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為亞洲高度發達的國家,綜合實力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它的國家高度城市化,基礎設施完善,人均收入是我們的幾倍。此外,憑藉先進的科技、優越的環境生態、深厚的文化底蘊,一直是中國遊客喜愛的旅遊目的地,每年前往日本的客流量僅次於泰國。
可以合理地說,日本將是一個幸福指數爆棚的國家。但事實上,日本在世界各國幸福指數排行榜上一直徘徊在50左右。雖然由於文化差異在判斷數據上沒有差異,但日本長期以來給人的印象是不開心。
這種不快似乎很早就出現了,在古代,受落後航海技術的影響,日本被局限在島上,無法與外界形成聯繫,也無法產生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所以,面對高度文明的大唐,日本在文化上有自卑感,面對更加強大繁榮的中國,它積極虛心學習。
日本作為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國,貧瘠的土地和資源供不應求。自然災害頻繁,自古以來就極具侵略性。二戰期間的全球擴張,尤其是對中國的全面侵略,可以看出日本對礦產資源和土地的渴望。而這種欲望在日本人口飆升至1億後更加強烈。即使此時的日本已經是經濟發達的強國,現實不允許,只能打壓忍受。
從國家到普通日本人,都有這樣一種說不出的情感,尤其是年輕一代。數據顯示,20-40歲的日本人幸福感遠低於其他年齡段。
工作壓力和經濟支出是人們不快樂的主要原因,眾所周知,日本的職場文化以高壓、重集體著稱,在工作中是不能懈怠的。即使在下班前完成工作量,也要和同事一起加班。所謂的集體感和職場社交,都是在壓榨工作之外的時間。
所以在緊張緊張的工作一周後,人們只想在周末好好休息。刷劇,打遊戲,或者在家睡懶覺,兩天無所事事是最好的放鬆方式。只有在特殊的季節,比如櫻花盛開的時候,人們才願意和遊客擠在一起。
相比之下,老年群體的生活相對豐富。今兒個去徒步登上,明天約老朋友去釣魚,或者帶著相機到處拍照。但這僅限於你相對較高的養老金,否則你晚年的生活會很悲慘,老人不應該指望孩子的照顧。
大城市的焦慮更為嚴重,不僅面臨隨時被淘汰的壓力,還面臨高昂的房租、招待費和各種生活費用。雖然人均收入高,但要維持體面的生活並不容易。而這一切都不容易,往往只有溫暖的自知之明,很少有人想找人投訴,當然,人們也不會輕易向別人透露自己真實的一面。這是城市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國內一線城市也面臨著這種「不愉快」的情緒。但是對於被困在孤島上的日本來說,這種不快樂被無限放大,所以面對疲憊的生活,日本愛移民西方發達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