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鉑金」製作照片的「暗房師」

2020-12-20 中國日報網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記者王偉)在攝影圈子中,一張照片「三分拍,七分做」,暗房師就像唱片業中的製作人,雖在幕後,但地位很重。對於一幅攝影作品來說,暗房製作是第二次完成和完善藝術創作的過程。但是伴隨著數碼技術的越來越先進,暗房製作這個行業幾乎已經被時代拋棄,變成了非常小眾和精緻,變得只針對黑白藝術攝影的藝術家和發燒友而存在的一門手藝。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15年前,從廣東來北京發展的暗房師梁藝就是這樣一位終日在黑白暗房中自得其樂的堅守者。從二十多歲時開始對衝洗膠捲、印放照片感興趣,到如今業內人人皆知的「鉑金印相大師」,梁藝靠自己的技術和人品,贏得了眾多攝影師的信任和至高評價。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梁藝的暗房製作工藝除了傳統的衝洗、放大照片外,更是掌握著一項「獨門手藝」——「鉑金印相工藝」。在照片製作工藝中,由於化學藥液中含有鉑鹽和鈀鹽,所以被為鉑/鈀金印相。鉑金和鈀金都是貴金屬,抗氧化,只要紙張無損,照片可保存近千年。這項工藝於1851年誕生於英國,由於造價高、世界大戰等原因一度消失,直到20世紀70年代再現,到目前國內仍只有極少數暗房師和攝影家掌握製作工藝並堅守至今。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暗房製作是對拍攝題材進行二次創作的過程,做得好能提升畫面質量和表現效果,但什麼叫「好」卻是見仁見智。反差大小,影調高低,分寸怎樣把握並無量化標準——多數時候,這取決於暗房師的技術和經驗,更取決於他們或攝影師對影像內容的理解和對底片的解讀。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梁藝的暗房製作,常常會給攝影師帶來驚喜,那不光是因為他自己對作品的製作要求高,更因為他特別能理解作者拍攝這些照片的心態、理念,想表達的主題和在畫面上突出的重點、傳達的信息。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而在與梁藝合作過的人眼裡,他是公認的能把照片做好的人。他的好友、著名攝影家馮建國先生就曾評價說,梁藝技術精湛、對自己的要求高,常常帶給攝影師驚喜:「讓你發現你在拍攝中都不曾發現或者不得不放棄的一些精彩細節。如果沒有他,這些細節也許就被埋沒了。」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為了達到自己的高要求,梁藝還一直使用自己配的藥液而從不買市場上的「套藥」。因為他認為,一方面市場上的套藥無法達到自配藥液的「分析純」級別,另一方面製作照片需要因人而異,不同的創作意圖,需要不同的影調風格來表現,需要不同的藥液搭配不同的相紙來實現,所以他的藥液配方並不固定。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隨著數碼技術的發展,暗房師已是一個正在消逝的行業。梁藝曾一度懷疑自己的職業生涯是不是要到盡頭了,甚至開始鑽研起PS技術。然而,隨著國內攝影行業的繁榮,越來越多的攝影師和發燒友開始鍾愛用古典工藝製作照片,在數碼彩擴店裡用「微噴」方式做出的黑白照片總是無法令人滿意,沒有黑白攝影獨特的「味道」。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梁藝的鉑金印相技術在國內是一流的,同時他的堅守也是一流的,十五年如一日坐冷板凳。遺憾的是,在這個領域裡,像他這樣執著的人已經沒有了,可以說他是在孤軍奮戰。假如,哪怕,能有三個人、五個人,再多幾個人,同時在這個領域中探索,這個行業或許會被帶入一個新的境界。很遺憾,沒有。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梁藝在利用「鉑金印相工藝」為攝影師製作照片,經過「曝光」後的相紙在顯影液中「浴洗」。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梁藝在利用「鉑金印相工藝」為攝影師製作照片,經過「顯影」後的相紙在進行水洗。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梁藝在利用「鉑金印相工藝」為攝影師製作照片,經過「顯影」後的照片在進行最後的水洗。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梁藝在利用「鉑金印相工藝」為攝影師製作照片,經過「水洗」後的照片在進行晾曬。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梁藝在工作室內對「鉑金印相工藝」所需要的藥水進行配製。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梁藝在工作室內對「鉑金印相工藝」所需要的藥水進行回收,與傳統工藝不同,「鉑金印相工藝」所需的藥水很「環保」。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梁藝在工作室內對「鉑金印相工藝」所需要的藥水進行配製。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梁藝在工作室內對「鉑金印相工藝」製作所需要的器材進行擦拭、保養。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梁藝在工作室內對一幅「鉑金印相工藝」製作的照片進行裝裱。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工作之餘,梁藝在工作室內調試自己研發的4x5小孔相機。

香港著名演員周潤發,同時也是一位資深的攝影發燒友,而梁藝則是他在鉑金印相方面的啟蒙老師,圖為香港媒體刊發的相關報導。

相關焦點

  • 黑白照片背後的秘密
    而彩色照片的世界裡,數碼其實已經做得很好了,與膠片相比的話,通過數碼師的PS調整區別已經可以很小了。黑白膠捲黑白照片的魅力其實很難用語言去說,那種簡單寧靜,直擊內心。只有當你站在一張手工製作的黑白照片的面前的時候才能真正體會到它的靈魂。要說傳統黑白攝影,膠片便是第一道門。
  • 【中國新聞周刊】手工給照片PS的「暗房大師」張左:堅持只是一種喜歡
    從業30年,張左早已從「暗房師」變成了人們眼中的「暗房大師」,諸多攝影家、博物館的「指定合作夥伴」,經手的名作不計其數。當年,解海龍拍攝的那幅「希望工程」的標誌性照片《大眼睛》就是由他製作而成的。他管這叫「用手藝交朋友」。拍得多了,他的技術越來越好,對攝影也越來越著迷。平時白天上班不能拍,下班後天黑了又拍不成,他又攢了一年錢,在家裡配上了簡易的暗房設備。從此每天一回到家,就拿著自己拍的底片翻來覆去地琢磨,試著自己配藥劑、印小樣,自己衝放照片。
  • 濟南「暗房師」:重拾塵封在膠捲、底片中的時光回憶
    顯影、停影、定影、水洗、烘乾……在濟南山大路一棟寫字樓內,28歲的暗房師宗傑正在黑白暗房裡衝洗著膠捲。在紅色的暗房安全燈下,伴隨著計時器數秒的嘀嗒聲,一卷膠捲很快被衝洗出來。宗傑熟練地打開放大機放入底片相紙,經過幾次遮光、放大,一張黑白照片漸漸在藥水中形成。宗傑正在工作室窗前整理衝洗的膠捲。
  • 進暗房,洗一張文藝範兒黑白照片
    南京姑娘「@拖沓李大天王」決定在自己改造的小暗房裡,將它們變成可以拿在手裡慢慢凝望的黑白照片。  現代快報記者 鄭文靜  走進暗房  南京姑娘「@拖沓李大天王」是攝影專業的畢業生,但想打造一間暗房,對她來說也並不比普通人容易。「暗房要完全不透光,需要有工作檯來擺放機器和藥水,水源也是必不可少的,用來衝洗照片。」
  • 【攝影培訓】黑白匠人「左爺」手把手教你暗房技術
    在數位相機快速更迭的年代,堅持在暗房人工衝洗照片的人越來越少,左爺就是堅持下來的為數不多的人,而且他在暗房裡一幹就是30年。如今,張左早已從「暗房師」變成了人們眼中的「暗房大師」,諸多攝影家、博物館的「指定合作夥伴」,經手的名作不計其數。當年,解海龍拍攝的那幅「希望工程」的標誌性照片《大眼睛》就是由他製作而成的。
  • 暗房「片」影
    對比放大出來的照片,宗傑還需要參考客戶的意見。   文/片 本報記者 王媛  實習生 楊涵 戴惠卿  顯影、停影、定影、水洗、烘乾……在濟南山大路一棟寫字樓內,28歲的暗房師宗傑正在黑白暗房裡衝洗著膠捲。在紅色的暗房安全燈下,伴隨著計時器數秒的嘀嗒聲,一卷膠捲很快被衝洗出來。宗傑熟練地打開放大機放入底片相紙,經過幾次遮光、放大,一張黑白照片漸漸在藥水中形成。
  • 南京一攝影系畢業生自建暗房洗出黑白照片(圖)
    南京姑娘「@拖沓李大天王」決定在自己改造的小暗房裡,將它們變成可以拿在手裡慢慢凝望的黑白照片。  記者 鄭文靜  走進暗房  南京姑娘「@拖沓李大天王」是攝影專業的畢業生,但想打造一間暗房,對她來說也並不比普通人容易。「暗房要完全不透光,需要有工作檯來擺放機器和藥水,水源也是必不可少的,用來衝洗照片。」
  • 七旬老人50年為揚州園林拍萬張照片 曾自製暗房
    50年來,他為揚州園林拍攝了上萬張照片。  自製暗房衝洗照片  1978年第一次用彩色膠捲  老人名叫夏鴻鈞,1965年,愛好攝影的他,花了兩個月工資,在舊貨市場買了一部老式相機,由此開啟了他拍攝揚州園林的序幕。夏老說,其實他已記不清為揚州園林拍攝過多少照片,但上萬張肯定是有的。
  • 暗房裡的歲月
    即使還在堅守著玩膠片的老派影人,還有幾個有自己的暗房呢?    時光如梭。我這輩子對這句話體會最深刻的時刻,就是那些年從暗房鑽出來的瞬間。天吶,又是一夜呀,咋就一點都沒感覺呢?    前幾天整理戰友們發給我的翻拍的老照片,某一張的色彩或者上面凌亂的黑斑會提醒我,當時還是著急了,定影時間不夠,照片就成今天的不堪模樣了。因為這照片當年就是我親手洗印的。
  • 八月暗房體驗 | 三影堂廈門
    照片又從何而來呢?我們將於本月9日、16日,分別推出兩次暗房體驗課!8.9物影成像&黑白照片放大體驗Part 1 ● 物影成像物影成像(Photogramme)是一種古老的攝影手段,在不藉助相機拍攝的情況下直接印相獲得圖像。
  • HDR照片製作完全教程
    HDR照片HDR的發展    在膠片攝影年代,人們已經能夠在暗房衝洗時,透過局部加光(Dodge)或減光(Burn),來增減照片光位與暗位的層次。雖然現在大家已很少有機會接觸暗房,不過仍可在Photoshop中找到Dodge及Burn兩個工具,模擬出暗房局部加光或減光的效果。    進入數碼攝影時代,當然有更好的方法來增加照片的層次。Photopshop自2005年推出的CS2版本開始,就開始提供Merge to HDR功能。大家只要拍攝構圖相同但曝光不同的幾張照片,就可用這個功能合併出HDR照片。
  • 重陽節膠片攝影&暗房體驗課
    照片又從何而來呢?我們將於10月25日重陽節,推出黑白膠片攝影&暗房體驗課!來和我們一起登高拍攝、衝洗照片吧!Part 2 ● 黑白膠片衝洗在三影堂廈門的暗房,了解暗房的基本設置和使用方法,學習照片衝洗知識,體驗膠片攝影衝洗過程。Part 3 ● 黑白照片放大在暗房中學習黑白照片放大過程,大家將獲得自己親手衝印的黑白攝影作品。
  • 暗房設備LAB-BOX讓你隨時隨地都能衝洗照片
    為了順應這一趨勢,現在美國出現一款好玩的暗房設備LAB-BOX。有了它,用戶也可以隨意在室內或室外輕鬆上卷和衝洗。裝上膠捲後,用戶可以選擇偏好的方式注入和倒出顯像藥水。 LAB-BOX是市場上唯一可替代暗房的照片衝洗工具,是長期研究和研發工作的結晶,功能強大且設計美觀。
  • 古典工藝|如何製作一張銀鹽照片?
    要做銀鹽照片,首先需要一張髒點、劃痕較少,且密度合宜的黑白膠片。而當我們完成一張 4×5 英寸膠片拍攝,即將進入衝洗階段時,就有可能遇到兩個影響放大的問題:灰塵和顯影控制。盤顯應儘量採用不同顏色的顯影盤用於不同工藝, 專盤專用常規衝片方式可以分為「盤顯」和「罐顯」。
  • 口袋裡的暗房 三款熱升華照片印表機橫評
    筆者認為現在才是列印照片的黃金時期,數位技術和網際網路對照片的推動,印刷質量可以大大提高,而且最終列印應該是一門不該遺忘的藝術。現在我們就對富士、佳能、柯達三款照片印表機進行橫評,一起來看看最終結果吧!三款照片印表機使用用戶簡單感受       使用膠片相機拍攝的照片每卷膠捲並不便宜,也只能拍攝36張照片,這樣每張照片及其珍貴,加上衝洗的價格其實並不便宜,攝影發燒友自己拍攝、衝洗,也只能得到黑白的照片,從精心拍攝照片到用心衝洗照片每一張就變得非常有意義,衝洗照片的意義主要體現用「心」拍攝,花費更多的時間和成本,衝洗出更少但更有價值的照片
  • 用iphone手機玻璃後蓋拍溼版照片
    Potts的手機殼   要拍攝溼版照片,需要給一片玻璃塗上火棉膠,然後把玻璃放入相機進行曝光。拍攝照片後在暗房中對玻璃進行顯影和定影。這種方法在1851年發明,一度成為攝影師和藝術家的首選攝影方式。   Jotts購買了一塊用於替換的iPhone後蓋。把它擦乾淨,塗上火棉膠,並裝在自製的相機上:
  • 回顧l「別處暗房」第五期膠片課程
    時光匆匆,暗房的第五期暗房課程上周末結束了,新的面孔和新的思想在別處相遇,碰撞出了怎樣的火花呢?快來看看吧~註:本次分享大部分照片來自可愛的學員們Day1膠片也許就是這樣,從按下快門前的觀察和思考,到按下快門後一步步的衝洗,放大,直到實實在在把照片拿到手中。沒有親身經歷過這樣的冗長繁雜的過程,是沒有辦法體會親手拿到照片的感動的。
  • 攝影家陳傳興眼中的「螢與日」:暗房與影像的從無到有
    而對於攝影,他認為攝影是被拍攝者給予的禮物,「他們贈予我的片刻,你無法用很明白的語言去表達,那是微妙、神秘的,再以光影的方式表達出來。」以往,攝影展都只呈現最後定格影像,視暗房工作為一個機械化工藝過程,而將之排除。陳傳興希望藉助展覽,啟發觀眾思考暗房工作與影像的關係。
  • 雷射銀鹽:傳統衝洗工藝與現代數字暗房技術的完美結合
    1 超大畫幅輸出 眾所周知,傳統放大機如果需要放大更大尺寸的照片,就需要增加放大頭與銀鹽相紙之間的距離。而這不僅會成倍增加放大時間,還會遇到影像清晰度隨著投影面積的增加而下降的情況。
  • ...首個膠片攝影大展即將開幕當天還可報名參加手工衝洗製作銀鹽照片
    首屆膠片大展歷時將近一年,收到照片超過一萬張,最後評出黑白組冠亞軍和彩色組冠亞軍以及榮譽獎9位獲獎者。  這些獲獎照片裡,有的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攝影人,拍攝得非常有時代感的照片;也有的照片,是在這個數碼時代,一些人堅持在用膠片拍攝,所創作和記錄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