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需要讀6遍才能讀懂的書,陳傳興攜《岸螢》回溯法國黃金年代

2020-12-12 騰訊網

在網絡中搜索圖書《岸螢》,能夠看到這樣一句話,「這是一本需要讀6遍才能讀懂的書。」對觀眾而言,陳傳興最為他們所熟知的身份是紀錄片導演,目前正在公映的《掬水月在手》便是他的作品,但其實陳傳興也是作家、攝影家、學者。25日晚,陳傳興攜新作《岸螢》亮相南京先鋒書店,與南京青年譯者、學者張博碰撞,兩代留學法國的學者,從二人初到法國各自情狀回溯在法國所受到的全方位的思想上、情感上、精神上的教育。陳傳興先生更是以法語中「過去未完成式」講述「記憶不是只有記憶,記憶也是未來,回憶也是一種未來」。

陳傳興

談作品《岸螢》

一本凝結作者40年思想精粹的「精神自傳」

被譽為西方「現代小說之父」的福樓拜,在《包法利夫人》出版十二年後,寫完了《情感教育》——幾乎代表他最高藝術成就的小說。鮮有人知的是,某種意義上,這部被重寫了一遍的小說,也是福樓拜的精神自傳。他把自己、情人、情敵、隱疾等都寫進了這部小說中,同時也留下了大量謎語,讓翻譯與閱讀這本書都成為了困難之舉。

《情感教育》出版整整一百五十年後,《岸螢》出版了。陳傳興常說自己太「複雜」了,面對試圖閱讀他的人,他常以謎語相贈。2020年,他出版了自己的「人生之書」——《岸螢》,一本凝結了陳傳興40年思想精粹的「精神自傳」。

在這本十八萬字的《岸螢》中,有幾乎半數的篇幅都在講述福樓拜的一本書——《情感教育》。在解開一部分福樓拜「謎語」的同時,也留下了許多難解的謎題,時空的對照似乎為打開謎語提供了某種契機。

《岸螢》的誕生,源於陳傳興去年11月在上海龍美術館舉辦的攝影展《螢與日》。在那次展覽中,展出了陳傳興細心珍藏了四十年、親手放曬的136件珍貴銀鹽原作照片。正因如此,《岸螢》的書籍設計,圍繞「明與暗」的概念展開,內文黑卡印銀,極致呈現了「銀鹽」概念,讀者猶如遊弋於劇場與暗房之間,在忽明忽暗中獲得奇妙的閱讀體驗。書中刊載了陳傳興60餘張獨家攝影作品,以及十餘種筆記手稿。

談電影《掬水月在手》

希望呈現一個最真實的生命

在聊到福樓拜時,張博評價其是「對形式有巨大要求的作家」,而陳傳興先生顯然也是對形式有著巨大要求的作家,《岸螢》內容極具實驗性,每種形式相互獨立又相互勾連,與哲學中的「共同在場」暗合。文中的隱喻更被陳傳興稱為是他對於一種詩性空間的開展和對自己生命在有限時間裡的更大碰撞的希望所在。對於《岸螢》和陳傳興的感受,張博更是在現場朗讀了他在讀完之後即刻寫下的一段文字來表達兩代人某種精神層面的共鳴:

「痛楚,轟鳴,寂靜。積累,然後分發。從失落的熱帶島嶼到舊世紀的最後之都,大西洋的長堤究竟是邀約還是抗拒?如何讓觀看成為觀看,光照亮光?主體間性在暗房中溶解,洗出曠古孤獨的未完成過去。美學、哲學、文學,守護一本地獄之書,從可讀性與不可讀性中心,躍出時間的命運,否定無盡的自我闡釋。東與西的雙性幽靈,身體與靈魂的荒誕衝動,在學術闡釋的面紗之下,躍出一部探索者的精神自傳,在迷茫與追問之間,抵達思之無蔽。」

作為上世紀70年代留學法國的文化先行者,陳傳興親歷了巴黎最後的黃金時代,在時代的尾聲中收集並紀錄下哲學、藝術、影像的種種刻痕,並在之後多年深耕於影像的探索和實踐,書籍文本的閱讀,哲學、精神分析等領域的思考,從中厚積了豐沛的感悟,最終通過片段式的私人記憶回溯時代的斷璧殘圭,還原一段或誤解重重或鮮為人知的傳奇歲月。在散文詩般的筆觸中,文字陳列、發散,經由記憶的脈絡,如絲網般將人收束在法國的鎏金時代,電影館、暗房、圖書館這些場景通過思維如影像熔接,在法國文化界「諸神黃昏」的時代溯源、登岸、觸光。

《掬水月在手》劇照

2020年,陳傳興先生被大眾所談論更多的,則是他所導演的作品《掬水月在手》,記錄「唯一一位從民國傳承下來的詩人」葉嘉瑩先生。陳傳興將其作為自己「詩人三部曲」系列紀錄片的終章,影片目前已在全國公映。陳傳興說:「我希望這部電影,不是拍一個仰之彌高的,不食人間煙火的那種狀態,而是呈現一個最真實的生命。」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黃彥文

相關焦點

  • 陳傳興《岸螢》:在螢光流動中走進這本「迷宮」
    這些年來,文學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讓陳傳興為觀眾熟知。在紀錄片導演的身份之外,他也是攝影家、學者、思想家。如今,陳傳興為讀者帶來了一本凝結他40年思考的《岸螢》。他說,自己一直被認為只會寫那些深奧、晦澀的理論論述,「這一次我想回到我自己,寫一本關於自己的告解錄。總結來說,《岸螢》其實就是我對自己的一個簡單的多重告解吧。」陳傳興坦言,他想用這樣的一種方式,複述1976年到1980年他在法國念書的那段歲月。在巴黎的五年生活,使他的整個生命發生了非常重大的結構重組,讓他開始重新思考,回溯自我。
  • 陳傳興:在不同的語言中流亡,尋找相同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以一種「過去未完式」完成的書寫張博:剛剛陳老師回顧了一點自己年輕時的經歷,在《岸螢》這本書裡,他也用各種方式不斷回溯自己在法國的生活,所以我想請陳老師談一談您在寫這部著作的時候,設計和運用了這麼多種形式,具體有些什麼樣的目的和想法?為什麼把學術、回憶錄和抒情的章節做這樣一種綜合?
  • 文學紀錄片在當下 | 方所成都店《岸螢》圖書分享會預告
    文學紀錄片在當下 | 方所成都店《岸螢》圖書分享會預告 2020-10-21 18: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攝影家陳傳興眼中的「螢與日」:暗房與影像的從無到有
    2019年11月1日,展覽「螢與日——陳傳興攝影展」在上海龍美術館(西岸館)開幕。展覽由顧錚擔任策展人,展出臺灣地區攝影家陳傳興珍藏了四十年、精心挑選的136件珍貴銀鹽原作照片,展現了稱為「諸神的黃昏」的七十年代末(1976-1980年)法國、英國、愛爾蘭等歐洲國家及美國城市空氣與社會氛圍。那些在鏡頭下凝結的情感與思想的衝撞,仿佛全帶有生機,重現眼前。
  • 書讀百遍,真的能其義自見麼?
    附近的讀書人請他講學,他不肯教,卻對人家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書讀百遍,真的能其義自見麼?今天,世界讀書日,身邊君就想和你分享在日本教授外山滋比古眼中,究竟什麼才是真的的閱讀。總而言之,以前的小學只教認讀字音的「讀法」。日本使用漢字,為了認讀字音需要接受大量的教育,這對日本人的智力活動是很大的負擔。對老師來講,教會學生認讀字音已是一大難題,恐怕很少有老師能再良好地指導學生文字的意義。孩子們常被不明字意的自卑感折磨。會讀字音卻不明字意的情況比比皆是。但是誰都不以為怪。
  • 讀遍天下書,寫盡人間事
    剛開始厚厚地一摞,許是早已過了糊牆的年代吧!即便白送,也很少有人光顧。一摞無人問津的報紙,就那麼孤苦伶仃地擺在前臺,怎麼看都像送進了養老院,日薄西山的老人。想了想,我就給她講了蘇東坡小時的故事,蘇東坡小時很狂,曾在自家大門寫了副對聯,「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有人不忿,就拿來一本全是生僻字的書來考教他,竟然一個字都不認識。難堪!但畢竟是蘇東坡,才思敏捷,小時候就十分了得!他提筆改作,「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我告訴朋友,我一生所願,」讀遍天下書,寫盡人間事。」
  • 企業家在獄中都讀什麼書?陳九霖讀了6遍《聖經》
    用奧斯卡*王爾德的這句話來形容他們的心情,應該比較契合——「我們都在陰溝裡,但仍有人仰望星空」。處在低谷的人更容易反思,也更需要答案,而獄中的生活比較封閉單調,少了分散注意力的人和事。於是,和王欣一樣,不少有過「監獄經歷」的企業家們,在監獄中或獲得自由後,都喜歡讀書或者開始談讀書的事。今天是世界讀書日,借著這個契機來聊聊在獄中的企業家都讀哪些書。
  • 《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①:內向者,讀對的書,然後讀懂自己
    前言1月前,讀到牛瑞華老師的書評文章,《這個世界需要內向的你》。這篇書評的評論對象是,西爾維亞·洛肯博士的《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一書,原文刊登在2020年2月17日的《北京晚報》上,而書評人牛老師正是《內向心理學:安靜的力量》的策劃人兼編輯。
  • 這是一本引導孩子愛上閱讀的書,人手一本,讓孩子愛上書
    最近接觸了一本很有意思的書《當孩子遇見書》,這是一本寫作老師推薦的書,看這本書的初衷是來找乾貨的,找到方法和閱讀技巧,我的孩子就可能愛上閱讀,但真的是我們想的那樣嗎?中川李枝子日本著名童書作家,在成長的過程中閱讀了大量的書籍,成年後成為了一名保育員,她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及成長經歷創造了這本屬於父母,老師和孩子們的《當孩子遇見書》。
  • 《掬水月在手》來南京路演,導演陳傳興與朱贏椿致敬葉嘉瑩「弱德之...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24日晚,《掬水月在手》在南京舉行映後見面會,陳傳興導演與南京師範大學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贏椿映後暢談電影、藝術以及葉先生的傳奇一生,本片製片人沈禕出席了映後活動。
  • 讀書筆記|讀一本書和讀懂一本書的區別
    很多人努力上了大學,之後開始放縱自己,整天沉迷於打遊戲,睡懶覺,吃喝玩樂……畢業之後卻發現大學生多如牛毛,當初說好的「上了大學就不用努力」這句話怎麼不靈了?樊登的《讀懂一本書》中也說明自己當時也有類似的情況,大學畢業後把所有的書都扔進垃圾桶,發誓這輩子再也不讀書了。然而在工作中不斷出現問題卻又讓他重新拾起書籍,並最終成功通過知識變現站穩腳跟。
  • 書,需要靜靜地讀
    說到那個時期的閱讀,萬方最感慨的是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與被損害的》,這本書給她帶來的衝擊是在被窩裡一邊看一邊哭,別人還都覺得很奇怪,不明白萬方到底在哭什麼。那個時期的名著萬方能看的基本上都看了,包括《獵人筆記》、《前夜》等。那是一個感情饑渴的年代,在那個「不正常」的年代裡看書對萬方來說是一種滋潤。讀本好書,是種享受「閱讀是真正的快樂。
  • 為什麼你學了十幾年的英語,還是讀不懂一本原版書?
    他說:「看到這個問題如同當頭棒喝,我自己也回憶了一下,從小學三年級至今,少說也有十五六年了,但英文水平一直停留在一個很尷尬的地步,對話還湊合,一涉及到閱讀專業性強一點的原版書籍或者英文小說,就非常吃力,需要藉助詞典和筆記才能勉強讀下去。」
  •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真的嗎?
    很多的孩子在讀國學,很多的爸爸媽媽也在讀國學,這當然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這是我們中華民族開始復興的一個標誌。對此,我也是非常的高興。可是今天我要講的是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有的人讀了那麼多遍國學,或者說讀了那麼多經典的書,卻始終沒有明白經典?或者說他沒有開悟也對。
  • 新書鮮讀《時間的律動》用詩歌的語言回溯歷史
    「 這是一本極簡時間史的輕科普書,這是一本詩集,這也是一本極為浪漫的書。讓我來為你讀一首詩吧!其中,《生命的雕塑》曾榮獲法國讓•羅斯丹科學文學獎。他是法國國際廣播電臺每周播出的《站在達爾文肩上》欄目的作者,自2011年起,每周六上午11點,150萬法國聽眾守候在收音機旁聆聽該節目。在聽眾的強烈要求下,法國電臺與LLL出版社合作將節目內容編輯成書,圖書承襲了廣播節目的精神,用文學與詩的語言演繹歷史、科學、倫理、哲學。
  • 德國人花15法郎,買了一本法國人寫的書,打敗了法國
    然而,在對20世紀20年代的法國人口調查分析後,戴高樂非常吃驚。他發現法國人口的下降速度遠遠快於德國。 1933年5月10日,戴高樂在法國一本名叫《政治與議會評論》的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名叫《建立職業軍》文章,但這篇文章絲毫沒引起軍內外轟動。
  • 這6本堪稱「天書」的意識流小說,你能讀懂嗎?
    有些書我們都知道這是經典,非讀不可,但基於這樣那樣的原因,我們沒法讀完它,甚至連拿起它的勇氣都沒有。而這其中,那些沒有什麼故事情節、以人物意識流動過程來構建篇章布局的「意識流小說」佔了絕大多數。很多「意識流小說」成了傳說中的景觀似的經典——遠遠望著,但也止於遠遠懸望,卻少有人願意去攀登,因為辛苦,晦澀,不經濟——這就是今天的現實:人人都在談論經典,卻未必都去讀它。今天,小編特意挑選了其中6本經典的「硬骨頭」,看看你到底啃下了多少。
  • 讀懂是閱讀理解的「王道」,第一遍讀懂更重要!
    英語學習者都知道讀懂是閱讀理解的「王道」,可是讀第一遍就懂與讀第二遍才懂,甚至讀了多遍方可以弄懂是不同的
  • 《The Secret》一本絕對值得一讀的書
    初次接觸《The Secret》這本書是上個月,一本包裝無比精美的書,一本充滿神秘感的書,加上作者充滿磁性的聲音,清晰的英語發音,不過裡面的內容讓我一度無法接受。聽了兩遍以後,慢慢被朗達.拜恩洗腦了,the law of attraction吸引力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