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理工黃強教授榮獲國際機構學和機器科學聯合會(IFToMM)「卓越成就獎」
IFToMM主席Marco Ceccarelli教授(前排左一)為黃強教授(前排左二)頒獎
近期,國際機構學和機器科學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Mechanism and Machine Science, 簡寫IFToMM)第十五屆世界總會(15th IFToMM World Congress)在波蘭歷史名城克拉科夫召開。本屆大會上,北京理工大學黃強教授被授予IFToMM「卓越成就獎」(Award of Merit)。頒獎詞指出黃強教授「在仿人機器人和空間機器人的機構設計、運動規劃、平衡控制和系統集成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在機器人領域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大力推動了機器人科技發展」。
IFToMM於1965年成立于波蘭,至今有50餘年歷史。IFToMM「卓越成就獎」頒發給為推動機構與機械科學領域的知識狀態做出了卓越貢獻的科學家。本次黃強教授是該獎唯一獲得者,目前全世界僅有13位傑出科學家獲此殊榮。
IFToMM是機構學和機器科學領域重要的國際學術組織,現有50個國家或地區會員,遍及全球科技領先國家,下設計算運動學、齒輪傳動、機器人學、人機系統、連杆與凸輪、機電一體化、微型機械、非線性振動、可靠性、運輸機械、多體動力學和摩擦學等13個技術委員會。
黃強教授課題組部分成員合影
不忘初心
黃強1991年赴世界仿人機器人研究水平領先的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師從被譽為「世界仿人機器人之父」的著名學者加藤一郎教授,正式踏上對仿人機器人前沿領域的鑽研之路。之後在日本通商產業省工業技術院、東京大學從事仿人機器人研究工作。2001年引進回國,從起初的「一桿槍」、「零條件」幹到如今以黃強教授核心、中青年副教授為骨幹、研究生為科研創新主力、工程師為技術保障的40餘人學術梯隊,並擁有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高精尖創新中心、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國防科技創新團隊等高水平平臺支撐。
勇於創新
「匯童」5代機器人
國際上仿人機器人研究者一直圍繞穩定行走、跑、跳等單一模態運動開展研究,儘可能增強其穩定性,防止其摔倒,因為一旦摔倒,機器人將無法運行,損失大。仿人機器人「剛柔兼備」的行走、爬行、翻滾、摔倒保護等多模態運動是一個公認難題。行走、跑、跳等運動需要剛勁有力,爬行、翻滾、摔倒保護等需要柔性。仿人機器人自由度多、參數多、運動模態多、強非線性,引入柔性後參數更多,機器人結構和控制難上加難。黃強教授十幾年保持做不一樣的仿人機器人研究的初心,另闢蹊徑,借鑑人類具有「摸爬滾打」的複雜環境多模態運動適應能力,研究仿人機器人的「摔滾走爬」多模態運動,機器人除了具有穩定的行走功能外,還具備意外情況下摔倒不損壞,遇到障礙了走不過去爬過去、滾過去的功能,使機器人能夠頑強到達目的地執行任務。
不斷探索
未來黃強教授及其團隊還將繼續研究增強仿人機器人的運動動態性能,並且增加更多的運動模態,如攀爬、跳躍等,使機器人能夠適應環境複雜的大千世界。
個人簡歷
黃強,北京理工大學教授,1965年7月出生,IEEE Fellow,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中組部「萬人計劃」首批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北京理工大學智慧機器人研究所所長,北京智慧機器人與系統高精尖創新中心常務副主任,仿生機器人與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111計劃「特種機動平臺設計製造科學與技術學科創新引智基地」負責人,北京市政協常委。
任Advanced Robotics、Intl. J. Social Robotics、Neuroscience and Biomedical Eng.、Unmanned System等國際期刊編委(Associate Editor),聯合創立了IEEE TC on Cyborg and Bionic Systems(CBS)、IEEE-CBS國際會議。作為大會主席,近年來舉辦了IEEE-Humanoids 2018、IEEE-ROBIO 2017(機器人與仿生學)、IEEE-CBS 2017、ICME 2017(複合醫學工程)等多個國際著名會議,任2006 IEEE-IROS(智慧機器人與系統)組織委員會主席,在IEEE/ASME-AIM(先進智能機械電子)、IEEE-ICMA(機械電子與自動化)、IEEE-ROBIO、IEEE-ICIA(信息與自動化)等國際學術會議中擔任程序委員會聯合主席、獎勵委員會主席等職務30餘次。
長期從事仿生機器人、機器人微納操作、智能假肢等研究與開發工作,研製了6代 「匯童」仿人機器人,發表SCI論文100餘篇,獲授權發明專利70餘項,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獲國際學術獎勵10餘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