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在線訊 5月6日,由中國教育在線、楚天都市報和新東方優能中學教育共同主辦的「新高考改革背景下課程改革與人才培養——破除誤解 推進改革」論壇在湖北省武昌實驗中學舉行。來自湖北省及全國各地的近百所示範高中學校負責人、教研室老師,高校領導、招生負責人,教育專家等近700人參會。
會上,圍繞「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學生生涯規劃和人才評價」主題,上海建平中學副校長鄭朝暉做精彩發言,就新高考招生制度變革之後,學校應做的相應改變進行了經驗分享,並基於新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核心矛盾提出了三個想法:
上海建平中學副校長 鄭朝暉
要基於教育的本質來重新設計學校
「如果我們跟著這個制度那個體制去跑,永遠是制度的奴隸。制度今天這麼變,我們就這麼改,明天那麼變,就那麼改,這樣我們永遠是一個追趕者,永遠不可能去引領或者是改變什麼。但是仔細想一想,無論是從國家的角度、高校的角度,還是每個基層學校的角度,我們都在從事教育工作,如果能夠從教育的本質角度去理解教育的話,不就能殊途同歸了嗎?」鄭朝暉說。
他認為,教育本質是經驗的累積,不要知識本位,而是學習本位,是通過學科的學習來增長學習力。新的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眼前來說可能給各個學校添了麻煩,但如果能夠意識到它是從制度層面上促進一個學校的根本性改變,就是所有學校發展的一個重要契機。現在有很多名牌學校、大牌學校,甚至是擁有全省最優秀資源的學校,如果不能夠理解新的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所帶來的發展契機在哪裡,很可能會成為各個學校重新洗牌的一個歷史轉折點。鄭朝暉強調,甚至後發展的學校因為背負的包袱比先發展的學校要少,更有可能在新的發展條件下,有革命性的改變。
從教育的本質去改造學校,面臨的是一系列的轉變。首先是課程轉變,不能把物理化學對立起來,把文科理科對立起來,這些都是從不同角度來提升孩子們學習力的。第二,課堂要改變過來,不能局限於訓練,而是要促進學生反思,還有合作,所以課堂形態也要發生變化。第三,學校的活動也要發生變化,要從統一規定到自我規划去轉變。鄭朝暉特別提到,還有一個改變其實沒有真正到來,就是教師要從主導者變成輔助者,因為學的主體發生了變化,學的內容發生了變化,教師的角色也應該隨之發生變化。
個別化教育將成為學校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面對新的高考招生制度的變革,鄭朝暉提出,個別化教育是學校教育未來發展的方向。為了實現個別化的教育,他提出三個方法:
第一個想法是建立有利於個別化教育的學校組織架構。「為什麼一定要有班級和年級?中國古代有書院制,英國教育有學院制,在英國的大學裡,學生的日常活動包括思想品德都是歸學院管,你在學院裡可以去從事各個專業的學習。這是我們可以去思考的一種學校組織形式,這是個別化教育得以實施基礎」。
第二,要創設有利於變化的、個別化教育的學習環境。現在上海提出的概念叫「一校一方案」,每個學校在校園建設方面要提出個性化的解決方案,政府組織資金實現學校的硬體設施建設。為什麼?因為學生需要的是更自由的交互空間,更多的信息來源,更好的小組活動場地和情景。這樣一來,學校的教室、環境都應隨之發生變化。
第三,要有利於個別化教育的教育技術,鄭朝暉認為,「網際網路思維」才是教育技術。技術理念遠比技術本身更重要,要有更開放、更交互的,更善於外包的思想來實現學校教育,個別化教育的教育技術就是網際網路思維下的教育管理和教育實施。
建平中學積極構建學生個性發展的指導體系
鄭朝暉說,其實學生的個性發展所需要的指導遠沒有很多人所想的那麼簡單。至少要包含以下五個方面,其中升學指導是很重要的,但不是全部。第二是生涯指導,所謂生涯指導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職業選擇指導,「現在很多學校的生涯指導變成了路邊戴墨鏡盲人的算命攤子,看看臉相決定你將來可以做醫生,哪有那麼簡單?」此外,還有學業指導、心理輔導和生活指導。指導學生的個性發展,尤其是在生涯體驗當中,職業體驗非常重要。據他介紹,在建平中學,每個同學在高二的時候,都有兩周的時間,完全進入上班的狀態,叫做「浸潤式的職業體驗」,學生自己去選擇、自己去體驗,然後做出自己合理的評估。學校還成立了學生發展指導中心,專門實施這五項指導。
目前,個性發展指導體系在上海已經形成了一個階梯式上升的過程,學生個性發展或生涯指導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小學階段感知社會,到了初中階段要進行體驗,對職業有一種感性的認識,第三在高中階段,要基於初中階段的體驗作出自己理性的選擇,這個理念最終完成,即完成了個人的發展規劃。
「我站在這裡講這些,並不意味著建平中學在這些方面已經有了可以拿出來跟大家分享的成功經驗,無非是希望這些想法能夠得到在座各位同行的印證,在艱難探索過程中,有更多同行能夠理解我們、支持我們,這就是我們對於中國基礎教育變革所應該做出的貢獻和承擔的責任。」他最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