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50年為揚州園林拍萬張照片 曾自製暗房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這張拍攝於1975年的照片顯示,鳧莊上有電線桿

1967年在釣魚臺拍攝的照片

36年前的小金山

第一卷彩色膠捲記錄下小金山和湖上鐵皮船

  精選58張照片製成《揚州風光攝影扇面集》

  在荷花池公園附近,有一位73歲的老人,自上世紀60年代有了第一部相機後,他就愛好拍攝揚州園林。50年來,他為揚州園林拍攝了上萬張照片。

  自製暗房衝洗照片

  1978年第一次用彩色膠捲

  老人名叫夏鴻鈞,1965年,愛好攝影的他,花了兩個月工資,在舊貨市場買了一部老式相機,由此開啟了他拍攝揚州園林的序幕。夏老說,其實他已記不清為揚州園林拍攝過多少照片,但上萬張肯定是有的。

  早年,相機都是機械的,用膠捲拍攝,夏老自己買來書籍,鑽研卷片的衝洗,「最開始是在家裡弄了一個暗房,但家裡有光,不能全天候工作;後來我在工作的地方找了一個好地方,樓梯轉角的地方有一個小旮旯,光很暗,我就在那裡整了一個暗房,可以24小時在裡面衝照片。」

  夏老最早用的膠捲都是黑白膠捲,直到1978年才第一次用到彩色膠捲,「一個朋友看我愛好攝影,就給了我一卷,當時我還問,這東西該怎麼拍,朋友說就跟黑白膠捲一樣。」

  拿到彩色膠捲後,夏老來到瘦西湖,「我最喜歡拍的就是小金山、五亭橋這些地方,景好,視野也很開闊。」

  夏老回憶,那時小金山南面的河道遠沒現在這麼寬,他喜歡在河對岸的陸地上拍小金山,「那時小金山上的亭子柱子是紅色的,山腳下還有鐵皮船,兩人劃的那種。」

  站在釣魚臺取景

  50年前就流行這樣的角度

  20多年前一個清晨,下雪了,夏老立即拿起相機,騎上自行車來到瘦西湖。「當時,瘦西湖還不像現在這麼熱鬧,沒有遊船,但有工作船,為了拍那艘工作船,我就在那裡等了快兩個小時,船終於進入畫面了,我趕緊摁下快門。我想再拍一張時,船已經出了畫面。」

  夏老回憶,那時的工作船是柴油機船,也是鐵皮船,刷紅色油漆,船行走在河上聲響很大,老遠就能聽得到;那時的鳧莊上面,還有電線桿,後來為了發展旅遊,電線桿移掉了,旅遊環境越來越好。

  瘦西湖釣魚臺的框景聞名世界,人站在圓門門檻上,只要選取一個好角度,就可以把五亭橋和白塔兩處景點拍攝進來。夏老說,據他所知,這個攝影角度50年前就已經比較流行了。

  夏老的影集中,有一張拍攝於1967年的老照片,取景正是在釣魚臺,照片背景正是五亭橋和白塔,「當時我大姐和大姐夫到瘦西湖遊玩,我給他們在釣魚臺拍了一張,可惜的是曝光比較過,白塔顯示得不明顯。」

  精選58張照片

  製成《揚州風光攝影扇面集》

  50年來,夏老用了不少相機,退休後,他開始整理自己拍過的照片。當有了計算機後,他把一些照片掃描拷貝到電腦裡。一次偶然的機會,夏老把一張園林照片製作成扇面形式,「感覺又是一番景象。」

  隨後,夏老逐漸把以前拍的片子一一製作成扇面,並從這些扇面畫中精選出58張製成《揚州風光攝影扇面集》,「揚州風光宜人,摺扇又有把玩、欣賞和收藏的功能,把揚州風光影像製成扇面,匯集成冊,既可以欣賞,也可以把玩。」

  58張照片,即是58處景致,瘦西湖、個園、何園、盆景園、古運河、東關街、唐代銀杏、唐槐等園林景點悉數入選,每張照片上,夏老都寫有簡介。夏老說,揚州2500年的古城,留下了諸多寶貴的遺蹟,讓現在的人們得以盡情反覆拍攝、欣賞,這是今人的福氣。「希望扇面集能成為介紹揚州風光、傳承古代文化的小小名片。」

相關焦點

  • 用「鉑金」製作照片的「暗房師」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央視網消息(記者王偉)在攝影圈子中,一張照片「三分拍,七分做」,暗房師就像唱片業中的製作人,雖在幕後,但地位很重。對於一幅攝影作品來說,暗房製作是第二次完成和完善藝術創作的過程。
  • 小夥為七旬老人讓座 老人現場畫速寫肖像答謝(圖)
    洛陽小夥子為七旬老人讓座 老人現畫速寫肖像答謝趙青在為市民畫像核心提示丨「前幾天,我坐公交車遇到一件事情,覺得挺感動。」【講述】小夥讓座,老人贈畫,溫暖一車乘客11月28日,王女士乘坐101路公交車去澗西區辦事,「當天乘車的人比較多,車上已經沒有空位了」。當公交車行駛至東周王城廣場站時,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大爺顫巍巍地上了車,王女士說:「當時我注意到,我身旁不遠處坐著的一位小夥子看到老人後連忙起身讓座,把老人扶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老人連聲感謝,小夥子也微笑回應了一下。」
  • 進暗房,洗一張文藝範兒黑白照片
    南京姑娘「@拖沓李大天王」決定在自己改造的小暗房裡,將它們變成可以拿在手裡慢慢凝望的黑白照片。  現代快報記者 鄭文靜  走進暗房  南京姑娘「@拖沓李大天王」是攝影專業的畢業生,但想打造一間暗房,對她來說也並不比普通人容易。「暗房要完全不透光,需要有工作檯來擺放機器和藥水,水源也是必不可少的,用來衝洗照片。」
  • 【中國新聞周刊】手工給照片PS的「暗房大師」張左:堅持只是一種喜歡
    從業30年,張左早已從「暗房師」變成了人們眼中的「暗房大師」,諸多攝影家、博物館的「指定合作夥伴」,經手的名作不計其數。當年,解海龍拍攝的那幅「希望工程」的標誌性照片《大眼睛》就是由他製作而成的。攝影:董潔旭經驗在攝影圈有這樣一個說法,「三分拍、七分做」:一張好照片,拍得好只是一方面;要成為「攝影作品」,還有七成的功夫都在暗房裡。按數碼時代的說法,暗房師的工作就相當於手工給照片做PS。暗房放片是對拍攝題材進行二次創作的過程,做得好能提升畫面質量和表現效果,但什麼叫「好」卻是見仁見智。
  • 揚州籍影像大師陳石林:「我給毛主席加工標準像」
    12月26日晚,揚州日報記者輾轉聯繫上這位84歲的老人,在電話那頭,老人心潮澎湃地講述了許多修剪照片的往事,他還獨家向揚州日報披露:《歷史巨人毛澤東》畫冊即將出版,由中央文獻研究室、軍事博物館、軍事科學院三家單位聯合組織編印,全書共5冊、4000幅圖像,全景展現了偉人毛澤東光輝傳奇的一生。其中1000多幅照片由陳石林耗時10年徵集,先後查找聯繫了全國116位曾為毛主席照相的攝影師。
  • 暗房「片」影
    對比放大出來的照片,宗傑還需要參考客戶的意見。   文/片 本報記者 王媛  實習生 楊涵 戴惠卿  顯影、停影、定影、水洗、烘乾……在濟南山大路一棟寫字樓內,28歲的暗房師宗傑正在黑白暗房裡衝洗著膠捲。在紅色的暗房安全燈下,伴隨著計時器數秒的嘀嗒聲,一卷膠捲很快被衝洗出來。宗傑熟練地打開放大機放入底片相紙,經過幾次遮光、放大,一張黑白照片漸漸在藥水中形成。
  • 揚州園林中的美食與戲曲
    作者:陳躍(揚州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揚州園林是揚州的藝術、技術、學術的重要載體,它與揚州古典建築、花木盆景、揚州書畫、揚州美食、揚州戲曲等的關係都十分密切。  揚州名園多由官宦巨賈所建,他們所倡導的生活方式,很快就成為社會潮流與時尚。
  • 重陽節膠片攝影&暗房體驗課
    照片又從何而來呢?我們將於10月25日重陽節,推出黑白膠片攝影&暗房體驗課!來和我們一起登高拍攝、衝洗照片吧!10.25黑白膠片攝影&暗房體驗Part 1 ● 重陽登高拍攝地點選擇在廈門園林植物園,穿過著名的「雨林世界「和」多肉植物區「,登頂長壽峽半山觀景平臺,一覽濱海勝景。登山過程中我們將和大家交流膠片攝影技巧以及相機和膠捲的特性。
  • 揚州園林逸圃的「守護神」
    潘寶明我曾在逸圃住了二十多年,現在的逸圃已屬長樂客棧了。 逸圃始建於民國初年,是揚州保存最好的住宅園林之一。也算是頗令揚州人豔羨的一方文化「聖地」吧。 幾十戶人家燈火炊煙,相擁相守。純正的民風,淳樸的人情讓我時時感受:鄰居好,賽金寶。清晨,鄰居們互致問好,結伴買菜,尊老愛幼,處處可見;傍晚則在道旁、門堂,或端酒杯「滋」上一口,或品茗喝上一杯,打一圈牌,下一盤棋,天南海北,無所不談,古往今來,各抒己見,偶有口角,說開即了,婚喪嫁娶,同喜共悲,和諧忍讓,友愛幫助。
  • 南京一攝影系畢業生自建暗房洗出黑白照片(圖)
    南京姑娘「@拖沓李大天王」決定在自己改造的小暗房裡,將它們變成可以拿在手裡慢慢凝望的黑白照片。  記者 鄭文靜  走進暗房  南京姑娘「@拖沓李大天王」是攝影專業的畢業生,但想打造一間暗房,對她來說也並不比普通人容易。「暗房要完全不透光,需要有工作檯來擺放機器和藥水,水源也是必不可少的,用來衝洗照片。」
  • 中國四大園林之一,在揚州當地極富盛名,知名度卻不及蘇州園林?
    古人有云:「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其實古人對揚州的嚮往,絲毫不遜色於現代人對蘇州的嚮往,在歷史上揚州的繁華一點都不亞於今天的蘇州,很多有錢又有閒的文人雅士都會前往揚州居住和遊玩。特別從清朝開始,富甲一方揚州的鹽商又對建園林樂此不疲,所以揚州就有了很多堪比蘇州的古典園林,個園就是其中一座。
  • 家家住青翠城闉 處處是煙波樓閣——揚州園林初探
    清康熙南巡駐蹕揚州,揚州先後建有八大名園,其中七園移至連綴歷代城濠而成的瘦西湖兩岸興建,形成湖上園林。乾隆六次南巡駐蹕揚州,官商「窮盡物力以供宸賞」,名園比比皆是。瘦西湖兩岸園林成二十四景,並形成完整的船遊賞景線。謝溶生曾描述清代揚州面貌:「增假山而作隴,家家住青翠城
  • 暗房裡的歲月
    即使還在堅守著玩膠片的老派影人,還有幾個有自己的暗房呢?    時光如梭。我這輩子對這句話體會最深刻的時刻,就是那些年從暗房鑽出來的瞬間。天吶,又是一夜呀,咋就一點都沒感覺呢?    前幾天整理戰友們發給我的翻拍的老照片,某一張的色彩或者上面凌亂的黑斑會提醒我,當時還是著急了,定影時間不夠,照片就成今天的不堪模樣了。因為這照片當年就是我親手洗印的。
  • 濟南「暗房師」:重拾塵封在膠捲、底片中的時光回憶
    顯影、停影、定影、水洗、烘乾……在濟南山大路一棟寫字樓內,28歲的暗房師宗傑正在黑白暗房裡衝洗著膠捲。在紅色的暗房安全燈下,伴隨著計時器數秒的嘀嗒聲,一卷膠捲很快被衝洗出來。宗傑熟練地打開放大機放入底片相紙,經過幾次遮光、放大,一張黑白照片漸漸在藥水中形成。宗傑正在工作室窗前整理衝洗的膠捲。
  • 七旬老人吹拉彈唱樣樣精 50年創辦11支樂隊(圖)
    吹拉彈唱樣樣能 情牽民樂50年  七旬老人辦了11支樂隊  ■本報通訊員  童裳勝 劉威  本報記者 薛建國  站在臨安昌化家門口的小溪前,凝望巍巍南屏山,何育民的思緒好像和著音樂的節拍在飛揚
  • 七旬爹爹為治肩周炎自製按摩器自創「經絡操」(圖)
    原標題:七旬爹爹為治肩周炎自製按摩器自創「經絡操」(圖) 圖為:楊貴銀製作的按摩工具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李菡 通訊員劉仲玲)每天早上7點半,漢口龍王廟公園龍王閣前50多歲時,他發現手臂抬起來很吃力,一到晚上,就疼得難受。同事告訴他,這是犯了「五十肩」。  一次偶然,他買了一本家庭按摩書,第一次得知自己患的是肩周炎。他開始學著給自己按摩,「背後夠不著的地方,就靠著桌角蹭。」過了一個多月,肩膀的疼痛慢慢減輕了。從此,他開始對中醫按摩著迷,光是中醫書籍,家中就堆了一百多本,每本書都有他做的筆記和便籤條。
  • 八月暗房體驗 | 三影堂廈門
    照片又從何而來呢?我們將於本月9日、16日,分別推出兩次暗房體驗課!8.9物影成像&黑白照片放大體驗Part 1 ● 物影成像物影成像(Photogramme)是一種古老的攝影手段,在不藉助相機拍攝的情況下直接印相獲得圖像。
  • 【攝影培訓】黑白匠人「左爺」手把手教你暗房技術
    在數位相機快速更迭的年代,堅持在暗房人工衝洗照片的人越來越少,左爺就是堅持下來的為數不多的人,而且他在暗房裡一幹就是30年。如今,張左早已從「暗房師」變成了人們眼中的「暗房大師」,諸多攝影家、博物館的「指定合作夥伴」,經手的名作不計其數。當年,解海龍拍攝的那幅「希望工程」的標誌性照片《大眼睛》就是由他製作而成的。
  • 揚州十大景點景區排行
    馬可波羅花世界樂園馬可波羅花世界樂園坐落於世界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停駐過三年的名城揚州,佔地50公頃,是世界首座「文化+花卉」雙主題樂園,再現盛世揚州「十裡栽花當種田」的盛景。「蕃釐」出自《漢書·禮樂志》「惟泰元尊,媼神蕃釐」,「蕃」指多、大,「釐」代表福氣,「蕃」釐即多福大福,舉世無雙的揚州古瓊花就生長在瓊花觀,所以有了隋煬帝下揚州看瓊花的傳說,因此俗稱瓊花觀。瓊花觀內曾於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由淮南節度使高駢建三清殿。
  • 蘇州園林甲江南,揚州個園甲蘇園
    蘇州園林甲江南,揚州個園甲蘇園 揚州個園 早餐後,一打聽個園不遠,便徒步前往。 原來「個園」是揚州歷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藝術價值的園林,以疊石精巧而聞名於世。現已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全國著名的四大園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