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雖然沒有我們現代的牙膏和洗髮露,但他們自然有那個年代的刷牙和洗頭方式。就像我現在用化妝品,古代也有胭脂一樣。
首先,刷牙。很久以前,中國人就非常重視口腔護理。牙齒的好壞也是判斷一個人外貌的標準之一。例如,在《詩經》中,「齒如瓠犀」就是指牙齒又白又整齊。
為了實現這一目的,早期古人通常是在每餐後刷牙和漱口。現在出土的最早的「牙籤」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是一件金龍形的器具,頭部有一個挖耳勺,尾部有一根小楊枝,用來摘牙齒。
晉代陸雲在給陸機的信中也提到:「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籤,今以一枚寄兄」。
到隋唐時期,「楊枝揩齒法」和「手指揩齒法」開始出現。楊枝揩齒法是用牙將楊枝的一頭咬軟,然後蘸取藥粉刷牙。手指揩齒法是指用蘸有藥粉的手指或布刷牙。
而這種藥粉是牙膏的雛形。最早是用青鹽,後來是用各種中藥製成。種類繁多。例如宋代《太平聖惠方》中記載有「藥膏藥揩齒法」,將柳枝、槐枝和桑枝用水煎煮,煎成軟膏。加入薑汁和細辛等擦拭牙齒。這是一種比較便宜和實用的方法。
古代的有錢人家使用的藥方更豐富多彩,比如:「黃熟香、馢香、沉香各半斤,檀香、零陵香、藿香、甘松、麝香、甲香、丁香皮各三兩。上述香料被搗碎成粉末,與蘇合香油和熟蜂蜜混合成糊狀。」這種牙膏不僅呵氣如蘭,而且比目前的牙膏貴不知多少倍。
牙粉的成分越來越先進,刷牙的工具也必然越來越先進。中國是第一個使用牙刷的國家。如今出土的最早牙刷是遼代古墓中出土的骨牙刷。毛已經脫落,只剩下牙刷柄了。這是1000多年前的事了,和現在牙刷的形狀和質量非常相似。
到南宋時期,我國已經有專門生產和銷售牙刷的店鋪了。這種牙刷通常用骨頭、角、竹子、木頭和其他材料製成。鑽上兩行孔,然後植上馬毛。
我們現在使用的牙刷通常認為是明朝孝宗朱祐樘發明的。他覺得以前刷牙的方法刷不乾淨,於是將豬鬃植在木柄上,形成了我們現在形式的牙刷。因此,現在世界上也把牙刷的發明人歸為朱祐樘。
此外,我們現代人會認為漱口水只是近幾十年才使用的一種習慣,但事實上,幾千年來,中國人一直在使用這種清潔方法。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備要》裡就有:「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暖水含……口齒牢密。」除了鹽水漱口,後世又有用濃茶漱口、酒漱口等方法。
刷牙後,讓我們談談洗頭。
對古人來說,洗頭比刷牙更重要。古代的法定假日被稱為「休沐」,其中沐的意思就是洗頭髮,而我們現在所說的洗澡在古代被稱為「浴」。在先秦時期,有「三日一沐,五日一浴」的習俗。漢朝以後,被固定下來成為官員的休假日,即每五天休息一天,專門給官員洗澡沐浴。
《禮記·玉藻》記載:「日五盥,沐稷而靧粱」意思就是用淘稷的水洗頭,用淘梁的水洗臉,這裡面稷就是指現代的小米。而這類淘米水,古代有專門的名稱叫「潘」。
然而,在古代,用淘米水洗頭並不便宜,後來人們逐漸發現了皂角。唐代的《酉陽雜記》記載:「鬼皂莢,生江南地,澤如皂莢,高一二尺,沐之長發,葉去衣垢。」
然而,洗滌效果因皂角果實的類型而有很大差異。例如,《唐本草》就記錄了豬牙皂角的洗滌效果最差。而在人們逐漸的實踐中發現肥皂角的洗滌效果最好,其中肥皂兩字也是今天肥皂名稱的由來。
到了宋朝,除了皂角還有一種叫肥珠子的用來沐浴洗臉,也就是中藥中的「無患子」,《本草綱目》中還有記載用肥珠子洗臉可以去垢除斑,李時珍對此的評價是甚效。
到了明清時期,人們又開始加入豬胰代替肥皂團中的豆粉,效果更加好,被人們稱為「胰子」或「香胰子」,現在好像還有一些地方以此來稱呼香皂。
當然以上都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上的,古代窮人,一輩子不刷牙,幾年不洗頭洗澡也是正常的。尤其是到後期,中國國力衰退,很多平民就更加無力洗漱了,可能只有出生,結婚,去世時才洗一次。而平時就用一種叫篦梳,一種齒很密的梳子梳頭,把蝨子和油垢灰塵梳下來。當然這樣做只是表面乾淨,頭髮還是油光發亮,有很濃重的臭味,所以婦女只能用頭巾將頭髮包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