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兒時傳來的織布聲

2021-03-05 致遠悅讀公社

一直以來,都想寫寫與織布有關的記憶,只是那時候還是太小,根本沒來得及仔細觀察,織布機就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所以,害怕自己寫出了不確切的記憶,會貽笑大方。

今天,又是一個陰雨天,這讓我關於織布的記憶再次復甦,在多少個雨天昏暗的光線裡,我還沒有睜開惺忪的睡眼,耳朵裡就傳來織布機「咵唧、咵唧」的聲音。

寫這篇文章,僅是一個孩子兒時的記憶,不是一篇關於織布的教程,所以,任何與事實有誤的地方都是正常的,不要較真於具體的細節,只關注這樣一個畫面就可以了,如果你記憶中的畫面與我寫的不同,那也無所謂,至少喚起了你的童年記憶,這就夠了。

織布是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後來被黃道婆發揚光大,我們後來用的織機及相關技術,與黃道婆的發明基本沒有多大的變化。人這一生最基本的需求不外吃穿住行,而織布正是為了解決「穿」的問題,不管是那些穿著各種補子的官員,還是販夫走卒的破布爛衫,不管是皇帝身上的龍袍玉帶,還是嬪妃們穿起的霞帔玉巾,都離不開「織」。古絲綢之路為中國歷史的卓越貢獻人人皆知,那其實就是先進的「織布」技術帶來的經濟的強大。

正是因為這樣,織布這項技能在民間才會有著強大的生命力,那個時候如果提親,媒人往往還會說一句:「閨女織得一手好布」。這句話的潛臺詞就是這是一個心靈手巧、勤勞能幹的姑娘,在過去年代,「能幹」遠比漂亮重要。

學習織布的技術是一個女孩子從小的基本技能,這項技能關乎著她以後全家人的幸福生活,因為那個時候人身上穿的布都是自己織的,甚至衣服也是自己裁自己縫的。

聊城是全國著名的產棉區,1987年的時候,八個縣全部進入全國產棉縣的前一百名,皮棉產量佔據了全國的十分之一。而棉花正是織布最基本的原料,剛剛從棉花地裡摘來的帶有棉籽的棉花叫「籽棉」,還要去脫籽,脫的籽可以打成餅用來餵豬,脫了籽的棉花就是「皮棉」,可以直接用來紡織了。

紡織的第一步是將這些皮棉搓成「不幾」,就是將皮棉攤成薄薄的一層,大小差不多如一個鞋底,再用一根高粱秸的秸杆從一頭捲起,卷到另一邊,就成為了一根長約一尺圓圓的「不幾」,再將高粱杆抽出來。

「不幾」下一步就要上紡車,我們初中課本曾有一篇文章《記一輛紡車》,說的就是紡線的場面。紡車有一個大大的車架,車架的頂端用比較粗的繩子交叉著連起來,再在上面掛一個圈成圈的繩子與前面的錠子相連,車架穿出一個像手臂一樣的拐子,最前頭有一個洞,可以橫著穿出一根橫棍,這根小棍與車架垂直,人就是搖著這根小棍帶動車架的轉運,進而帶動錠子的轉動。

錠子的轉動又從「不幾」裡吸出一根長長的線,這根既不能細了更不能粗,細了容易斷,粗了織出的布就不能看,太糙。且,如果太粗的話,很容易就將整個「不幾」給擰進來,那樣還能紡出什麼線來?

錠子上的線隨著手臂的揚起與落下,在上面紡出一個中間鼓兩頭細的「穗子」,和玉米穗長短差不多,但中間要鼓的多,初中生物課本有對鴿子體形的描述為「紡錘形」,這個紡錘就是「穗子」。

每天晚上,紡車都會嗡嗡嗡地響起來,在昏黃的煤油燈下,都不知道母親是如何嫻熟地找到線頭,然後又將一個又一個「不幾」變成「穗子」的。那些重複的勞作得有多單調、枯燥?但那就是農村婦女每天的生活與工作,重複雖然看不到頭,但不重複就會衣不蔽體、食不裹腹,縱然是白天晚上不停在忙活,也不過是勉強能讓全家人死不了而已。

為什麼那個時候的衣服都是「緊輪」牌的?老大穿小了給老二,老二穿小了給老三,破了縫縫、舊了洗洗,因為這些布來的太不容易,都是一針一線從手指縫裡摳出來的。

那些穗子上的線還要再被集合到「拐子」上,「拐子」是由一個旋轉後的「工」字形,長度大概有半米,在懷裡正好可以轉起來。

這些如果需要加顏色的話,就是放到帶有顏色的鍋裡煮,一直煮到上了色,再開始洗,將那些顏色掛得不牢固的洗掉,然後就是「漿」,「漿」是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只有漿過的線才會既硬又壯。硬是為了將來織布的時候方便相鄰的線可以順利地錯開,壯是為了線不容易斷。

將好的線涼幹,還要被掛到「絡子」上,被稱為絡線,「絡子」由四個豎稜和N個橫稜組成,兩層橫稜的中間各有一個洞,可以穿到一根橫的鐵錐裡,然後轉動它就將漿好的線一圈圈地纏了上來。

然後這些線還要被「經」,「經」就是將線掛到在地上楔的木撅子上,一排木橛子大概有六七個,一共兩排,兩排木橛子之間的距離大概有三十米左右的距離。然後再將「絡子」上的線抽出一個線頭來,大概有七八個「絡子」吧,每個「絡子」一個線頭,就是七八條線攥在手裡,但並不攥緊,一邊還要將「絡子」上的線抽出來,全都掛到地上,像七彩虹,只不過是沒有曲線而已。

這些被「經」過的線,已經非常的長了,然後再次序整齊地「發」到織布機上。發線時是一個一米多長的線柱子(機頭),用一個我也不知道叫啥的工具(作用相當於篦子),一下一下地將線更好地分開,誰也不壓誰。長線的上面還要壓些重物,以便在一點一點兒地向前走的時候將這些線拉直繃緊,可以更好地「發開」。

被發好線的機頭,在織布後面高高的位置捲起來放著,機頭的兩端各有四個或者六個翅,可控制或者放開線柱子是否轉動。再一根一根地將線頭從織布機中間的繒中穿過,這個程序應該叫「作繒」。繒與機頭等寬等長,共有兩個。繒的下方通過引繩連接兩個踏板,兩隻腳分別放在踏板上,通過交替的踩踏,繒便分出了高下。

於是,從前方被織成成品的布的最前端開始,向前便分出了一個三角形的區域,梭子就是從這個三角形中穿梭,穿一次使勁拉一次機杼,放回機杼再踩踏一次踏板,繒再分一次上下,再投一次梭子,如此循環往復。

機杼撞擊的聲音及踏板上下跳動時與木板之間的碰撞,就是那種「咵唧、咵唧」的聲音,好有煙火氣。

所謂的日月如梭,說的就是這個梭子,說明梭子穿梭的速度是快的,嗖嗖的。有時為了織出更多的花色,還要同時放幾隻梭子,裡面放著不同的線,這種線纏在一個叫「簍敷」的空心管上。梭子的形狀我想多數人都記得,它的中間有一個小洞,「簍敷」上的線就是從這個小洞裡穿出來的。

它裡面出來的線應該叫緯線,是橫著的,那些通過繒出來的線叫經線,是豎著的。

還有一些專業的術語,我是真不知道啊,能想起來這些感覺自己當年就應該是神童的感覺。

老粗布的面料雖然有點糙,但是衛生健康,很多人不再將之穿到身上了,但依然喜歡將之作為被裡,蓋在身上的感覺依然是舒服的,因為它透氣、不燒皮膚。

當然,現在還有很多老粗布的店,但這些老粗布其實已經不「粗」了,都是機器紡的,少了當年那種粗布裡散發出的感情的味道。

一段記憶,想起了兒時那種田園中的和諧協奏曲,想起了那些曾坐在機杼上的嬸子大娘奶奶們,她們好些人已經不在世間了,在世間的也沒有機會再去織布了,這些織布機的聲音只有在記憶中尋找。

尋找的其實是心底一種溫暖的記憶……



相關焦點

  • 蹲點日記|那一天,樓上傳來一聲聲的「謝謝」
    累到了晚上,趴在床上連洗澡的勁兒都沒了,腦子也木了……可在社區的那些事兒,還是不斷地在我眼前閃現。6月19日上午8點,和李昊、張斌剛到天倫錦城,覺得這個社區好大,有3500多戶,9500多人。僅隔著一條黃陳路的這兒,離新發地也真近。「先幹活吧!老百姓等著中午的菜呢!」
  • 林隆璇魏如昀歌曲那些歌兒在哪可以試聽 那些歌兒歌詞介紹
    林隆璇魏如昀歌曲那些歌兒在哪可以試聽 那些歌兒歌詞介紹  那些歌兒  歌手:林隆璇 / 魏如昀  作曲 : 林隆璇/任中強/許卿燿  作詞 : 任中強/黃桂蘭/白進法/吳正忠/王中言/林隆璇  RAP詞:任中強  編曲:黃昺翔  女:  小時候 那些歌  填滿你我的回憶
  • 織布聲中讀英文 農家孩子趙航斌獲全國十佳少先隊員
    昨天下午,記者在團省委見到他時,他晚上就要坐火車去北京參加10月12日的表彰大會了。趙航斌是今年浙江省唯一獲這個獎的少先隊員,也是自1989年全國十佳少先隊員開評以來我省第8位獲此殊榮的少先隊員。這位普通的農家孩子,憑著孝心、勤勞、樸素,獲得了全國十佳少先隊員稱號。  「第一次下地的時間我忘了,應該是七八歲的時候吧。」趙航斌撓撓頭,「那時媽媽把我帶到地裡去,我一個人在溪邊玩。」
  • 織布經典語句你懂得
    你織布,他輪線,師傅把那扳子練。奉勸朋友開店鋪,千萬別來學織布,學會織布你範處,判你無期來織布,看你範處不範處。 織布工作很辛苦,一進機房心裡堵,越織下去越範處,一宿一宿真難度,見了機子就遭難,想起織布就心煩,接頭換梭真上愁,織布何時是個頭……一進機房悶優優,受苦的人兒在裡頭,雖說不是監牢獄,十人見了九人愁。
  • 打方向時,傳來「嗚嗚」聲?|電機|轉向盤|齒條|轉向器|齒輪軸_網易...
    儀錶盤底部聽到有「嗚嗚」聲,方向打的越快,聲音越明顯些,我的車不會出故障了吧?  博越轉向系統為電動助力式轉向,電動助力轉向管柱安裝在駕駛艙內,當轉向系統工作時,電動轉向時的噪音可以被駕駛員聽到,電機工作音分為機械工作音和電磁工作音,機械工作音為電機轉動時,軸承正常工作時產生的聲音。
  • 午夜12點樓道裡竟傳來女子抽泣聲 真相令人唏噓...
    有時候,會讓你嚎嚎大哭的,往往不是那些驟然而來的「滅頂之災」,而只是瑣碎生活中,不小心掉進鞋裡的「小石子」,它們總是毫無徵兆地突然湧來,連同你的所有委屈和憤怒。前段時間,一段「杭州小夥騎車逆行被攔後跪地痛哭」的視頻刷爆了整個網絡。女友和公司兩頭跑,生活和工作的雙重壓力,加上逆行被交警當場抓住,小夥一時情緒崩潰痛苦失態。網友們看完視頻紛紛感同身受:過於現實,仿佛「看到了自己」。
  • 假日的遼源校園為何傳來講課聲?
    但7月23日一大早,遼源市第五中學校園裡卻傳來了講課聲。
  • 生活空間 | 鳥聲洗心
    圖片:視覺中國兒時聽各種鳥聲,覺得那是很日常的事,後來離開故土,在異鄉聽到鳥聲,就會想起故鄉的一草一木。原來鳥聲能勾起一個人的鄉愁。「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天蒙蒙亮的時候,屋外就傳來鳥兒「啾啾啾」的叫聲。起身出門,只見滿天的霧像一層紗籠罩著整座村莊。一路向田野走去,入耳的全是鳥鳴,各種鳥兒的叫聲像花瓣一樣落在身上。霧很大,雖不見鳥影,但我知道,它們都是我熟悉的夥伴。聽它們的叫聲,我就知道是哪種鳥兒了。
  • 7月早產兒被醫院通知夭折,準備回家,到醫院門口時傳來哭泣聲
    在河南的一位許先生就遭遇到了一件這樣的事,這件事也是讓許先生不能平復自己的心情,懷孕的妻子在進行剖腹產後,醫院稱嬰兒已經夭折,但是當許先生準備帶孩子回家,而且正走到醫院門口時,聽到了孩子傳來的哭泣聲。將妻子的心情安頓好之後,許先生打算帶著已經去世的孩子回家,但是剛剛走到醫院的門口處,許先生感覺袋子動了一下,然後許先生在提起袋子來時聽到了袋子裡邊傳來了嬰兒的哭聲
  • 巴格達響起空襲警報 上空閃過火光傳來飛機聲
    巴格達響起空襲警報 上空閃過火光傳來飛機聲
  • 皮革和織布座椅哪個比較好清潔?省去清洗500塊!
    座椅上都是那些黑黑的汙垢,看著挺不舒服的,我先把清洗劑噴在那些黑色的汙垢上,然後用海綿直接擦拭,果然就馬上乾淨了,那些黑色汙垢一下就不見了,再用紙巾擦乾淨,座椅馬上變得很新了。要是織布座椅就不是這麼容易就搞得定的,其實織布座椅就跟我們的衣服一樣,結構原理都差不多,織布座椅上面都是黑黑的汙漬,比皮質座椅還容易髒,織布座椅清潔的工具也比較多,什麼高壓槍、殺蟲、清潔劑都要用得到。
  • 臺科大學生打造「織布書」橫掃島內外設計大獎
    華夏經緯網12月1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用書來織布!臺科大建築所學生蔡偉群,將傳統織布機簡化縮小後放進書中,打造織布書《咻臺灣原的編織術》,可以透過書中巧妙的機關設計體驗織布,完成獨一無二的小型織布創作。
  • 酒店隔壁傳來「不雅聲」,7歲女兒好奇發問,寶媽的回答太贊了
    文/小雪媽媽正所謂「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孩子到了一定年齡,會出現萌發性別意識,有的家長面子比較薄,關於「性教育」張不開口,這是不對的。為了節省資金,一家人住的一般條件的酒店,白天的時候一起去海邊玩耍,吃了大餐逛了景點兒,晚上回來的時候一家人累得不行,簡單洗漱後都躺在床上,準備醞釀睡意。
  • 「薦讀」凌晨,姑娘臥室天花板傳來「咚咚」聲!上樓敲門發現…
    ,立即帶領輔警李明昊、蘇俊良火速前往現場,可是當民警趕到報警人提供的住處時,卻並未聽到房間裡有吵架聲,敲門也無人應答。起初她以為是樓上那戶人家在吵架,便沒有太在意,但沒過幾分鐘,樓上又傳來「咚咚」聲,甚至還伴隨著微弱的「呼救」聲,聽得周小姐慌張起來。「像是故意在拍地板的聲音,給我的感覺就是在暗示樓上有事。萬一聲音斷了可怎麼辦呀?真是越想越恐怖。」周小姐說。周小姐說,她也大著膽子上樓敲過門,結果沒人回應,貼著門也聽不到動靜。
  • 手藝:傳統手工織布你還記得嗎?
    在東漢時我國古代人民又在原始織機的基礎上發明了一種花樓式束綜提花機。這種提花機更接近我們現在所見到的織布機。(《天工開物》中花樓機圖)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手工織布機已漸漸被機器所代替,粗布床單你可能用過,但造出它的機器你見過嗎?
  • 寫作練習生第二期,兒時的記憶,重溫童年那些有趣的遊戲
    兒時最優美的弧線不是圓規畫出來的,而是打水漂的石頭漂過水麵所形成的弧線。那時候放學回家以後,每當走在河邊,就用一塊扁平的石頭打水漂,看著石頭在河面上飄落、盤旋,心中甚是得意,有時也感嘆同伴們的高超技術。打水漂看起來簡單,實際玩起來還真是挺難。講究手的力度、角度和石頭出手時的速度。
  • 臘月二十九,難忘兒時貼春聯時的情景
    望著這喜慶的春聯,也讓我回憶起兒時住在村子裡的時候,貼春聯時的情景……記得以前住在村子裡,由於房屋比較多,經常是上午先把我家的對聯貼好之後,下午和父親一起,再去爺爺家和叔叔家幫忙貼春聯……臨近中午的時候,天氣變得逐漸暖和起來。我和父親便開始了貼我家春聯的工作。
  • 傳統手織布民藝有望在FDC圖書館呈現
    原標題:傳統手織布民藝有望在FDC圖書館呈現都9102年了,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紡織行業也在跟著創新,面料生產也基本是全自動一體化完成。可是,幾百年前中國人是如何織布的?小編聽說最近有個「中國西南傳統手織布民藝展」正在廣州展出,立刻好奇心大起,下面就秀一秀小編看展覽的收穫。
  • 今天是世界兒歌日,那些兒時的歌謠你還記得嗎?
    兒歌是奶奶哄我入睡時荒腔走板的哼唱。是小時候媽媽做家務嘴邊兒溜出來的小曲兒。是某部心愛的動畫片中的主題曲。也是每個人記憶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那些朗朗上口的童謠,鐫刻下溫馨的快樂時光。成了一代又一代人最美好的記憶之一。
  • 放學後,杭州這所學校大堂傳來的鋼琴聲很治癒
    放學後,杭州這所學校大堂傳來的鋼琴聲很治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