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家陳傳興眼中的「螢與日」:暗房與影像的從無到有

2020-12-20 澎湃新聞

2019年11月1日,展覽「螢與日——陳傳興攝影展」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開幕。展覽由顧錚擔任策展人,展出臺灣地區攝影家陳傳興珍藏了四十年、精心挑選的136件珍貴銀鹽原作照片,展現了稱為「諸神的黃昏」的七十年代末(1976-1980年)法國、英國、愛爾蘭等歐洲國家及美國城市空氣與社會氛圍。那些在鏡頭下凝結的情感與思想的衝撞,仿佛全帶有生機,重現眼前。

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中,陳傳興表示自己不是攝影家,攝影是表達思想的途徑之一。而對於攝影,他認為攝影是被拍攝者給予的禮物,「他們贈予我的片刻,你無法用很明白的語言去表達,那是微妙、神秘的,再以光影的方式表達出來。」

以往,攝影展都只呈現最後定格影像,視暗房工作為一個機械化工藝過程,而將之排除。陳傳興希望藉助展覽,啟發觀眾思考暗房工作與影像的關係。

七十年代末,陳傳興鏡頭下的歐洲

陳傳興,1952年出生於臺北,法國高等社會科學學院語言學博士,行人文化實驗室創辦人,2012年獲頒法國藝術與文學勳位(軍官勳章),在退休前是臺灣地區清華大學副教授。他長期耕耘美學、哲學、精神分析與影像論述等領域,同時是攝影家、藝術評論學者、作家與電影創作者,曾是文學紀錄片系列《他們在島嶼寫作》的總監製。

陳傳興

2015年,陳傳興帶著他的作品來到北京央美美術館,個展《未有燭而後至》展現他在家鄉本土自由、野生粗放、完全自學的少年時期作品。而這些照片是在被他珍藏了40年後才首次呈現給觀眾。

在陳傳興高中時,家人給他買了一部柯尼卡相機,隨後他又買了一臺尼康,開始學習膠片衝洗,走上了攝影之路。在上世紀70年代,即他的大學時代,他成為了一名文青,「拍拍實驗電影,拍拍照片。那時候比較野,20來歲,覺得學校的課沒什麼好上的,還不如去外面看看。因為我出生在臺北,所以也很少去比較偏僻的地方。那是一種好奇,一種學習。透過拍攝,也是在認識整個土地,島嶼,記憶。」陳傳興這樣說道。

陳傳興

《農舍廚房

北新莊 1975-1976 銀鹽相紙(臺灣少年時期作品,非此次展覽作品)

陳傳興

《送葬者

1975年 銀鹽相紙(臺灣少年時期作品,非此次展覽作品)

在那期間,陳傳興走遍了臺灣地區,拍下了各個角落,包括觀音山、蘭嶼等。其中,觀音山更多的是關於葬禮。「因為我的父親也葬在那裡。我當時念書的輔仁大學離那裡不遠,所以經常從學校溜出去,去那裡拍拍。我對死亡、哀悼一向非常感興趣。這次展覽也可以看到巴黎的一些墓園。」

陳傳興

《墓園婦人》 銀鹽紙基 1976-1980

在拍攝臺灣之後,陳傳興來到法國留學。此次的「螢與日」則是他到攝影發明地法國、經過嚴格訓練與大師洗禮後所完成,兩個時期的相互碰撞、滲透,成為這一時期的攝影。

冷戰後期的西方社會種族階級對立,裂痕日增,當時西歐正處於前衛思潮的薄暮蒼茫時期。那時,在法國的亞裔留學生極為稀少,陳傳興成為了為數不多親歷70年代法國思想盛世的華人。

展覽中的銀鹽照片按「市集」、「墓園」、「旅行」、「奧利機場」、「送貨卡車之旅」、「婚禮」、「勞動者」和「影」8個主題、以七十年代末法國、英國、愛爾蘭等歐洲國家及美國城市的社會現實情景為媒介,展現這位東方攝影師所見所聞的紀錄瞬間。作品展現的是不同於西方攝影師的視角與觀點,而是在文化思潮的衝撞中感受東方視角特有的異鄉情感與思想精神。

陳傳興

《奧利機場》銀鹽紙基 1976-1980

陳傳興《鐵路工人》銀鹽紙基 1976-1980

其中,卡車司機系列是陳傳興跟拍一天的成果,作為其自身的公路電影,而大多數作品則是隨意地,隨手拍攝。

陳傳興《卡車司機喬治與瑪麗III午休》銀鹽紙基 1976-1980

陳傳興告訴記者,「展覽的時間跨度是5年,這5年是我成長變化的過程。我的觀看角度變了,從臺灣帶來的東方觀看開始改變了,變成一種『混血觀看』。從法國國立裝飾藝術學校念攝影后,到了巴黎第三大學學戲劇,之後學電影等,過程是激烈、緊密的,其中思想的變化很大。另外,每周都去國家圖書館看那些大師的攝影原作對我的幫助也很大。」

暗房工作

以往,攝影展都只呈現最後定格影像,視暗房工作為一個機械化工藝過程,而將之排除。隨著數位化急速進展,暗房工作與影像的關係應該重新被思考。

此次展覽標題「螢與日」指的是「黑暗」與「光線」,即影像從無到有的生產過程。同時,展覽也巧妙地呈現了陳傳興與其團隊利用三年時間沉澱的暗房工作,以影像裝置、暗房空間與最後定格影像相對映。陳傳興表示,「我並非百分百排斥數碼攝影,但相對於銀鹽等傳統攝影工藝來說,數碼影像是平板,平滑的,雖然能做到很精細,但還是缺少些什麼。」出於對傳統攝影工藝的喜愛,陳傳興搭建了自己的個人暗房。

陳傳興的暗房。圖片來源:一條

在展廳入口,觀眾可以看到一面十公尺的觸摸顯像長牆,被設置成能直觀感受的熱蒸氣顯影過程生態箱裝置、記錄著反覆無數次實驗而得的最佳影像數據紀錄牆;在那對面則展現了各種底片的狀態與影像的比較,展現影像底片如樂譜般,透過暗房工作者詮釋,釋放出底片的各種可能性,產生不同的閱讀感知。據了解,那是暗房工作者徐裕翔幫助陳傳興完成的。

展覽現場,觸摸顯像長牆

那是「螢」的空間,即暗室的隱喻,而隨後,藉由在暗中摸索打開感知,進入「日」的空間,即展示正相作品的「明室」。

在陳傳興看來,他的展覽是一個團隊的工作,從拍攝者到衝印工作者。「這個展覽花了3年的時間做準備,從1000多張裡慢慢篩選。展廳第一部分講述了暗房裡的工作,就是為了一張照片所做的工作。展覽是我和工作室團隊一起完成。所以從這一角度說,這個攝影展不是我的個展,而是一個團隊的展覽。特別是工作室裡年輕的夥伴,這才是一種傳承。」

陳傳興 《車站月臺》銀鹽紙基 1976-1980

陳傳興《人與植物》銀鹽紙基 1976-1980

「我就好像是一位作曲家,我的底片是我的樂譜,而我暗房的團隊就是演奏家,把我的『音樂』印出來。」

在接受採訪時,陳傳興始終強調著攝影並非只關乎自己一人的功勞,「太多的攝影展都是關於自己,但在他身後幫他完成作品的人好像都被忽略了。其實不光是攝影,還有雕塑,建築,都需要很多人來一起完成。近幾年,在海外的會陸陸續續地把幫助攝影師完成暗房工作的工作室推出來。這是恢復一個團隊工作應有的狀態。不僅僅是所謂的延續、傳承,而是打破那種所謂的藝術家,攝影家高高在上的狀態。這也是我的攝影中有那麼多的勞動者,阿拉伯人,黑人,對我來說他們一樣地重要。」

陳傳興《機場阿拉伯人》銀鹽紙基 1976-1980

攝影是被拍攝者贈予我的禮物

在展覽現場,陳傳興講述了他對於攝影的理解,也講述了何偏愛古典攝影。在他看來,攝影家以及整個時代的品味都在發生變化,「別人批評我比較保守。我自己還是偏向於古典攝影。對於一些花花草草,色彩鮮豔的作品,又或者如日本的森山大道、荒木經惟等人的作品,我很尊敬,但這不是我的品味。每個人的創作方式不一樣,思考方式也不一樣,觀看的方式也不一樣。」

陳傳興告訴記者,在他看來,攝影是被拍攝者給予的禮物,「很多人覺得拍照是佔有對方的影像。我很鄙視這種說法。我討厭布列松所說的『決定性瞬間』。我覺得在那個情景、空氣中,被拍攝對象給你的是一種禮物,你應給去以不一樣的心態感受它。他們贈予我的片刻,你無法用很明白的語言去表達,那是微妙、神秘的,再以光影的方式表達出來。」

陳傳興《小孩與殘影 觀音山》 1973-1974 銀鹽相紙(臺灣少年時期作品,非此次展覽作品)

陳傳興《大廳鏡像 臺北車站》 1976 銀鹽相紙(臺灣少年時期作品,非此次展覽作品)

近年來,古稀之年的陳傳興整理起了40多年來積累的底片,並按時間順序,計劃了一個「十年攝影計劃」,希望以5個攝影展來呈現,此次龍美術館的展覽是其個人精神史第二部曲。

之後,他將呈現其彩色照片系列,跨度上世紀70、80、90年代;隨後是拍立得系列,從上世紀70年代一直到拍立得停產前;而最後的展覽則計劃回歸家庭。陳傳興表示,「因為我很晚結婚,所以我小孩出生就一直拍他們,最後一個展覽的時候,可能我的孩子二三十歲了,他們也可能有了後代。這些展覽從我大學時代開始,一路走來。」

陳傳興 《閣影》 1979 寶麗來照片(非此次展覽作品)

在被問及攝影之路的不同階段時,他告訴記者,這些攝影其實是不分階段的,階段是為了展覽而切分的產物。「攝影之路就像一條漫長的河流,河流會拍岸,然後再卷回來,用尼採的話說,這裡面有永恆迴轉。它在平靜地流動,可能在岸上,也可能在河中。」

「當你在路上走,可能看到有一片葉子或一個小場景,你會被深深地打動。那是一種說不出的感覺。攝影最美妙的就是這個,一種神秘的共感。這不單是攝影經驗,而是更深層次的。一種世界突然打開,然後又關上了。」最後,陳傳興這樣說道。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龍美術館(西岸館),上海,2019,攝影:洪曉樂

展覽將展至2020年1月12日。

相關焦點

  • 這是一本需要讀6遍才能讀懂的書,陳傳興攜《岸螢》回溯法國黃金年代
    在網絡中搜索圖書《岸螢》,能夠看到這樣一句話,「這是一本需要讀6遍才能讀懂的書。」對觀眾而言,陳傳興最為他們所熟知的身份是紀錄片導演,目前正在公映的《掬水月在手》便是他的作品,但其實陳傳興也是作家、攝影家、學者。
  • 陳傳興《岸螢》:在螢光流動中走進這本「迷宮」
    這些年來,文學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讓陳傳興為觀眾熟知。在紀錄片導演的身份之外,他也是攝影家、學者、思想家。如今,陳傳興為讀者帶來了一本凝結他40年思考的《岸螢》。10月10日,陳傳興與中信出版·大方創始人施宏俊,作家趙松,藝術寫作者祝羽捷,作家btr,平面設計師孫曉曦,詩人絲絨隕以及藝術實踐者陳韻來到上海單向空間·亞朵聯名店,在《岸螢》新書分享會上說起他們每個人打開《岸螢》的方式,與讀者在「迷宮」中交談、思考、解密。
  • 【攝影培訓】黑白匠人「左爺」手把手教你暗房技術
    張左,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 原《中國青年報》攝影部暗房高級技師提起「左爺」張左的名字,喜歡黑白膠片攝影的發燒友應該無人不知。這位原《中國青年報》攝影部的暗房高級技師有一句名言——「前期控制,後期把握」,而這八個字也逐漸被奉為黑白攝影界的拍攝準則。
  • 用「鉑金」製作照片的「暗房師」
    攝像:王偉 圖片來源:央視網央視網消息(記者王偉)在攝影圈子中,一張照片「三分拍,七分做」,暗房師就像唱片業中的製作人,雖在幕後,但地位很重。對於一幅攝影作品來說,暗房製作是第二次完成和完善藝術創作的過程。
  • 陳傳興:在不同的語言中流亡,尋找相同的「情感教育」
    我們今天的談話圍繞陳傳興老師和他的新書《岸螢》,這是一部非常有趣、奇特的著作,在書中有一個非常長的章節,它的題目就叫做「情感教育」,這個題目出自福樓拜的同名小說。《情感教育》的開頭,小說主人公弗雷德裡克,坐著船正要離開巴黎去往郊區的住處。
  • 【中國新聞周刊】手工給照片PS的「暗房大師」張左:堅持只是一種喜歡
    從業30年,張左早已從「暗房師」變成了人們眼中的「暗房大師」,諸多攝影家、博物館的「指定合作夥伴」,經手的名作不計其數。當年,解海龍拍攝的那幅「希望工程」的標誌性照片《大眼睛》就是由他製作而成的。反差大小,影調高低,分寸怎樣把握並無量化標準——多數時候,這取決於暗房師的技術和經驗,更取決於他們或攝影師對影像內容的理解和對底片的解讀。而在與張左合作過的人眼裡,他是公認的能把照片做好的人。他的同事、《中國青年報》攝影部前主任晉永權就曾評價說,張左技術精湛、對自己的要求高,常常帶給攝影師驚喜:「讓你發現你在拍攝中都不曾發現或者不得不放棄的一些精彩細節。
  • 影像的力量——遂寧市攝影家協會赴綿陽參加中國文聯文藝志願服務攝影講座紀實
    2018年5月7日下午,中國攝影家協會慰問小分隊在綿陽舉辦了「影像的力量——中國文聯文藝志願服務攝影講座」。遂寧市攝影家協會作為協辦單位,十分珍惜這難得的機會,組織近40名會員到綿陽參加培訓活動。攝影講座由中國攝影家協會指導,由《中國攝影報》社、四川省攝影家協會主辦,由綿陽市攝影家協會承辦。
  • 暗房「片」影
    宗傑在暗房裡的放大機前放大底片,暗房裡不能看手機不能開燈,他經常忙起來就忘記了時間。  文/片 本報記者 王媛  實習生 楊涵 戴惠卿  顯影、停影、定影、水洗、烘乾……在濟南山大路一棟寫字樓內,28歲的暗房師宗傑正在黑白暗房裡衝洗著膠捲。在紅色的暗房安全燈下,伴隨著計時器數秒的嘀嗒聲,一卷膠捲很快被衝洗出來。宗傑熟練地打開放大機放入底片相紙,經過幾次遮光、放大,一張黑白照片漸漸在藥水中形成。
  • 透視神秘小人國 法國攝影家微觀影像作品
    據說,在Vincent Bousserez某次逛玩具店的時候,產生了微觀影像的創作靈感,回到家之後,他就用兒童玩的塑料小人模型擺放在實景當中,如:垃圾堆、煤爐、枕頭、人臉甚至是人體上,創造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藝術作品,至今已經創作了大量的同主題作品,並將它們命名為「小人國」系列。
  • 中山籍著名攝影家陳顯耀:一個人的澳門影像二十年
    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澳門科技大學「澳門影像館」館長的陳顯耀以攝影藝術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橋梁。近年來,他在澳門、中山以及葡萄牙等地舉辦了多個展覽。縱觀他這二十年來的藝術人生,從一個攝影發燒友到職業攝影家,再成為當代視覺藝術領域中的實驗者,陳顯耀不僅是澳門影像的記錄者,也是一位思想者。
  • 臺灣著名攝影家阮義忠微博書裡的杭州
    第六屆杭州市民攝影節將於10月17日在白馬湖國際會展中心開幕。  本屆市民攝影節由杭州市委宣傳部、杭州市環保局、杭州日報報業集團、杭州文廣集團、杭州市文聯主辦,杭州市委外宣辦、都市快報等單位承辦。  展覽和活動預告  阮義忠先生,是臺灣著名的攝影家,他編著和翻譯的大量攝影經典書籍,對中國的攝影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他早期出版的《當代攝影大師——20位人性見證者》、《當代攝影新銳——17位影象新生代》,更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攝影家和愛好者。而他本人的作品,也被法國現代美術館、法國攝影館、英國維多利亞暨雅伯美術館等著名藝術場館收藏。
  • 聚焦醫學影像:經歷22年發展,傳染病放射學從無到有
    「三十年來,現代醫學檢測技術伴隨整體醫學的進步經歷飛速發展,醫學影像在臨床循證診療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第十三屆國際愛滋病臨床影像學會議暨第十一屆全國感染與傳染病影像學新進展學術會議將於9月18日上午在石家莊市舉行。
  • 《掬水月在手》來南京路演,導演陳傳興與朱贏椿致敬葉嘉瑩「弱德之...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24日晚,《掬水月在手》在南京舉行映後見面會,陳傳興導演與南京師範大學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贏椿映後暢談電影、藝術以及葉先生的傳奇一生,本片製片人沈禕出席了映後活動。
  • 進暗房,洗一張文藝範兒黑白照片
    現代快報記者 鄭文靜  走進暗房  南京姑娘「@拖沓李大天王」是攝影專業的畢業生,但想打造一間暗房,對她來說也並不比普通人容易。「暗房要完全不透光,需要有工作檯來擺放機器和藥水,水源也是必不可少的,用來衝洗照片。」她坦言,就算是攝影專業的學生,畢業後在家弄一個暗房的人也非常少,除非是真的喜歡鑽研這個。
  • 華裔攝影家趙羨藻作品線上展:黑白影像傳遞中國美學
    趙羨藻攝影藝術展線上推出——黑白影像傳遞中國傳統美學1936年出生於廣東臺山的趙羨藻,是著名的美籍華裔攝影家,擅長用黑白攝影語言表達中國傳統美學。由於疫情原因,嶺南畫派紀念館原計劃於近日舉行的「昔年——趙羨藻攝影藝術展」延期了。
  • 雷射銀鹽:傳統衝洗工藝與現代數字暗房技術的完美結合
    此次冬季小集,ILFORD依爾福圖片社將在12月8日下午兩點,以林然的大幅雷射銀鹽作品為例,在小集現場進行主題為《ILFORD依爾福雷射銀鹽工藝的特點和應用》的講座。
  • 南京一攝影系畢業生自建暗房洗出黑白照片(圖)
    記者 鄭文靜  走進暗房  南京姑娘「@拖沓李大天王」是攝影專業的畢業生,但想打造一間暗房,對她來說也並不比普通人容易。「暗房要完全不透光,需要有工作檯來擺放機器和藥水,水源也是必不可少的,用來衝洗照片。」她坦言,就算是攝影專業的學生,畢業後在家弄一個暗房的人也非常少,除非是真的喜歡鑽研這個。
  • 濟南「暗房師」:重拾塵封在膠捲、底片中的時光回憶
    顯影、停影、定影、水洗、烘乾……在濟南山大路一棟寫字樓內,28歲的暗房師宗傑正在黑白暗房裡衝洗著膠捲。在紅色的暗房安全燈下,伴隨著計時器數秒的嘀嗒聲,一卷膠捲很快被衝洗出來。宗傑熟練地打開放大機放入底片相紙,經過幾次遮光、放大,一張黑白照片漸漸在藥水中形成。宗傑正在工作室窗前整理衝洗的膠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