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掬水月在手》今日全國上映|古典詩詞擺渡人葉嘉瑩的傳奇人生

2020-12-22 騰訊網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曝終極海報+終極預告,畫面中,葉先生充分的展現了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真諦。陳傳興導演極具美學和詩意的電影畫面,將葉先生漂泊、多艱卻又如詩如歌的傳奇一生娓娓道來。影片將於10月16日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敬請期待。

她說:「凡是最好的詩人,都不是用文字在寫詩,而是用整個生命去寫詩的。」

她說:「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你要身經過憂患,你才會對這個詞有很深的理解……」

她說:「我生平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詩詞傳給下一代人。」

《掬水月在手》是由陳傳興導演執導的文學紀錄片。該片記錄了葉嘉瑩的傳奇人生,以北京四合院的結構模式展現了她坎坷堅韌仍不渝追尋初心的一生。於今日(2020年10月16日),在全國上映。

▼ 部分影評 ▼

向上滑動閱覽

《掬水月在手》以葉嘉瑩先生的人生經歷、心靈經歷為總體框架,包含自述、他述、史料、影像、吟唱「多聲部」的對話,將葉先生的個體人生跟國家命運緊密相連,用杜甫詩歌的方式、「慢美學」的特點呈現出來,意義非凡。(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任陳旭光評

《掬水月在手》不僅僅是一部簡單的傳記片,除了人物本身魅力之外,也感受到影片的形式之美,感受到詩詞之美、影像之美、人格之美相融而成的電影之美,其意境深遠,穿透力極強,音畫相映,久久迴蕩。(《電影藝術》雜誌主編譚政評

影片的第一個畫面就是一輪滿月掛在樹梢上,將觀眾的情緒迅速帶入到詩情畫意的中國古典詩歌意境中,時間在靜靜地流淌,觀眾們的思緒也在不斷的蔓延擴散。該片沒有刻意表現那種天翻地覆、白雲蒼狗的痛苦和傷感,而是有一種時過境遷後的淡然。影片充滿意境的畫面和葉嘉瑩先生身上散發出來的古典雅致的氣質相得益彰,深深感染了觀眾。(《北京晚報》評

《掬水月在手》沒有用浮華的熱鬧去烘託葉嘉瑩先生的成就,沒有在形式和節奏上討好觀眾,創作團隊以敬業的態度堅守著自己的藝術追求,這與葉嘉瑩先生的精神一脈相承。(《廣州日報》評

葉嘉瑩,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現為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

迦陵妙音,滋蘭樹蕙

葉嘉瑩先生,別號迦陵。《楞嚴經》中鳥名迦陵者,雲其仙音通十方界,而「迦陵」與「嘉瑩」音頗相近,故取為筆名。

1924年7月,葉嘉瑩出生在北京的一個四合院內。她幼承庭訓,17歲考入輔仁大學,受業於詩詞大師顧隨先生。她一生歷經戰亂、政治迫害、海外飄零,晚年回歸改革開放的中國,持續創作、傳承教學。她引入西方文論詮釋中國古典詩詞,對新詩亦抱持兼容並包之態度,來往穿梭於古典與現代之間。致力推廣對兒童的詩歌吟誦教育,傳承千年詩心。在中國古典詩詞的長流中,扮演著承前啟後的重要角色。

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李杜魂

1979年,葉嘉瑩第一次回國講學時,曾揮筆寫下一首絕句:「構廈多材豈待論,誰知散木有鄉根。書生報國成何計,難忘詩騷李杜魂。」立志要傳承中國古典詩詞文化。

她歸國後,四方講學,筆耕不輟。她的身影出現在南開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幾十所高校,免費教授中華古典詩詞,掀起了一股詩詞研究和詩詞誦讀的熱潮。她對歷史上詩詞名家的重要作品做了獨到的解讀,如《古詩十九首》,陶淵明飲酒及擬古詩,杜甫的《秋興八首》,晏殊、柳永、蘇軾詞選講等等,展現出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與西方理論學養。

從教七十餘年,詩詞早已成為了她的信仰。她提倡「詩歌的感發」,她說好的詩人是用生命去寫詩的,這種感動生生不已。而正是詩歌中生生不已的生命,使她對詩歌的講授樂此不疲,葉先生也是用整個生命傳承和傳播她所鍾愛的古典詩詞。

結緣古箋,傳承古典文化

與葉嘉瑩先生的結緣,源於我們一套古典美學叢書「古箋風雅」。

「古箋風雅」是一套對古箋譜內容進行解讀的叢書,涵蓋花木、山水、禽魚、名人典故事等主題。書中介紹了箋畫的原譜出處、刊刻年代、畫家生平、題跋款識、藝術特色和文化內涵。「賞讀」部分收集了與每幅箋畫相匹配的古詩詞共360篇。可以說是「集詩書畫印於一紙,匯自然人文於一箋」。

在即將成書之時,我們試著邀請葉嘉瑩先生為「古箋風雅」作推薦。葉先生在看到數碼樣之後十分欣喜,她反覆修改推薦語,最終定為「古箋風雅——中國傳統文化的窗口」,希望能為喜愛中國古典文化的讀者打開一扇窗。葉先生為傳播古典詩詞不遺餘力的精神,令人感佩。葉先生的推薦是對我們這套書的莫大肯定。希望本套叢書能為傳承中國古典文化盡一份力,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感受中國古典詩詞和繪畫藝術的魅力。

箋,也稱花箋,為文人雅士之愛物。古人詩詞唱和、書札往來,須臾不可或缺。花箋題材多樣、圖案精美,不僅融入了古人的生活趣味和人文情懷,其雕鏤套印、餖版拱花技藝亦為木版水印之精華。

「古箋風雅」擷歷代花箋之精華,通過古人信箋中的花花草草、山山水水、鳥獸魚蟲、文人雅事,解讀中國古典文化。「古箋風雅」系列圖書包含《醉花陰》《泛蘭舟》《少年遊》《水龍吟》四冊,分別對應花木、山水、禽魚、文人雅事四大主題。同時,各箋輔以文字闡釋和詩文賞讀,全方位呈現古箋繪畫藝術之美、古典文學之韻、雕版技藝之精和古人生活之雅。

購買方式

▼ 保存圖片到相冊,打開手機淘寶即可 ▼

撰文:趙文博

編輯:陳一

| 圖書推薦 |

| 經典影像100年 |

| 手機攝影 |

| 攝影后期創作 |

喜歡本篇內容請給我們點個在看

相關焦點

  • 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 記錄葉嘉瑩詩詞人生
    星辰在線10月27日訊(星辰全媒體記者 宋舒悅 通訊員 舒蕊婷)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近日通過全國藝聯專線上映,片名出自於唐代詩人於良史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這也是古典文學詩詞大師葉嘉瑩唯一授權的的紀錄片。  26日晚,一場《掬水月在手》影片集體觀影活動在長沙瀟湘國際影城阿波羅店舉行。
  • 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走進長沙 講述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電影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走進長沙 講述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2020-10-24 22: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掬水月在手》溫暖冬日,講述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掬水月在手》溫暖冬日,講述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人生 2020-12-16 1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葉嘉瑩用一生傳遞詩歌中生生不息的力量
    近日,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影片上映後好評如潮,淘票票評分9.0、豆瓣評分8.2。
  • 《掬水月在手》:在銀幕上感受葉嘉瑩的詩意人生
    原標題:在銀幕上感受葉嘉瑩的詩意人生很多喜愛古詩詞的人都聽過葉嘉瑩的名字。這位「詩詞的女兒」一生與詩歌結下不解情緣。最近,一部關於葉嘉瑩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通過銀幕光影,我們得以感受她跌宕起伏卻寫滿詩意的一生。葉嘉瑩詩心早慧,卻一世多艱。是詩歌如日月光華,照亮了她生命中的灰暗時刻;又如一葉輕舟,渡她涉過生命的長河。那些與生命相融合的感發,那些以詩詞為舟楫的依託,讓她免於「在苦難中被磨碎」,也塑造了她一生的溫潤沉靜、堅忍持守。
  • 詩詞大家葉嘉瑩紀錄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被贊「中國女性版《百年...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陸芳10月16日,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在全國藝聯專線上映。該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出品人廖美立表達了自己的初衷:「希望藉由影像和電影風格讓新一代年輕人重回美好的文學世界,在文學逐漸消弱的年代裡,文學詩歌可以撫慰很多人的心靈。」製片人沈禕說:「葉先生有一句話說 『我有弱德之美,但我不是弱者』,希望大家都能在電影裡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星雲和那份能量。」
  • 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一世多艱,是詩詞救了她
    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劇照一世多艱,是詩詞救了她採訪撰文:沙丘、曹也傾編輯:Sunny10月16日,陳傳興導演「詩人三部曲」終章《掬水月在手》全國上映。此前,這部影展在上影節、北影節以及山一國際女性影展放映,口碑爆棚,不少人甚至稱其為「年度最佳」。
  • 葉嘉瑩傳記片《掬水月在手》上映:詩意是一種緩慢的「燒腦」
    今天,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學者葉嘉瑩的傳記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登陸藝術院線首映。 今年,以詩人葉嘉瑩為主角的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於10月16日正式上映,依舊是陳傳興導演、廖美立製片。與其說是《島嶼》系列的延續,陳傳興更願意把《掬水月在手》與《鄭愁予·如霧起時》、《周夢蝶·化城再來人》一起,合稱為「詩人三部曲」——「鄭愁予是詩與歷史,周夢蝶是詩與信仰,葉嘉瑩是詩與存在。」
  • 《掬水月在手》來南京路演,導演陳傳興與朱贏椿致敬葉嘉瑩「弱德之...
    由陳傳興執導的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正在全國藝聯專線熱映。本片作為陳傳興導演「詩的三部曲」的最終章,記錄了當代詩詞大家葉嘉瑩傳奇的人生。24日晚,《掬水月在手》在南京舉行映後見面會,陳傳興導演與南京師範大學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朱贏椿映後暢談電影、藝術以及葉先生的傳奇一生,本片製片人沈禕出席了映後活動。
  • 《掬水月在手》獲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票房刷新全國藝聯記錄
    由廣州市委宣傳部指導,廣東方所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和廣州行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電影《掬水月在手》榮獲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科教片獎項。電影出品人毛繼鴻出席頒獎典禮。《掬水月在手》作為「重燃藝術之光:優秀國產藝術影片全國展映計劃」的重點影片,於2020年10月16日起在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
  •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滿衣
    熱愛中國古詩詞的人,一定都聽過葉嘉瑩的名字。葉嘉瑩潛心中國詩詞研究70餘年,是中國古典詩詞領域卓有成就的詩詞大家,對中國古典詩詞的傳播與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她是詩詞的女兒,是詩詞的傳承者和播種人,也是很多人抵達中國古詩詞聖地的燈塔和指南針。10月16日起,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專線上映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記錄了葉嘉瑩坎坷又傳奇的人生。
  • 葉嘉瑩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在南開大學舉辦教師節特別放映
    ,出席了一場特殊的活動——文學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教師節特別放映。  在與白巖松的訪談中,葉嘉瑩先生分享了自己從教七十餘年,傳承中華古典詩詞文化的人生感悟和對教師職業的理解。  「我要感謝到場的每一位朋友,我是將近百歲的老人,感謝大家,很多人從遠方來參加、觀賞陳導的電影。其實,我對於電影是外行,我所懂的只是詩詞。」96歲高齡的葉嘉瑩聲音依舊洪亮。
  • 2020最高票房紀錄片《掬水月在手》免費觀影
    記得@藤井樹觀影團2011哦~連結請戳:https://weibo.com/p/1001201868《掬水月在手》是一部關於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文學紀錄片,影片記錄了中國古典詩詞大師葉嘉瑩傳奇的人生。10月16日全國藝聯專線上映,截止今天(11月2日)票房已突破560萬,創全國藝術聯盟紀錄片發行最高票房記錄。葉嘉瑩先生一生命運波折,是古詩詞渡她。正如她借用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裡的一句話:天以百兇成就一詞人。中年回歸改革開放的中國,重系文革中斷的古典詩詞命脈,也是古詩詞成就了她。
  • 「廣州出品」電影《掬水月在手》獲金雞獎最佳紀錄片!
    「感謝97歲的葉嘉瑩老先生,她用她97歲的人生見證了中華民族近代史的興衰,讓我們更為珍惜現在的時光。」《掬水月在手》出品人毛繼鴻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說,葉嘉瑩先生用她「詩如人生,人生如詩」的生命,讓我們相信中國傳統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是可以抗爭所有不可預知的未來的。他還感謝了中國電影觀眾,「你們讓我們有了繼續拍藝術電影的勇氣,我們相信中國古典古詩詞可以源遠流長。」
  • 掬水月在手 葉嘉瑩講授詩詞吟誦 賀詩壇雅事 張伯禮撰贈對聯致意
    昨天的活動中,葉嘉瑩先生與張伯禮院士在一起。 本報記者 張立攝昨天是我國第36個教師節,13:30,南開大學主樓小禮堂內氣氛熱烈、掌聲雷動,96歲高齡的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先生坐著輪椅,由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鬆緩緩推到舞臺中央,為大家帶來了一堂生動的「開學第一課」。隨後,以葉先生為主題的文學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進行了特別展映。
  • 《掬水月在手》摘得最佳紀錄片獎
    其中,講述96歲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先生傳奇人生的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獲得本屆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頒獎典禮中,《奪冠》被評為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我和我的祖國》獲評委會特別獎,黃曉明與周冬雨繼摘得百花獎後,再次拿到最佳男、女主角獎,王瑞憑藉影片《白雲之下》榮膺最佳導演獎。
  • 葉嘉瑩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在南開大學舉辦教師節特別展映
    央廣網天津9月10日消息(記者楊煜 通訊員吳軍輝 藍芳)9月10日是全國第36個教師節,當天,講述中華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以傳承中華詩教文化為終身事業,歷經坎坷而初心不改的詩詞人生的文學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在
  • 《掬水月在手》:以詩的方式,講「詩的女兒」
    原標題:以詩的方式,講「詩的女兒」《掬水月在手》是一部珍貴、罕見的文學紀錄片,由陳傳興執導,講述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葉嘉瑩先生的傳奇人生,於10月16日上映,並於11月榮獲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
  • 片場│金爵獎入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昨日上映 記錄葉嘉瑩先生的...
    央廣網上海7月27日消息(記者林馥榆)昨天,金爵獎紀錄片單元官方入選片《掬水月在手》在上海國際電影節上與觀眾見面,出品人廖美立、製片人沈禕在映後見面會上分享了銀幕前後的經歷。紀錄片《掬水月在手》映後見面會(央廣網發 上海國際影視節組委會供圖)《掬水月在手》是今年96歲高齡的葉嘉瑩唯一授權的傳記電影。影片以記錄中國古典文學大師葉嘉瑩坎坷一生,弘揚了中國詩詞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價值。
  • 中國藝術報: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舉辦
    詩歌會給現代生活帶來更多的美、關懷和柔韌  詩境人生——葉嘉瑩文學紀錄片《掬水月在手》研討會日前在廣東文學藝術中心舉辦,與會嘉賓圍繞「中國古典詩詞與詩教中國」「文學紀錄片的美學探索」「畫裡畫外的女性與詩性」以及該片的價值與不足等展開了細緻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