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收集的個人信息,會被洩露嗎?

2020-12-11 人民日報

我的個人信息還好嗎?最近,不少人內心浮現了類似疑問。其中,一些疑慮並非杞人憂天。疫情發生以來,人們的個人信息被小區、超市、藥店、公交等多方收集,可是對個人隱私的保護和「善後」問題卻充滿迷霧。據《南方都市報》的一項調查顯示,僅有20%左右的受訪網友知曉數據存儲期限和疫情過後會被如何處理。不少網友也因此展開合理懷疑:我的防疫個人信息有沒有可能被販賣或洩露出去?

疫情期間,大數據技術在組織資源調配、疫情信息收集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類似「超七千武漢返鄉人員信息被洩露」、寧夏一工作人員違規洩露排查疫情信息等新聞,還是讓不少人產生了憂慮。個人隱私一旦被洩露,不但難以彌補,還會由於過度恐慌等社會情緒,引發網絡暴力、人身傷害等行為,放大對個人生活造成的困擾與危害。因此,隨著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向好,「復盤」疫情前期產生的信息保護問題,做好已收集信息的後續處理工作顯得極有必要。

首先,需要進一步明確信息收集內容要求,避免過度徵集。比如,據《南方都市報》報導,青島某網友在辦理小區出入證時,物業發放了居民信息登記表。其中,除了基本的姓名、手機號、住址,還要填寫民族、政治面貌、學歷、身高、血型、婚姻狀況、微信號等信息。這樣的要求,顯然超出了防疫必要的限度,違背了「最小範圍」原則,也增加了不必要的個人信息暴露風險。對於徵集內容,可以嘗試根據防疫需求,設立應當徵集的「正面清單」,防止過度收集。

其次,需要進一步明確信息徵集主體和相關法律責任,避免藥房、超市等主體隨意佔有、傳播個人信息。2月9日,中央網信辦已發布《關於做好個人信息保護利用大數據支撐聯防聯控工作的通知》,提出除國務院衛生健康部門授權的機構外,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疫情防控、疾病防治為由,未經被收集者同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對此,一方面需要加強各地的政策落實和督查,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已徵集信息的保護。

在疫情發展初期,為了及時追蹤傳播途徑和相關人員軌跡,商場、超市、藥房等普遍存在徵集個人信息的情況。然而,這些主體的信息保護能力較弱,也可能會為了商業利益販賣相關信息。為防止個人隱私通過這些途徑洩露,就要進一步加強監管,依法嚴格打擊信息洩露行為。同時,也可以考慮要求非授權主體移交或銷毀已徵集信息,降低個人信息被不當處理的風險。

第三,需要進一步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及時告知個人信息的去向,防止相關信息被用作他途。目前,對於疫情後的信息去向,只有雲南省等少數地區給出了明確答覆。2月12日,雲南省公安廳大數據專家組組長劉躍文公開表示,疫情期間採集的信息只用於疫情防控工作,等疫情結束後或是指揮部下令掃碼結束,數據就將被銷毀,不留作任何用途。期待各地及時出臺類似政策,消除目前較為普遍的社會疑慮。而根據「誰收集,誰負責」的原則,各信息徵集主體也有責任在徵集信息的同時,及時告知民眾相關內容的下一步去向。

在防疫特殊時期,出於公共衛生保障和社會穩定的需求,對公眾徵集疫情相關信息是必要的。但與此同時,也需要維持公共利益與個人隱私保護之間的平衡。只有進一步明確信息收集主體和法律責任,細化信息徵集內容,讓公眾知曉個人信息的狀態和去向,才能防止過度徵集和隱私洩露的情況,使人們真正安心。

(來源:中青評論微信公號)

相關焦點

  • 記者暗訪個人信息販賣黑市 疫情期間我登記的個人信息安全嗎?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第十二條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一切單位和個人,必須接受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有關傳染病的調查、檢驗、採集樣本、隔離治療等預防、控制措施,如實提供有關情況的義務。同時也規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不得洩露涉及個人隱私的有關信息、資料。疫情防控期間,政府相關部門收集、管理相關個人信息,是為了控制疫情傳播。
  • 疫情期間,你登記的個人信息安全嗎?
    3月10日,桃園路街道辦進一步發布通知,要求轄區各單位嚴格保管疫情防控期間收集的個人信息,不得洩露。華商報記者從韓森寨街道辦了解到,區上發了文件,要求做好信息保存、保密工作,目前各小區登記的個人信息都交由社區管理,由社區統一匯總、存檔,街道辦已督促各社區妥善保管,疫情結束後具體怎麼處理,上級還沒有統一通知。
  • 疫情防控期間個人行蹤軌跡信息的合理利用
    圖為個人行蹤軌跡信息流轉示意圖。國家建立的網絡信息基礎設施其實已能掌握絕大多數人員的流動情況,但在實際運行中並未能充分發揮作用。對此,有必要結合個人行蹤軌跡信息採集、識別的技術手段與特徵,以最小化收集、最大化利用為目標,探討疫情防控期間個人行蹤軌跡信息合理利用的規則依據及實施策略。
  • 物業竟登記收入狀況 個人信息收集應「最少夠用」
    6000餘人的姓名、住址、聯繫方式、身份證號碼等個人信息被公之於眾。類似的情況在多地出現,引起人們對防疫期間個人信息安全的擔憂。記者採訪發現,出於防控需要被大量收集的個人信息,還留存在相關App和超市、藥店等商家手中,存在洩露隱患。
  • 個人信息屢遭洩露 防控需求與過度索取平衡點在哪兒
    確診新冠後,成都20歲女孩趙某某的個人生活被放到了幾億網民的「窺私鏡」下。引爆輿論的同時,也引發了公眾對於疫情期間個人信息保護的關注。12月9日,成都成華區警方發布通報。12月7日23時許,王某(男,24歲)將一張內容涉及「成都疫情及趙某某身份信息、活動軌跡」的圖片在自己的微博轉發,嚴重侵犯他人隱私,造成不良社會影響。
  • 人口普查會導致個人信息洩露嗎?不必擔心!
    (原標題:不必擔心人口普查會導致個人信息洩露——訪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人口普查中獲得的能夠識別或者推斷單個普查對象身份的資料,必須嚴格保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對外提供、洩露。個人信息安全是有充分保障的。」
  • 14萬條學生個人信息洩露 非法收集要查清從何而來
    人們有理由懷疑,這麼多中小學生個人信息,可能是被有關部門或機構收集整理後轉賣給培訓機構的。究竟是什麼部門或機構出賣了這些中小學生的個人信息?什麼部門或機構有能力出賣這麼多詳盡無遺的中小學生個人信息?如此大規模洩露中小學生個人信息,有關部門、機構和人員該當何罪?近些年,個人隱私信息被大規模洩露的案例屢屢見諸媒體。這樣的現象看似意外,細想也在意料之中。
  • 個人信息洩露事件頻頻出現 個人信息還是隱私嗎?
    個人信息的收集、洩露、交易和不當使用困擾著我們的生活,信息洩露導致的人肉搜索、垃圾簡訊、電信詐騙等違法行為更嚴重損害了群眾的人身和財產利益。數位化時代來臨,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快速發展,個人信息的產生、收集、存儲和利用等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個人信息洩露事件頻頻出現,個人信息保護成為人們持續關注的問題。
  • 出入公共場所登記的個人信息去哪了?如何防止洩露?
    出入公共場所登記的個人信息去哪了?絕大多數被收集的紙質個人信息定期銷毀;律師:商家收集信息後倒賣或洩露屬侵犯個人隱私權「最近幾個月,各種推銷電話明顯增多了。」近期,不少市民向記者反映存在這樣的煩惱。■ 觀點信息被洩露 取證是難題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商場、餐飲店、寫字樓收集的顧客個人信息,多為自行封存。如果出現信息洩露情況該如何處理?記者致電12345,希望了解某寫字樓紙質登記信息去向及如何防止信息洩露。
  • 疫情期間填寫的個人信息怎麼處理?律師這樣說
    疫情防控期間,市民出入小區、購物、乘車,許多生活場景下都被要求登記個人信息,不少人因此擔心有交叉感染、信息洩露的風險。現今西安市個人電子識別碼(簡稱「一碼通」)上線啟用,這些風險被規避,但又有人好奇,市民此前手寫登記的個人信息咋處理?會不會被洩露從而被不法分子利用,埋下安全隱患?
  • 手機號、身份證號、工資收入……疫情下「交出」的個人信息去哪了
    6000餘人的姓名、住址、聯繫方式、身份證號碼等個人信息被公之於眾。類似的情況在多地出現,引起人們對防疫期間個人信息安全的擔憂。記者採訪發現,出於防控需要被大量收集的個人信息,還留存在相關App和超市、藥店等商家手中,存在洩露隱患。目前,已有一些地方政府對疫情防控App進行專項治理。
  • 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亂象叢生 你被App偷窺了嗎?
    原標題:你被App偷窺了嗎 我們的個人信息已經被洩露到什麼程度? 「看,這是我最近接到的各種推銷電話。」北京市民王女士向記者展示了自己的手機通話記錄,每天都有七八個非聯繫人來電。
  • 當心朋友圈照片洩露個人信息
    我們該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安全呢?9月7日,省公安廳發布溫馨提示,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洩露的途徑很多,一定要提高警惕,注意保護信息安全。警方對偵破的案件進行分析發現,個人信息洩露主要有主動洩露和被動收集兩方面。主動洩露表現在一些公民的信息安全意識不強,無意間洩露;被動收集包括經營者或不法分子,通過技術手段盜竊公民個人信息,並故意洩露、出售或非法向他人提供。
  • 提高安全意識 防範個人信息洩露
    我們不禁發出這樣的感嘆,個人信息真的那麼容易被洩露嗎?航空會員裡程被盜並非鮮事,因為個人信息洩露而引起的財產損失、隱私暴露等事件也頻頻發生。第一千零三十八條:信息處理者不得洩露或者篡改其收集、存儲的個人信息;未經自然人同意,不得向他人非法提供其個人信息,但是經過加工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的除外。
  • 四川省疫情應急指揮部發布公告:規範疫情信息處理 保護公民個人...
    來源:川觀新聞12月12日,四川省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應急指揮部發布第15號公告,明確要求加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公民個人信息和隱私權的保護,確保我省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在法治軌道上有序開展。疫情信息由依法授權部門公布,為疫情防控收集的公民個人信息,不得作為其他用途。
  • 數據被收集、隱私被洩露……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用戶的網絡記錄被平臺擅自收集用於商業推銷、公民在相關機構登記的個人信息被洩露外傳……近年來,隨著大數據技術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公民個人隱私的邊界也頻頻遭遇挑戰。看點一:法律適用範圍更明確草案對本法中的個人信息作出界定。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與已識別或者可識別的自然人有關的各種信息,不包括匿名化處理後的信息。個人信息的處理包括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活動。
  • 數據被收集 隱私被洩露……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用戶的網絡記錄被平臺擅自收集用於商業推銷、公民在相關機構登記的個人信息被洩露外傳……近年來,隨著大數據技術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公民個人隱私的邊界也頻頻遭遇挑戰。看點一:法律適用範圍更明確草案對本法中的個人信息作出界定。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與已識別或者可識別的自然人有關的各種信息,不包括匿名化處理後的信息。個人信息的處理包括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活動。
  • 簡歷信息被販賣,你的個人信息被洩露過嗎?
    央視曝光,不少人在招聘平臺投遞簡歷後,被「刷單、貸款、賣車、賣房」等電話騷擾,有人詢問「來電方」後得知,自己的信息被人從招聘網站下載後變賣了。眼下正值秋冬招聘季,明年預計有超過九百萬的高校畢業生,將有一大批求職者勢必會通過招聘平臺尋找工作,如果不加以有效管理,又可能有新一批的信息被洩露。
  • 【提醒】數據被收集、隱私被洩露……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用戶的網絡記錄被平臺擅自收集用於商業推銷、公民在相關機構登記的個人信息被洩露外傳……近年來,隨著大數據技術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公民個人隱私的邊界也頻頻遭遇挑戰。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與已識別或者可識別的自然人有關的各種信息,不包括匿名化處理後的信息。個人信息的處理包括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活動。
  • 疫情期間,我的隱私誰來保障?
    主題:疫情期間有隱私安全嗎?主播法官:贛州經開區法院綜合審判庭負責人陳瑜青陳法官:現如今疫情防控進入了常態化階段,走哪都要掃健康碼,那麼,就有人問,我還有隱私嗎?尤其是,前段時間,成都確診女孩的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在社交媒體上被洩露。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明一下,疫情期間的隱私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