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箴言:佛說光音天人可以自在飛行

2020-12-22 手機鳳凰網

人人有大神通,可以在天空中自在飛行。(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起世經》:諸眾生等多得生於光音天上。是諸眾生生彼天時。身心歡豫。喜悅為食。自然光明。又有神通。乘空而行。得最勝色。年壽長遠。安樂而住。

:人類起源問題已延續千百年,在各種文化中都有不同答案,佛教也不例外。很多佛經記載地球上最早的人類來自色界第六天光音天,他們飛空而來,由於貪吃一種食物,吃後身體粗重、不能飛行,就在地球安居下來。在他們成為地球人之前,又具有怎樣的神通?《起世經》中這樣記載:「光音天上眾生出生之後,身心歡欣快樂,以喜悅的心情作為食品,身上自然散發光芒,每個人都有大神通,可以在天空中自在飛行,他們長相俊美,而且人人長壽,就這樣快快樂樂安住在光音天上。」

相關焦點

  • 天人轉世輪迴為魚 佛陀揭秘無比殘酷前世因果
    天人轉世輪迴為魚,佛陀揭秘無比殘酷前世因果(資料圖) 有一天,佛陀帶著弟子經過市集時,看見一位賣魚的老人,一邊鬥量賣魚,一邊哀嘆地說:「老天爺!如果他還活著,可以幫我賣魚,我哪會這樣操勞、辛苦啊!」佛陀慈悲的看著老人,而後輕輕一笑。瞬時,佛陀的齒畔產生五色金光,照亮了老人和整個市集。一會兒,一頭滿身臭穢的大豬,身體滴著屎尿,搖搖擺擺的晃過市集,眾人此時皆掩住鼻口。佛陀看見此景,似有所感的再度露出憐憫地微笑。 阿難在一旁看到佛陀的行止,感覺不同以往,即恭敬地向佛請示:「慈悲的世尊!
  • 佛說:修行先修心,心自在常自在
    早期佛教追求目標,即是非苦非樂的「涅槃寂靜」狀態,也就是我們後來所說的得道成佛。按佛教的說法,修行成佛、得到涅槃的法門有八萬四千,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歸根結底,不外乎「不二」兩字,那就是信念信心,向內而求、自淨其意,那麼八萬四千法門,不管哪一條都可以修成佛、菩薩。
  • 佛說地球最早人類是從光音天飛空而來
    西藏拉薩釋迦牟尼佛摩崖造像(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攝影:丹珍旺姆) 彼諸眾生取此地味。食之不已。其身自然漸漸澀惡。皮膚粗厚。顏色濁暗。形貌改異。無復光明。這些光音天人為何不能飛回天上?《起世經》中詳細解釋原因:光音天人來到地球之後,食用一種地肥,吃完之後慢慢上癮,日積月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這些天人身體在無形中受到影響,身形乾澀醜惡,皮膚粗糙厚重,膚色憔悴黯淡,總而言之,他們身形相貌都已大幅改變,不再像最初那樣散發出光明,而且也不再能飛騰虛空,完全喪失飛行能力。而且因為貪吃這種地肥,他們其他神通也都全部喪失。
  • 佛說:以念為食,生命從何而來
    不過對不懂佛法的朋友說了也不會相信,因為是以佛的角度說生命的起源。在《長阿含經》中「天地始終。劫盡壞時。眾生命終皆生光音天。自然化生。以念為食。」成住壞空後人類升到光音天,生命自然化生,以念為食,應該是非物質能量。身體發光,飛行自在,一個念就到另一個地方。那時娑婆世界一片黑暗,沒有年月日時。光音諸天福盡命終。來生此間。雖來生此。猶以念食。神足飛空。身光自照。於此住久。各自稱言。
  • 佛說:放下執念,萬般自在!
    佛說: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娑婆世界即是堪忍,每個人的一生都註定要經歷苦難,不過苦多苦少罷了,依個人因緣福德而定。苦非苦、樂非樂,只是一時的執念而已,放下執念,自會自在於心間。人生的很多煩惱都是自找的,自己和自己過不去,誰又能幫你解脫呢?佛家言:若不回頭,誰為你救苦救難;若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佛菩薩縱有千般慈悲、萬般神通,也改變不了每個人的因果業力,也無法頂替你去修行。
  • 佛陀箴言:佛說八歲須摩提女十個問題很有意義
    (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須摩提經》:「羅閱城大國有長者號曰鬱迦,鬱迦有女,名須摩提,厥年八歲,歷世奉敬過去無數百千諸佛,積累功德不可稱計。須摩提問佛言:『菩薩云何所生處人見之常歡喜?云何得大富有常多財寶?云何不為他人之所別離?云何不在母人腹中、常得化生千葉蓮華中立法王前?云何得神足從不可計億剎土去到彼間禮諸佛?云何得無仇怨無侵嫉者?
  • 站在佛陀對立面的人,屢次謀害佛陀,為什麼最後還成了佛?
    在佛陀在世時,有一位佛教的叛逆者,他曾多次謀害佛陀,還分裂僧團。這樣一位惡人,卻又被釋迦牟尼授記為佛,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這個人的名字叫做提婆達多。他是佛陀弟子阿難的親兄弟,佛陀的堂兄弟。既然是親戚,為什麼要害佛陀呢?其實提婆達多本是僧團的一員。佛陀成道後,他也跟著佛陀一起修行。在俗世的時候,他就和佛陀有些矛盾,不過佛陀後來出家修行,兩人也相安無事。
  • 佛陀箴言:佛為弟子講述誕生日神秘現象及當時言行
    (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佛說長阿含經》:「菩薩當其生時,從右脅出,其身清淨,不為穢惡之所汙染:猶如有目之士,以淨明珠投白繒上,兩不相汙,二俱淨故;菩薩出胎,亦復如是。墮地行七步,無人扶侍,遍觀四方,舉手而言:『天上天下,唯我為尊,要度眾生,生老病死。』二泉湧出,一溫一冷,以供澡浴。」
  • 佛說「白衣說法」
    意思是說,白衣說法都會有諸天鬼神前來聽法受教,出家人說法,功德就更大了。如果這一段還覺得不過癮,我們可以再看《大寶積經鬱伽長者會》的說法:「複次長者,在家菩薩若在村落、城邑、郡縣人眾中住,隨所住處為眾說法……如是長者,若是菩薩隨所住處,不教眾生,令墮惡道,而是菩薩則為諸佛之所訶責。」
  • 佛陀所說的經典中,有一種是無問而自說的,這是為什麼呢?
    皆仁法師佛陀所說的經典中,有一種是無問而自說的,這是為什麼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佛陀所說的經典,分為十二部。《大般涅槃經》中說:「十二部經,謂修多羅、祇夜、授記、伽陀、優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目多伽、闍陀伽、毗佛略、阿浮陀達摩、優波提舍。」無問自說經,梵文名為優陀那,漢譯為無問自說。
  • 【七月殊勝孝親報恩月】供佛齋僧超拔歷代祖先、歷生父母
    請大家在此報恩月,多誦持《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與《報父母恩咒》, 報現世及累世父母恩德。 每天49遍只需1-2分鐘,非常簡單易行。 而且這是普傳的顯教經咒,所有人都可以念誦。 請大家將此法多多轉告眾人! 轉發功德無量。有一天,目犍連尊者以神通抵達天界,看到天人都過得無比快樂,他就感嘆:有福報的生命果然很幸福啊。
  • 佛陀箴言:佛說我出生第一日就經歷了這些事情
    於時樹下亦生七寶七莖蓮花,大如車輪;菩薩即便墮蓮花上,無扶侍者,自行七步,舉其右手而師子吼:『我於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勝,無量生死於今盡矣,此生利益一切人天。』說是言已,時四天王即以天繒接太子身,置寶機上;釋提桓因手執寶蓋,大梵天王又持白拂,侍立左右;難陀龍王、優波難陀龍王,於虛空中吐清淨水,一溫一涼,灌太子身——身黃金色,有三十二相,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天龍八部亦於空中作天伎樂,歌唄讚頌,燒眾名香,散諸妙花,又雨天衣及以瓔珞,繽紛亂墜,不可稱數。」
  • 世尊出生,為什麼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是佛陀傲慢嗎?
    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有些人看到這些話後說釋迦牟尼佛太傲慢、自大了,一生下來,就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實際上佛陀並沒有狂妄自大,也沒有貢高我慢。這句裡頭「我"有大學問,那麼這個「我"指的是什麼?是常樂淨的我,不是指佛陀自己本身,禪宗裡面所講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個我,那個我是誰?是佛!佛在大乘經上說:「一切法從心想生」,誰的心想?我的心想,那才叫我。
  • 佛說人生智慧:20句禪心箴言,句句深刻透徹,有緣人自然能悟懂
    都市的喧囂需要心靈的蘊藉,佛說人生智慧,能讓您靜下心來,細細品味人生。20句禪心箴言,句句深刻透徹,有緣人自然能悟懂。1.人生本過客,何必千千結?隨心隨緣,才會快樂!10.美只是曇花一現,用來蒙蔽世俗的眼,沒有什麼美可以抵過一顆純淨仁愛的心,我把它賜給每一個女子,可有人讓她蒙上了灰。11.劫難,是安很喜歡的詞。也許一個人的一生就是一個禪,也是無止盡的劫難,可是佛他不告訴我們,我們要經歷多少才肯放過我們,他總是高高在上,笑而不語。
  • 宏海法師開示佛陀十大弟子之舍利弗的故事(二)
    後來還去找佛的不是,然後跟佛說了兩句,馬上就被辯下陣來,就隨佛出家了,做了佛的另外一個弟子。那麼這個舍利弗,當時他並不是一開始就是佛陀的弟子,他是以密外道的顯現,跟目犍連是兩個著名的大外道,每個人都有一百弟子。那麼他們拜的那個外道是一個懷疑論者,不管對什麼都是持懷疑態度。問他有,他說也許有;問他沒有,他說也許沒有。他反正就是不給人一個肯定的答覆。
  • 母親節:佛說這是報母恩最好的方式!願佛陀慈光普照,願天下母親吉祥...
    《佛說父母恩難報經》中,世尊諄諄教導:母胎懷子,凡經十月,甚為辛苦。《大集經》中說:世若無佛,善事父母,事父母即是事佛也。依佛教說法,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必須的,不孝父母則無資格學佛。一切善法中最大的善,就是孝親。母親節,對佛弟子而言,是帶著感恩之心行孝道的一個節日提示。
  • 八吉祥圖,分別代表佛陀的什麼
    殊勝標幟八勝吉祥寶     供養十方三世一切佛僅念嬉女聖眾即增祥     八大吉祥天女敬頂禮大梵大自在天遍入天     千目帝釋與持國天王增長天王龍王廣目天     多聞天王各持天寶物輪三叉戟短槍金剛杵     琵琶寶劍寶塔勝寶幢
  • 佛陀箴言:佛說不花言巧語可獲得十種驚人功德
    一者天人愛敬;二者明人隨喜;三者常樂實事;四者不為明人所嫌共住不離;五者聞言能領;六者常得尊重愛敬;七者常得愛樂阿蘭若處;八者愛樂賢聖默然;九者遠離惡人親近賢聖;十者身壞命終得生善道。諸仁者!是名休息綺語得十種功德。若能以此休息綺語善根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不久得無上智,彼人得菩提時,於彼國土端正眾生來生其國,強記不忘,樂住離欲。」
  • 在佛面前,有三四個果子嗎?佛陀說這個數字是好的
    介紹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去寺廟燒香拜佛,並向佛贈送一些水果,許多會為佛提供精心挑選的水果,大多數人把注意力放在水果的質量上,希望給佛一個高質量、無損傷的,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應該放多少水果。有人會問我們為什麼要注意放多少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