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燈日課】《紫琅百篇》發心篇 觀照唯一的內容和主題是菩提心 不可為而為之(上)

2021-03-01 心乘道場

 

發心篇  觀照唯一的內容和主題是菩提心    不可為而為之(上)

摘要:

1.觀照的話,一開始是調伏修治,後來是要運用。一開始要調伏,第二步是要覺醒、覺照,最後是要主動地運用。要運用,要運用身口意,要產生自他二利——成為功德。所以光是說緣起性空,只是因為自己的執著起來之後,就要依緣起性空的那種覺醒力來提醒自己不要落在執著裡面,但更重要的智慧是要運用,不管是起心動念,都要回到菩提心上,或者都要用菩提心來推動自己來起心動念。最後的觀照,唯一的主題和內容就是菩提心,最後就圓滿和成熟在菩提心上。

2.根本來講,是只有空性的智慧,才能夠知道「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來發菩提行願。

3.從般若空性的角度來講,無所謂做得到做不到的,你現在該怎麼做才是更好的?包括該怎麼來發願,該怎麼停止才是根本。是吧?大乘菩薩的智不會傷他的悲,悲也不會汙染他的智,這就是大乘佛法的境界。

4.每個人的佛性,他就得這樣的,也應該是這樣的。也就是發這個心,就是恢復本來面目,不是說我可發可不發的。

觀照唯一的內容和主題是菩提心

學人:現在打到這麼多的座,覺得也沒有什麼所謂的觀照、什麼的招式啦,只是好像在對境的時候,就心裏面也不迷失,知道一些就是顯現而無實性,然後好像再就不會迷失,那這樣就可以了嗎?但是這個知道我不道是作意還是……
老師:肯定不行,不夠。觀照的話,一開始是調伏修治,後來是要運用一開始要調伏,第二步是要覺醒、覺照,最後是要主動運用。要運用,要運用身口意要產生自他二利——成為功德。所以光是說緣起性空,只是因為自己的執著起來之後,就要依緣起性空的那種覺醒力來提醒自己不要落在執著裡面,但更重要的智慧是要運用,不管是起心動念,都要回到菩提心上,或者都要用菩提心來推動自己來起心動念最後的觀照,唯一的主題和內容就是菩提心,最後就圓滿和成熟在菩提心上。
你說的那個還是第二階段——覺醒,因為你不留神,你就偏執了。那需要觀「緣起性空」來破這個執,更加有力量的話,你就要直接要運用。不管是發心也好,還是最後的歸結也好——都是菩提心。菩提心它本身具足緣起性空的智慧、利他的慈悲,多種功德,它是最圓滿具足的,最後是運用,這個觀照最後就是用好這個心。
學人:所以普賢菩薩不能停留,只是被動的在這個,現在我們就是作為菩薩,就是我們要行菩薩道,哪怕幫我們成熟眾生,要主動地去運用這個心,最後再不斷地成熟、再圓滿自己的菩提心。
老師:是的,對的。像普賢菩薩,他這個十大行願,他光是願望,就天天一絲不苟、念念不停留地運行十方來推及他這個願力,行也在裡面。
學人:我反思自己就是還是比較被動,如果有事情來啦,我也積極去做,但是我還沒到自己主動地來推動它,還沒到這個地步。
老師:最後就是主動。
學人:要主動?
老師:它本身內在的佛性它就有這個衝動,有這個強烈的願望,發這個願力。

 不可為而為之(上)

老師:根本來講,是只有空性的智慧,才能夠知道「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者」來發菩提行願。老師:從理性的、或者分別的、或者邏輯的做不到,幹嘛做啊?那從般若空性的角度來講,無所謂做得到、做不到的,你現在該怎麼做才是更好的?包括該怎麼來發願,該怎麼停止才是根本。大乘菩薩的智不會傷他的悲,悲也不會汙染他的智,這就是大乘佛法的境界。所以為什麼老子笑孔子,「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其實恰恰就說明了剛才你講的「緣覺乘它是看不懂大乘」。緣覺乘它有局限,它看不懂大乘。大乘能破法執,能破法執才能夠是取捨得失是自在的,不會受你的什麼邏輯影響,也不會受你的事態影響、人情影響。「不可為而為之」,那有什麼——當為就為,不管你可為不可為,那你的分別心。所以某種程度老子好像比孔子高超,大家很多的評價。但從大乘角度來講,它已經是不跟你比高超的高超了,哈哈哈……大乘的行境,當年那些羅漢弟子:「大乘的行徑,我就是一百個,一千個,一萬個阿羅漢湊到一起,想破了腦袋都想不到,達不到它的境界。」——就是這樣。那包括的緣覺的二乘都是這樣的,聲聞、緣覺乘都是這樣,想破了腦袋,但是也不理解這個「不可為而為之者」!最後就是般若,無我的空性,同時它散發著慈悲,就是這樣悲智雙運,當然就根本上來講,就是菩提心。雙運的話也是從外顯上來看,它是雙運的,對他自己來講是沒有左右。學人1:像這兩天做作業上這個菩提心和慈悲心的問題,很多地方都模糊,有的人呢這個慈悲心其實也是一種我執的習氣。老師:唉,那是同情心,第一種慈悲心是同情心,他是看到果,從果來發心的。那大慈悲心,它兼顧因果!那菩提心的話,他是不被因和果的分別所汙染,它是無作意的大慈悲。另外還有一個大菩提心,它最後不光是說是慈悲心——讓你脫苦得樂,最後大菩提心它必須還要眾生一起覺悟才行。大菩提心,最後還會要點亮他人的智慧,它不光是讓你離苦得樂,最後還要啟智開慧。既要利他又要覺他,大乘就是這樣。所以老子他們想不通的,阿羅漢也想不通,想不到,沒這個境界,沒辦法發心,想像不到,無法突破二元,他能夠躲到偏空、一元裡面他已經算是造化很大了,有個暫時歇腳的地方,無法突破而已。釋迦佛當年他曾經說過,「如果是坐滿一牛車的阿羅漢,我可以用一隻腳趾幫他們拉拉車,但如果是一個菩薩坐在車上面,拿著繩子套在我脖子上,我都願意幫他拉車!」哈哈哈……,發心不同受到的待遇就不同了,你對他的評價就不一樣。「發了菩提心的人,把那個麻繩套在我脖子上,我都願意幫菩薩拉車,當牛做馬。」釋迦佛也是這麼過來的,他看到的這個發菩提心的,就和看到自己爹娘一樣的,因為他自己就那麼成佛的。學人2:但是真正道家到了頂端,其實也是身心合一,人與自然和融為一體,也是無我的一個層級。老師:緣覺乘它畢竟只是個二乘。老子是個緣覺乘,但也是很高了,他畢竟是闢支佛。闢支佛裡「佛」意思也是覺悟,但是闢支佛他是緣覺——「因緣而覺」,觀察因緣而覺,不是圓滿覺,他是闢支佛,但不是如來佛,不是圓滿佛。孔子的話雖然他的證量或者當時的神通沒那麼高,但是它是大乘種性,是個菩薩道的。菩薩道嘛它只是一個過程,將來是要圓滿成佛的。那從將來最後的成就來講,那肯定超越闢支佛。老子緣覺佛,他雖然也是佛,但是緣覺佛它是二乘。二乘裡面的一個是聲聞乘,一個是緣覺乘。老師:對,菩提心,是的。大乘它包含了菩薩乘,包含了金剛乘,它就是佛乘。老師:就是每個人的佛性,他就得這樣的,也應該是這樣的。也就是發這個心,就是恢復本來面目,不是說我可發可不發的。

_____

心燈禪修營每日學修

 ☆一間學會修行的課堂☆

2021年2月22日   星期一

姓名:      〖  〗班〖  〗組

 為自覺覺他普度有情而發願成佛!

 

今日定課:

1、昨天修法一座( )小時。如果有加座,第二座( )小時,第三座( )小時。

2、恭誦《心中心十大行願》( )遍。

3、學習《紫琅百篇》發心篇  觀照唯一的內容和主題是菩提心   不可為而為之(上)

必做題:

【本節主要內容】: 

【重要語句】:

【本節內容對自己的啟發】:  

【結合今天的學習內容,檢查自身認識和行持存在不正確的地方,下一步將如何來改正知見、貫徹到坐修、落實到生活?】:

【如何是修行佛法的真實利益】:   

思考題:

為什麼觀照唯一的內容和主題是菩提心?如何以菩提心的角度來理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選做題:

【本節內容不太理解的地方】

★見修行證,你學會了嗎?★

加群管理員微信號:yjy5105

也可直接加入QQ群:72570871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u/6153728281

___

相關焦點

  • 觀照覺性觀自在而生其心,一念善護摩訶般若波羅蜜
    觀自在出自心經「觀自在菩薩」,即觀世音菩薩,我心中觀照三十三相觀世音菩薩,直到觀音無相無量光與我本尊的性佛心印,化為一體無量光,注照遍布十方三世。觀自在亦出自法華經·普門品「觀世音菩薩有如是自在神力,遊於娑婆世界。」和「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用自己的心觀照自己的心性,心心相照,觀一切一切的自在,活在自在天得大自在。
  • 菩提心是什麼意思_如何發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麼意思_如何發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意思,一些修行人因為這個弄得頭很大,很迷茫,整天喊著發菩提心,可是他不知道菩提心是什麼意思,那菩提心是什麼意思,小編要通過以下例子及一些自己的經驗比喻來分享關於菩提心的發起及菩提心的妙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願行相資菩提心|自覺利他篇
    【導讀】本論以系統、精煉為原則,全面論述了為何要發菩提心,怎樣修行菩提心,修行菩提心應當遠離、成就什麼等等方面內容。前面所說菩提心是願菩提心,後面分品詳實精準闡述的菩提心是行菩提心,即大乘「六度」的具體修集實踐。全篇可謂大乘佛法行門的綱要,進取無上菩提的行動指南!
  • 何為佛教中的「菩提心」
    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淨法長養之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當得速成無上菩提。故知菩提心乃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大乘菩薩最初必須發起大心,稱為發菩提心、發心、發意;而最初之發心,稱初發心、新發意。求往生淨土者,亦鬚髮菩提心。無量壽經卷下謂,三輩往生之人皆應發無上菩提心。菩提心之體性,大日經卷一住心品謂,如實知自心,即為菩提。即以本有之自性清淨心為菩提心。
  • 讀《金剛經》,必須懂兩種菩提心,都是哪兩種,要如何發菩提心呢
    也因此,禪宗之風靡四海於國內外,讀誦此經者較為普遍,但要讀懂《金剛經》,就必須懂得佛說的兩種菩提心,和如何發菩提心。《金剛經》不僅在佛家弟子受持念誦,即文人藝術、科學界都有供養書寫持誦者,都不在少數。而有敘述者這般評價:「《金剛經》可稱佛家之五千文,古人謂「東國首重般若」,更詳切點,應該說東國首重《金剛般若》。可見,金剛經對中國的佛教文化影響之大。
  • 菩提心修行口訣--蔣揚仁欽
    另一種稱呼為責任感的悲心,也就是不只不忍眾生遇苦以外,還能無條件地願以自力儘量解決其苦之悲心,故稱大悲心。口訣十一:此責任感來自慈心,所以慈心的力量一定要很強大。建議多多利用自他相換的修法。口訣十二:反覆聽聞菩提心或大乘的殊勝。以上皆屬希求他利之發心。
  • 道證法師 :佛是教我們開發佛性,放下執著發菩提心!
    常強調自己習慣如何、不習慣如何的人,不但日常生活和人格格不入,常會拂逆人意、違菩提門,也不能契入佛智、開發佛性,因為被個性、習慣綁住了,就像一塊冰,失去了流水、雲彩的柔軟自在,不但不能「隨方就圓」流動,也容易碰碎。強調個性,增長「我執」,違反菩提心。《無量壽經》告訴我們:要往生西方,必須「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 「春回大地 璀璨紫琅」 2020中國南通紫琅燈會攝影大賽啟事
    2020年3月28日-5月10日在中央創新區紫琅公園(世紀大道北側,洪江路南側,原環保公園)舉辦的「春回大地 璀璨紫琅」 中國南通紫琅燈會,通過絢麗的彩燈藝術和特色濃鬱的南通風採,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謳歌新中國70年走過的光輝歷程,讚美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我們所取得的輝煌成就,
  • 發菩提心,由心出發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淨業三福末後一條教導我們「發菩提心,深信因果」,發菩提心就是要發徹底覺悟之心,徹底覺悟!深信因果,什麼因果?事實真相,我們在佛經裡面,讀的遍數多了,久久而之彌新,當我們的境界提高了,會發現原來困擾著我們的理由,在幾年後的今天似乎不叫煩惱。因為食物變質而我們不再去品嘗它,因為糧食起蟲我們不再去食用它,要知道食物都會有儲存期限,那麼人心當然需要時時刻刻,反省放下,將心裡的垃圾在一定時間內,清除掉所有的多餘。
  • 佛教,心的遞增:慚愧心、慈悲心、菩提心
    有了信仰就會相應地有了自己在信仰範圍之內的道德底線,建立了在這個信仰上的尊嚴感,因為有尊嚴感,所以做了有悖於尊嚴感的事情就會產生慚愧。儒家也有這個思想,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善惡之心就是羞恥心、慚愧心,是一個人道德的開始。
  • 淨空法師:發菩提心是什麼意思?
    發菩提心是什麼意思?什麼叫發菩提心?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頭講得最好,印光大師都五體投地,讚嘆蕅益大師說,「即使古佛再來,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個讚嘆讚嘆到極處了。我有一年在新加坡,拜訪演培法師,也是老朋友,也是我的老師,我初學佛的時候常常聽他講經。
  • 「2020中國南通紫琅燈會」亮燈
    ↑1月15日,遊客在「2020中國南通紫琅燈會」現場賞燈。當日,「2020中國南通紫琅燈會」在江蘇省南通市紫琅公園正式亮燈,燈會以「紫琅燈 中國年」為主題,展出彩燈130多組。新華社發(徐培欽 攝)↑1月15日,遊客在「2020中國南通紫琅燈會」現場賞燈。↑1月15日,遊客在「2020中國南通紫琅燈會」現場賞燈。↑1月15日拍攝的「2020中國南通紫琅燈會」現場。
  • 太虛大師|如何發菩提心修菩薩行而不退
    菩提林的「林」,乃是生長在平地上的竹木叢林的林;喻如各位已發菩提心的人聚居一處,如聚眾木而成林;故菩提林,即依眾人的「菩提」心所成之「林」,亦似聚許多的梅樹而成梅林,聚許多的桃樹而成桃林一樣,此由許多菩提樹所聚之菩提林亦然。複次、菩提乃是佛果無量的福德和智慧之所成滿莊嚴;此福智之圓滿,正如聚眾木而成林。
  • 長江詩詞三百首之揚子江篇(二)
    《長江詩詞三百首》十年磨一劍、古今合璧、交相輝映,以長江為軸、以八大序列編選結集,致力打造雅俗共賞、全民閱讀的詩詞讀本,使中華詩詞下港站、到課堂
  • 《華嚴經》: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
    發菩提心就是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也就是成佛的心,或者叫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細說的話,這個心既包括願,也包括行。古人說,發菩提心,諸善中王。《華嚴經》中甚至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可見菩提心是何等重要。
  • 發菩提心 身行當專
    (真一大師開示八卷 智慧篇)  ●如果學了幾年退心了,在這個花花世界,還追逐財色名食睡,那一切就全完了,前功盡棄,可惜,真可惜!學我們這個法能走到現在,善根福報深厚之人,本可這一生要成佛的,現在卻是在造三途業?
  • 《論語》|人生在世,是聽天由命,還是不可為而為之?
    李衛就再三拜謝道士的救命之恩。道士說:「您是貴人,遇到困境能平安渡江,也是命運,我不能不救,何必要道謝呢?」李衛又拜謝說:「領受大師的訓誡,我將終生銘記在心,一切聽從命運的安排。」道士聽後卻說,人也不能完全聽天由命。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解 第一課
    第一課大家好。我們今天要講的《大乘百法明門論》是大乘法,所以我們先要發起一個大乘人的心,來學習這個論。請大家默念三遍:「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永皈依。什麼是菩提心,就是我們之前發願的時候所說的「為利有情願成佛」,這個心,就是菩提心。真正的菩提心,是在利益有情的動機之下,希求菩提(佛果位)的心。我們可以在經典中看到許多其他的,比如說見到佛的莊嚴之後,發願自己也要成佛;見到佛的神通之後,發願自己也要成佛。這種,也許在經典中也叫發菩提心,但我們說真正的菩提心,一定是以利益一切有情——讓他們都脫離輪迴、成就佛果——為動機的。
  • 遇見最好的自己 | 入行論篇
    課頌大家都念過「菩提心妙寶,未生者當生,已生勿退失,展轉益增長。」如何一步步生起菩提心,如何使生起菩提心日益增上。這就是《入行論》主要講述的問題。此論所述內容,精闢而又系統地闡述了發菩提心、學菩薩行的大乘菩薩的必經之路;而且其偈句簡明流暢,平淡言詞中蘊含著深刻義理,是各大菩薩的必修之法。
  • 2021屆上海市黃浦區高三一模語文作文範文:知不可為而為之
    只因「認定的事物」的絕對價值,踏上一條光榮的荊棘路才顯得富有意義,又如思特裡克蘭德不顧自身的力量渺小,不管自己的力量無法力排眾議的微不足道,毅然追尋心尖上的月亮。持有內心向善向美的正確的呼喚方使「知不可為而為之」變得合理且值得敬仰。然而,為了無意義而錯誤的執念,「知不可為而為之」便成了無知或冒天下之大不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