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拍攝於1975年的照片顯示,鳧莊上有電線桿
1967年在釣魚臺拍攝的照片
36年前的小金山
第一卷彩色膠捲記錄下小金山和湖上鐵皮船
精選58張照片製成《揚州風光攝影扇面集》
在荷花池公園附近,有一位73歲的老人,自上世紀60年代有了第一部相機後,他就愛好拍攝揚州園林。50年來,他為揚州園林拍攝了上萬張照片。
自製暗房衝洗照片
1978年第一次用彩色膠捲
老人名叫夏鴻鈞,1965年,愛好攝影的他,花了兩個月工資,在舊貨市場買了一部老式相機,由此開啟了他拍攝揚州園林的序幕。夏老說,其實他已記不清為揚州園林拍攝過多少照片,但上萬張肯定是有的。
早年,相機都是機械的,用膠捲拍攝,夏老自己買來書籍,鑽研卷片的衝洗,「最開始是在家裡弄了一個暗房,但家裡有光,不能全天候工作;後來我在工作的地方找了一個好地方,樓梯轉角的地方有一個小旮旯,光很暗,我就在那裡整了一個暗房,可以24小時在裡面衝照片。」
夏老最早用的膠捲都是黑白膠捲,直到1978年才第一次用到彩色膠捲,「一個朋友看我愛好攝影,就給了我一卷,當時我還問,這東西該怎麼拍,朋友說就跟黑白膠捲一樣。」
拿到彩色膠捲後,夏老來到瘦西湖,「我最喜歡拍的就是小金山、五亭橋這些地方,景好,視野也很開闊。」
夏老回憶,那時小金山南面的河道遠沒現在這麼寬,他喜歡在河對岸的陸地上拍小金山,「那時小金山上的亭子柱子是紅色的,山腳下還有鐵皮船,兩人劃的那種。」
站在釣魚臺取景
50年前就流行這樣的角度
20多年前一個清晨,下雪了,夏老立即拿起相機,騎上自行車來到瘦西湖。「當時,瘦西湖還不像現在這麼熱鬧,沒有遊船,但有工作船,為了拍那艘工作船,我就在那裡等了快兩個小時,船終於進入畫面了,我趕緊摁下快門。我想再拍一張時,船已經出了畫面。」
夏老回憶,那時的工作船是柴油機船,也是鐵皮船,刷紅色油漆,船行走在河上聲響很大,老遠就能聽得到;那時的鳧莊上面,還有電線桿,後來為了發展旅遊,電線桿移掉了,旅遊環境越來越好。
瘦西湖釣魚臺的框景聞名世界,人站在圓門門檻上,只要選取一個好角度,就可以把五亭橋和白塔兩處景點拍攝進來。夏老說,據他所知,這個攝影角度50年前就已經比較流行了。
夏老的影集中,有一張拍攝於1967年的老照片,取景正是在釣魚臺,照片背景正是五亭橋和白塔,「當時我大姐和大姐夫到瘦西湖遊玩,我給他們在釣魚臺拍了一張,可惜的是曝光比較過,白塔顯示得不明顯。」
精選58張照片
製成《揚州風光攝影扇面集》
50年來,夏老用了不少相機,退休後,他開始整理自己拍過的照片。當有了計算機後,他把一些照片掃描拷貝到電腦裡。一次偶然的機會,夏老把一張園林照片製作成扇面形式,「感覺又是一番景象。」
隨後,夏老逐漸把以前拍的片子一一製作成扇面,並從這些扇面畫中精選出58張製成《揚州風光攝影扇面集》,「揚州風光宜人,摺扇又有把玩、欣賞和收藏的功能,把揚州風光影像製成扇面,匯集成冊,既可以欣賞,也可以把玩。」
58張照片,即是58處景致,瘦西湖、個園、何園、盆景園、古運河、東關街、唐代銀杏、唐槐等園林景點悉數入選,每張照片上,夏老都寫有簡介。夏老說,揚州2500年的古城,留下了諸多寶貴的遺蹟,讓現在的人們得以盡情反覆拍攝、欣賞,這是今人的福氣。「希望扇面集能成為介紹揚州風光、傳承古代文化的小小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