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應用帶來隱私安全擔憂 誰動了我的個人信息?

2021-01-08 人民網

原標題:誰動了我的個人信息?(法治進行時)

  核心閱讀

  日前,APP專項治理工作組在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指導下,開展了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安全評估,發現一些APP存在強制授權、過度索權、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等問題。

  近日,為了明確界定APP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方面的違法違規行為,APP專項治理工作組起草的《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認定方法(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為APP運營者自查自糾提供指引,為APP評估和處置提供參考。

  如今,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網絡,用戶的在線行為被不斷觀察和記錄,由此形成了海量個人數據,但這也給當前個人信息保護帶來不小挑戰,廣大網民對此反映強烈。

  「越界」收集用戶數據現象令人擔憂

  記者在手機上打開一款新安裝的旅遊類APP,還未進入程序,啟動頁面上首先就接連跳出多項權限申請。然而,即使全部選擇禁止,要想進一步使用該APP,在用戶註冊時必須一併同意其附帶的《隱私政策》。細讀這些條款不難發現,其在描述信息收集類別上不僅比較籠統,而且充斥大量技術專用名詞。

  2018年底,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100款APP個人信息收集與隱私政策測評報告》顯示,10類100款APP中,多達91款APP列出的權限存在涉嫌「越界」過度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的問題。特別是在有關隱私條款上,報告顯示當前許多手機APP存在諸如隱私條款籠統不清,不主動向用戶展示或展示內容晦澀冗長,沒有為用戶提供訪問、更正、刪除個人信息的途徑,大量收集與所提供服務無直接關聯的個人信息等典型問題。

  「在我們對安卓手機APP的檢測中,可能涉及獲取的隱私權限包括讀取位置信息、手機號碼、聯繫人、通話記錄,打開攝像頭、使用話筒錄音等共16項權限。」360公司安全專家介紹,通過連續幾年對手機安全生態的跟蹤研究顯示,對「讀取聯繫人」權限的申請佔比從2017年的3.5%攀升至2018年的29.3%,同時2018年申請錄音權限的APP數量則最多,有47%的APP申請用戶手機的錄音權限,較2017年的28.6%出現了較大增長。

  收集個人信息的「邊界」在哪裡,什麼樣的行為又算是「越界」?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朱新力介紹,根據網絡安全法確立的規則,網絡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不得收集與其提供的服務無關的個人信息,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雙方的約定收集、使用個人信息,並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和與用戶的約定,處理其保存的個人信息。

  「淨網」!治理整頓,堵住違法源頭

  「情節嚴重的,依法暫停相關業務、停業整頓、吊銷相關業務許可證或者吊銷營業執照。」今年1月,中央網信辦等四部委聯合發布的《關於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專項治理的公告》強調,有關主管部門要加強對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行為的監管和處罰。今年3月,為規範APP收集、使用用戶信息特別是個人信息的行為,市場監管總局、中央網信辦決定開展APP安全認證工作,並鼓勵搜尋引擎、應用商店等明確標識並優先推薦通過認證的APP。

  事實上,治理整頓違規收集個人信息的行為,也是切斷背後「黑灰」產業鏈的一劑猛藥。

  2018年8月,一網民出售上海某酒店集團旗下5億條酒店會員數據,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上海公安成立專案組開展偵查,經過12個晝夜的連續奮戰,成功打掉該竊取公民個人信息並實施敲詐的職業黑客犯罪團夥。

  侵犯個人信息,常常是電信詐騙、敲詐勒索、惡意註冊帳號等一系列違法犯罪的源頭。「數據洩露會造成用戶人身財產受到威脅,不法分子通過各種途徑收集人們被洩露出去的個人信息,經過篩選分析用戶特徵,從事電信詐騙、非法討債甚至綁架勒索等精準犯罪活動。」360安全專家表示,如果是國家重點行業、領域的數據被洩露,那不僅對企業來說是致命的,還會對國家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圍繞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行為,公安部、工信部、中央網信辦等部門加大與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協作配合力度,形成治理合力。2018年以來,公安部等部門持續開展打擊整治網絡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的「淨網」專項行動,有力築牢公民個人信息防護牆。

  制定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數據治理政策

  打開手機上的導航軟體,紅色、黃色、綠色等標識出了每條道路的擁堵狀況,整個城市交通狀況一目了然,出行有了不錯的參考;今天的人工智慧也越來越聰明,智慧商業、智慧醫療、智慧城市等日新月異,正在迅速改變人們的生活——這些科技創新依賴對用戶數據的海量收集。同時,在線購買機票時疑似出現的「大數據殺熟」,一旦搜索過某商品就會不斷遭遇的「精準營銷」,這背後站著的也是大數據。

  「如今,數據已成為重要生產要素,我們需要制定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數據治理政策。」朱新力表示,數據安全治理涉及三個維度,包括個體層面的隱私保護,產業層面的科技競爭、創新和發展,以及國家層面的數據安全和全球數字競爭力。

  「數據採集並不是數據安全和隱私侵害的『原罪』,近年來諸如徐玉玉電信詐騙案等社會熱點,暴露出數據安全能力薄弱是數據洩露和隱私侵害的重要原因。」朱新力認為,應當擴大數據擁有者的責任邊界,規定在數據共享、轉移、交易中,數據擁有者應保證數據接受者具備足夠的數據安全能力、履行同等的保護義務,確保數據流通全過程的安全,並藉以提高整個行業的保護水平。

  華東政法大學數據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高富平教授認為,對個人數據保護的正當性不是個人提供或創製了個人數據,而是因為這些數據與個人有聯繫。「當今社會,個人數據保護已經成為共識,在保護個人權利前提下利用數據成為數據驅動型經濟最基本的制度需求。」

  兼顧發展與安全,激勵社會更好使用數據

  從立法角度來看,關於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規定散見於網絡安全法、電子商務法、民法總則、刑法等多部法律中,但尚未出臺專門法律加以保護。目前,根據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個人信息保護法已被納入第一類項目,即「條件比較成熟、任期內擬提請審議的法律草案」。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吳韜認為,在個人數據保護標準和制度設計上不能照搬照抄,應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推進數字產業規範發展和個人數據保護立法工作,兼顧個人數據保護、創新、效率和安全幾個價值目標。

  朱新力認為立法應該實現發展與安全之間的平衡,在保護個人權利的同時激勵社會更好地沉澱和使用數據。對此他建議,立法中可以對「個人數據」加以分類,比如以敏感或不敏感為標準,集中力量對敏感個人數據加以保護,對不敏感個人數據則側重流通利用;也可以導入「風險」理念,根據個人數據的性質、使用場景以及產生的風險,來限定用戶同意的範圍和數據二次利用的風險管理機制。

  對於如何正當配置數據權利,高富平表示,一個良好的數據經濟基本秩序除了要防止個人數據的濫用行為,也應當確認和保護數據生產者的權利。「一方面,數據持有者對數據的財產化利用必須尊重個人權利,同時也應該激勵數據持有者開放自己的數據供其他主體使用,由此實現數據高效的社會化利用。」高富平說。

(責編:宋心蕊、趙光霞)

相關焦點

  • 大數據時代如何保護隱私 信息安全攻防戰永無止境
    從支付寶年度帳單事件、Facebook(臉書)用戶數據洩露,到攜程大數據「殺熟」、華住酒店集團信息洩露案,每一次都引發各界持續熱議。「電子商務迅速發展,增加了個人信息洩露風險;網際網路金融新業態湧現,帶來了許多網絡詐騙新形式;中國行動支付全球領先,伴隨的風險不容忽視;共享單車、網約車等也易引發信息洩露。」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說。   接連發生的用戶數據洩露事件帶來哪些反思?
  • 誰動你隱私?《數據安全法》這次來真的
    隨著信息技術和人類生產生活交匯融合,各類數據迅猛增長、海量聚集,對經濟發展、社會治理、人民生活都產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響。數據安全已成為事關國家安全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將數據作為新的生產要素,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草案的出臺,對數據從業者和金融機構將帶來什麼影響呢?數據從業者何去何從?
  • 探討大數據安全與隱私信息保護
    本報訊 5月28日,網絡安全創新發展高端論壇舉行。論壇圍繞網絡安全領域重大社會需求和供給側技術發展前沿,就大數據安全面臨的挑戰、隱私信息保護等方面展開研討交流。  論壇以「大數據安全與隱私信息保護」為主題,邀請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馬忠玉,審計署原辦公廳巡視員兼信息辦主任周德銘,國家信息中心辦公室副主任、國信衛士網絡空間安全研究院網絡治理研究室主任呂欣,大數據協同安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副主任左英男等嘉賓,圍繞政務信息共享的信息安全保障、網絡空間數據治理、大數據時代的身份安全管理、大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技術框架等議題,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為產業界與國家工程實驗室等學術機構建立合作平臺
  • 誰動了我的簡歷數據?簡歷安全該如何保護
    誰動了我的簡歷數據?簡歷安全該如何保護 原標題:   簡歷屢遭大規模洩露、找工作落入招聘陷阱、修改簡歷卻成「離職預警」……調查發現,公民重要的個人信息——簡歷,當前存在不少安全隱患。
  • 求職信洩露個人信息?大數據資訊時代如何拒絕隱私裸奔?
    圖:熱搜榜截圖微博中出現#1元即可購買一條簡歷#、#簡歷被販賣或成騷擾電話源頭#等熱點話題,引發媒體機構和大量網民就「信息安全」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有關1元簡歷、隱私、陷阱、簡訊、求職、洩露、一條龍、產業等成為該話題的網絡熱詞。
  • 【延平檢察】誰動了我的公民個人信息
    【延平檢察】誰動了我的公民個人信息 2020-06-22 20: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數據安全 用戶隱私該如何保護
    但在2018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一場如何構建數據安全新秩序的高端論壇讓她怎麼也沒有想到,自己每天上網的一個個小動作,會給自己帶來隱私洩露的風險。從Facebook用戶數據洩露,到攜程利用大數據「殺熟」,再到今日頭條虛假廣告風波……論壇嘉賓舉出的一個個案例,讓這個90後大學生意識到,隨著大數據產業的飛速發展,中國正在迎來一場空前的「隱私危機」。
  • 【市場】大數據時代信息監控VS個人隱私 各國怎麼做?
    在大數據時代中,人們對電子設備的使用率和依賴度極高,正因此,政府對公民電子設備的監督素有「是否侵犯個人隱私」的嫌疑。  當美國的「稜鏡門」、英國的「時代」計劃、德國的木馬病毒一一曝光後,人們對信息監控與公民隱私保護之間的質疑日益加深:到底政府監督是為了保護國家免受恐怖主義的侵擾,還是將公民的私生活都置於嚴密的監控之下呢?
  • 「刷臉」時代,誰來保護我的個人信息安全
    售樓處人臉識別只是讓商家受益一些地方的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系統,以此辨別自然到訪客戶與來自二手房中介等渠道的客戶,引發人們的普遍關注與擔憂。有律師表示,這種行為不僅侵犯消費者的個人隱私,還存在價格歧視。日前,天津市一售樓處因未經客戶許可收集人臉信息上了熱搜。
  • 實測多款APP涉及個人隱私權限 大數據時代你的信息該如何保護?
    移動互聯時代,眾多APP給大家帶來方便之際,也帶來了各種「越界」煩惱。如何管好越界的APP,保護用戶的隱私信息安全,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趙女士介紹,她是一位IT從業者,經常出差,時常用到航旅縱橫,但是最近這個APP推出的虛擬客艙功能讓她感覺隱私全無。「通過這個功能,在查閱座位圖時,只要點擊任意其他乘客座位,就能看到乘客的個人信息,包括頭像、名字、標籤、熱力圖等,甚至還有一個『私信』功能,我前段時間去北京,就有人莫名其妙私信我。」趙女士對此很不理解。
  • 個人隱私無小事,大數據時代需要怎樣的隱私保護技術?
    導語:隱私保護VS數據共享,如何取捨?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會接到莫名奇妙的推銷電話,或者是收到很符合需求的推送?這些都是你的個人數據被洩露的表現。大數據時代,人們的個人信息、消費需求、甚至生活習慣都會形成數據,由個人數據織成的信息網覆蓋範圍極廣,且能產生巨大經濟價值,網上甚至形成了販賣用戶信息的「黑產」鏈條。
  • 北大光華教授孟涓涓:數據時代,從3個層面看個人隱私問題
    正文:在人工智慧時代,數據給我們帶來的價值和隱私保護的矛盾日益凸顯。解決這個問題要求我們深入理解數據價值是什麼,也要求我們深入理解人們對隱私的態度究竟是什麼。上一個議題談論了數據,接下來我們談論隱私保護的問題。人們在隱私方面在乎什麼,他們擔憂的到底是什麼,在不同文化和國家的跨文化環境中,隱私態度有什麼差異。
  • 疫情大數據回顧系列三:數據隱私保護向左還是向右?
    隨著疫情進展,無論是早期的疫情排查、後續的隔離防治以及物資需求調配,出現了很多搜集個人信息的行為,有線下紙質填表的、有官方的應用在線搜集數據的還有其他各種企業開發的多樣的應用收集數據,這些大量的數據採集都會涉及個人數據隱私的問題,並且由於發生了一些事情,使得很多人非常擔心個人隱私數據被洩露,被非法採集和使用。
  • 騰訊安全舉辦CSO俱樂部沙龍,探討個人隱私數據安全防護升級之道
    由於數據本身的經濟價值、數據安全涉及個人隱私保護等,數據安全備受社會關注。今年5月全國人大表決通過的《民法典》中明確了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市場期待已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草案)》、《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也先後於7月、10月進入徵求意見階段。
  • 20款教育類APP洩露個人信息,孩子的隱私安全誰來守護?
    涉及包括過度索取權限、不給權限不讓用、私自收集個人信息、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私自共享給第三方、強制用戶使用定向推送功能、頻繁申請權限、未向用戶明示申請的全部隱私權限、帳號註銷難等9類侵害用戶權益的行為。
  • 簡歷數據比普通個人信息更加細緻 如何安全保護?
    簡歷數據比普通個人信息更加細緻 如何安全保護? 原標題:   簡歷屢遭大規模洩露、找工作落入招聘陷阱、修改簡歷卻成「離職預警」……調查發現,公民重要的個人信息——簡歷,當前存在不少安全隱患。
  • 陳根:大數據時代下隱私洩露頻繁,拿什麼保護我們的隱私?
    儘管數據洩露在網上已經非常普遍,但每一次數據洩露的事件都依舊駭人聽聞,我們誰也不能確定,自己是不是下一個數據洩露事件的受害對象。上個月,安全研究人員Noam Rotem和Ran Locar在掃描開放的網際網路時,無意中發現了一組可公開訪問的亞馬遜網絡服務(AWS)數據包。
  • 數據被收集、隱私被洩露……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用戶的網絡記錄被平臺擅自收集用於商業推銷、公民在相關機構登記的個人信息被洩露外傳……近年來,隨著大數據技術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公民個人隱私的邊界也頻頻遭遇挑戰。看點二:收集用戶大數據要先取得用戶同意在網上搜索了一個商品,接著就會收到無數同類商品的廣告推送;購買了網站VIP會員,平臺卻突然變更規則,購買「VVIP會員」才能享受全部會員權利……對此類侵犯用戶權益的現象,網友「吐槽」聲不絕。
  • 數據被收集 隱私被洩露……首次亮相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如何捍衛你我信息安全?
    用戶的網絡記錄被平臺擅自收集用於商業推銷、公民在相關機構登記的個人信息被洩露外傳……近年來,隨著大數據技術在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公民個人隱私的邊界也頻頻遭遇挑戰。看點二:收集用戶大數據要先取得用戶同意在網上搜索了一個商品,接著就會收到無數同類商品的廣告推送;購買了網站VIP會員,平臺卻突然變更規則,購買「VVIP會員」才能享受全部會員權利……對此類侵犯用戶權益的現象,網友「吐槽」聲不絕。
  • 兩會再次提案個人信息保護,衝量科技隱私計算解決困境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大數據這把雙刃劍在這次疫情中對傳染源的數據監測發揮了重大作用,後疫情時代健康碼的推出也助力了復工復產並降低了成本。可是由於個人信息的資源價值逐漸被重視,導致個人信息和行為模式等數據逐漸膨脹並被各種不法分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