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走進長沙 講述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2020-12-22 澎湃新聞

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走進長沙 講述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2020-10-24 22: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嶽麓書院時勉勵青年學子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為傳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貢獻聰明才智。昨天,全國首部大屏幕4K文學紀錄片電影《掬水月在手》分享交流會走進嶽麓書院。這部小眾罕見的文學紀錄片,講述了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的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傳奇一生。當古典詩詞遇見千年學府,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今晚,我們走進這部影片,一同感受中華古典詩詞之美。

詩詞之美 展現傳統文化與家國情懷

《掬水月在手》以北京四合院的結構模式展現了葉嘉瑩坎坷堅韌仍不渝追尋初心的一生。劇組在歷時一年間的拍攝中輾轉亞洲、北美洲,足跡遍及北京、天津、西安、洛陽、香港、臺北、澳門、溫哥華、波士頓等十餘座城市。期間,對葉嘉瑩先生本人進行了17次深度訪談與拍攝,相繼採訪了42位與葉嘉瑩先生的相熟人士。如今,葉嘉瑩已經96歲高齡,不能親臨現場,但在長沙特映會開始前,仍通過一段視頻與星城觀眾打招呼,「《掬水月在手》的片名很好。你捧起水來,裡面就有一個月亮的倒影,但那月亮並不是真的我。」

葉嘉瑩先生一生堅守對古典詩詞的熱愛,用畢生精力向世界傳播中華古典詩詞文化。《掬水月在手》就是通過葉嘉瑩的詩詞和生命,回溯中國詩詞源頭。這次長沙分享交流會特意選在嶽麓書院,當古典詩詞遇見千年學府,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精神遙相呼應。當影片播發時,眾人被葉嘉瑩用詩詞點亮生命的「鏗鏘人生」感動,亦受鼓舞。

長沙市文聯副主席唐櫻表示,「這部紀錄片的播放應該會影響到我們一些做文化的專家、作者,分享會是對我們長沙的一種激勵,也許我們能創作出更好的作品,讓長沙的文化走得更遠,也讓更多年輕人了解我們長沙的傳統文化。」

院線4K 讓文藝片不再小眾

《掬水月在手》自10月16日上映後獲得年輕觀眾的熱烈歡迎,截至目前網絡評分高達8.1分,票房突破300萬元。這也是目前第一部搬上全國大屏幕的4K文學紀錄片電影和國內第一部古典詩詞主題電影。可以說,這部作品不僅是葉嘉瑩個人的傳記,也是一部從側面書寫中國20世紀文化史的影像資料。目前,該作品在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和北京國際電影節上反響強烈,去年還入圍2019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金紅棉終評。

廣州市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張海燕告訴記者,「高畫質、高音質的電影是電影工業發展的趨勢,所以這部片子在視覺上會給我們觀眾帶來完全不同的觀影效果。」

雖然只是一部小眾的文學紀錄片,但影片沒有以葉嘉瑩的人生艱困用以煽情,而是真正把葉嘉瑩的豐富人生表述得平靜、平和,反而給人以柔韌、堅強、優雅的姿態。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孫向輝表示,《掬水月在手》上映之後口碑超出預期,網絡上大篇幅的感言分享,引起強烈的情感共鳴。觀眾對《掬水月在手》的熱情很高,很多人自發在豆瓣、微博等平臺寫影評,而且寫的不是有字數限制的短影評。票房方面,依託超高口碑和穩定排片,《掬水月在手》的成績也穩步向前。她表示,「《掬水月在手》這部紀錄片是目前我們國家比較少見的文學傳記紀錄片,我們整個的文化市場當中有這樣的一部電影,它既傳承中華文化,也為電影觀眾帶來新的賞心悅目的紀錄片,把中國最美的文化傳承給大家,在影院裡面能夠欣賞到中華文化的這種美。」

電影為媒 推動粵湘兩地文化交流

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影片片名《掬水月在手》出自唐代於良史的《春山夜月》,從電影名字就表達了一種可望不可及的美,也蘊含了古典詩詞的美感。影片出品人毛繼鴻是湖南人,曾在嶽麓山下求學。他告訴記者,詩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寶藏。與商業片不同的是,該片要給後人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未來也有意向在長沙延續這類文學紀錄片創作。他認為,「湖南人身上還有很多人可以拍,就像黃永玉、譚盾,我們去發掘在湖南人身上敢為人先的湖湘精神,我們未來可能會與長沙市、湖南省都會有更多的合作。是為能給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文化留下可以讓我們傳承的精神食糧。」

目前,全市共有營業影院117家,2019年票房超過8億。《掬水月在手》長沙分享交流會將推動優秀紀錄片電影在長沙廣泛放映,豐富長沙電影市場文化供給,高質量培育長沙電影文化。同時,2020廣州文交會開幕在即,廣州誠摯邀請長沙參加,持續擴大深化兩地在文化、藝術、影視等方面的合作,形成雙城聯動,共同助力文化發展「比翼雙飛」。

長沙市電影業協會秘書長焦先覺表示,「《掬水月在手》為我們整個行業帶來一個多元化的單元,第二會為我們培育一批忠實的觀眾,也是一批高素質的觀眾,所以說這個影片在長沙的推廣將會為我們後期的觀影熱潮奠定了基礎,我相信這會對我們長沙電影的創作帶來一定的思路。」

(編輯:芹菜)

推薦閱讀

「湖南米粉街」長沙亮相,能否撬動整個湖南的米粉產業?

深度觀察丨當千年嶽麓遇見開源新時代

聚合世界聲音 講述長沙故事

原標題:《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走進長沙 講述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掬水月在手》溫暖冬日,講述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掬水月在手》溫暖冬日,講述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2020-12-16 1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 記錄葉嘉瑩詩詞人生
    星辰在線10月27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宋舒悅 通訊員 舒蕊婷)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近日通過全國藝聯專線上映,片名出自於唐代詩人於良史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這也是古典文學詩詞大師葉嘉瑩唯一授權的的紀錄片。  26日晚,一場《掬水月在手》影片集體觀影活動在長沙瀟湘國際影城阿波羅店舉行。
  • 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走進長沙
    23日,由陳傳興執導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長沙舉行推介交流活動。湖南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張宏森參加長沙觀影會。 《掬水月在手》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的傳奇人生,以葉嘉瑩在北京察院胡同祖宅為結構概念,由外而內,追尋葉嘉瑩歷經劫難波折的個人生命史和詩史的交織,體現「憂患苦難年代為何有詩人」的真義。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用一生傳遞詩歌中生生不息的力量
    近日,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影片上映後好評如潮,淘票票評分9.0、豆瓣評分8.2。
  • 詩詞大家葉嘉瑩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被贊「中國女性版《百年...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10月16日,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該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孫向輝、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導演陳傳興、影片出品人廖美立、製片人沈禕出席了首映禮。孫向輝館長說:「這部講述葉先生人生與心靈的文學紀錄影片,本身就像一首詩、一闋詞、一幅水墨長卷,韻味清雅,溫厚綿長,把中國的文化、藝術、歷史娓娓道來,抵達了人類共同追求的文明和美好之境界。」
  • 「廣州出品」電影《掬水月在手》獲金雞獎最佳紀錄片!
    「感謝97歲的葉嘉瑩老先生,她用她97歲的人生見證了中華民族近代史的興衰,讓我們更為珍惜現在的時光。」《掬水月在手》出品人毛繼鴻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說,葉嘉瑩先生用她「詩如人生,人生如詩」的生命,讓我們相信中國傳統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是可以抗爭所有不可預知的未來的。他還感謝了中國電影觀眾,「你們讓我們有了繼續拍藝術電影的勇氣,我們相信中國古典古詩詞可以源遠流長。」
  • 《掬水月在手》今日全國上映|古典詩詞擺渡人葉嘉瑩的傳奇人生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曝終極海報+終極預告,畫面中,葉先生充分的展現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真諦。陳傳興導演極具美學和詩意的電影畫面,將葉先生漂泊、多艱卻又如詩如歌的傳奇一生娓娓道來。她說:「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你要身經過憂患,你才會對這個詞有很深的理解……」她說:「我生平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詩詞傳給下一代人。」《掬水月在手》是由陳傳興導演執導的文學紀錄片。
  • 中國藝術報: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舉辦
    詩歌會給現代生活帶來更多的美、關懷和柔韌  詩境人生——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日前在廣東文學藝術中心舉辦,與會嘉賓圍繞「中國古典詩詞與詩教中國」「文學紀錄片的美學探索」「畫裡畫外的女性與詩性」以及該片的價值與不足等展開了細緻討論。
  • 《掬水月在手》摘得最佳紀錄片獎
    天津日報訊(記者 張鋼)日前,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舉辦頒獎典禮。經過評委會的觀摩、討論和投票,本屆金雞獎的19個獎項在頒獎典禮上逐一揭曉。其中,講述96歲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傳奇人生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獲得本屆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
  • 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掬水月在手》
    本屆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科教片被《掬水月在手》摘得。 《掬水月在手》出品人毛繼鴻在頒獎典禮現場 毛繼鴻談到: 首先,這是電影學術界給我們的一個肯定
  • 葉嘉瑩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在南開大學舉辦教師節特別放映
    ,出席了一場特殊的活動——文學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教師節特別放映。  在與白巖松的訪談中,葉嘉瑩先生分享了自己從教七十餘年,傳承中華古典詩詞文化的人生感悟和對教師職業的理解。  「我要感謝到場的每一位朋友,我是將近百歲的老人,感謝大家,很多人從遠方來參加、觀賞陳導的電影。其實,我對於電影是外行,我所懂的只是詩詞。」96歲高齡的葉嘉瑩聲音依舊洪亮。
  • 2020最高票房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免費觀影
    藤井樹觀影團《掬水月在手》專場放映會取票時間 18:30放映時間 11月10日(周二)19:00-21:00觀影后,團友可在新浪微博電影專區為影片打分與點評!記得@藤井樹觀影團2011哦~連結請戳:https://weibo.com/p/1001201868《掬水月在手》是一部關於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文學紀錄片,影片記錄了中國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傳奇的人生。
  • 「詩歌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舉行分享會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杜翔翔近日,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華夏星光國際影城南山書城店舉行了展映及映後主創分享會。導演陳傳興、出品人廖美立、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尹昌龍及文化學者胡野秋與現場影迷和書迷分享、交流電影與詩詞。
  • 片場│金爵獎入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昨日上映 記錄葉嘉瑩先生的...
    央廣網上海7月27日消息(記者林馥榆)昨天,金爵獎紀錄片單元官方入選片《掬水月在手》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與觀眾見面,出品人廖美立、製片人沈禕在映後見面會上分享了銀幕前後的經歷。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映後見面會(央廣網發 上海國際影視節組委會供圖)《掬水月在手》是今年96歲高齡的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影片以記錄中國古典文學大師葉嘉瑩坎坷一生,弘揚了中國詩詞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
  • 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一世多艱,是詩詞救了她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劇照一世多艱,是詩詞救了她採訪撰文:沙丘、曹也傾編輯:Sunny10月16日,陳傳興導演「詩人三部曲」終章《掬水月在手》全國上映。此前,這部影展在上影節、北影節以及山一國際女性影展放映,口碑爆棚,不少人甚至稱其為「年度最佳」。
  • 《掬水月在手》榮獲中國電影最高獎金雞獎!
    《掬水月在手》榮獲中國電影最高獎金雞獎!中國電影金雞獎是由中國電影家協會和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聯合主辦的電影獎,創辦於1981年。該獎由電影界專家評選,被普遍認定為中國電影最高獎,獎盃以金雞啼曉象徵百家爭鳴,亦有激勵電影工作者聞雞起舞的意義。在本屆評選中,《掬水月在手》與《青春中國》、《這一年》等五部影片共同獲得最佳紀錄/科教片提名,並最終摘得該大獎。
  • 《掬水月在手》來南京路演,導演陳傳興與朱贏椿致敬葉嘉瑩「弱德之...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24日晚,《掬水月在手》在南京舉行映後見面會,陳傳興導演與南京師範大學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贏椿映後暢談電影、藝術以及葉先生的傳奇一生,本片製片人沈禕出席了映後活動。
  • 掬水月在手 葉嘉瑩講授詩詞吟誦 賀詩壇雅事 張伯禮撰贈對聯致意
    昨天的活動中,葉嘉瑩先生與張伯禮院士在一起。 本報記者 張立攝昨天是我國第36個教師節,13:30,南開大學主樓小禮堂內氣氛熱烈、掌聲雷動,96歲高齡的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先生坐著輪椅,由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鬆緩緩推到舞臺中央,為大家帶來了一堂生動的「開學第一課」。隨後,以葉先生為主題的文學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進行了特別展映。
  • 《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紀錄片,8.1高分,可能是一部「年度最佳」
    文/慕容天涯葉嘉瑩作為詩詞研究大家,是多年來該領域的巨擘,也是隨著詩詞這一古文學體裁「出圈」的當代學者之一。當這部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觀後,筆者和數位觀眾一起伴著陳粒演唱的《短歌》坐等到字幕走完,靜靜的沉浸在這無比寧靜的兩個小時觀影過程之中。目前,這部2020年華語院線唯一的一部,也是口碑最好的紀錄片在豆瓣上的分數是8.1分,上映首日只有不到1%的排片,市場與口碑的鮮明對比歷歷在目,值得思考。
  • 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詩意是一種緩慢的「燒腦」
    今天,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學者葉嘉瑩的傳記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登陸藝術院線首映。 在公映之前,影片進行了一系列點映活動,有影迷感喟於紀錄片將葉嘉瑩豐富複雜的一生融於雲淡風清的講述;也有評論認為這是影片的不足之處,線索太多而缺乏聚焦。但對於這樣一部文學紀錄片來說,它無疑在公映前已經吸引了諸多關注與討論。 實際上,《掬水月在手》是導演陳傳興《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系列紀錄片的一部最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