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數據被收集、隱私被洩露……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2020-10-20 望都縣普法

用戶的網絡記錄被平臺擅自收集用於商業推銷、公民在相關機構登記的個人信息被洩露外傳……近年來,隨著大數據技術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公民個人隱私的邊界也頻頻遭遇挑戰。

13日,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首次亮相,從確立「告知——同意」為核心的個人信息處理一系列規則、嚴格限制處理敏感個人信息、明確國家機關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義務等方面,全面加強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

看點一:法律適用範圍更明確

草案對本法中的個人信息作出界定。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與已識別或者可識別的自然人有關的各種信息,不包括匿名化處理後的信息。個人信息的處理包括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等活動。

相比之下,今年5月通過的民法典規定,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識別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

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民法典研究中心主任孟強表示,該草案沒有具體列舉個人信息範圍,避免了立法重複;在規定個人信息的概念時,既強調了個人信息的權利保護,也強調了對個人信息權的規範行使和運用。

陝西省律師協會常務理事王浩公認為,以往立法中以能否「識別自然人個人身份」作為對個人信息判斷標準,草案將其擴展到了「自然人有關的各種信息」,增大了個人信息的保護範圍;同時,草案對個人信息的界定不包括匿名化處理後的信息,使立法保護的對象範圍更明確。

看點二:

收集用戶大數據要先取得用戶同意

在網上搜索了一個商品,接著就會收到無數同類商品的廣告推送;購買了網站VIP會員,平臺卻突然變更規則,購買「VVIP會員」才能享受全部會員權利……對此類侵犯用戶權益的現象,網友「吐槽」聲不絕。

草案明確,處理個人信息應當在事先充分告知的前提下取得個人同意,並且個人有權撤回同意;重要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重新取得個人同意;不得以個人不同意為由拒絕提供產品或者服務。

一些平臺利用用戶大數據推送個性化廣告,草案對此強調,通過自動化決策方式進行商業營銷、信息推送,應當同時提供不針對其個人特徵的選項。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孫憲忠表示,信息的核心環節就是告知,草案確立「告知——同意」為核心的個人信息處理規則十分必要,這也是個人信息保護立法中的核心制度點。

「草案要求事先告知應當以顯著方式、清晰易懂的語言來進行,這就要求個人信息處理者對自然人所做的告知必須誠實清楚,不能有意隱瞞欺騙;此外,草案強調重要事項發生變更的應當重新取得個人同意,這意味著取得自然人的同意一般不能以『霸王條款』的方式一次性取得概括性授權同意。」孟強說。

孟強認為,「告知——同意」規則還可以規定得更為詳細,如區分自然人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而採取不同的要求;對自然人權利的規定也可以進一步細化,如在撤回權之外,規定查詢、更正、刪除等權利。

看點三:處理敏感信息限制更嚴格 國家機關保護義務更明確

近年來,公眾人物航班行蹤等信息的買賣形成黑色產業鏈,嚴重侵犯個人隱私;公民在有關機構登記的個人信息頻遭洩露,甚至被用於電信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

為此,草案設專節對處理敏感個人信息作出嚴格限制。根據草案,敏感個人信息包括種族、民族、宗教信仰、個人生物特徵、醫療健康、金融帳戶、個人行蹤等。個人信息處理者只有在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的情形下,方可處理敏感個人信息,並且應當取得個人的單獨同意或者書面同意。

國家機關為履行法定職責處理個人信息,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權限、程序進行,不得超出履行法定職責所必需的範圍和限度。國家機關不得公開或者向他人提供其處理的個人信息,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或者取得個人同意的除外。

草案還將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或者緊急情況下保護自然人的生命健康,作為處理個人信息的合法情形之一,並強調,在上述情形下處理個人信息,也必須履行個人信息保護義務。

王浩公認為,區分一般個人信息與敏感信息有三個維度:洩露該信息是否會導致重大傷害、洩露該信息給信息主體帶來傷害的機率是否較大、社會大多數人對該類信息的敏感度如何。「總體而言,草案對敏感個人信息的界定較為清晰準確,有助於更好地區分並作出有效保護。」他說。

孫憲忠表示,當前一些管理部門過度收集信息的現象較為普遍,而管理不當也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今後立法要繼續在信息收集環節上下功夫,切實強化信息管理措施,針對民眾反映強烈的問題、事故多發的情況制定更多針對性措施。

「個人信息的處理和運用涉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還按照傳統的職能部門劃分進行治理,難 以有效防治個人信息權被侵害的問題。」孟強建議,在立法進一步完善的基礎上,還要綜合統籌協調各相關部門的執法行動、強化中央和地方的溝通配合,實現個人信息保護的有效綜合保障。


來源:河北網信管理執法 新華網

相關焦點

  • 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原標題:數據被收集、隱私被洩露……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 題:數據被收集、隱私被洩露……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公民在相關機構登記的個人信息被洩露外傳……近年來,隨著大數據技術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公民個人隱私的邊界也頻頻遭遇挑戰。
  • 數據被收集、隱私被洩露……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用戶的網絡記錄被平臺擅自收集用於商業推銷、公民在相關機構登記的個人信息被洩露外傳……近年來,隨著大數據技術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公民個人隱私的邊界也頻頻遭遇挑戰。13日,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首次亮相,從確立「告知——同意」為核心的個人信息處理一系列規則、嚴格限制處理敏感個人信息、明確國家機關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義務等方面,全面加強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
  • 數據被收集 隱私被洩露……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用戶的網絡記錄被平臺擅自收集用於商業推銷、公民在相關機構登記的個人信息被洩露外傳……近年來,隨著大數據技術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公民個人隱私的邊界也頻頻遭遇挑戰。13日,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首次亮相,從確立「告知——同意」為核心的個人信息處理一系列規則、嚴格限制處理敏感個人信息、明確國家機關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義務等方面,全面加強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
  • 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用戶的網絡記錄被平臺擅自收集用於商業推銷、公民在相關機構登記的個人信息被洩露外傳……近年來,隨著大數據技術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公民個人隱私的邊界也頻頻遭遇挑戰。  13日,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首次亮相,從確立「告知——同意」為核心的個人信息處理一系列規則、嚴格限制處理敏感個人信息、明確國家機關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義務等方面,全面加強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
  • 治理隱私被洩露、數據被濫用……個人信息保護法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隨著信息化與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人們越來越享受信息化帶來的種種便利,但也要面對個人信息洩露等問題帶來的或大或小的煩惱。為此,制定一部個人信息保護方面專門法律的呼聲也不絕於耳。在10月13日開幕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終於「揭開面紗」。相關專家表示,草案的制定將為個人信息保護形成更加完備的制度,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
  • 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首次亮相 看點
    朗讀本文新華社北京10月13日電 題:數據被收集、隱私被洩露……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新華社記者白陽、任沁沁用戶的網絡記錄被平臺擅自收集用於商業推銷、公民在相關機構登記的個人信息被洩露外傳……近年來,隨著大數據技術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公民個人隱私的邊界也頻頻遭遇挑戰。
  • 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 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新華社 用戶的網絡記錄被平臺擅自收集用於商業推銷、公民在相關機構登記的個人信息被洩露外傳……近年來,隨著大數據技術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公民個人隱私的邊界也頻頻遭遇挑戰。13日,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首次亮相,從確立「告知——同意」為核心的個人信息處理一系列規則、嚴格限制處理敏感個人信息、明確國家機關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義務等方面,全面加強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
  • 八大看點丨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個人信息安全
    雖然近年來我國個人信息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企業、機構甚至個人,從商業利益等出發,隨意收集、違法獲取、過度使用、非法買賣個人信息,利用個人信息侵擾人民群眾生活安寧、危害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等問題仍十分突出。
  • 個人信息保護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在10月13日開幕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終於「揭開面紗」。相關專家表示,草案的制定將為個人信息保護形成更加完備的制度,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千呼萬喚始出來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4億,相當於全球網民的五分之一,較2020年3月增長3625萬。
  • 求職信洩露個人信息?大數據資訊時代如何拒絕隱私裸奔?
    同時,對現有的平臺監管、簡歷被洩露後的維權以及如何保護個人信息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報導。內容指出,有不少求職者在網上投遞簡歷後,頻繁接到陌生騷擾電話和簡訊息。同時,針對「個人信息如何洩露」發起的投票也吸引4萬餘網民參與投票。從佔比中可看出,大部分輿論認為個人信息的洩露渠道主要為各類社交平臺,此外招聘、諮詢類網站亦為信息洩露的高發地。
  • 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亮相,處理個人信息應事先告知並取得同意
    10月13日上午,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首次亮相,從確立「告知—同意」為核心的個人信息處理一系列規則、嚴格限制處理敏感個人信息、明確國家機關對個人信息的保護義務等方面,全面加強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
  • 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隱私 信息安全攻防戰永無止境
    原標題: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用戶隱私   大規模用戶隱私洩露事件又一次被爆出:萬豪國際集團旗下酒店客房預訂資料庫被黑客入侵,約5億名客人的信息或被洩露。業界稱,這是自之前雅虎30億用戶信息被竊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   今年以來,用戶隱私洩露事件時有發生。
  • 「刷臉」被濫用,生物信息安全如何捍衛?
    但與此同時,哪些場所適合利用刷臉等技術,個人隱私與社區安全如何平衡,收集個人生物信息之後用在哪裡,信息是否會被洩露,洩露之後該承擔什麼責任等問題,很難找到明晰和統一的答案,這也是引發擔憂和爭議的關鍵所在。
  • 如何防止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洩露?智能時代 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極...
    如何防止手機內的個人信息被洩露?手機是我們個人信息的載體,承載了很多我們比較隱私的數據,一旦這些數據被不法分子盜取,後果將不堪設想,很多小夥伴以為,將手機中存儲的信息,照片等數據刪除之後,手機內的信息就不會被洩露。但是這樣真的能徹底刪除手機裡的信息內容嗎?我們一起往下看就一目了然了!
  • 大數據應用帶來隱私安全擔憂 誰動了我的個人信息?
    原標題:誰動了我的個人信息?(法治進行時)   核心閱讀   日前,APP專項治理工作組在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指導下,開展了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安全評估,發現一些APP存在強制授權、過度索權、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等問題。
  • 提高安全意識 防範個人信息洩露
    航空會員裡程被盜並非鮮事,因為個人信息洩露而引起的財產損失、隱私暴露等事件也頻頻發生。如何在網絡上保護好自己的信息安全,成為我們關注的重點,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民法典中關於個人信息的法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條: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
  • 如何保護個人信息?你的信息洩露了嗎?
    如何保護個人信息?你的信息洩露了嗎?現今,數據洩露漸成常態,在此種環境下,如何保護個人信息安全,成為每個人都應該注意並為之採取措施的問題。為此,瀋陽市公安局關於公共服務質量檢測結果有關問題整改工作按計劃部署推進,切實增強公民自我防護意識,使公民認識到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要性,了解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方法和要領。反信息詐騙支隊總結了九條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的措施。
  • 疫情期間收集的個人信息,會被洩露嗎?
    我的個人信息還好嗎?最近,不少人內心浮現了類似疑問。其中,一些疑慮並非杞人憂天。疫情發生以來,人們的個人信息被小區、超市、藥店、公交等多方收集,可是對個人隱私的保護和「善後」問題卻充滿迷霧。據《南方都市報》的一項調查顯示,僅有20%左右的受訪網友知曉數據存儲期限和疫情過後會被如何處理。不少網友也因此展開合理懷疑:我的防疫個人信息有沒有可能被販賣或洩露出去?疫情期間,大數據技術在組織資源調配、疫情信息收集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類似「超七千武漢返鄉人員信息被洩露」、寧夏一工作人員違規洩露排查疫情信息等新聞,還是讓不少人產生了憂慮。
  • 實測多款APP涉及個人隱私權限 大數據時代你的信息該如何保護?
    如何管好越界的APP,保護用戶的隱私信息安全,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實測多款APP涉及個人隱私權限就在前不久,有網友稱,只要用微信登錄「大眾點評」APP,個人在酒店、餐廳等地方的籤到與點評信息,就會出現在好友面前,想刪都刪不掉。於是引發了輿論激烈的聲討,最終大眾點評道歉,並表示將火速整改。
  • 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首次亮相,這些規定讓你我衝浪更放心!
    違法獲取數據、App內的霸王條款、糊裡糊塗的隱形收費…這些層出不窮頻頻挑戰公民個人隱私邊界的網際網路亂象終於將有專門的法律來進行治理。10月13日,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上首次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