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引領:給基礎教育階段教師的讀書建議
——溫儒敏
【作者簡介】溫儒敏,男,1946年生,籍貫廣東紫金。現任山東大學人文社科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教育部聘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總主編、教育部基礎教育專家委員會成員。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系主任、北京大學出版社總編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主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屆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專家組召集人、人教版高中語文教科書主編、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評審委員。
01.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課程改革「倒逼」老師讀書
語文老師當「讀書種子」,這是一種理想、一種責任,同時也是我們面臨的很實際、很緊迫的職業要求,是當下課程改革的形勢所迫。「四件大事」在催促課改,強調讀書。一是未來兩三年,各省市全部進入「新高考」;二是新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已經頒布,義務教育語文課標也啟動修訂;三是部編本中小學語文教材將在全國投入使用;四是中央與國務院發文,指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和小學初中的課程改革。
國家緊鑼密鼓地頒布政策性文件,為「新高考」「新課程」「新教材」的實施助陣,這必然給教師提出更高的業務要求。這種形勢下,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就成了一個硬指標。從小學到高中,語文教學的閱讀量會成倍增加。大家可以問問自己,作為老師,自己的閱讀量能否跟上這個「節奏」。新教材的讀書量大增,我們羅列一下就知道了,初中三年要求學生讀36種書,其中12種是必讀的。這36種書中老師們讀過的有多少種?恐怕不會特別樂觀。我做過小範圍的調查,有些老師連1/3都沒有讀過。
再說閱讀的範圍。以高二「選擇性必修」下冊為例,中外文化論著單元中的4篇課文,節選自4部科學專著,包括: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卡爾·薩根的《宇宙的邊疆》,劉大椿的《科學哲學》,關增建的《天文學十五講》。很多老師說:「這是自然科學的,我們怎麼講啊?沒法講。」高二實施「專題研習」教學,一個專題,三五篇課文,圍繞某個專題研習,要順藤摸瓜,讀更多的書,找很多資料,涉及許多相關知識。要指導這樣的課,老師必須具備比學生寬廣得多的知識面。雖然我們是語文老師,但對自然科學也要有所了解。這就要求老師不僅要有一定的閱讀量,還要有閱讀的廣度,這樣才能站在一個高位上,設計出更有利於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案,隨時與學生互動。
部編本高中語文教材投入使用後,估計很多老師都會發現自己讀書太少,跟不上,適應不了。新教材要求學生讀的書,老師必須自己先讀,這是倒逼我們去讀書。靠以前那點兒「庫存」,看來是不行了。
最近看到一篇報導標題有點兒嚇人,說2019年高考語文,考的都是沒有讀過的,讀過的全都沒有考。這也可以說是部分事實,體現了一種改革和變動。這幾年高考語文命題的確在變化,開始考閱讀面和閱讀速度,命題所依賴的材料範圍也大大拓展,不只考文學,還涉及哲學、歷史、考古、經濟、科學等方方面面。表面看,高考語文考的是學生的閱讀面、閱讀量、閱讀速度,實際上考的是學生讀書習慣與閱讀質量。高考當然是在考學生,同時也是考老師——如果我們當老師的還是不讀書或者少讀書,就很難應對未來的高考!
02
閱讀建議1:備課先做「浸沉式」閱讀
現在老師備課都有「教師用書」,很多教案都是現成的,明天要上課,今天準備就來得及,不讀書也可以應付。但是,老師不讀書,課怎麼可能有溫度?我聽過很多這樣的課,乏味、沒有感覺。為什麼?老師備課太容易了,網上都有,甚至連PPT都是現成的,這樣上課怎麼有溫度?例如,葉聖陶的兒歌《小小的船》,一共才4句,誰都背得下來。那就不用備課了?直接講就完了?我以為每個老師講這一課之前,都應該把自己當作兒童去想像,進入一種狀態。老師備課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做「浸沉式」閱讀,即使是自己熟悉的作品,也要再次「赤手空拳」去讀,進入其氛圍境界,獲取鮮活的感受。還要把自己也當作孩子,設想他們閱讀這篇作品可能生發的想像與感覺。這是教學的「底子」,教學設計要立足於這個「底子」。老師自己先被課文感動了,才能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動。
所以讀書太重要了。從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學校校長的角度說,應該給老師留有讀書的空間。明智的領導不會什麼都管,不會幹預太多,不會搞無休止的評比檢查,學校若無自由的空氣,也就談不上書香校園。再說教師培訓,方式與內容也應更新,重視激發老師的讀書興趣、指導讀書思考,要有措施鼓勵和支持建立讀書研修小組,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培訓進修重要的是在整體素質提升方面下功夫,在志向和事業心方面下功夫,在讀書方面下功夫,要培養專業興趣與專業敏感,拓寬視野,不斷更新知識。不要全都「直奔主題」,免得老師自己也捲入「應試教育」。
30多年前,呂叔湘先生批評語文教學「少慢差費」,這種狀況至今仍未有根本的改變,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未能抓住培養讀書興趣這個「牛鼻子」。很多語文課仍然是老師講得多,活動討論多,作業操練多,唯獨讀書不多,孩子們讀書的興趣不多。還是那句話,語文教學要提升效果,必須回到語文的本質,就是「讀書為要」。
03
閱讀建議2:少看微信多讀書
每個人都說忙,難於沉下心來讀書做事,「忙」似乎是所有人的普遍狀態。但教書是要有心境的,尤其是教語文,教師的學養以及人格素養格外重要,而讀書就是提升學養的主要途徑。再忙,也得擠出時間來讀書。
時間總還是有的,只不過如何合理分配使用就是了。雖然大家很忙,但許多時間還是浪費了,自媒體捆綁了我們,這方面花費許多不必要的時間。那麼,作為語文老師,很重要的,是必須具備一些媒體素養。現在高中語文也都開始讓學生學習媒體素養了。非常實際的問題就是,我們應當怎麼看待資訊時代的閱讀呢?
首先,對資訊時代帶來的傳播渠道、閱讀方式的變化既要接受它,又要「看穿」它,不被它裹挾。具體說就是儘量選擇相對良性的信息渠道,適當減少信息量;對鋪天蓋地的信息,自己要有過濾分析的能力。其次,時間是擠出來的,不要等待有空當才去讀書。人生有限,時間寶貴,努力做到不被捲入流俗文化,儘可能有所超越,讓我們的生活多一點兒書香氣,這和語文老師的身份也比較契合。
在浮躁的「大氣候」中,儘量讓自己的心靜下來,辦法就是沉下心來用傳統的方式讀書,讀書可以讓你適當超越過量的信息,形成自己的定力和眼光。在浮躁的資訊時代培養起良好的閱讀品位和習慣,對於建構健全的人生觀、世界觀是至關重要的。現在最需要的是安靜一點兒,讓大家靜下心來讀書。
04
閱讀建議3:制定一份「私人書單」
讀書要擠時間,還要有目標、計劃和毅力,有適合自己的書單。我發現許多老師雖然也讀書,但讀的主要是與職業需要相關的實用的書,屬於「職業性閱讀」,自由的、個性化的閱讀相對較少。關於讀什麼,如何讀,我在此給諸位提一些建議,僅供參考。
讀書計劃可以設計為三個圈,也就是三個部分。最外圍的那個「圈」,是通識的部分,凡是上過大學的人,都應當讀過的基本的書。很可能是那種耳熟能詳卻未曾讀過的書,主要是中外文化經典。量不一定很多,比如在二三年內能通讀十來種就可以。對一些人來說,大學四年,真正完整閱讀的書可能並不多,大都是為了考試的應對式的閱讀。現在當老師了,應當把大學期間該讀而沒有好好讀的那些書重讀一遍——這是自我「回爐」,比很多培訓管用。第二個「圈」,是與所從事專業或者職業相關的部分。學文科的,也要讀點兒其他專業的書,包括自然科學的書。語文老師讀書的面應當比其他學科老師更寬。第二個「圈」的閱讀是為了拓展專業視野,觸類旁通,活躍思維。第三個「圈」是核心部分。這一部分的書目主要圍繞自己的專業,或者自己特別感興趣,希望有所研究、有所發現的那些專業的書。應當有比較明確的指向。要有培養保持興趣的課題或者領域。
讀書計劃要有些系統,促使自己在一定的時段內讀完一些基本的書。書目不要定得太多太滿,一定要保證能讀完大部分。順藤摸瓜,以概論帶讀基本的書。進入狀態後,可以讀一些深一點兒、不是很容易懂的書。有了讀書計劃並開始行動,就好比耕種一畦自己的園地,哪怕只是一塊不大的自留地。有追求的老師都不會滿足於當一個「教書匠」,而讀書無疑是成為研究型教師的必經之路。特別是青年教師,經過三年、五年或者十年的讀書充電,在某一方面形成自己的專業愛好,持之以恆,必將「成正果」。在這種狀態中,老師自己也會體會到成就感,同時讓自己保持思想活力,抵制職業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