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來南京路演,導演陳傳興與朱贏椿致敬葉嘉瑩「弱德之...

2020-12-22 中國青年報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24日晚,《掬水月在手》在南京舉行映後見面會,陳傳興導演與南京師範大學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贏椿映後暢談電影、藝術以及葉先生的傳奇一生,本片製片人沈禕出席了映後活動。

豆瓣8.1,觀眾感慨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

《掬水月在手》上映後好評如潮,淘票票評分9.0、貓眼評分9.4、豆瓣評分8.1,有觀眾看完影片後表示:「像葉先生這樣的人,和傳統相連,和故鄉相連,和身邊的人相連,和文字、詩詞相連。她的一生,就是不斷行走,在不同的世界尋找離散的原鄉。」

《掬水月在手》通過葉嘉瑩的詩詞和生命,回溯中國詩詞的源頭——詩的本質,也想回溯「詩如何作為人的生命的一種存在」。

電影中多次出現的「弱德之美」,是葉嘉瑩先生自己創造的一個名詞。她的解釋是,「德有很多種,有健者之德,有弱者之德,這是我假想的一個名詞。它是有一種持守,它是有一種道德,而這個道德是在被壓抑之中的,都不能夠表達出來的,所以我說這種美是一種弱德之美。」

葉嘉瑩先生用自己的一生詮釋著「弱德之美」,在逆境之中,仍然秉持著對中國傳統詩詞的堅守。

在南京路演映後分享環節,製片人沈禕現場透露,他們跟觀眾有過一樣的擔心,擔心葉先生在講述過往時會情緒激動,然而實際拍攝過程中,葉先生談及痛苦經歷時非常從容、平和。而團隊自己每次碰到拍攝困難時,也都以葉先生提出的「弱德之美」來互勉。

作家薛冰昨天看完影片後,深受震撼:「我們看到的實際上不只是一個人的一生的經歷,它也是一個時代的一個邊界,同時它一種文化的傳承和流傳。」

「這個百年孤寂帶來的不是幽暗而是繁花盛開」

面對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大家更多的是在看抖音微博,真正有多少人看古詩詞呢?更多給遊戲明星八卦吸引,朱贏椿表示,電影中的無常讓他深深體會了葉先生身上的「弱德之美」,一生受用。

觀眾們看到電影和現實裡的葉先生將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苦難拉得很平,為此,陳傳興導演表示:「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葉先生給我們的就是一個從容,她不像王國維先生需要自我的了結,最後的體悟,而是以堅韌的方式去承受。最主要的是她最後體悟出來的所謂弱德之美,她用她很堅韌的方式去承受這些種種。」

電影中的留白,其實包含著陳傳興導演非常飽滿的情感,導演回憶起過去三年對葉先生的十餘次訪談時說:「感覺到時間不是線性的,近乎魔法,我認為記憶是幽靈,會回來找你,追憶似水年華,其實應該是似水年華追憶。」《掬水月在手》就像是一個年近百歲的百年孤寂,但這個百年孤寂帶給觀眾們的不是幽暗,而是繁花盛放。

葉嘉瑩讓詩人生命在吟誦中「復活」

作為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輾轉十個地區、採訪43位受訪者、採訪稿近百萬字、歷時近兩年才完成拍攝製作,陳傳興導演在開拍前做了大量關於詩詞的案頭工作,意圖探討「葉先生跟中國詩詞史、中國詩人的大的生命河流之間的相互尊重和呼應」。

本片以葉嘉瑩在北京察院胡同祖宅為結構概念,由外而內,追尋葉嘉瑩歷經劫難波折的個人生命史和詩史的交織。

主創團隊採訪了葉嘉瑩本人和她的學生白先勇、席慕蓉、漢學泰鬥宇文所安等名家,眾人關於葉先生的所有記憶,在如詩如歌的影像裡將這位詩詞大家苦難而又精彩的一生娓娓道來。

96歲高齡的葉嘉瑩先生,一生坎坷多艱,曾歷經戰亂,在海外飄零數十載,在許多次人生的至暗絕望時刻,是詩詞給了她無窮的力量,而她也用自己畢生之力,傳承中華文化,闡述古典詩詞之美。改革開放後,葉嘉瑩得以回到她魂牽夢繞的祖國,並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祖國教育事業。

葉嘉瑩先生調侃自己「好為人師」,因為急於把自己所知道的詩詞裡的好處告訴別人,她著述豐富,桃李滿天下,為在世界傳播中華文化作出重要貢獻,她晚年更是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積蓄和變賣房產收入3568萬元,在南開大學設立「迦陵基金」,繼續弘揚中華詩教。

來源:揚子晚報網

相關焦點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用一生傳遞詩歌中生生不息的力量
    近日,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影片上映後好評如潮,淘票票評分9.0、豆瓣評分8.2。
  • 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詩意是一種緩慢的「燒腦」
    在公映之前,影片進行了一系列點映活動,有影迷感喟於紀錄片將葉嘉瑩豐富複雜的一生融於雲淡風清的講述;也有評論認為這是影片的不足之處,線索太多而缺乏聚焦。但對於這樣一部文學紀錄片來說,它無疑在公映前已經吸引了諸多關注與討論。 實際上,《掬水月在手》是導演陳傳興《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系列紀錄片的一部最新作品。
  • 詩詞大家葉嘉瑩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被贊「中國女性版《百年...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10月16日,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該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導演陳傳興、影片出品人廖美立、製片人沈禕出席了首映禮。孫向輝館長說:「這部講述葉先生人生與心靈的文學紀錄影片,本身就像一首詩、一闋詞、一幅水墨長卷,韻味清雅,溫厚綿長,把中國的文化、藝術、歷史娓娓道來,抵達了人類共同追求的文明和美好之境界。」
  • 《掬水月在手》江蘇四市聯動觀影活動啟動
    11 月 12 日,"詩 • 緣丨致敬大師 《掬水月在手》江蘇四市聯動觀影活動暨詩詞分享會"在淮安舉行。現場,章劍華、葉兆言、鍾振振等來自文化藝術界的名家大師,與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的主創團隊,以及詩詞愛好者和影迷代表等,吟誦經典,書寫經典。
  •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之後,在葉嘉瑩去國懷鄉之時,《秋興八首》給她帶來強烈的情感共鳴。另一方面,《秋興八首》構成了貫穿《掬水月在手》始終的配樂。導演陳傳興請來日本的音樂大師佐藤聰明,用雅樂的形式譜了《秋興八首》,通過盛唐的雅樂把《秋興八首》的意境和情感召喚到當下的時空,與葉嘉瑩的平生構成某種對應。
  • 葉嘉瑩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在南開大學舉辦教師節特別放映
    ,出席了一場特殊的活動——文學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教師節特別放映。古人說,『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我想我就是『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我希望有餘年將吟誦傳承下去。我們正在做吟誦錄音,希望推廣中國歷代的各種體裁的詩詞歌賦,讓年輕人了解詩詞吟誦,伴隨吟誦創作出好的詩詞作品。」  談起這部自傳電影被命名為「掬水月在手」,葉嘉瑩先生直言名字起得「很有意思」。「捧起一把水來,天上的月亮就倒映在水中。水裡的光影離你很近但又離你很遠。
  • 《掬水月在手》溫暖冬日,講述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掬水月在手》溫暖冬日,講述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2020-12-16 1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片場│金爵獎入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昨日上映 記錄葉嘉瑩先生的...
    央廣網上海7月27日消息(記者林馥榆)昨天,金爵獎紀錄片單元官方入選片《掬水月在手》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與觀眾見面,出品人廖美立、製片人沈禕在映後見面會上分享了銀幕前後的經歷。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映後見面會(央廣網發 上海國際影視節組委會供圖)《掬水月在手》是今年96歲高齡的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影片以記錄中國古典文學大師葉嘉瑩坎坷一生,弘揚了中國詩詞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
  • 2020最高票房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免費觀影
    記得@藤井樹觀影團2011哦~連結請戳:https://weibo.com/p/1001201868《掬水月在手》是一部關於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文學紀錄片,影片記錄了中國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影片交織了葉嘉瑩的人生經歷和千年中國古典詩詞。葉先生說:掬水就是你捧起水來,那水裡邊就有月亮的倒影。那並不是真實的自己,只是自己的一個影子。
  • 《掬水月在手》:以詩的方式,講「詩的女兒」
    原標題:以詩的方式,講「詩的女兒」《掬水月在手》是一部珍貴、罕見的文學紀錄片,由陳傳興執導,講述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先生的傳奇人生,於10月16日上映,並於11月榮獲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
  • 《掬水月在手》斬獲金雞獎後 這些資深紀錄片導演剖析藝術紀錄片
    當晚,在熱搜被紅毯上女星的造型和「影后」「影帝」的落定等消息霸屏時,不少紀錄片愛好者也在歡呼,因為本屆金雞獎最佳紀錄\科教片,頒給了由陳傳興導演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論壇現場,侯洪教授正在分享在金雞獎結束後的不久,12月8日,由中國高校影視學會紀錄片專委會和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聯合主辦首屆「藝術紀錄片高端學術論壇」,在成都的一所書店中詩意般登場。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一世多艱,寸心如水
    來源標題:【藝評】一世多艱,寸心如水近日,想看講述詩詞大家葉嘉瑩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尋了好幾家影院,方找到一個小小的僅有八排座位的影廳,裡面零落地坐著四五個人。這部片子悄悄地上映,想必也是悄悄地下架,微薄的票房幾可忽略。
  • 《掬水月在手》今日全國上映|古典詩詞擺渡人葉嘉瑩的傳奇人生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曝終極海報+終極預告,畫面中,葉先生充分的展現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真諦。陳傳興導演極具美學和詩意的電影畫面,將葉先生漂泊、多艱卻又如詩如歌的傳奇一生娓娓道來。《掬水月在手》是由陳傳興導演執導的文學紀錄片。該片記錄了葉嘉瑩的傳奇人生,以北京四合院的結構模式展現了她坎坷堅韌仍不渝追尋初心的一生。於今日(2020年10月16日),在全國上映。
  • 《掬水月在手》榮獲中國電影最高獎金雞獎!
    《掬水月在手》榮獲中國電影最高獎金雞獎!讓我們真正的意識到她提出來的弱德之美是我們中國人內心裏面的一種DNA,是我們的基因。」他也對南開大學表示了感謝,最後表示希望將中國古詩詞的吟誦傳承下去、繼續下去,成為中國古典文化的傳燈人。
  • 《掬水月在手》:一場文化與信仰的電影實驗
    今年10月,聚焦葉嘉瑩先生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式登上銀幕。對葉嘉瑩先生的生命質地和詩詞成就,觀眾紛紛表示欽佩,可對這部電影,卻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評論。《掬水月在手》是臺灣導演陳傳興「詩人三部曲」系列的最後一部。陳傳興如此解讀這三部紀錄片不同的拍攝理念:《鄭愁予·如霧起時》是「詩與歷史」,《周夢蝶·化城再來人》是「詩與信仰」,而《葉嘉瑩·掬水月在手》是「詩與存在」。
  • 評分8.2,《掬水月在手》被贊是今年最美紀錄片
    上周五,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該片獨特的美學風格和對葉嘉瑩先生將近百年人生歷程的詩意描繪,受到了觀眾的好評。該片目前在網絡上的評分高達8.2分,被認為是「今年最美的紀錄片」。
  • 《掬水月在手》副導演 沈禕對談實錄
    接下來開始我們今天凝練但很有內容的分享交流(L為主持人,S為沈禕) L:首先我想請問一下沈禕老師,作為製片人能否向我們分享一下,《掬水月在手》這麼一部優秀的文學傳記電影,它是如何啟動的?它在什麼樣的一個契機下,這個項目就成型了? S:首先我想給各位觀眾介紹一下陳傳興導演,因為有些人還不是特別了解。
  • 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一世多艱,是詩詞救了她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劇照一世多艱,是詩詞救了她採訪撰文:沙丘、曹也傾編輯:Sunny10月16日,陳傳興導演「詩人三部曲」終章《掬水月在手》全國上映。此前,這部影展在上影節、北影節以及山一國際女性影展放映,口碑爆棚,不少人甚至稱其為「年度最佳」。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卻來萬裡覓原鄉
    10月16日,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視覺化呈現了葉嘉瑩與詩歌相伴而行的人生,觀後令人感觸頗多。影戲塑造「詩的女兒」葉嘉瑩。資料圖片《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說,「葉先生才是這部電影裡最重要的,她是我們中國幾千年來的詩的女兒。」
  • 葉嘉瑩先生的「弱德之美」
    是日恰逢農曆六月初一,是葉嘉瑩先生的生日。我提到即將上映的葉嘉瑩先生紀錄影片《掬水月在手》,談及這部影片的主題詞「弱德之美」。大使問我如何理解「弱德之美」?彼時,我尚未深入研習葉嘉瑩先生關於「弱德之美」的著述,但從字面理解,馬上浮現老子《道德經》中的名言:「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莫過於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