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今晚報
日前,記者與友人相約觀看了反映葉嘉瑩先生生平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雖然影片已上映兩周,雖然場次被安排在非節假日的非黃金時段,但記者發現影廳的上座率依然超過30%。觀眾既有對對青年情侶,也有身著校服的學生和他們的父母;既有結伴而來的同好,也有獨自觀影的影迷……觀影全程無人離席,且放映結束時大多數觀眾都耐心看完了全部字幕。這是筆者近年來在非媒體場觀影時很少見到的現象。
貓眼票房顯示,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13天,票房461.4萬,評分達9.4分。在城市票房榜上,《掬水月在手》在本市的上座率為26.5%,在全國領先。影片拍攝之初,導演陳傳興團隊就瞄準了院線,而將一部紀錄片、特別是反映國學大家生平的紀錄片投入商業院線,無疑是一次冒險。現在看來,這樣的嘗試無疑邁出了成功的一步。
《掬水月在手》展現了葉嘉瑩先生坎坷堅韌仍不渝追尋初心的一生。她一生歷經戰亂、飄零,晚年回歸祖國,持續創作、傳承教學,重系中斷的古典詩詞命脈。影片交織了葉嘉瑩個人生命和千年中國古典詩詞,表現她在詩詞長河中尋求存在意義的軌跡。《杜甫〈秋興〉八首集說》為葉嘉瑩最重要的研究代表作,《掬水月在手》片名也選自其中。攝製組對葉先生本人進行了17次深度訪談與拍攝,相繼採訪了42位與葉先生相熟的人士,如作家白先勇,詩人瘂弦、席慕蓉,漢學家宇文所安和書法家謝琰等。而電影歷時兩年完成最後製作,以最好的面貌與觀眾見面,以此為葉嘉瑩先生96歲壽辰獻上賀禮。
如今,可以放映紀錄片的平臺越來越多,從電視臺的紀錄片頻道到視頻網站,部分平臺甚至可以放映更加碎片化的視頻。紀錄片愛好者越來越習慣在自己家中使用行動裝置通過紀錄片獲取知識,了解世界。而《掬水月在手》這樣一部帶有明顯個人色彩、甚至可以稱之為作者電影的紀錄片,能夠順利進入院線並獲得觀眾認可,原因何在?
南開大學教授、天津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周志強看過影片後表示,《掬水月在手》是別具一格的紀錄片,其罕見的「沉浸式」風格非常適合在院線上映,「影片從鏡頭展現到詩意語言,都追求共情的展現,一改傳統紀錄片告知式的語言風格。詩詞是內在傳統,影片中葉嘉瑩先生親自吟誦詩詞,將這種血脈相同的感覺浸潤到每個人的心頭。」
很多觀賞完該紀錄片的觀眾也表示,這是一部必須進院線觀賞的紀錄電影,「作為電影,有時我會覺得字幕是不是速度太快了,還沒來得及理解和品味葉先生吟誦的這首詩的深意,情節已經往下進行了。但是這又不影響我們看電影時情緒的連貫性,你每時每刻都能沉浸在影片要告訴你的那個情景裡面,感覺自己時時都是與主人公共情的。」
今晚報記者 丁曉晨
【來源:今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