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獅子頭可是出道後的藝名,沒經過包裝前,名字叫葵花大斬肉。顧名思義,那時的肉丸,完成時應該是葵黃色的,所以才叫葵花肉丸、葵花斬肉。由此可見肉丸是清燉的,這也符合淮揚菜清淡口味的特點。所謂的「獅子頭」就是丸子的一種,用豬肉製作的肉丸,又大又圓。真正的獅子頭,其形應該如同中國古典園林中石獅子的頭,凹凸有致。那是因為肥肉丁和瘦肉丁在湯裡燉久了之後,變形程度不同的緣故。紅燒,清蒸,無論哪種烹飪方式都雅俗共賞,老少皆宜。
獅子頭是國宴名菜,在中國做法眾多,各地菜系多有改版和創新,形成自己的特色。聞名的紅燒獅子頭是國人逢年過節的喜愛食物,俗稱四喜丸子,取吉祥之意。最有名的獅子頭要數淮揚菜裡的紅燒獅子頭,是淮揚人們的家常菜和口味菜。揚州地處江蘇中部,長江下遊北岸,江淮平原南端。自古以來,揚州不缺文人墨客的詩歌與豔遇,清新雅致的樣貌吸引多情的詩人,生發無限的美食,成為了煙花三月的勝地。揚州美食有著名的揚州三頭,即拆燴鰱魚頭、扒燒整豬頭、紅燒獅子頭。
「獅子頭」只是描述了一個外形,而且傳到域外的中餐館,直譯起來還容易鬧笑話;「肉圓」描述了外形,也說明了食材,但好像嫌直白了一點;而「斬肉」就不一樣,不僅點明了主要食材,而且一個動詞「斬」字,就形象地表述了這道菜的主要製作過程,相當的地道,相當的精煉,也相當的傳神。其實揚州話當中,類似如此簡潔的表述,還有許多,比如普通話「你在幹什麼呀?」揚州話只要說一個字:「撾?」只不過,外地朋友不一定能聽得懂哦。獅子頭常見做法有紅燒、清蒸、清燉等三種,主要原料是前腿夾心豬肉,三分肥,七分瘦;配料有胡蘿蔔、藕、荸薺、青菜、豆腐等,佐料有蔥、姜、澱粉、油、醬油、料酒、胡椒粉等。豬肉剁成肉泥,細如米粒,拌蔥、姜等,順時針攪拌至有黏性,摔打到有彈性,用手捏成拳頭大小的肉丸子,每個大小相同,在油鍋中炸至金黃,加高湯或水以文火燜煮十分鐘至熟透,肥瘦適宜,肉香四溢。
現在做獅子頭多用瘦肉,風味稍遜。清蒸獅子頭蒸前在盤上放好墊子,如筍、茭白,把獅子頭輕輕擺放在墊子上面,約蒸半個小時,將盤子上的浮油去掉,做到湯清,力求不見油花。蒸熟後換盤,點綴一些蔥段即可上席。
清代童嶽薦《調鼎集》卷一云:「大肉圓:取肋條肉,去皮,切細長條,粗斬,加豆粉少許作料,用手鬆捺,不可搓,或油炸,或蒸,襯用嫩青(菜)。」又,林蘇門《邗江三百吟》卷九云:「葵花肉丸:以肉細切、粗劗為丸,用葷素油煎成,如葵黃色,俗雲葵花肉丸。」可見清朝時期,獅子頭的製作方法就已經在揚州地區廣泛傳播,現在揚州民間仍有人稱獅子頭為「葵花斬肉」。2008年1月,淮揚菜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一批揚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獅子頭就是淮揚菜的傑出代表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獅子頭的做法也越來越多,最出名的是蟹粉獅子頭,先將螃蟹蒸熟,剝出蟹黃蟹肉,剁碎了再與肉粒一起攪拌,將肉香與蟹鮮完美地融合,宋代詩人楊萬裡為此寫過「卻將一臠配兩蟹,世間真有揚州鶴」的句子,把能夠品嘗螃蟹斬肉的美味,喻為「騎鶴上揚州」的神仙,可見對其鍾愛到了何種程度。現代人講究養生,在肉粒中加入切碎的荸薺和香菇,吃起來會更清淡爽口,健康營養。
製作獅子頭時,肉的選擇很重要。可以選用五花肉或者前夾肉,前夾肉比五花肉更加緊實,注意要挑選肥四成,瘦六成的豬肉。原味獅子頭最基本的吃法就是清蒸或者清湯小火慢燉。簡簡單單加幾顆青菜同煮,燉好後就是肉美湯鮮,香氣誘人。如果喜歡濃鬱口味的朋友們,還可以做成紅燒獅子頭。將肉丸子炸至外表金黃,出鍋後淋上芡汁,撒上蔥花,也是一道絕妙美味!揚州獅子頭,口感鬆軟,肥而不膩,是揚州人念念不忘的味道!小夥伴們,你吃過揚州獅子頭嗎?
延伸 · 推薦
揚州特色名菜「揚州乾絲」,口味鮮美,你吃過嗎?
揚州鹽水鵝,質感松嫩,肥而不膩,你吃過嗎?
崑山人美好的一天,是從一碗奧灶面開始的!
鎮江鍋蓋面,鮮香醇美,你吃過嗎?
鎮江餚肉,口味香醇,油而不膩,你吃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