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萬條學生個人信息洩露 非法收集要查清從何而來

2020-06-26 新華網客戶端
14萬條學生個人信息洩露 非法收集要查清從何而來

據央視報導,江蘇無錫江陰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在對某教育培訓機構進行監督檢查時,執法人員發現幾十個標註了江陰各個中小學名稱的EXCEL表,涵蓋了江陰市絕大部分中小學學生和家長的信息資料,包括學生姓名、性別、所在學校、年級、班級、學生家庭地址、家長姓名及電話等個人信息14萬餘條。此外,執法人員還在該辦公室找到上述EXCEL表列印後用水筆做過代號標記的電腦列印資料500多頁,以及多個登記有學生家長信息的「薄弱科目統計表」。

14萬餘條中小學生個人信息,靠培訓機構派出人員到中小學校門口向學生和家長一個一個地收集,實在不太容易。這些中小學生的個人信息,顯然另有更「便捷」的收集渠道。人們有理由懷疑,這麼多中小學生個人信息,可能是被有關部門或機構收集整理後轉賣給培訓機構的。究竟是什麼部門或機構出賣了這些中小學生的個人信息?什麼部門或機構有能力出賣這麼多詳盡無遺的中小學生個人信息?如此大規模洩露中小學生個人信息,有關部門、機構和人員該當何罪?

近些年,個人隱私信息被大規模洩露的案例屢屢見諸媒體。這樣的現象看似意外,細想也在意料之中。如今人們到什麼地方辦事,無論是辦銀行卡、手機卡,還是購買大件商品,一般都會被要求提供手機號、身份證號、家庭住址之類信息,有時連電子信箱、QQ號也要提供。究竟在多少個表格上填寫過個人信息,很多人恐怕早就記不清了。也就是說,我們很多人的個人信息,早已在很多場合被廣泛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被收集利用得越多,被人為洩露、倒賣並被非法利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特別是,教育部門、金融機構等收集學生、居民的個人信息,被收集者一般都會順利配合,但其實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問一聲:你收集了我的個人信息,能保證不被非法利用嗎?

目前我國的《個人信息保護法》尚未出臺,但收集個人信息的部門和機構,仍然有義務保障所收集的個人信息不被非法利用。有關部門和機構收集公民包括中小學生的個人信息儘管確有必要,但並不等於他們獲得了可以隨便使用公民個人信息的授權。相反,所有收集個人信息的部門和機構,從情理和法理上都負有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職責。包括中小學生在內的公民,在向有關部門和機構提供個人信息的時候,都不會同意自己的個人信息可以作為商業資源提供給其他部門和機構,如果公民的個人信息從這裡被洩露出去,收集個人信息的部門和機構難辭其咎。

中小學生個人信息遭洩露,給學生及其家庭帶來了麻煩,當事學生及其家庭完全有理由要求查清,相關培訓機構到底是如何獲得學生個人信息的,並可以提出個人信息維權主張。有關執法部門應當而且能夠追根溯源,查清楚究竟是誰洩露了學生的個人信息,涉及什麼樣的交易行為和利益關係,給被侵權學生一個負責任的交代。

這一次,是一個教育培訓機構利用了中小學生的個人信息,那麼誰又能保證,這些個人信息不會被別的什麼部門或機構非法利用?

鑑於此,我們對《個人信息保護法》充滿熱切的期待。可以相信,如果隨意洩露、非法利用公民個人信息者將面臨嚴厲的法律制裁,有關人員將面臨高額索賠而得不償失,公民個人信息就能得到更好的保護,人們的生活也能夠減少許多煩惱。

相關焦點

  • 教育培訓機構非法收集學生信息,北京青年報:要查清從何而來
    、年級、班級、學生家庭地址、家長姓名及電話等個人信息14萬餘條。此外,執法人員還在該辦公室找到上述EXCEL表列印後用水筆做過代號標記的電腦列印資料500多頁,以及多個登記有學生家長信息的「薄弱科目統計表」。 14萬餘條中小學生個人信息,靠培訓機構派出人員到中小學校門口向學生和家長一個一個地收集,實在不太容易。這些中小學生的個人信息,顯然另有更「便捷」的收集渠道。
  • 培訓機構非法收集14萬條學生信息,怎麼做到的?期待細查深挖
    央視新聞6月23日消息,無錫江陰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通報,在對某教育培訓機構檢查時,在其辦公電腦中發現一個文件夾,裡面有個表格,內容涵蓋了江陰市絕大部分中小學學生和家長的信息資料。經初步清點,裡面有「學校、學生姓名、性別、年級、班級、學生家庭地址、家長姓名及電話」內容的個人信息14萬條。
  • 洋蔥快評|14萬學生個人信息洩露,「不明渠道」必須查明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評論員 王學鈞14萬中小學生個人信息洩露!近日,江蘇江陰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通告稱,在對某教育培訓機構進行監督檢查時,執法人員在其營業場所的辦公電腦中發現了一個名叫「江陰」的文件夾,文件夾裡是幾十個標註了江陰各個中小學名稱的EXCEL表格,內有通過「不明渠道」非法收集的學生個人信息14萬餘條,每個學生的就讀學校、姓名、性別、年級、班級、家庭住址、家長姓名及電話一應俱全。
  • 圓通「內鬼」洩露40萬條客戶信息,個人「隱私」該如何保護?
    如果以上述六個維度的信息共同組成一條信息來計算,此次被洩露的信息數量實際超過40萬條。據嫌疑人供述,打包賣出的信息單價約為1元。 案件結果 據警方調查,涉案的「某物流公司內部員工」為五位圓通員工。
  • 圓通「內鬼」洩露40萬條客戶信息 受害者咋索賠?
    前日,有媒體報導稱,邯鄲警方在近期的一起部督案件中,發現不法分子與圓通速遞多個「內鬼」勾結,通過有償租用圓通員工系統帳號盜取公民個人信息,再層層倒賣公民個人信息至不同下遊犯罪人員。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被洩露的信息數量超過40萬條。11月17日早間,圓通速遞對此事進行回應,並深表歉意。律師表示,信息被洩露的用戶可向快遞公司提出民事賠償要求。
  • 「熱點時評」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
    被洩露的信息中包括發件人地址、姓名、電話以及收件人電話、姓名、地址六個維度,以上述六個維度的信息共同組成一條信息計算,此次被洩露的信息數量實際超過40萬條。經過警方和檢察院確認,被洩露信息中,存在以「*」隱匿「不完全信息」,經過統計,最終六個維度完整的信息約4.5萬條。
  • 個人信息頻頻洩露,非法倒賣的「毒瓜秧」必須切斷!
    為何快遞行業個人信息洩露事件時有發生?為防止個人信息洩露,我們在收寄快遞時又該注意些什麼?01為何快遞行業成個人信息洩露「重災區」?隨著網購的興盛,非法獲取並使用快遞運單信息成為公民信息洩露的「重災區」。不少快遞公司都有類似被「內鬼」傷害的經歷。
  • 圓通「內鬼」洩露40萬條客戶信息,律師:消費者可要求賠償
    11月16日,有媒體報導稱,邯鄲警方在近期的一起部督案件中,發現不法分子與圓通速遞多個「內鬼」勾結,通過有償租用圓通員工系統帳號盜取公民個人信息,再層層倒賣公民個人信息至不同下遊犯罪人員。知情人士透露,此次被洩露的信息數量超過40萬條。 11月17日早間,圓通速遞迴應稱,疑似有加盟網點個別員工與外部不法分子勾結,利用員工帳號和第三方非法工具竊取運單信息,導致信息外洩。
  • 非法收集學生信息進行推銷
    「暑假特長體驗班要參加嗎?」……暑期,家長們總會接到各種培訓機構的推銷電話,不勝其煩。象山一家教育培訓機構就因非法收集學生個人信息,遭到了處罰。近日,象山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在開展亮劍整治行動時,發現某教育培訓機構前臺的電腦中存有「小升初名單電話」統計表,裡面有大量學生和家長的信息資料,包括學生姓名、就讀學校、年級班級、家長電話等。
  • 疫情期間收集的個人信息,會被洩露嗎?
    不少網友也因此展開合理懷疑:我的防疫個人信息有沒有可能被販賣或洩露出去?疫情期間,大數據技術在組織資源調配、疫情信息收集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類似「超七千武漢返鄉人員信息被洩露」、寧夏一工作人員違規洩露排查疫情信息等新聞,還是讓不少人產生了憂慮。
  • 當心朋友圈照片洩露個人信息
    我們該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呢?9月7日,省公安廳發布溫馨提示,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洩露的途徑很多,一定要提高警惕,注意保護信息安全。警方對偵破的案件進行分析發現,個人信息洩露主要有主動洩露和被動收集兩方面。主動洩露表現在一些公民的信息安全意識不強,無意間洩露;被動收集包括經營者或不法分子,通過技術手段盜竊公民個人信息,並故意洩露、出售或非法向他人提供。
  • 網際網路視野下公民個人信息的洩露風險與刑事保護
    (二)「非法提供」和「非法獲取的」界定  根據《解釋》第三條規定,向特定人提供公民個人信息,通過信息網絡或者其他途徑發布公民個人信息,以及未經被收集者同意,將合法收集的公民個人信息向他人提供的均屬於非法提供公民個人信息。
  • 提高安全意識 防範個人信息洩露
    我們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個人信息真的那麼容易被洩露嗎?航空會員裡程被盜並非鮮事,因為個人信息洩露而引起的財產損失、隱私暴露等事件也頻頻發生。第一千零三十八條:信息處理者不得洩露或者篡改其收集、存儲的個人信息;未經自然人同意,不得向他人非法提供其個人信息,但是經過加工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的除外。
  • 聚焦網絡個人信息洩露:經營者責無旁貸 消費者不可任性
    讓我們回顧一下2014年發生的重大網絡安全事件:12306鐵路客戶服務中心網站被黑客「撞庫」,13萬條個人信息被洩露;支付寶前員工被曝販賣20G用戶資料;攜程網出現安全漏洞,導致大量用戶銀行卡信息洩露;130萬考研考生報名信息洩漏,數據被多次轉賣……據調查,約三分之二的受訪者在過去的一年內個人信息曾被洩露或竊取。
  • 個人信息洩露事件頻頻出現 個人信息還是隱私嗎?
    個人信息的收集、洩露、交易和不當使用困擾著我們的生活,信息洩露導致的人肉搜索、垃圾簡訊、電信詐騙等違法行為更嚴重損害了群眾的人身和財產利益。數位化時代來臨,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快速發展,個人信息的產生、收集、存儲和利用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個人信息洩露事件頻頻出現,個人信息保護成為人們持續關注的問題。
  • 個人金融信息洩露 銀行難辭其咎
    個人隱私洩露事件再引關注。5月7日凌晨,中信銀行在官方微博上發布致歉信,回應個人帳戶交易信息被調取一事。中信銀行表示,該行員工未嚴格按規定辦理,向上海笑果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提供了其員工的收款記錄和個人交易明細。據悉,中信銀行已按制度規定對相關員工予以處分,並對支行行長予以撤職。個人金融信息也屬隱私範疇,隨意洩露應受何懲處?如何堵住漏洞?
  • 物業竟登記收入狀況 個人信息收集應「最少夠用」
    此前各地多次出現返鄉及確診人員信息洩露事件。這大多是一些地方在收集和使用個人信息時,違規操作造成的。天津市在開展專項治理中發現,「新冠通」等App在收集身份證件、健康信息、詳細行蹤等個人敏感信息時,未同步向用戶說明收集目的;未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要求,向用戶提供刪除、更正個人信息的功能。
  • 團夥售200多萬條個人信息 姓名電話身份證等3分錢1條
    被抓後,嫌疑人劉某交代,他所在的重慶市某科技公司,實際上一直從事的是通過非法渠道收集和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然後從中賺取差價、謀取利益。3月24日18時許,趁該公司例會時,兩江警方一舉將63名嫌疑人當場抓獲。據了解,該公司非法牟利超100萬元。
  • 利用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耗子尾汁
    圖片來源:工信部網站此次會議另一大值得關注的背景是,10月2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公布並公開徵求社會公眾意見,將為個人信息保護再添法制保障。為何數據總是在洩露事實上,近年來針對APP違規收集和使用個人信息的專項行動一直在不間斷進行中。
  • 18000條學生家長信息被洩露?金華查處侵害消費者個人信息案件!
    請問您家最近要裝修嗎?」「請問您家孩子要上培訓班嗎」「你好,杭州地鐵邊的房子需要嗎」……這樣的騷擾電話,是不是深惡痛絕為何我們的個人隱私會被洩露?1東陽查處某培訓機構非法購買使用個人信息案案情介紹2020年3月24日,東陽市市場監管局根據一名家長提供的線索,對某培訓機構進行了突擊檢查,現場查獲了大量A4紙列印的學生花名冊,花名冊上登記有學生姓名、家長姓名、聯繫號碼、住址、年級等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