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Chrome崩潰報告究竟收集了哪些信息?個人信息如何處置

2020-12-23 cnBeta

谷歌Chrome瀏覽器集成了一個錯誤報告工具,可在Chrome崩潰時自動向谷歌發送包含錯誤信息和數據的「崩潰報告」,幫助公司根據收集的信息改進和修復現有版本瀏覽器的問題。作為用戶群最大的瀏覽器,難免產生了用戶個人信息的收集疑問,外媒SoftPedia刊文講解了谷歌崩潰報告中究竟包含了哪類信息,是否收集了敏感的用戶個人信息,以及如何禁用該功能。

事實上,谷歌確實在此類報告中收集了部分用戶個人信息,根據谷歌,一個典型的崩潰報告包含以下細節:

Memory related to the crash, which may include page contents, payment information, and passwords

Your Chrome settings

Extensions you have installed

The web page you were visiting at the time of the crash

Your device's operating system, manufacturer, and model

The country where you’re using Chrome

與崩潰相關的內存信息,包括頁面內容、付款信息、密碼憑證;

個人Chrome設置;

已安裝的擴展插件;

崩潰發生時,用戶正在訪問的頁面;

設備作業系統、製造商和型號;

使用Chrome時的國家地區

如果你不同意在谷歌的崩潰報告中收集這些信息,你可以禁用自動報告功能

這需要你如此操作,在Chrome設置菜單中進入「用戶-同步和谷歌服務」後,禁用「幫助我們改進 Chrome 的功能和性能

自動將使用情況統計信息和崩潰報告發送至 Google」選項

另一方面,如果你已經允許將崩潰信息發送給谷歌,你可以手動檢查這些報告內容,在地址欄中鍵入:

chrome://crashes

不過報告文件的內容新手也很難解讀。

在Windows10設備上,你可以在以下位置中找到Dump文件:

%HOMEPATH%\AppData\Local\Google\Chrome\User Data\CrasHPad\reports

如果功能已被禁用或者尚未由崩潰發生,此路徑可能尚未創建,或者此文件夾為空。

谷歌在隱私策略解釋稱,某些信息可能對第三方分享:

「We may collect statistics to identify web pages that load slowly. We use this information to improve our products and services, and to give web developers insight into improving their pages. We may share aggregated, non-personally identifiable information publicly and with partners — like publishers, advertisers or web developers.」

如果你使用行動裝置或者其它平臺的Chrome瀏覽器,禁用該功能的大致操作都一樣,可參考此頁:

https://support.google.com/chrome/answer/96817?co=GENIE.Platform%3DDesktop&oco=1

相關焦點

  • 基於Google Hack進行信息收集
    我們接著看看,Google Hack在黑客或白帽子進行入侵或資料收集時,都能產生哪些效用:在入侵之前,可以利用Google Hack技術進行信息收集(本次討論的課題)。終於到了本次課題的重點部分,我們按照在滲透測試中信息收集的流程,進行分解,看看使用 Google Hacking如何實現這些功能。
  • Google Chrome瀏覽器官網下載
    Google Chrome瀏覽器官網下載特點:不易崩潰chrome最大的亮點就是其多進程架構,保護瀏覽器不會因惡意網頁和應用軟體而崩潰。每個標籤、窗口和插件都在各自的環境中運行,因此一個站點出了問題不會影響打開其它站點。通過將每個站點和應用軟體限制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這種架構,這進一步提高了系統的安全性。
  • Google Chrome v46.0.2490.80 正式版發布
    穩定性:Google還在32位Chrome的基礎上增強了64位Chrome的穩定性,尤其是,渲染器處理中的崩潰率大大降低,是32位Chrome的一半。  N軟網提示大家有些插件還不支持64位版谷歌瀏覽器。
  • 扇貝單詞、掌閱等APP因個人信息收集問題被點名整改
    南都訊 記者葉斯茗 日前,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發布《關於督促40款存在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的APP運營者儘快整改的通知》。《通知》稱,經評估發現,扇貝單詞、掌閱等40款APP存在個人信息收集問題,且未公開有效聯繫方式。
  • 監管出手整治 APP收集個人信息需規範合規
    然而近年來,移動網際網路App強制授權、過度索權、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的現象大量存在,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問題日漸嚴峻。為了規範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行為,加強個人信息安全保護,國家屢次重拳出擊。
  • 收集使用個人信息 宜人貸App等遭點名整改
    然而,在使用這些App方便個人生活的同時,你是否注意到,它們可能已經涉及違規收集使用你的個人信息。40款App被點名整改7月16日,由中國消費者協會等成立的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發布《關於督促40款存在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的App運營者儘快整改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 如何認定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
    呵呵,十分理解從業人員與監管機關的「貓鼠遊戲」,我們作為法律人只能微微一笑,要想繞過,那就不收集「公民個人信息」即可,如果App只是收集企業信息,則不受到App信息認定方法的規制,也不會有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的刑法「達摩克利斯之劍」等待。因此,一個App收集什麼樣的信息才是其受到哪部法規規制的根本。
  • 白帽黑客使用theHarvester收集目標信息
    theHarvester是一款信息收集工具,它可以通過搜尋引擎、PGP伺服器、撒旦資料庫去收集用戶的email,子域名,主機IP,開放埠等等信息。信息收集在網絡安全滲透測試中特別重要,但往往很多初學者並不看好信息收集,新手往往嚮往直接有漏洞,然後使用某款軟體就能直接搞定一切。
  • 通訊錄信息不算個人隱私?軟體私自收集信息理所應當?你怎麼看
    法庭上,劉先生的理由非常充分,首先,通訊錄中的信息是個人掌握的非常敏感的信息,理所應當屬於人的隱私,其次,根據《網絡安全法》第四十一條規定: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自己已經拒絕軟體讀取通訊錄信息,軟體無視自己的決定還是講通訊錄信息讀取上傳可謂不合法不正當,而且正常使用今日頭條並不需要相關的通訊錄信息,可謂不必要。
  • [下載]Chrome Canary 77最新版:啟用全局多媒體控制項UI
    在技術實現方面,YouTube網站通過Media Session API提供關於視頻標題、藝術家名稱和公司信息等信息,從而在Chrome或者Edge瀏覽器上的疊加層上顯示。外媒在測試這項功能的時候出現了多次崩潰情況,而且在Mac設備測試還出現了白屏卡死的情況。所以想要升級該Canary版本的用戶請慎重考慮。
  • 盤點信息收集!信息收集的工具你聽過幾種
    引言(什麼是信息收集)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比如IP信息,埠信息,DNS信息甚至是目標的組織架構,有些目標雖然看似不起眼,但是對滲透是否成功起到關鍵作用。滲透測試上信息搜集分為兩類:主動信息搜集和被動信息搜集。被動信息搜集被動信息收集:不與目標直接交互,通過公開渠道可獲得的可用的信息。
  • 如何看待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
    近日,一段「男子戴頭盔看房」的視頻出現在網絡平臺,配文寫著是為了保護個人信息。11月底,江蘇南京要求多家售樓處拆除人臉識別系統,同時,部分地方立法保護人臉信息。此舉一出,網友拍手稱讚,認為不僅是售樓處人臉識別系統,手機中的各種APP在大家不知情的情況下私自收集個人信息的問題也需持續加大整治力度。誠然信息網絡時代給人們帶來很大便利,但各種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卻在無形中侵犯了人們的隱私。
  • 因存在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拉卡拉、宜人貸App被點名整改
    《通知》表示,該40款App應於該通知發布之日起10日內聯繫工作組,領取整改通知,在通知發布之日30日內完成整改並向工作組提交整改報告。而對於逾期未領取整改通知或未完成整改的,App專項工作組表示,將建議相關部門予以處置。
  • 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督促整改40款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APP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經濟觀察網 實習記者 丁志濤 7月16日,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四部門聯合發布《關於督促40款存在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問題的App運營者儘快整改的通知》,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國消費者協會、中國網際網路協會、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成立的 APP專項治理工作組具體督促被列入名單的
  • 查詢App收集個人信息類型、禁止收集IMEI號是未來監管趨勢
    草案明確了移動網際網路應用收集個人信息時應滿足的基本需求,並在附錄中詳細列舉了21類常用服務類型可收集的最少信息及可獲取的最小權限範圍,涉及地圖導航、網絡約車、即時通訊、瀏覽器、輸入法等。《網絡安全法》規定: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並且,網絡運營者不得收集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在《個人信息安全規範》中,最少夠用原則指出:除與個人信息主體另有約定外,App只處理滿足個人信息主體授權同意的目的所需的最少個人信息類型和數量。
  • 航旅縱橫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遭通報 曾多次因信息安全陷輿論風波
    來源:中國網原標題:航旅縱橫App違規收集個人信息遭通報 曾多次因信息安全問題陷輿論風波中國網科技11月19日訊(記者 李婷)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治理工作組(以下簡稱「工作組」)近日通報35款
  • 利用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耗子尾汁
    圖片來源:工信部網站此次會議另一大值得關注的背景是,10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公布並公開徵求社會公眾意見,將為個人信息保護再添法制保障。為何數據總是在洩露事實上,近年來針對APP違規收集和使用個人信息的專項行動一直在不間斷進行中。
  • 14萬條學生個人信息洩露 非法收集要查清從何而來
    人們有理由懷疑,這麼多中小學生個人信息,可能是被有關部門或機構收集整理後轉賣給培訓機構的。究竟是什麼部門或機構出賣了這些中小學生的個人信息?什麼部門或機構有能力出賣這麼多詳盡無遺的中小學生個人信息?如此大規模洩露中小學生個人信息,有關部門、機構和人員該當何罪?近些年,個人隱私信息被大規模洩露的案例屢屢見諸媒體。這樣的現象看似意外,細想也在意料之中。
  • 新浪微博涉嫌誤導用戶同意收集個人信息被通報整改
    新浪微博涉嫌以不正當方式誤導用戶同意收集個人信息被通報整改
  • App 違法收集個人信息官方投訴舉報渠道來了
    IT之家3月28日消息 中國消費者協會官方公號今天發表文章稱,由全國信息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中國消費者協會、中國網際網路協會、中國網絡空間安全協會成立的App專項治理工作組,目前已初步建成「App個人信息舉報」微信公眾號,公眾號受理對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舉報,發布對App隱私政策和個人信息收集情況的評估及處置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