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副導演 沈禕對談實錄

2020-12-22 騰訊網

近期我加入了江湖觀影團,參與組織了《掬水月在手》片方與江湖觀影團的觀影活動。我們邀請到了本片的副導演——沈禕,與@江湖觀影團 主理人lydia,在電影映後進行了30分鐘的對談,以下是對談實錄:

首先歡迎我們今天的分享嘉賓,本片副導演——沈禕老師。接下來開始我們今天凝練但很有內容的分享交流(L為主持人,S為沈禕)

L:首先我想請問一下沈禕老師,作為製片人能否向我們分享一下,《掬水月在手》這麼一部優秀的文學傳記電影,它是如何啟動的?它在什麼樣的一個契機下,這個項目就成型了?

S:首先我想給各位觀眾介紹一下陳傳興導演,因為有些人還不是特別了解。其實陳導演他在2010年前後,他是文學系列紀錄片《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一第二系列的總監製。並且他也拍攝了兩部關於詩人的文學紀錄片,第一部是《如霧起時——鄭愁予》,第二部是《化城再來人——周夢潔》,《掬水月在手》雖然並不屬於在島嶼寫作系列的紀錄片,但它構成了陳傳興導演個人的詩歌「三部曲」的終曲。在第一部中,陳傳興導演他處理了一個是詩歌與歷史的一個主題,第二部中,他處理的是詩歌與信仰這麼一個主題。他在葉嘉瑩先生《掬水月在手》中,挑戰了一個更大的哲學命題是關於詩歌與存在。

這部片子在2017年正式開始拍攝的,我們用了一年多的時間,除了拍攝葉嘉瑩先生之外,也拍攝了她周圍40多位親友。我們幾乎是追隨了葉先生她人生將近百年的足跡,葉嘉瑩先生大部分採訪是在她目前在天津的居所完成的。她的親友大部分在溫哥華,所以我們除了天津,北京。去了美國、加拿大、澳門、香港、臺灣。除此之外,拍攝中我們還追隨了詩歌的足跡。電影裡有很多空鏡頭,第一次看電影時會有些疑惑,不知道這些空鏡和葉嘉瑩的人生有什麼關係。其實導演在電影中不僅處理了葉嘉瑩先生她個人的生命史之外,還有一個維度是處理了中國古典詩詞的歷史。我們想要去追溯中國古典詩詞文化的起源,所以我們去了洛河、伊河(伊洛文明),去了河南、山西。去拍攝了古蹟、碑林、字畫以及博物館。希望可以從古人的記錄中,尋找當時的風骨。所以這部電影是有多層的維度,每次看,都會探索出新的維度,當你越深刻的理解,就越會發現導演在電影中埋藏的寶藏。

延伸閱讀:

鄭愁予,原名鄭文韜,祖籍河北寧河,1933年生於山東濟南,當代詩人。臺灣中興大學畢業,中國海洋大學駐校作家。

周夢蝶本名周起述,1921年2月6日-2014年5月1日,享壽94歲。河南籍臺灣著名詩人,為臺灣「國家文藝獎」首位獲得者。

百度百科

L:感謝沈老師的分享,確實解釋了觀眾的一個疑惑,就是為什麼我們從開頭到結尾,看到很多關於山川、碑文、壁畫這些鏡頭,他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我相信觀眾在這部電影中,除了感受到中華詩詞文化之美之外,也感受到了我國幅員遼闊,山川文物古蹟之美的,說到這,我還有一個小問題,就是沈老師你是如何參與到這個項目中的呢?

S:嗯,其實在陳老師拍攝《化城再來人》的時候,我們就認識了,當時我應該是第一批把《化城再來人》《他們在島嶼寫作》介紹給內地影迷的。當時我還是一名影評人,當時和陳老師做了一個關於《化城再來人》的深度對談。之後就和陳老師成為亦師亦友的關係了。我之前有過兩部製作文藝電影的製片經驗,這部電影(掬水月在手)我為什麼說它不屬於《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範疇裡,因為《他們在島嶼寫作》都是臺灣本土製作的,而葉嘉瑩先生大部分人生都是在大陸度過的,所以她與大陸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包括我們整個的拍攝計劃都是在中國大陸這個圖集裡,所以陳傳興老師做了一個很任性的選擇,他放棄了臺灣很多的資源甚至是投資,把影片立項在大陸。雖然我們在當時沒有找到1分錢投資,但我們決心讓這部電影在大陸公映,讓更多的觀眾看到。當時陳老師和我說到這個事時,我也任性的答應了,所以在項目啟動(啟動資金)時,我們是自己花錢自己拍的,這是一個非常任性的選擇,後來我回想,整個事情非常美好,因為都是一群理想主義的人做了一個任性的選擇。哪怕是葉嘉瑩先生,她選擇陳傳興老師拍她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也挺任性的。因為葉嘉瑩先生在大陸的影響力,尤其在近十年推廣詩詞教育,她其實已經被推崇像神一樣的人物。所以有非常多的媒體想要拍葉嘉瑩的傳記片,但她都拒絕了,一直拒絕。直到她看到陳傳興導演,陳傳興導演同時也是攝影家,符號學博士,有非常深厚的學術背景。他前幾年在北京和上海舉辦過個人攝影展,葉嘉瑩先生看了他的攝影作品後,非常喜歡陳老師的影像風格。陳老師的影像風格在電影中也能體現,它並非一種非常直白的表達方式,他的表達方式是非常曲折幽微的,這種曲折幽微某種程度上與詞的寫作方式(意境)是相似的。葉先生本身也經常講「要眇宜修」,所以她非常欣賞陳老師的影像表現方式,就任性的選擇陳老師拍她的傳記片。其實他們的緣分在拍攝《鄭愁予》時候,就有過接觸,但當時誰也沒有想到會由陳傳興導演拍攝葉嘉瑩先生的傳記電影。

延伸閱讀:

要眇宜修:「要眇宜修」是出自《楚辭九歌湘君》章中的「美要眇宜修兮」,這句是寫湘水上的女神的美麗,所謂「要眇宜修」之美即是寫一種女性的美,一種最精緻最細膩最纖細幽微的,而且帶有修飾性的非常精巧的一種美(參考《嘉陵詞稿》)

百度知道

L:非常感謝沈老師的分享,這段話的內容特別的豐富,特別的多,確實是一件很有緣的一件事成就了這部電影。很感激你們當時任性的一個選擇,現在回頭來看很珍貴,很可敬。那你剛剛有提到一件事,就是說你曾經作為一個影評人,結識了陳傳興導演,那麼就電影內容而言,我很好奇整部電影你最喜歡哪一部分?然後原因是什麼?

S:嗯..其實很難說你最喜歡哪一部分。因為我在電影中還客串了副導演。因為我早年有做影評,做評論,做採訪的一些經驗。所以在這部電影(掬水月在手)裡面就自然而然的協助導演做大部分受訪者的採訪。所以其實我的介入相對來說是比較深的。所以這部電影對我來說,非常難去挑選一個最喜歡的段落,但我可以講一些,其中有一些特別打動我的,就是在拍攝的時候就特別打動我的,就是可能他並不起眼。電影裡有一段是她的一個女助手,南開大學的女助手,是葉嘉瑩先生剛回到南開建立文學院時,第一個女助手。這個女老師一開始完全拒絕拍攝,她說我在葉嘉瑩先生的生命中不重要的,我不要入鏡,完全拒絕出鏡。但是我們都知道她是真的幫助葉先生,因為葉先生當時剛回南開時,建立文學院實際上非常非常難。她幫助葉先生整理大部分的書、稿、信件。是一位非常謙卑,非常低調的一位女老師,而且她終生未嫁,她一直陪伴在葉先生周圍。她當時說了一段話,我們電影裡(掬水月在手)也有記錄,就是她做了一個決定:她母親去世後,她對葉先生說:我母親走了,我餘生都可以跟隨您。非常平淡的一句話,但當時在拍攝的時候,在鏡頭後面我眼淚就下來了。我覺得這可能就是裡面我們講的:人的情感可能並不需要特別濃烈的這種表達,但是非常淡淡幾句話,就把終生和信仰都託付給另外一個人。這也應和了結尾的劉秉松老太太這個段落,也是我個人非常喜歡的段落。她本身也不是我們劇組採訪計劃之列,她其實是葉嘉瑩先生推薦給我們的一個人。但尤其是我非常納悶的,因為我要負責大部分人的採訪,他們的背景,列採訪提綱。然後當時我看到這個名字的時候,我就搜半天我也沒太找到她的文學背景,我當時就跟導演說,我特別苦惱,就是不知道明天拍攝的時候問什麼問題。然後導演也覺得不太理解,剛開始的時候他也很納悶,因為我們整個在北美的行程中,採訪特別多像宇文所安這樣的大人物。而且拍到最後的時候其實整個團隊也非常的疲憊了,就想算了要不這個人不要拍了。但是葉先生就是說:不,這是我多年的好友,你們要去拍她。所以其實她是最後一個去拍攝的,但是當拍攝時攝影機打開,這位老太太開始講話時。我們團隊所有人全部都震驚了,就是完全放下手中所有的一切的工作,也忘了提問,就幾乎讓劉秉松老師慢慢的一個人敘述。所以最後她的敘述其實可以說是凝練了這部電影某些情感的部分,所以導演最後也非常欣喜的把這一段素材就放在最後,作為一個總結。就這兩個女性是我在電影裡面,我覺得可能是一個意外的驚喜。

相關焦點

  • 2020最高票房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免費觀影
    藤井樹觀影團《掬水月在手》專場放映會取票時間 18:30放映時間 11月10日(周二)19:00-21:00放映地點 海上明珠大寧音樂廣場Imax店(上海市靜安區萬榮路777號A座1樓)主持人 藤井樹嘉賓 沈禕
  • 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一世多艱,是詩詞救了她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劇照一世多艱,是詩詞救了她採訪撰文:沙丘、曹也傾編輯:Sunny10月16日,陳傳興導演「詩人三部曲」終章《掬水月在手》全國上映。此前,這部影展在上影節、北影節以及山一國際女性影展放映,口碑爆棚,不少人甚至稱其為「年度最佳」。
  • 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詩意是一種緩慢的「燒腦」
    今天,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學者葉嘉瑩的傳記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登陸藝術院線首映。 今年,以詩人葉嘉瑩為主角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於10月16日正式上映,依舊是陳傳興導演、廖美立製片。與其說是《島嶼》系列的延續,陳傳興更願意把《掬水月在手》與《鄭愁予·如霧起時》、《周夢蝶·化城再來人》一起,合稱為「詩人三部曲」——「鄭愁予是詩與歷史,周夢蝶是詩與信仰,葉嘉瑩是詩與存在。」
  • 格力地產無界電影展映|從《掬水月在手》中汲取滋養
    自11月至2021年1月,格力地產無界文化重磅推出"無界文學季",以"站在世界的入口"為主題,邀請作家、學者、音樂人赴會,通過沙龍對談、創作分享、電影展映、詩歌吟唱、文學之夜等不同形式,打造一場面朝大海的藝文盛宴。11月15日,格力地產無界文化聯合海上影城舉辦《掬水月在手》文學電影展映,並邀請該片主創人員抵達無界進行沙龍分享。
  • 從《掬水月在手》看紀錄片進院線
    來源:今晚報日前,記者與友人相約觀看了反映葉嘉瑩先生生平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雖然影片已上映兩周,雖然場次被安排在非節假日的非黃金時段,但記者發現影廳的上座率依然超過30%。貓眼票房顯示,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13天,票房461.4萬,評分達9.4分。在城市票房榜上,《掬水月在手》在本市的上座率為26.5%,在全國領先。影片拍攝之初,導演陳傳興團隊就瞄準了院線,而將一部紀錄片、特別是反映國學大家生平的紀錄片投入商業院線,無疑是一次冒險。現在看來,這樣的嘗試無疑邁出了成功的一步。
  •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10月16日起,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記錄了葉嘉瑩坎坷又傳奇的人生。這是《掬水月在手》所要探討的主題,經由葉嘉瑩的一生,呈現詩詞與存在的關係,或者說,詩詞可以如何治癒存在的。杜甫的《秋興八首》是影片一個很重要的存在。一方面,葉嘉瑩先生出版過《秋興八首》的研究專著,《杜甫秋興八首集說》最早於1966年於臺灣出版,這本書在當時就奠定了葉嘉瑩在學界中的地位。之後,在葉嘉瑩去國懷鄉之時,《秋興八首》給她帶來強烈的情感共鳴。
  • 看完《掬水月在手》,他們說了這些……
    看完《掬水月在手》,他們說了這些…… 2020-10-24 1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掬水月在手》榮獲中國電影最高獎金雞獎!
    《掬水月在手》榮獲中國電影最高獎金雞獎!《掬水月在手》主創代表領獎,並發表獲獎感言。他激動地對葉嘉瑩先生表示了感謝,「是她用她97歲的人生見證了中國、中華民族近代史的興衰,讓我們非常珍惜現在的時光。
  • 掬水月在手譯名賞析(Like the Dyer's Hand)
    《掬水月在手》簡介《掬水月在手》是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02「掬水月在手」溯源「掬水月在手」原文出自唐代於良史的《春山夜月》,全詩如下: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掬水月在手,弄香花滿衣」。葉嘉瑩正是捧起這一灘水,「詩詞」便在手中。而這詩詞卻又正如那水中月一般,美好而又縹緲。而「弄花香滿衣」正如葉先生長期浸潤於詩詞之中,詩詞的古韻和風骨油然而生。相比後者,「掬水月在水」卻更引人遐想,更具有一番韻味。
  • 《金剛川》《掬水月在手》滿意度領先
    檔期影片表現均衡,共5部影片滿意度超82分,其中《金剛川》和《掬水月在手》分別以83.7分、83.0分領先。從三大指數來看,2020年初冬檔影片觀賞性得分83.6分,思想性得分84.3分,均延續穩步增長態勢,分別高出去年同期0.8分、1.5分,但檔期傳播度得分79.4分,較去年同期下滑8.6分。
  • 葉嘉瑩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在南開大學舉辦教師節特別展映
    央廣網天津9月10日消息(記者楊煜 通訊員吳軍輝 藍芳)9月10日是全國第36個教師節,當天,講述中華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以傳承中華詩教文化為終身事業,歷經坎坷而初心不改的詩詞人生的文學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在
  • 《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紀錄片,8.1高分,可能是一部「年度最佳」
    當這部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觀後,筆者和數位觀眾一起伴著陳粒演唱的《短歌》坐等到字幕走完,靜靜的沉浸在這無比寧靜的兩個小時觀影過程之中。目前,這部2020年華語院線唯一的一部,也是口碑最好的紀錄片在豆瓣上的分數是8.1分,上映首日只有不到1%的排片,市場與口碑的鮮明對比歷歷在目,值得思考。
  • 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走進長沙
    23日,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長沙舉行推介交流活動。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張宏森參加長沙觀影會。 《掬水月在手》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傳奇人生,以葉嘉瑩在北京察院胡同祖宅為結構概念,由外而內,追尋葉嘉瑩歷經劫難波折的個人生命史和詩史的交織,體現「憂患苦難年代為何有詩人」的真義。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卻來萬裡覓原鄉
    10月16日,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視覺化呈現了葉嘉瑩與詩歌相伴而行的人生,觀後令人感觸頗多。影戲塑造「詩的女兒」葉嘉瑩。資料圖片《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說,「葉先生才是這部電影裡最重要的,她是我們中國幾千年來的詩的女兒。」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一世多艱,寸心如水
    來源標題:【藝評】一世多艱,寸心如水近日,想看講述詩詞大家葉嘉瑩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尋了好幾家影院,方找到一個小小的僅有八排座位的影廳,裡面零落地坐著四五個人。這部片子悄悄地上映,想必也是悄悄地下架,微薄的票房幾可忽略。
  • 《掬水月在手》:以詩的方式,講「詩的女兒」
    原標題:以詩的方式,講「詩的女兒」《掬水月在手》是一部珍貴、罕見的文學紀錄片,由陳傳興執導,講述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先生的傳奇人生,於10月16日上映,並於11月榮獲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
  • 「廣州出品」電影《掬水月在手》獲金雞獎最佳紀錄片!
    11月28日晚,備受矚目的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在廈門舉行。由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廣東方所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廣州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電影《掬水月在手》榮獲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科教片獎項。電影出品人毛繼鴻出席頒獎典禮。
  • 《掬水月在手》:一場文化與信仰的電影實驗
    今年10月,聚焦葉嘉瑩先生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式登上銀幕。對葉嘉瑩先生的生命質地和詩詞成就,觀眾紛紛表示欽佩,可對這部電影,卻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評論。《掬水月在手》是臺灣導演陳傳興「詩人三部曲」系列的最後一部。陳傳興如此解讀這三部紀錄片不同的拍攝理念:《鄭愁予·如霧起時》是「詩與歷史」,《周夢蝶·化城再來人》是「詩與信仰」,而《葉嘉瑩·掬水月在手》是「詩與存在」。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用一生傳遞詩歌中生生不息的力量
    近日,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影片上映後好評如潮,淘票票評分9.0、豆瓣評分8.2。
  • 《掬水月在手》摘得最佳紀錄片獎
    其中,講述96歲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傳奇人生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獲得本屆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頒獎典禮中,《奪冠》被評為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我和我的祖國》獲評委會特別獎,黃曉明與周冬雨繼摘得百花獎後,再次拿到最佳男、女主角獎,王瑞憑藉影片《白雲之下》榮膺最佳導演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