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Google公布了The Physical Web項目的代碼,希望採用網絡地址(URL)的方式,建立起一套智能設備間互通互聯的標準。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在使用智能設備(尤其是即將大量湧現的公共聯網設備)時,不必再下載單個設備專用的手機app。
由於其對物聯網時代可能產生深遠的影響,大家都對這個項目提起了興趣。筆者也仔細研讀了Physical Web的官方介紹。首先這只是一個早期的實驗性項目,還沒有正式推出,只是在吸引開發者的注意,希望大家加入進來共同往這個方向努力。
據了解,這個項目由Chrome團隊主導,他們希望藉此繼續擴展web的優勢,而URL是web最基本的構建元素,能夠給人非常充分的表達方式。比如,我們可以藉此生成一個只有一張圖片的網頁,也可以生成一個具有深層連結和完整交互方式的網頁。
他們希望實現的是與設備間隨時隨地的交互,尤其是一些公共基礎設施。比如,公交車站、計程車、便利店等。當我們走到這些設備跟前時,不必下載相應的手機app(實際上,我們並不會經常使用這些app),而只需要像在瀏覽網頁時點擊連結一樣,這是最理想的用戶體驗。
Physical Web提供的是一種類似beacon的服務:設備能夠向周圍發送廣播信號(一個地址),任何設備都能夠接收並進行處理。這看似很平常的一種方式,藉助URL可以提供跟網頁相類似的交互方式。需要注意的是,Physical Web並不是要取代設備本身的app,只是給用戶提供一種便捷使用的方式,因為有些設備我們並不會長期而頻繁的使用。
一旦任何設備都有了一個網絡地址,那麼,app繁瑣的開發過程似乎就變得不那麼必要了。Physical Web 主要面向的對象是那些對用戶來講很多看似微小的服務:公交站會告訴你下班車何時到達;當你走進任何一家商店時,都能享受在線的服務體驗。實際上,這些案例都只是進行簡單的數據處理,非常簡單的交互方式,但有時正是這種微小的方式改變了世界,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智能設備的數量正與日俱增,不只是在家庭裡,包括公共場合也有很多。假設每一個新的設備都需要一個單獨的app,難以想像那會有多麻煩。Physical Web團隊認為,這樣的項目必須得是一個每個人都能用的公開標準,而不應該是屬於某個公司的產品,因此開源變得很有必要,只有這樣才可能產生一系列新的創新性的服務。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