來越呈現出多元化和個性化趨勢,勞動教育課程需要多樣化,契合新時代的教育發展趨勢,滿足受教育者的多元化學習需求。因此,學校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要基於創新的理念,嘗試開發多元化的課程。而多元化的課程不是憑空想像生成的,需要與現實社會生活建立廣泛的聯繫,只有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才能為充滿活力的勞動教育課程提供可能。另一方面,勞動教育課程只有植根於豐富的社會生活之中,在生活中以勞育美、以勞樹德,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尊重勞動的情感,才會充滿生機,對學生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因此,學校應將生活視作勞動教育的源泉,以學生熟悉的勞動生活為主題來整合課程內容,形成校內與校外、理論與實踐多元融合的勞動教育體系。學校要通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生活實踐活動,在生活實踐過程中學習勞動知識、培養勞動能力,發展其勞動素養,增長其實踐智慧。
2015年,教育部聯合共青團中央、全國少工委發布的《關於加強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將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的目標定位為:通過勞動教育,提高廣大中小學生的勞動素養,促進他們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積極的勞動態度,使他們明白生活靠勞動創造,人生也靠勞動創造的道理,培養他們勤奮學習、自覺勞動、勇於創造的精神,為他們終身發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礎。由此,我們認為當前我國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培養中小學生的基本勞動素養。中小學生基本勞動素養的培育則包含了勞動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從事勞動的基本實踐能力兩項基本內容。因此,中小學需要開發勞動情感、態度、價值觀類的勞動理論課程和培養學生勞動實踐能力的體驗課程兩大模塊來實現對學生基本勞動素養的培育。
上述兩大模塊構成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中的通識型課程,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規劃中應首先保證其開足開好。學校要根據《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將國家規定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作為實施中小學勞動教育的重要渠道,同時,在課程開發與規劃的環節,要平衡好理論課程與體驗課程之間的關係,充分保障中小學生體驗和感受勞動實踐過程的條件。
新時代的勞動教育要有機、有效、有力地嵌入中小學教育體系中,真正實現它的教育意義,一方面需要學校重新認識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價值和意義,另一方面需要學校賦予勞動教育新的時代內涵,要用創新的思維去發展勞動教育課程。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的實施要打破傳統勞動教育觀念的束縛,勞動教育的形式應走向多元化。只有這樣,才能呈獻給學生豐富多彩的、貼近生活實踐的勞動教育,才能激發學生主體的勞動創造力,讓中小學生在勞動教育過程中產生真切的獲得感。
創建生活實踐導向的、富有時代感知力的勞動教育課程,要保障勞動教育內容的時代性和創新性。各地各校在保證開足統一的通識型勞動教育課程的前提下,要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好學校所在地的特色資源,創設富有地域特色的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建議不同地域的學校可結合實際在校本課程中開設自主開發的勞動教育課程。例如,各地各校可結合實際開設園藝、非物質文化遺產、農耕、養殖、剪紙、陶藝等特色課程。
特色勞動教育課程的創設與實施應堅持思想性、適度性和教育性原則,要把培養中小學生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情感和態度作為首要目的,要將特色勞動教育課程實施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相結合,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勞動教育是一種生活教育,學生可以在勞動中獲得生活體驗,並從勞動中獲得生活的樂趣,養成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與習慣,以便更好地適應未來生活。因此,勞動教育課程應該主要來源於生活,課程的實施同樣要基於現實的生活場域。勞動教育生活化落實到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體系中:一方面需要構建生活取向的通識型勞動教育課程,即開設專門的、獨立的勞動生活體驗課程;另一方面在開足開好專門的校內勞動生活體驗課程的同時,還要注重開發教育與生活相融合的協同型勞動教育課程。所謂協同型勞動教育課程,是指基於勞動教育的生活實踐屬性,打破學校教育的封閉狀態,通過建立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的整合機制,將勞動教育由學校延伸到家庭、社會,家庭、社會都要承擔相應的勞動育人職責。對於家庭來說,主要是讓中小學生具備基本的家務勞動技能、養成正確的勞動習慣、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等。為了保證家庭勞動的質與量,學校應建立跟蹤評價制度,定期考察評價學生的家庭勞動完成情況。
勞動教育不是一種獨立的教育形式,它能夠將各類教育內容連接在實踐中,「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即對勞動教育的統領性與綜合育人價值的概括。基於此,學校勞動教育的實施要構建起一個系統的、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要將勞動的價值、理念滲透到各個學科的教學以及學校的日常管理活動中。中小學勞動教育課程規劃應明確在學校日常管理中滲透勞動教育以及在學科教學中加強勞動觀念和態度培養的要求,建立全員參與的實施機制,大力開發滲透型勞動教育課程,讓中小學勞動教育成為一個立體的、有機的、靈活的育人體系。
在學校日常運行中滲透勞動教育,要求學校管理者和教師將學生視為獨立的勞動個體,創造條件充分調動中小學生的勞動積極性,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參與學校的日常工作。例如,積極組織學生參與校園衛生保潔工作,參與校園綠化等種植活動。此外,學校應大力組織與勞動有關的興趣小組、社團活動,以勞動教育為主題的班隊會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勞動情感,提升勞動意識、勞動能力和勞動智慧。
在中小學學科教學過程中也要加強對學生勞動觀念和勞動意識的滲透,這種滲透類似一種隱性的勞動教育課程,不需刻意,而是作為一種自覺的育人意識,在知識的傳遞過程中滲透勞動的價值以及勞動在創造知識、增進智慧、創造幸福生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