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紀錄片,8.1高分,可能是一部「年度最佳」

2020-12-22 慕容天涯的時光書

文/慕容天涯

葉嘉瑩作為詩詞研究大家,是多年來該領域的巨擘,也是隨著詩詞這一古文學體裁「出圈」的當代學者之一。當這部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觀後,筆者和數位觀眾一起伴著陳粒演唱的《短歌》坐等到字幕走完,靜靜的沉浸在這無比寧靜的兩個小時觀影過程之中。

目前,這部2020年華語院線唯一的一部,也是口碑最好的紀錄片在豆瓣上的分數是8.1分,上映首日只有不到1%的排片,市場與口碑的鮮明對比歷歷在目,值得思考。

筆者是三尺講臺上的教書匠,與葉先生有幸有著同樣的職業,雖學識與閱歷宵傾之間,卻仍然有著不少的共鳴。觀看這部紀錄片的時候,我突然想起《長恨歌》的寫作背景,白居易與友人同到馬嵬驛遊覽,友人認為,此等大事件若無人記錄,就會慢慢消逝。於是白樂天才揮筆寫就了這部傳世經典。由此聯想,如果沒有當今這些位拍攝了《掬水月在手》的電影人,打開電影記錄功能,承擔起時代之重責,這些關於葉先生事無巨細的記錄便難有影像這種鮮活立體的方式來傳世。從這個角度來講,這部作品的意義可謂偉大之至。

在這個時代,電影不應也不會只是娛樂,《掬水月在手》的記錄意義,大於一切,也遠高於這個時代。

再者,一部人物傳記電影,如果單純用線性的時間軌跡拍攝,便會顯得過於沉悶與索然無味。這次《掬水月在手》裡的一切,不僅有葉先生的自述,以及輾轉北京—臺灣—加拿大的三地拍攝的資料,可謂從正面入手;此外更有學者、同事、夥伴和知己等人的側面烘託,兩相結合之下,一個鮮活立體的形象躍然眼前。

期間空靈的歌聲配合庭院與石窟的空鏡頭,充滿了禪意,點綴成了催化劑,視聽感受從而引發了情感共鳴,頗有詩詞中「意象組合成意境」的處理方式。這種處理帶來的「高級感」是難以複製的體驗,既有編導手法的高明,也有葉先生本身學識厚重,與詩詞主題高深兩相結合帶來的奇妙體驗。

「高級感」每個人都在談,但是比之千載傳承,這親和唱熱間的情感載體,詞還是贏了。它「順理成章」地凌駕了當代大部分娛樂形式之上,讓每個銀幕下的觀眾如沐春風,是娛樂目的商業電影難有的作用和深度。

此外,這部作品中,筆者認為葉先生和編導傳遞出對於詞的理解,應該被文學愛好者和觀眾們反覆思索。從第一階段,王國維思想中泛指的情感傳遞之宜修,再到第二階段,體現與「柔弱」反其道而行之柔中帶剛的「弱德之美」,最終第三階段,葉嘉瑩先生對於詩詞的理解浮出水面。葉先生理解的詞的主題,不是遺世孤立,也不是孤獨和脆弱,而是讓所有人能夠退後一個位置,通過詞作為一個角度,來審視彼此的人生。

再者,本片還包含了葉嘉瑩先生對於杜甫和李商隱的看法,與顧隨等大家的唱和寫作,以及同席慕蓉一起尋找葉赫水等片段,點滴碎片,交織於此,非常精彩與迴響不停。

我喜歡《掬水月在手》,它難得的能夠在這個時代「以退為進」,這是留給每個人最難能可貴的體驗。這部「年度最佳」,適用於行色匆匆的每個人。試問:詩詞沒有隨時代前行嗎?實際上是她在陪我們向前方緩行,且思索不停。

千載字裡行間念念不忘,如今銀幕再見必有迴響。

相關焦點

  • 《掬水月在手》摘得最佳紀錄片獎
    其中,講述96歲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傳奇人生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獲得本屆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頒獎典禮中,《奪冠》被評為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我和我的祖國》獲評委會特別獎,黃曉明與周冬雨繼摘得百花獎後,再次拿到最佳男、女主角獎,王瑞憑藉影片《白雲之下》榮膺最佳導演獎。
  • 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走進長沙 講述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院線4K 讓文藝片不再小眾《掬水月在手》自10月16日上映後獲得年輕觀眾的熱烈歡迎,截至目前網絡評分高達8.1分,票房突破300萬元。雖然只是一部小眾的文學紀錄片,但影片沒有以葉嘉瑩的人生艱困用以煽情,而是真正把葉嘉瑩的豐富人生表述得平靜、平和,反而給人以柔韌、堅強、優雅的姿態。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孫向輝表示,《掬水月在手》上映之後口碑超出預期,網絡上大篇幅的感言分享,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
  • 「廣州出品」電影《掬水月在手》獲金雞獎最佳紀錄片!
    11月28日晚,備受矚目的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典禮在廈門舉行。由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廣東方所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廣州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電影《掬水月在手》榮獲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科教片獎項。電影出品人毛繼鴻出席頒獎典禮。
  • 中國藝術報: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舉辦
    詩歌會給現代生活帶來更多的美、關懷和柔韌  詩境人生——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日前在廣東文學藝術中心舉辦,與會嘉賓圍繞「中國古典詩詞與詩教中國」「文學紀錄片的美學探索」「畫裡畫外的女性與詩性」以及該片的價值與不足等展開了細緻討論。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用一生傳遞詩歌中生生不息的力量
    近日,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影片上映後好評如潮,淘票票評分9.0、豆瓣評分8.2。
  • 《掬水月在手》獲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票房刷新全國藝聯記錄
    由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廣東方所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廣州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電影《掬水月在手》榮獲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科教片獎項。電影出品人毛繼鴻出席頒獎典禮。《掬水月在手》作為「重燃藝術之光:優秀國產藝術影片全國展映計劃」的重點影片,於2020年10月16日起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
  • 從《掬水月在手》看紀錄片進院線
    來源:今晚報日前,記者與友人相約觀看了反映葉嘉瑩先生生平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雖然影片已上映兩周,雖然場次被安排在非節假日的非黃金時段,但記者發現影廳的上座率依然超過30%。貓眼票房顯示,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13天,票房461.4萬,評分達9.4分。在城市票房榜上,《掬水月在手》在本市的上座率為26.5%,在全國領先。影片拍攝之初,導演陳傳興團隊就瞄準了院線,而將一部紀錄片、特別是反映國學大家生平的紀錄片投入商業院線,無疑是一次冒險。現在看來,這樣的嘗試無疑邁出了成功的一步。
  • 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 記錄葉嘉瑩詩詞人生
    (26日晚,一場《掬水月在手》影片集體觀影活動在長沙瀟湘國際影城阿波羅店舉行。)  星辰在線10月27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宋舒悅 通訊員 舒蕊婷)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近日通過全國藝聯專線上映,片名出自於唐代詩人於良史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這也是古典文學詩詞大師葉嘉瑩唯一授權的的紀錄片。  26日晚,一場《掬水月在手》影片集體觀影活動在長沙瀟湘國際影城阿波羅店舉行。
  • 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掬水月在手》
    本屆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科教片被《掬水月在手》摘得。 最佳紀錄/科教片評委會提名: 《大洋深處魷釣人》 《外來生物防治》 《歲月在這兒》 《這一年》 《青春中國》 《掬水月在手
  • 片場│金爵獎入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昨日上映 記錄葉嘉瑩先生的...
    央廣網上海7月27日消息(記者林馥榆)昨天,金爵獎紀錄片單元官方入選片《掬水月在手》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與觀眾見面,出品人廖美立、製片人沈禕在映後見面會上分享了銀幕前後的經歷。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映後見面會(央廣網發 上海國際影視節組委會供圖)《掬水月在手》是今年96歲高齡的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影片以記錄中國古典文學大師葉嘉瑩坎坷一生,弘揚了中國詩詞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
  • 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走進長沙
    23日,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長沙舉行推介交流活動。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張宏森參加長沙觀影會。 《掬水月在手》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傳奇人生,以葉嘉瑩在北京察院胡同祖宅為結構概念,由外而內,追尋葉嘉瑩歷經劫難波折的個人生命史和詩史的交織,體現「憂患苦難年代為何有詩人」的真義。
  • 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詩意是一種緩慢的「燒腦」
    今天,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學者葉嘉瑩的傳記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登陸藝術院線首映。 葉嘉瑩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劇照。葉嘉瑩,號迦陵,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1924年7月出生於北京,1945年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系。
  • 《掬水月在手》溫暖冬日,講述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掬水月在手》溫暖冬日,講述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2020-12-16 1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2020最高票房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免費觀影
    藤井樹觀影團《掬水月在手》專場放映會取票時間 18:30放映時間 11月10日(周二)19:00-21:00嘉賓 沈禕沈禕,《掬水月在手》製片人兼副導演,聯合出品人。
  • 葉嘉瑩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在南開大學舉辦教師節特別放映
    ,出席了一場特殊的活動——文學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教師節特別放映。  談起這部自傳電影被命名為「掬水月在手」,葉嘉瑩先生直言名字起得「很有意思」。「捧起一把水來,天上的月亮就倒映在水中。水裡的光影離你很近但又離你很遠。我覺得天下的美都在於一種『距離』,在你的想像之間,可望而不可及。正是這種『可望而不可及』給人很多想像。『掬水月在手』就擁有這種美。」  南開師生與各界嘉賓一同觀看了影片並為葉嘉瑩先生的傳奇人生和「弱德之美」而深深感動。
  • 《掬水月在手》:一場文化與信仰的電影實驗
    今年10月,聚焦葉嘉瑩先生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式登上銀幕。對葉嘉瑩先生的生命質地和詩詞成就,觀眾紛紛表示欽佩,可對這部電影,卻呈現出兩極分化的評論。《掬水月在手》是臺灣導演陳傳興「詩人三部曲」系列的最後一部。陳傳興如此解讀這三部紀錄片不同的拍攝理念:《鄭愁予·如霧起時》是「詩與歷史」,《周夢蝶·化城再來人》是「詩與信仰」,而《葉嘉瑩·掬水月在手》是「詩與存在」。
  • 掬水月在手譯名賞析(Like the Dyer's Hand)
    《掬水月在手》簡介《掬水月在手》是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票房成績雖然一般,但作為一部小眾文藝片,票房成績也差強人意。同時本片在豆瓣高達8.2分,並且在此前的上影節、北影節都好評如潮,一票難求。是今年不可多得的高分紀錄片,甚至可以說是今年最熱門的國產紀錄片之一。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吟詠者」的當眾孤獨
    原標題:《掬水月在手》:「吟詠者」的當眾孤獨《掬水月在手》總會讓觀者不自覺地將其與2019年上映的《上海的女兒》相比,同是女性傳記紀錄片,傳主也均是漂泊海外而後落葉歸根的文化名人。耄耋老人葉嘉瑩與其創作於不同時期的詩詞,以畫外音或是字幕的形式,宣示著自身在歷史進程中的在場。所以,與其說是影片在為葉嘉瑩先生作傳,毋寧說葉嘉瑩以自己吟詠的詩詞為一段段歷史作了註腳。
  • 《掬水月在手》獲全國藝聯紀錄片票房冠軍
    來自電影人劉澍先生提供的最新消息:截至11月1日下午的統計,《掬水月在手》票房突破550萬,全國藝聯紀錄片票房冠軍誕生!「莫道無人能解聽,恍聞天籟聲相應。」葉嘉瑩先生把講臺當作人生舞臺,秉承初心,傳承詩教,育滿桃李,中華古典文化由我們守護和傳承。
  • 《掬水月在手》:以詩的方式,講「詩的女兒」
    原標題:以詩的方式,講「詩的女兒」《掬水月在手》是一部珍貴、罕見的文學紀錄片,由陳傳興執導,講述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先生的傳奇人生,於10月16日上映,並於11月榮獲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