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張照片重溫崢嶸歲月,重慶一八旬老人自製四本軍旅生活圖文集

2020-12-17 慢新聞

真正的軍旅生活,每一秒都是難以忘懷的長鏡頭。即使已離開部隊64年,84歲的艾遠興對參軍入伍的4年軍旅生涯至今念念不忘。「部隊裡的點點滴滴,都是我人生最寶貴的一段時光。」以時間為軸線,艾老用四個月的時間,自製了四本關於自己軍旅生活的圖文集。

圖文集裡包含92張照片並配以介紹,字裡行間都透露著老人保家衛國的赤膽忠心以及對黨和軍隊培養的感恩之情。閒暇時,若聽到和軍人有關的故事,艾老都不免心起漣漪,再度翻閱起圖文集的每一頁。輕撫照片如同回溯過去,艾老感慨萬分,「這些,都是我當兵的獨家記憶。」

秘密:鮮有人知的「軍人」身份

在大渡口區春暉路錦城社區,凡提起艾遠興的名字,左鄰右舍都會稱讚這位耄耋老人了不起、有毅力,是社區裡的名人。艾遠興喜愛收集,從個人傳記、書信、照片、傳媒、收藏等12大類著手,花費10年時間,開辦了一個頗具規模的家庭檔案屋。

但相比「收藏達人」、「家庭檔案館館長」等個人標籤,艾老軍人的身份卻鮮有人知。「有時候做夢都夢到自己回到了軍營,穿上了那一套熟悉的軍裝。」談起製作圖文集的初衷,艾老自言很意外。「我去年看見重慶晚報刊登了有關璧山的報導,從璧南河到文峰橋,報紙上出現了不少璧山的老照片。」想到自己和璧山結緣不淺,甚至軍旅生活都在這裡開始,艾老決定把自己有關璧山的照片資料也整理成冊。「後來我的戰友提醒我,不局限璧山,所有的部隊生活都可以歸納整理成一個系列。」至此,四冊軍旅生活圖文集應運而生。

軍旅生活的資料從哪兒來?480盒家庭檔案幫了大忙。當記者發現眼前的圖文集為複印版本,問起老人有無原件原稿時,艾老搭起小板凳,利索地在檔案櫃中搜尋起來。木製檔案櫃擺了整整一面牆,若不熟悉,找起來絕對像是大海撈針。第6盒、第36、第73、第192、第193、第194盒……檔案被艾老一冊一冊地順利抽出,裡面分門別類地歸置著老照片、信件、勳章等物品,無一差錯。

▲艾遠興從480盒檔案裡找出圖文集的原件

記錄:圖文集再現軍旅生活

作為一名當過譯電員的老兵,過硬的反應速度和驚人的記憶力在這位耄耋老人身上沒有絲毫減退。1951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5年7月復員,譯電員、偵查員、打字員、軍械員、文化輔導員等職務,艾老說自己都曾擔任過。「我當兵時間雖然不長,但幹的崗位卻不少。」

艾老點了點這張滿臉稚氣的黑白單人照,「看吧,這是我第一張軍人照片,16歲。當時參軍不久,在炮兵第四團觀測隊當觀測員。」

在圖文集裡,艾老的照片佔了不小的比例,合照居多,單人寸照也不少。而照片旁大段的文字註腳,負責把當年的軍旅生涯還原得更鮮活。艾老如數家珍,將照片中的故事娓娓道來。有屬於毛頭小夥的意氣風發——「部隊移防璧山,指導員在當晚點名時介紹,團部給二營派來了軍械員艾遠興同志,從此我就光榮地成為二營的一員了。」也有和戰友相處的難忘往事——「這張照片是部隊要移防至陝西富平縣,我當時生病,炊事班的同志給我做雞蛋豬肝病號餐。」也不乏生活瑣碎——「第二排右一是文化教員劉克端,他當時說我們這張合照拍得不好,要另找時間拍。過了兩天,他又變卦說,『哎,還是勉強就要這張吧』。」

遺憾:未能親上戰場報效國家

圖文集分為四冊,艾老用時間軸串聯。第一本,1951年10月——1952年7月,名叫「在璧山的日子裡」;第二本,1952年7月-1954年1月,是「駐陝西省富平縣軍旅生活簡集」;第三本,1953年2月-1953年5月,被命名為「蘭州篇」;第四本則為「綜合篇」。

一張照片就是一個故事,一個名字便是一個印記。為了不錯過任何一個細節,哪怕是照片背面只有寥寥數字,艾老都執意要把背面拍下來,放在圖文集裡。「我年齡大了,怕忘。但不敢忘,也不想忘。」 照片的存在喚起了艾老對部隊的美好回憶。熟悉的軍歌,嘹亮的軍號,筆挺的軍服和閃亮的鋼槍……「這些東西讓我一生回味,無限自豪。」

也有遺憾。艾老自言遺憾有二,一是未能親上戰場報效國家,二是沒有保留下一件軍衣。錯過是第一個遺憾的關鍵詞。「1952年我從炮四團調入炮十五師任譯電員,也因此失去了抗美援朝的機會。」艾老說,保家衛國本是他參軍的初衷,但軍人服從命令亦是天職。機會也有過,1953年7月,艾老所在的部隊已做好準備,隨時待命準備入朝。好消息卻從前方傳來——《朝鮮停戰協定》籤署了。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喜悅,衝散了未能上戰場的失落,但直至復員,親上戰場的夢,最終成了遺憾。

至於未留下一件軍衣,艾老在圖文集中也有說到。「我現在家中都還留存著一條軍褲,一雙棉手套,甚至還有一個黃布傘套。但因為各種原因,軍衣未能保留下來。」艾老用「緣分」二字來開解自己,又指著照片給記者看他的珍藏,一條印有「抗美援朝,建設西南」的毛巾。艾老說,毛巾中間被用壞了,他當時就剪掉用壞的位置,留下了有字跡的部分,以作紀念。

▲照片背面一旦有字跡,艾老也會拍下來。

▲用壞的毛巾,艾老也將有字跡的部分保存下來。

難忘:油燈下的窯洞譯電

想人見像,見像思人;回憶往昔,莫忘情誼。圖文集上的這一頁,這句話,對艾遠興來說很特別。「想部隊了,想戰友了,不知不覺就會翻到這一篇。」五張單人寸照,艾遠興把自己和戰友的照片貼在了一張紙上。臨別時,戰友李壽義給他寫下了上文「莫忘情誼」四句話。

艾老笑稱,當年的譯電工作和如今電視劇中呈現的場景大為不同。電報機對應的不是漢字,為避免電報被敵人截獲,電報內容需要對照密表進行加密處理。「任職前,先要進行正規的機要工作培訓,『嚴守機密』是工作的關鍵。」對於這份神秘工作的經歷,艾老不願多談,也或許機要工作者要求的「守口如瓶」早已根植在老人心中,我們只能從圖文集找點訊息。

機要科的辦公室在窯洞裡,譯電全靠煤油燈照明。因沒有電源,收發報也需要手工搖動發報機。照片旁的文字說明可窺探出工作條件的艱苦,但艾老擺擺手表示不在意,說自己當年一直有著源源不斷的動力來源。

「初入軍營時,我寫過一篇『學好技術,準備消滅侵略者』的文章寄往報社。後來收到回信鼓勵,『無論在難的事情,只要你肯幹,就一定會成功』。」艾老說,這句話在他的心底刻下了深深烙印,他記了68年,也照做了68年。

▲擔任譯電員時和戰友的照片,下面寫著「回憶往昔 莫忘情誼」。

目標:歷史留下才會遺憾

做一個令大渡口區檔案局都刮目相看,甚至想留下以作參觀展覽的圖文集難不難?難!將老物件一件一件地翻出找到,搬家六次都未遺失;帶著老花眼鏡,學著用手機翻拍照片,並拿去照相館衝洗。艾遠興說,不管是軍旅生活圖文集,還是堅持10年的檔案屋,或者是自己收集300張名人籤名的小愛好,都和當初在軍隊裡的歷練分不開。「初心不忘,信念堅定地去做一件事。軍隊是一所大學校,可以鍛鍊人,培養人。」那段崢嶸歲月,艾老津津樂道,不誇大渲染其中的「酸甜苦辣」,只平平淡淡地講述如何「一路走來」。

問起圖文集中最難忘的照片,艾老當場表態「這張。」選擇的,是那張報社鼓勵他「肯幹就會成功」的回信。「看見沒有,河川二連艾遠興收。」 「河川二連」其實是艾老當年所在部隊的代號,如今被老人賦予了新的意義,「優雅的璧南河,川流不息,永遠美麗。」

「現在國家發展得越來越好,我平常就愛看書看報,來跟上你們年輕人的腳步。」關於未來的計劃,艾老悄悄告訴記者,老伴張國珍明年就要過88歲生日,他決定發揮「特長」,也為老伴做一本圖文集,記述她一生的故事。「不管是檔案屋,還是圖文集,都是沉甸甸的歷史和歲月。」艾老說,他想為子孫後代,為社會留下點什麼。「永葆軍人本色。這樣,一輩子才不遺憾。」

▲「肯幹就會成功的回信」是艾老最難忘的一張照片

重慶晚報·慢新聞爆料郵箱:3159339320@qq.com

——END——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周蕎/文 圖

相關焦點

  • 重溫崢嶸歲月 長沙博大泌尿專科醫院慰問抗戰老兵
    長沙博大醫院志願者見到曾鎮國爹爹時,90歲的老人依然認真地在讀著報紙,精神矍鑠。「我們是死人堆裡爬出來的倖存者。」對於當年的經歷,老人依然記得十分清楚,對當年部隊團、營、連長的名字老人張口就來。   家住黃興鎮的盛金雲爹爹已有96歲,看到志願者到來還熱情地為志願者沏茶倒水,與志願者們講述抗戰故事,雖然老人們都年事已高,但談起當年的事跡,依然是激情滿懷。
  • 走進葉飛將軍故居 重溫崢嶸歲月
    今天,格內小學的50名小記者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葉飛將軍故居,重溫崢嶸歲月。    跟隨講解員的腳步,小記者們參觀了泉州華僑革命歷史博物館和葉飛故居。講解員通過多媒體、圖像、實物展示等多種形式介紹了葉飛將軍的生平,重現泉州華僑革命者的崢嶸歲月,小記者用採訪本、手機、相機認真記錄,認識了泉州深厚的革命歷史傳統和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卓絕的奮鬥歷程。
  • 重溫崢嶸歲月!福州格致中學這樣開展研學實踐活動
    9月4日,福州格致中學黨委協同福州市於山風景名勝區公園管理處、鼓樓區自然資源規劃局、安泰街道於山社區黨委,在於山風景區舉行「重溫崢嶸歲月格致師生來到戚公祠懷著崇敬的心情緬懷戚公偉績接受精神洗禮講解員聲情並茂的介紹再現了戚繼光軍旅生涯的光輝形象
  • 13張照片直接打動了大涼山老人的真實生活,哪一張讓你哭泣心酸
    孤單而辛苦,13張照片直接打動了大梁山老人的真實生活,哪一張讓你哭泣?文字記錄了老百姓的故事,鏡頭掃描了許多品味生活。大家好,我的標題是「城鄉掃描」,謝謝你點擊我的圖片和文字作品!這一期的圖片和文字我們再一次關注四川大涼山,讓我們來看看大涼山老人的生活狀況。這13張照片是大涼山老人的真實生活。
  • 退伍老兵開了家軍旅主題餐廳
    回顧聽退伍老兵講講那些軍旅生活  走進這家餐廳,果真和照片上看到的那樣充滿著軍旅文化氣息:「崢嶸歲月」幾個大字立馬映入眼帘,在餐廳門口的左側,用沙子塑造了一個島嶼,島嶼上插著一面五星紅旗,「釣魚島是中國的」幾個字格外顯眼。牆上掛著一張張灰色的照片,記錄著日本鬼子侵略中國的種種罪行……與很多主題餐廳不同,這裡似乎有著更為深刻的歷史痕跡。
  • 七旬老人50年為揚州園林拍萬張照片 曾自製暗房
    這張拍攝於1975年的照片顯示,鳧莊上有電線桿有一位73歲的老人,自上世紀60年代有了第一部相機後,他就愛好拍攝揚州園林。50年來,他為揚州園林拍攝了上萬張照片。  自製暗房衝洗照片  1978年第一次用彩色膠捲  老人名叫夏鴻鈞,1965年,愛好攝影的他,花了兩個月工資,在舊貨市場買了一部老式相機,由此開啟了他拍攝揚州園林的序幕。夏老說,其實他已記不清為揚州園林拍攝過多少照片,但上萬張肯定是有的。
  • word自動化辦公技巧:自動更正和自動圖文集應用
    說到「自動化利器」,其實在Word裡就有兩個,它們分別是自動更正和自動圖文集,今天就與大家分享它們的實際用法,一起來看看吧!在工作中,實現辦公自動化是每個單位和員工都追求的目標。如下圖:這是一張員工工作證,由文字和圖片組成,如何快速的生成多張相同的工作證呢?
  • 不同年代生人的童年記憶:重溫快樂和憂傷
    無論記憶是快樂還是憂傷,已經無法改變,唯有經過不斷重溫和體會,從中找出生活的積極因子,這才是重拾童年的意義。  無論20後、30後、40後、50後、60後、70後、80後,還是90後,童年都是我們心底最柔軟的部分。
  • 「關注」全國退役軍人「我的最美軍旅瞬間」照片徵集評選大賽開始啦!
    為了學習和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退役軍人保障法》,由儒將創業大學主辦,日照市嵐山軍創基地承辦的首屆全國退役軍人「我的最美軍旅瞬間」軍營生活照片徵集評選活動將於2020年11月16
  • word錄入技巧:如何用自動圖文集快速插入重複內容
    方法一:先在文檔中將需要添加到自動圖文集中的文本和圖片設置好並選中,再依次點擊【插入】-【文本】-【文檔部件】-【自動圖文集】-【將所選內容保存到自動圖文集庫】命令,在打開如圖所示的對話框進行命名並保存即可。
  • 一個從軍16年的戰士,他的軍旅生涯最後3天是怎樣的?
    一位老兵的離隊前3天■解放軍報記者 劉建偉 特約通訊員 王昭嶽 張 豪 張 寧倒計時2天:工作經驗成了離別贈言屋子裡,早已擠滿了聞訊而來的新聞報導員,四周擺滿了剪報本、照相機、筆記本。「再有兩天我就要離隊了,還有一些心得體會,想跟大伙兒交流交流。」陳志光道出開場白。「如何發現新聞,我總結了幾句口訣:多看多問多比較,活魚要在基層找,問題入手抓小事,講好故事很重要……」「快門是扳機,取景器是瞄準鏡。拍照片和打靶一樣,必須抓住瞬間機會!」他邊說邊演示,徒弟們頻頻點頭。
  • 你手機裡最不捨得刪的照片是哪張?
    2020在這個無比曲折的開頭陪伴在家人身旁的我無比心安我相信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來臨家人相聚,相伴安康這張照片記錄下一家人的幸福瞬間一年前我們七名同學立志攜筆從戎從埋頭讀書的學生轉變為一名合格戰士我經歷了層層磨練每當感到委屈想要輕言放棄看到這張照片
  • 重溫崢嶸歲月 激發愛國熱情
    一個個紅色故事,把產業工人帶到了往昔的崢嶸歲月,激發起他們愛國熱情。 此次播放電影得到伍李成廠長的大力支持,他說:「我們工業園區的產業工人,平常休閒生活比較單調,他們渴望有豐富多彩的業餘生活,桔塘社區的這場紅色電影送得真好!我希望用多樣的形式,讓愛國精神傳遞到每個產業工人心中,鼓勵他們敢於追夢!」
  • 大學畢業生自製延時攝影贈母校 拍攝照片近2萬張
    大學畢業生自製延時攝影贈母校 拍攝照片近2萬張 2014-06-10 18:20:28這也是由他歷時4個半月拍攝的18796張照片製作而成。他表示,這段影片就是大學生活的青春紀念冊。  延時攝影,是一種以較低的速率拍下圖像,再以較高的速率播放畫面的攝影技術。通過延時攝影,可以呈現出用肉眼無法察覺的奇異景象。然而,製作一部延時攝影作品需要相當長的拍攝周期和極其繁重的後期渲染,工作量非常大。
  • 老人收藏了1張珍貴照片,考古專家:多少錢才捐?老人:無償!
    上頭的這張照片便是陳老人所拿出來的慈禧照片,根據老人所說,在1981年的時候,他意外從姥姥處得知了自己家中還有一張慈禧照片,便吵著嚷著要看。姥姥在無奈之下,只好拿出了一隻檀木盒子,從裡面小心翼翼的掏出了一張照片,從面容上看,應該是慈禧的。
  • 山西90歲老人,為證老兵身份堅持奔走,指著紀念館照片:這就是我
    而這張珍貴的相片一直被郝志全珍藏。後來郝志全退伍回鄉,也帶走了這張具有重大紀念意義的相片,然而他不知道,這張照片在日後竟會成為證明他身份的重要證據。 02 新中國成立後,郝志全回到家鄉,過著樸實生活。他的家鄉要準備修建立一個紅色紀念館,當時的館長輾轉打聽到郝志全的手中有一張珍貴的戰時照片,於是多番請求郝志全向紀念館捐出照片。
  • 「最憶是軍旅」傳頌軍旅故事,培養愛國情懷
    9月17日,愛國主義教育日來臨之際,由四川省成都高新區西園街道檬梓社區主辦、成都市博益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承辦的 「最憶是軍旅」軍旅故事傳頌活動在成都高新濱河學校學術交流廳順利開展。檬梓社區退役老兵代表廖成述同志為大家分享親身經歷,根據一張張戰時照片
  • 愛「挑刺」的花爹,5000多張照片記錄社區文明大小事
    三湘都市報7月31日訊(記者 田甜 實習生 費美琳 圖/視頻 實習生 祝薇) 「挑刺」和「讚揚」,這兩個聽起來有點矛盾的詞,被家住長沙市開福區建湘新村的73歲的老人——花爹爹完美融合了。 退休後,他堅持11年用手機拍照記錄社區不文明行為,同樣也記錄下生活中的正能量故事。
  • 老年大學自製教材幫老人跨越「智能鴻溝」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蔡君彥通訊員張常亮張歡歡耿志烈    本報訊近日記者了解到,鄭州市金水區花園路街道辦事處老年大學在常年開辦手機班的基礎上,為方便更多老人熟練運用智慧型手機,適應如今的智能化生活,又新推出了由彩虹社工編寫的「剛需版」智慧型手機教材,圖文並茂地為老人們傳授網上預約掛號
  • 探尋紅色足跡,憶崢嶸歲月,人民路小學學子打卡羅榮桓元帥故居傳承紅色精神
    石鼓融媒客戶端8月25日訊(通訊員 朱凌雲)走進羅榮桓元帥故居,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近距離了解從湖湘大地走出來的革命先輩英雄事跡……8月22日,衡陽市人民路小學328班暑期赴羅榮桓元帥故居開展「探尋紅色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