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詩意是一種緩慢的「燒腦」

2020-12-22 騰訊網

今天,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學者葉嘉瑩的傳記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登陸藝術院線首映。

葉嘉瑩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劇照。葉嘉瑩,號迦陵,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1924年7月出生於北京,1945年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系。現為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

在公映之前,影片進行了一系列點映活動,有影迷感喟於紀錄片將葉嘉瑩豐富複雜的一生融於雲淡風清的講述;也有評論認為這是影片的不足之處,線索太多而缺乏聚焦。但對於這樣一部文學紀錄片來說,它無疑在公映前已經吸引了諸多關注與討論。

實際上,《掬水月在手》是導演陳傳興《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系列紀錄片的一部最新作品。而文學紀錄片這一獨特的形式,為何能吸引人?當文學與影像融合在一起,它們又能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影片公映前,我們採訪了導演陳傳興,總製片人廖美立,製片人、副導演沈禕等片方主創,共同解析文學與影像碰撞背後的故事。

撰文|肖舒妍

2011年4月,6部以「他們在島嶼寫作」為主題的文學紀錄片在臺灣同時上映,看似小眾的題材卻在院線接連放映五周,票房突破400萬新臺幣(折合人民幣約88.6萬)。這6部分別以林海音、余光中、鄭愁予、楊牧、周夢蝶、王文興等文學大師為主角的傳記電影,不僅攪動了臺灣文壇,成為當年臺灣地區最重要的文化事件,也在兩岸三地悄然流行。

《島嶼》系列在大陸的正式公映要等到兩年後的2013年。但是心急的大陸觀眾早已通過盜版碟一睹為快。「影片在臺北書展正式發行後,一個禮拜之內,大陸就有盜版碟了。我在北京三裡屯能看到精裝版盜版,去旅遊時在青海也能看到盜版,回到廣州時還有同事告訴我,一個賣盜版碟的老闆說他把這六部都看了。」《島嶼》系列的總製片人廖美立早年在接受採訪時曾笑言,《島嶼》之流行可見一斑。

陳傳興,知名導演、編劇。拍攝紀錄片包括有《移民》《阿坤》《鄭在東》《姚一葦口述史》《他們在島嶼寫作》等。

2014年,總製片人廖美立和總策劃兼導演陳傳興攜《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系列再度歸來。這一次,他們將鏡頭聚焦於白先勇、林文月、瘂弦、洛夫、西西、也斯、劉以鬯這七位大師,除了臺灣本島作家之外,也涵蓋了在香港寫作的西西、也斯和劉以鬯。

這13部文學紀錄片,在豆瓣標記看過的觀眾不過千人,評分卻高居不下。《瘂弦·如歌的行板》評分為9.4分,《周夢蝶·化城再來人》也高達9.1分,儘管在這部影片之前,大陸少有人知周夢蝶所為何人,首部簡體中文版周夢蝶詩集《鳥道》在2015年才借影片之風正式出版。而在B站,這個系列的影片每天都有新的彈幕出現。更有影評網站,以《每一個不愛讀書的人,我強烈安利你看看這片》為標題,來介紹《島嶼》系列。

《他們在島嶼寫作:如歌的行板 》劇照。

今年,以詩人葉嘉瑩為主角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於10月16日正式上映,依舊是陳傳興導演、廖美立製片。與其說是《島嶼》系列的延續,陳傳興更願意把《掬水月在手》與《鄭愁予·如霧起時》、《周夢蝶·化城再來人》一起,合稱為「詩人三部曲」——「鄭愁予是詩與歷史,周夢蝶是詩與信仰,葉嘉瑩是詩與存在。」

正式上映之前,《掬水月在手》在今年上海電影節和北京電影節展映時已經收穫了一定好評,一票難求。相較於周夢蝶等「小眾」的臺灣詩人,葉嘉瑩於我們而言並不陌生,她桃李天下、著作等身,時常出現在公眾視野,也早已出版了個人傳記《紅蕖留夢》、《滄海波澄》。這種情況之下,文學紀錄片吸引我們的,到底是什麼呢?

所謂詩人,也是凡人

以文學大師為主角的紀錄片,憑什麼吸引不愛讀書的人?錢鍾書說:「假如你吃了個雞蛋,覺得好吃就行了,何必要看生蛋的雞是什麼模樣?」即使雞蛋好吃也大可不必認識母雞,那麼連雞蛋都沒吃過,又怎麼會好奇母雞?

答案可能是,這隻「母雞」本身就足夠有趣,而紀錄片又充分地展現了它的有趣。

例如皈依佛教卻「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詩人周夢蝶。一方面他的物質生活簡樸堪稱艱苦,清晨五點半起床,用同一塊發硬的抹布先擦桌、後洗臉,早餐一碗青菜掛麵加雞蛋,三個饅頭權當午餐加晚餐;另一方面,他的精神世界卻自由堪稱猖狂。

他在日記中寫道「我要的女人必須是完美的,世界上只有觀世音完美,而觀世音是不嫁人的。」南懷瑾批:「痴狂中打滾。」他又寫:「我可以說是一點條件也沒的人,卻要求完美的對象,可說很可笑。」南懷瑾又批:「也知可笑,故可作一浪漫詩人。」影片中翻出這本舊日記朗讀的陳玲玲女士,一邊讀一邊笑得前仰後合,為老友的可愛忍俊不禁。

周夢蝶日記,南懷瑾批,《化城再來人》電影截圖。

周夢蝶在臺灣詩壇早有名氣,在大陸卻寂寂無名,作品少有出版。直到《化城再來人》上映,觀眾才認識並愛上這個固執、可愛的老頭兒,進而希望閱讀更多他的作品,促成了首部簡體中文版周夢蝶詩集《鳥道》的出版。這是「母雞」有趣,才引來更多人想吃它下的「雞蛋」。

而葉嘉瑩先生雖然早已聞名,在大眾心中卻始終和她傳播、創作的古典詩詞一樣,留存著「陽春白雪」一般的形象,高雅、美好、可遠觀而不可褻玩。但《掬水月在手》一片,卻將鏡頭拉近,展現了她作為「凡人」的一面。

《掬水月在手》劇照。

開篇的一串空鏡之後,葉嘉瑩在影片中出現的第一個鏡頭是工作人員幫她量血壓、別耳麥,工作人員小心翼翼把耳麥藏在她後頸衣領之下,她卻帶了點著急笑嘻嘻催促:「不用藏啦,又拍不到我背後。」而另一個鏡頭,在工作人員輕輕別過飄到葉嘉瑩眼鏡上的髮絲時,她順勢捋了捋頭髮,驕傲地說:「我頭髮多吧?這可都是真發,上回還有人問我是不是戴了假髮,我本來頭髮還要多,上個月跌跤摔到後腦勺掉了不少。」

人前的葉嘉瑩端莊,也愛美。鏡頭中她總是穿著得體,一條高領旗袍搭一件對襟開衫,為了整體服飾的和諧,兩個小時的影片中,她不同顏色、不同材質的眼鏡鏈就出現了三條。

但離開學生和友人的目光,私下的葉嘉瑩,96歲還帶著些孩子氣。製片人兼副導演沈禕記得,一次接葉先生到北京錄音,工作結束之後,葉先生邀請陳導演到房間裡聊天。因為在拍攝之外,團隊關掉了所有攝影機,而葉嘉瑩就坐在床尾,放鬆地晃著腿,「像個小女孩在蕩鞦韆」。

導演陳傳興最遺憾沒有剪入成片的,也是一個相似的畫面:葉先生回想起自己兒時的夏夜,她和父親鋪著涼蓆躺在老宅四合院的樹下,在航空公司工作的父親就教她認識天上的星座和星辰,講到這一段時,她手指著天空,眼睛痴痴看著上方,「哇哦,你就覺得她似乎回到了小時候的夏夜,她面對的星辰星空,其實也是她之後的生命歷程,詩的星辰、詩的宇宙,就在她的手指裡面。」

《掬水月在手》在北京的一場點映結束之後,一位觀眾悄悄告訴製片人廖美立:「這部電影讓我想到了我奶奶,我奶奶和葉先生一個年紀,等影片上映,我一定要帶我奶奶一起來看。」

這部紀錄片,讓我們意識到,葉嘉瑩是著名詩人、是博士生導師、是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也是一個普通的老奶奶,有自己的小心思,不是坐在不食人間煙火的神壇,而是活在凡塵裡經歷和我們一樣的喜怒哀樂。

所謂詩歌,是詩人生命的流淌

文學紀錄片,自然離不開對文學的講述。但《掬水月在手》不是對詩歌的文本分析、逐字解讀,也不是葉嘉瑩詩詞的風格概括、名篇推薦,而是把詩歌,還原為詩人生命的流淌,通過對葉嘉瑩生命歷程的展現,試圖以此更深刻地理解她的詩詞創作。

「悽絕臨棺無一語,漫將修短破天慳。」

——(《哭母詩八首》)

這是葉嘉瑩17歲失去母親,親耳聽到母親入殮時釘子釘在棺材上的聲音,悲痛欲絕後地質問蒼天:為何這樣吝嗇,讓母親在44歲時便撒手人寰?

「室邇人遐,楊柳多情偏怨別;

雨餘春暮,海棠憔悴不成春。」

這是葉嘉瑩上世紀50年代在臺灣遭遇白色恐怖,帶著尚在哺乳的女兒被抓、丈夫入獄三年、幾多漂泊後在夢中浮現的聯語,是她潛意識中對離合聚散不由人、海棠憔悴好景難常的感傷。

《掬水月在手》劇照。

影片特別呈現了兩句詞跨越兩岸、相隔十餘年的佳話。葉嘉瑩在北京輔仁大學讀書時,師從顧隨。一次在課堂上,顧隨引用雪萊《西風頌》中「假如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詩意,寫下了「耐他風雪耐他寒,縱寒已是春寒料」兩句詞,卻並未完成全詩。

葉嘉瑩課後借這兩句湊成了一闕《踏莎行》:

燭短宵長,月明人悄。夢回何事縈懷抱。

撇開煩惱即歡愉,世人偏道歡娛少。

軟語叮嚀,階前細草。

落梅花信今年早。

耐他風雪耐他寒,縱寒已是春寒了。

多年以後,顧隨之女顧之京整理父親遺作,發現在1957年同樣用這兩句次填了一闕《踏莎行》:

昔日填詞,時常嘆老。如今看去真堪笑。

江山別換主人公,自然白髮成年少。

柳柳梅梅,花花草草。

眼前幾日風光好。

耐他風雪耐他寒,縱寒已是春寒了。

師徒二人相隔十餘年的兩首詞,選用了同一個詞牌,同一個韻腳,所用意象也隱隱相似,竟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唱和。在電影中,導演選用了一男一女兩個人聲,分別吟誦這兩首詞,錯落地剪輯在一起。筆者仿佛看到葉嘉瑩和顧隨先生跨越時空在推杯換盞、吟詩作賦,師生的默契體現在了詩詞之中。

但副導演沈禕提醒道,這也完全可以理解為與葉嘉瑩、顧隨毫不相干的兩位後來人,在多年之後重讀他們的詩詞,在詞中尋找自己的感受。

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能從一首詞中窺見自己,這可能也是詩歌本身雋永的魅力。

葉嘉瑩曾提到,自己在五十年代生活最艱難時期,是王安石《擬寒山拾得》中的一句「眾生造眾業,各有一機抽」猶如當頭棒喝,讓她猛然驚醒,意識到人世間的因緣、業緣和遇合都各有因果,於是她決定坦然承受,不再計較。時隔多年,她再去查這首詩,才發現當時是自己的誤讀,王安石的原句為「眾生造眾惡」,但這全然無改她從詩歌中獲得的慰藉。

「你是否曾在葉先生的某首詩中看見過自己?」我問導演陳傳興這個問題,他遲疑了一下,給出了《向晚二首》這個答案:

向晚幽林獨自尋,枝頭落日隱餘金。

漸看飛鳥歸巢盡,誰與安排去住心。

花飛早識春難駐,夢破從無蹤可尋。

漫向天涯悲老大,餘生何地惜餘陰。

這兩首詩作於1978年,在電影中亦有出現。彼時身居加拿大的葉嘉瑩向國家教委寫了一封信,申請回祖國教書,但尚未收到回復,去留未定。散步時的歸鳥激起了她無盡的思鄉之情,想到自己年過半百卻不知何時才能歸鄉,她寫下了這兩首絕句。

而陳傳興曾留學海外多年,在法國的第十年,他必須要作出決定,是留在國外,還是回到臺灣。最後,他選擇回到故土,因此對於葉嘉瑩的感受,他可謂心有戚戚。

詩詞帶來的強烈共鳴,可能正是《掬水月在手》與一切詩歌的魅力。

所謂詩意,是慢節奏的「燒腦」

儘管有這樣的親近與共情,真正「看懂」《掬水月在手》卻並不容易。

長達兩個小時的電影看似雲淡風輕,葉嘉瑩的講述也始終笑盈盈、慢悠悠。儘管她的人生遠非如此波瀾不驚。但即使提到女兒女婿的車禍,葉嘉瑩也是淡而化之。

2018年,葉嘉瑩在天津。

「經歷了那麼多,她是怎麼挺過去呢?她女兒女婿走了那陣子,有人在亞洲中心見到她,說葉先生來上班了。她迎面走來,看見大家,眼眶一紅,但也就是那樣了。」紀錄片中,葉嘉瑩加拿大的鄰居回憶。

葉嘉瑩本人曾以玩笑的語氣提到,自己這輩子沒有談過戀愛。可這看似輕巧的埋怨背後,是一段從頭到尾都不幸的婚姻,幾十年來葉嘉瑩不但要忍受丈夫趙鍾蓀暴躁孤僻的性情,還要獨自工作養家。當年她倉促決定留在加拿大U.B.C任教,也是因為肩負一家老小的吃穿用度,可她一邊忍受用磕磕巴巴的英語講授中國古典詩詞,下課還要回來逐字逐句地翻字典查生詞備課,一邊還要遭受待業在家的丈夫的謾罵與呵斥。這些委屈她從未向他人訴說,只有在長達40萬字的口述自傳《紅蕖留夢》最後,用了寥寥數頁講述,是告解也是和解。

《紅蕖留夢》,作者: 葉嘉瑩 口述 / 張候萍 撰寫,版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9年9月

但在影片中,趙鍾蓀僅在最後借葉嘉瑩的好友劉秉松之口出現一次:「哎,那個趙鍾蓀。」更多情感,只能從葉嘉瑩避而不談、欲言又止的地方細細體味。

葉嘉瑩曾提出,詩詞之美,是「弱德之美」,是在外界強大壓力之下,不得不自我約束和收斂以委曲求全的一種品質。而「弱德之美」也是葉嘉瑩本人品格的最好概括。

葉嘉瑩本人「弱德之美」、「淡而化之」的性格,也是導演陳傳興選擇如此講述的原因,「當你穿透了人生的顛沛流離、周遭的親人傷亡和情感上的不悅,走過這些非常大非常大的困難,最後終於都放下了。既然都放下了,我們卻要回過頭用一種濃重的、濃厚的大筆觸表現,那不是太牴觸了、也太不真實了、也太殘酷了嗎?」

整部紀錄片,陳傳興用四合院的結構串起,由門外、脈房,到內院、庭院,一層一層直到廂房。同時也把葉先生和詩詞的關係,疊影在這座巨大的回憶宮殿之中。

陳傳興希望借《掬水月在手》來討論「詩與存在」的關係,也即海德格爾「詩作為存在的居所」,於是採用了葉嘉瑩在北京察院胡同、現已拆除的四合院老宅,來一進進講述她的人生。影片開頭,葉嘉瑩翻看相冊中的舊照片,指認老宅的方位:「這是大門……這是踏馬石……這是西廂房……」其實就已定下了影片的結構。

另一方面,四合院又疊加著更多的隱喻。1948年葉嘉瑩隨丈夫渡海來臺後,常做「回不去」的夢:夢中回到老家北平的四合院,院子卻門窗緊閉,她怎麼都進不了門,只能長久地徘徊於門外。四合院於她,是美好的童年、是記憶的安全港、是回不去的故鄉。

《掬水月在手》劇照。

此外,陳傳興運用了大量的空鏡。從寺廟到古蹟,從壁畫到浮雕,看似無意又實有所指,《嫦娥》一詩配了洛陽的雪景,《錦瑟》則是陶器,觀眾儘可能從中作出自己的投射和想像。

於是,《掬水月在手》成了陳傳興有意搭建的一座迷宮。至於對這座迷宮的解讀,有人樂在其中、津津樂道,也有觀眾認為這導致了紀錄片主角與影像之間的斷裂。

「這其實是高度危險的,講難聽一點,咬起來傷牙,很硬、很生,而多數人只愛吃鬆軟甜膩的食物。人們評價一些電影『燒腦』,『燒腦』其實只是一種遊戲、一種商業操作、一種燒錢。真正的『燒腦』,不是短短90分鐘、120分鐘可以燒完的,而是電影結束之後你還會帶著燃燒過的燒焦痕跡入睡,這才叫做可拍,可是這也正是迷宮裡好玩的、高度挑戰的地方。」

這樣看來,陳傳興或許不太在意《掬水月在手》是否能讓觀眾足夠喜歡,但他無疑希望發出一次邀約——「在這個手機屏幕支配一切、動漫文化橫掃一切的環境下,我想我們沒有任何權力去壓著年輕世代說,你們必須要讀、你們必須要看。我們只能說,你看,我向你發來了一張邀請函,這是一場舞會的邀約,僅此而已。」

相關焦點

  • 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一世多艱,是詩詞救了她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劇照一世多艱,是詩詞救了她採訪撰文:沙丘、曹也傾編輯:Sunny10月16日,陳傳興導演「詩人三部曲」終章《掬水月在手》全國上映。此前,這部影展在上影節、北影節以及山一國際女性影展放映,口碑爆棚,不少人甚至稱其為「年度最佳」。
  • 《掬水月在手》今日全國上映|古典詩詞擺渡人葉嘉瑩的傳奇人生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曝終極海報+終極預告,畫面中,葉先生充分的展現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真諦。陳傳興導演極具美學和詩意的電影畫面,將葉先生漂泊、多艱卻又如詩如歌的傳奇一生娓娓道來。《掬水月在手》是由陳傳興導演執導的文學紀錄片。該片記錄了葉嘉瑩的傳奇人生,以北京四合院的結構模式展現了她坎坷堅韌仍不渝追尋初心的一生。於今日(2020年10月16日),在全國上映。
  • 《掬水月在手》:在銀幕上感受葉嘉瑩的詩意人生
    原標題:在銀幕上感受葉嘉瑩的詩意人生很多喜愛古詩詞的人都聽過葉嘉瑩的名字。這位「詩詞的女兒」一生與詩歌結下不解情緣。最近,一部關於葉嘉瑩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通過銀幕光影,我們得以感受她跌宕起伏卻寫滿詩意的一生。葉嘉瑩詩心早慧,卻一世多艱。是詩歌如日月光華,照亮了她生命中的灰暗時刻;又如一葉輕舟,渡她涉過生命的長河。那些與生命相融合的感發,那些以詩詞為舟楫的依託,讓她免於「在苦難中被磨碎」,也塑造了她一生的溫潤沉靜、堅忍持守。
  • 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走進長沙
    23日,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長沙舉行推介交流活動。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張宏森參加長沙觀影會。 《掬水月在手》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傳奇人生,以葉嘉瑩在北京察院胡同祖宅為結構概念,由外而內,追尋葉嘉瑩歷經劫難波折的個人生命史和詩史的交織,體現「憂患苦難年代為何有詩人」的真義。
  • 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 記錄葉嘉瑩詩詞人生
    (26日晚,一場《掬水月在手》影片集體觀影活動在長沙瀟湘國際影城阿波羅店舉行。)  星辰在線10月27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宋舒悅 通訊員 舒蕊婷)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近日通過全國藝聯專線上映,片名出自於唐代詩人於良史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這也是古典文學詩詞大師葉嘉瑩唯一授權的的紀錄片。  26日晚,一場《掬水月在手》影片集體觀影活動在長沙瀟湘國際影城阿波羅店舉行。
  • 中國藝術報: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舉辦
    詩歌會給現代生活帶來更多的美、關懷和柔韌  詩境人生——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日前在廣東文學藝術中心舉辦,與會嘉賓圍繞「中國古典詩詞與詩教中國」「文學紀錄片的美學探索」「畫裡畫外的女性與詩性」以及該片的價值與不足等展開了細緻討論。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用一生傳遞詩歌中生生不息的力量
    近日,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影片上映後好評如潮,淘票票評分9.0、豆瓣評分8.2。
  • 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走進長沙 講述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期間,對葉嘉瑩先生本人進行了17次深度訪談與拍攝,相繼採訪了42位與葉嘉瑩先生的相熟人士。如今,葉嘉瑩已經96歲高齡,不能親臨現場,但在長沙特映會開始前,仍通過一段視頻與星城觀眾打招呼,「《掬水月在手》的片名很好。你捧起水來,裡面就有一個月亮的倒影,但那月亮並不是真的我。」葉嘉瑩先生一生堅守對古典詩詞的熱愛,用畢生精力向世界傳播中華古典詩詞文化。
  • 從《掬水月在手》看紀錄片進院線
    來源:今晚報日前,記者與友人相約觀看了反映葉嘉瑩先生生平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雖然影片已上映兩周,雖然場次被安排在非節假日的非黃金時段,但記者發現影廳的上座率依然超過30%。貓眼票房顯示,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13天,票房461.4萬,評分達9.4分。在城市票房榜上,《掬水月在手》在本市的上座率為26.5%,在全國領先。影片拍攝之初,導演陳傳興團隊就瞄準了院線,而將一部紀錄片、特別是反映國學大家生平的紀錄片投入商業院線,無疑是一次冒險。現在看來,這樣的嘗試無疑邁出了成功的一步。
  • 詩詞大家葉嘉瑩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被贊「中國女性版《百年...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10月16日,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該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這部電影像是織錦,是一種亂線穿針的方式,經緯之間在交織,可是我又減針瞞線不希望大家看到……葉先生是這部電影裡最重要的,她是我們中國幾千年來的詩的女兒。」作為中國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掬水月在手》輾轉採訪43位受訪者、採訪稿近百萬字、歷時近兩年才完成拍攝製作。
  •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熱愛中國古詩詞的人,一定都聽過葉嘉瑩的名字。葉嘉瑩潛心中國詩詞研究70餘年,是中國古典詩詞領域卓有成就的詩詞大家,對中國古典詩詞的傳播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她是詩詞的女兒,是詩詞的傳承者和播種人,也是很多人抵達中國古詩詞聖地的燈塔和指南針。10月16日起,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記錄了葉嘉瑩坎坷又傳奇的人生。
  • 《掬水月在手》:以詩的方式,講「詩的女兒」
    原標題:以詩的方式,講「詩的女兒」《掬水月在手》是一部珍貴、罕見的文學紀錄片,由陳傳興執導,講述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先生的傳奇人生,於10月16日上映,並於11月榮獲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
  • 片場│金爵獎入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昨日上映 記錄葉嘉瑩先生的...
    央廣網上海7月27日消息(記者林馥榆)昨天,金爵獎紀錄片單元官方入選片《掬水月在手》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與觀眾見面,出品人廖美立、製片人沈禕在映後見面會上分享了銀幕前後的經歷。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映後見面會(央廣網發 上海國際影視節組委會供圖)《掬水月在手》是今年96歲高齡的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影片以記錄中國古典文學大師葉嘉瑩坎坷一生,弘揚了中國詩詞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
  • 《掬水月在手》來南京路演,導演陳傳興與朱贏椿致敬葉嘉瑩「弱德之...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24日晚,《掬水月在手》在南京舉行映後見面會,陳傳興導演與南京師範大學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贏椿映後暢談電影、藝術以及葉先生的傳奇一生,本片製片人沈禕出席了映後活動。
  • 從《掬水月在手》中汲取詩意的滋養!雨花區全民閱讀公益活動來了
    從《掬水月在手》中汲取詩意的滋養!《掬水月在手》記錄了中國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的傳奇人生。她一生歷經戰亂、海外飄零,晚年回歸改革開放的中國,持續創作、傳承教學,重系古典詩詞命脈。影片交織了葉嘉瑩個人生命和千年中國古典詩詞,表現她在詩詞長河中尋求存在的意義軌跡。
  • 掬水月在手 葉嘉瑩講授詩詞吟誦 賀詩壇雅事 張伯禮撰贈對聯致意
    昨天的活動中,葉嘉瑩先生與張伯禮院士在一起。 本報記者 張立攝昨天是我國第36個教師節,13:30,南開大學主樓小禮堂內氣氛熱烈、掌聲雷動,96歲高齡的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先生坐著輪椅,由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鬆緩緩推到舞臺中央,為大家帶來了一堂生動的「開學第一課」。隨後,以葉先生為主題的文學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進行了特別展映。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卻來萬裡覓原鄉
    10月16日,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視覺化呈現了葉嘉瑩與詩歌相伴而行的人生,觀後令人感觸頗多。影戲塑造「詩的女兒」葉嘉瑩。資料圖片《掬水月在手》導演陳傳興說,「葉先生才是這部電影裡最重要的,她是我們中國幾千年來的詩的女兒。」
  • 《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紀錄片,8.1高分,可能是一部「年度最佳」
    文/慕容天涯葉嘉瑩作為詩詞研究大家,是多年來該領域的巨擘,也是隨著詩詞這一古文學體裁「出圈」的當代學者之一。當這部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觀後,筆者和數位觀眾一起伴著陳粒演唱的《短歌》坐等到字幕走完,靜靜的沉浸在這無比寧靜的兩個小時觀影過程之中。目前,這部2020年華語院線唯一的一部,也是口碑最好的紀錄片在豆瓣上的分數是8.1分,上映首日只有不到1%的排片,市場與口碑的鮮明對比歷歷在目,值得思考。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吟詠者」的當眾孤獨
    原標題:《掬水月在手》:「吟詠者」的當眾孤獨《掬水月在手》總會讓觀者不自覺地將其與2019年上映的《上海的女兒》相比,同是女性傳記紀錄片,傳主也均是漂泊海外而後落葉歸根的文化名人。由日本音樂團隊創作的主題音樂,在古法詩詞吟詠的間歇填補了影片聽覺呈現的空白,其間似有似無的吟唱呈現出餘音繞梁式的傳統美學品格,而片中不斷出現的空鏡頭,江水中的月影,盛夏中的荷塘,初雪後的雕塑,尤其是結尾處「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詩意影像,均是對「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忠實踐行。
  • 葉嘉瑩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在南開大學舉辦教師節特別展映
    央廣網天津9月10日消息(記者楊煜 通訊員吳軍輝 藍芳)9月10日是全國第36個教師節,當天,講述中華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以傳承中華詩教文化為終身事業,歷經坎坷而初心不改的詩詞人生的文學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