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記者王偉)在攝影圈子中,一張照片「三分拍,七分做」,暗房師就像唱片業中的製作人,雖在幕後,但地位很重。對於一幅攝影作品來說,暗房製作是第二次完成和完善藝術創作的過程。但是伴隨著數碼技術的越來越先進,暗房製作這個行業幾乎已經被時代拋棄,變成了非常小眾和精緻,變得只針對黑白藝術攝影的藝術家和發燒友而存在的一門手藝。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15年前,從廣東來北京發展的暗房師梁藝就是這樣一位終日在黑白暗房中自得其樂的堅守者。從二十多歲時開始對衝洗膠捲、印放照片感興趣,到如今業內人人皆知的「鉑金印相大師」,梁藝靠自己的技術和人品,贏得了眾多攝影師的信任和至高評價。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梁藝的暗房製作工藝除了傳統的衝洗、放大照片外,更是掌握著一項「獨門手藝」——「鉑金印相工藝」。在照片製作工藝中,由於化學藥液中含有鉑鹽和鈀鹽,所以被為鉑/鈀金印相。鉑金和鈀金都是貴金屬,抗氧化,只要紙張無損,照片可保存近千年。這項工藝於1851年誕生於英國,由於造價高、世界大戰等原因一度消失,直到20世紀70年代再現,到目前國內仍只有極少數暗房師和攝影家掌握製作工藝並堅守至今。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暗房製作是對拍攝題材進行二次創作的過程,做得好能提升畫面質量和表現效果,但什麼叫「好」卻是見仁見智。反差大小,影調高低,分寸怎樣把握並無量化標準——多數時候,這取決於暗房師的技術和經驗,更取決於他們或攝影師對影像內容的理解和對底片的解讀。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梁藝的暗房製作,常常會給攝影師帶來驚喜,那不光是因為他自己對作品的製作要求高,更因為他特別能理解作者拍攝這些照片的心態、理念,想表達的主題和在畫面上突出的重點、傳達的信息。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而在與梁藝合作過的人眼裡,他是公認的能把照片做好的人。他的好友、著名攝影家馮建國先生就曾評價說,梁藝技術精湛、對自己的要求高,常常帶給攝影師驚喜:「讓你發現你在拍攝中都不曾發現或者不得不放棄的一些精彩細節。如果沒有他,這些細節也許就被埋沒了。」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為了達到自己的高要求,梁藝還一直使用自己配的藥液而從不買市場上的「套藥」。因為他認為,一方面市場上的套藥無法達到自配藥液的「分析純」級別,另一方面製作照片需要因人而異,不同的創作意圖,需要不同的影調風格來表現,需要不同的藥液搭配不同的相紙來實現,所以他的藥液配方並不固定。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隨著數碼技術的發展,暗房師已是一個正在消逝的行業。梁藝曾一度懷疑自己的職業生涯是不是要到盡頭了,甚至開始鑽研起PS技術。然而,隨著國內攝影行業的繁榮,越來越多的攝影師和發燒友開始鍾愛用古典工藝製作照片,在數碼彩擴店裡用「微噴」方式做出的黑白照片總是無法令人滿意,沒有黑白攝影獨特的「味道」。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梁藝的鉑金印相技術在國內是一流的,同時他的堅守也是一流的,十五年如一日坐冷板凳。遺憾的是,在這個領域裡,像他這樣執著的人已經沒有了,可以說他是在孤軍奮戰。假如,哪怕,能有三個人、五個人,再多幾個人,同時在這個領域中探索,這個行業或許會被帶入一個新的境界。很遺憾,沒有。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梁藝在利用「鉑金印相工藝」為攝影師製作照片,經過「曝光」後的相紙在顯影液中「浴洗」。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梁藝在利用「鉑金印相工藝」為攝影師製作照片,經過「顯影」後的相紙在進行水洗。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梁藝在利用「鉑金印相工藝」為攝影師製作照片,經過「顯影」後的照片在進行最後的水洗。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梁藝在利用「鉑金印相工藝」為攝影師製作照片,經過「水洗」後的照片在進行晾曬。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梁藝在工作室內對「鉑金印相工藝」所需要的藥水進行配製。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梁藝在工作室內對「鉑金印相工藝」所需要的藥水進行回收,與傳統工藝不同,「鉑金印相工藝」所需的藥水很「環保」。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梁藝在工作室內對「鉑金印相工藝」所需要的藥水進行配製。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梁藝在工作室內對「鉑金印相工藝」製作所需要的器材進行擦拭、保養。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梁藝在工作室內對一幅「鉑金印相工藝」製作的照片進行裝裱。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
工作之餘,梁藝在工作室內調試自己研發的4x5小孔相機。
香港著名演員周潤發,同時也是一位資深的攝影發燒友,而梁藝則是他在鉑金印相方面的啟蒙老師,圖為香港媒體刊發的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