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心篇 觀照唯一的內容和主題是菩提心 不可為而為之(上)
摘要:
1.觀照的話,一開始是調伏修治,後來是要運用。一開始要調伏,第二步是要覺醒、覺照,最後是要主動地運用。要運用,要運用身口意,要產生自他二利——成為功德。所以光是說緣起性空,只是因為自己的執著起來之後,就要依緣起性空的那種覺醒力來提醒自己不要落在執著裡面,但更重要的智慧是要運用,不管是起心動念,都要回到菩提心上,或者都要用菩提心來推動自己來起心動念。最後的觀照,唯一的主題和內容就是菩提心,最後就圓滿和成熟在菩提心上。
2.根本來講,是只有空性的智慧,才能夠知道「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來發菩提行願。
3.從般若空性的角度來講,無所謂做得到做不到的,你現在該怎麼做才是更好的?包括該怎麼來發願,該怎麼停止才是根本。是吧?大乘菩薩的智不會傷他的悲,悲也不會汙染他的智,這就是大乘佛法的境界。
4.每個人的佛性,他就得這樣的,也應該是這樣的。也就是發這個心,就是恢復本來面目,不是說我可發可不發的。
觀照唯一的內容和主題是菩提心
學人:現在打到這麼多的座,覺得也沒有什麼所謂的觀照、什麼的招式啦,只是好像在對境的時候,就心裏面也不迷失,知道一些就是顯現而無實性,然後好像再就不會迷失,那這樣就可以了嗎?但是這個知道我不道是作意還是……
老師:肯定不行,不夠。觀照的話,一開始是調伏修治,後來是要運用。一開始要調伏,第二步是要覺醒、覺照,最後是要主動地運用。要運用,要運用身口意,要產生自他二利——成為功德。所以光是說緣起性空,只是因為自己的執著起來之後,就要依緣起性空的那種覺醒力來提醒自己不要落在執著裡面,但更重要的智慧是要運用,不管是起心動念,都要回到菩提心上,或者都要用菩提心來推動自己來起心動念。最後的觀照,唯一的主題和內容就是菩提心,最後就圓滿和成熟在菩提心上。
你說的那個還是第二階段——覺醒,因為你不留神,你就偏執了。那需要觀「緣起性空」來破這個執,更加有力量的話,你就要直接要運用。不管是發心也好,還是最後的歸結也好——都是菩提心。菩提心它本身具足緣起性空的智慧、利他的慈悲,多種功德,它是最圓滿具足的,最後是運用,這個觀照最後就是用好這個心。
學人:所以普賢菩薩不能停留,只是被動的在這個,現在我們就是作為菩薩,就是我們要行菩薩道,哪怕幫我們成熟眾生,要主動地去運用這個心,最後再不斷地成熟、再圓滿自己的菩提心。
老師:是的,對的。像普賢菩薩,他這個十大行願,他光是願望,就天天一絲不苟、念念不停留地運行十方來推及他這個願力,行也在裡面。
學人:我反思自己就是還是比較被動,如果有事情來啦,我也積極去做,但是我還沒到自己主動地來推動它,還沒到這個地步。
老師:最後就是主動。
學人:要主動?
老師:它本身內在的佛性它就有這個衝動,有這個強烈的願望,發這個願力。
不可為而為之(上)
老師:根本來講,是只有空性的智慧,才能夠知道「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來發菩提行願。老師:從理性的、或者分別的、或者邏輯的做不到,幹嘛做啊?那從般若空性的角度來講,無所謂做得到、做不到的,你現在該怎麼做才是更好的?包括該怎麼來發願,該怎麼停止才是根本。大乘菩薩的智不會傷他的悲,悲也不會汙染他的智,這就是大乘佛法的境界。所以為什麼老子笑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其實恰恰就說明了剛才你講的「緣覺乘它是看不懂大乘」。緣覺乘它有局限,它看不懂大乘。大乘能破法執,能破法執才能夠是取捨得失是自在的,不會受你的什麼邏輯影響,也不會受你的事態影響、人情影響。「不可為而為之」,那有什麼——當為就為,不管你可為不可為,那你的分別心。所以某種程度老子好像比孔子高超,大家很多的評價。但從大乘角度來講,它已經是不跟你比高超的高超了,哈哈哈……大乘的行境,當年那些羅漢弟子:「大乘的行徑,我就是一百個,一千個,一萬個阿羅漢湊到一起,想破了腦袋都想不到,達不到它的境界。」——就是這樣。那包括的緣覺的二乘都是這樣的,聲聞、緣覺乘都是這樣,想破了腦袋,但是也不理解這個「不可為而為之者」!最後就是般若,無我的空性,同時它散發著慈悲,就是這樣悲智雙運,當然就根本上來講,就是菩提心。雙運的話也是從外顯上來看,它是雙運的,對他自己來講是沒有左右。學人1:像這兩天做作業上這個菩提心和慈悲心的問題,很多地方都模糊,有的人呢這個慈悲心其實也是一種我執的習氣。老師:唉,那是同情心,第一種慈悲心是同情心,他是看到果,從果來發心的。那大慈悲心,它兼顧因果!那菩提心的話,他是不被因和果的分別所汙染,它是無作意的大慈悲。另外還有一個大菩提心,它最後不光是說是慈悲心——讓你脫苦得樂,最後大菩提心它必須還要眾生一起覺悟才行。大菩提心,最後還會要點亮他人的智慧,它不光是讓你離苦得樂,最後還要啟智開慧。既要利他又要覺他,大乘就是這樣。所以老子他們想不通的,阿羅漢也想不通,想不到,沒這個境界,沒辦法發心,想像不到,無法突破二元,他能夠躲到偏空、一元裡面他已經算是造化很大了,有個暫時歇腳的地方,無法突破而已。釋迦佛當年他曾經說過,「如果是坐滿一牛車的阿羅漢,我可以用一隻腳趾幫他們拉拉車,但如果是一個菩薩坐在車上面,拿著繩子套在我脖子上,我都願意幫他拉車!」哈哈哈……,發心不同受到的待遇就不同了,你對他的評價就不一樣。「發了菩提心的人,把那個麻繩套在我脖子上,我都願意幫菩薩拉車,當牛做馬。」釋迦佛也是這麼過來的,他看到的這個發菩提心的,就和看到自己爹娘一樣的,因為他自己就那麼成佛的。學人2:但是真正道家到了頂端,其實也是身心合一,人與自然和融為一體,也是無我的一個層級。老師:緣覺乘它畢竟只是個二乘。老子是個緣覺乘,但也是很高了,他畢竟是闢支佛。闢支佛裡「佛」意思也是覺悟,但是闢支佛他是緣覺——「因緣而覺」,觀察因緣而覺,不是圓滿覺,他是闢支佛,但不是如來佛,不是圓滿佛。孔子的話雖然他的證量或者當時的神通沒那麼高,但是它是大乘種性,是個菩薩道的。菩薩道嘛它只是一個過程,將來是要圓滿成佛的。那從將來最後的成就來講,那肯定超越闢支佛。老子緣覺佛,他雖然也是佛,但是緣覺佛它是二乘。二乘裡面的一個是聲聞乘,一個是緣覺乘。老師:對,菩提心,是的。大乘它包含了菩薩乘,包含了金剛乘,它就是佛乘。老師:就是每個人的佛性,他就得這樣的,也應該是這樣的。也就是發這個心,就是恢復本來面目,不是說我可發可不發的。
_____
心燈禪修營每日學修
☆一間學會修行的課堂☆
2021年2月22日 星期一
姓名: 〖 〗班〖 〗組
為自覺覺他普度有情而發願成佛!
今日定課:
1、昨天修法一座( )小時。如果有加座,第二座( )小時,第三座( )小時。
2、恭誦《心中心十大行願》( )遍。
3、學習《紫琅百篇》發心篇 觀照唯一的內容和主題是菩提心 不可為而為之(上)
必做題:
【本節主要內容】:
【重要語句】:
【本節內容對自己的啟發】:
【結合今天的學習內容,檢查自身認識和行持存在不正確的地方,下一步將如何來改正知見、貫徹到坐修、落實到生活?】:
【如何是修行佛法的真實利益】:
思考題:
為什麼觀照唯一的內容和主題是菩提心?如何以菩提心的角度來理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選做題:
【本節內容不太理解的地方】
★見修行證,你學會了嗎?★
加群管理員微信號:yjy5105
也可直接加入QQ群:72570871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u/6153728281
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