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直面人性的規則《楢山節考》

2021-02-21 聚讀書會

不能直面人性的規則《楢山節考》

今天所介紹的,是一部沉重且偉大的電影。讓我們先從名字開始——《楢山節考》是什麼意思?

影片中一首叫「楢山節」的曲子貫穿整個故事,因此名為「楢山節考」。

楢山是地名,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狀態;

節是規則、是規矩、是儀式、是大義;

考是考問、是推斷、是考證、是紀錄。

故事發生在一百多年前日本信州深山裡一個偏僻的村落。小山村後的楢山連綿不斷,峰頂終年積雪,將村莊與外面的世界隔絕開來。由於生活的極端貧困,村子裡沒有多餘的糧食讓沒有生產能力的老人和孩子吃。這裡有個習俗:每戶人家,只有大兒子可以娶妻生子,其他男人只能幹活,不許結婚,他們被稱作「奴崽」。至於老年人,一到了70歲,就要由兒子背到村後的楢山上去,任其自行消滅。

阿玲婆對於自己要去「參拜楢山」(背上山死掉)似乎並不很在意,她從容安排一切。當雨屋一家被滅門,她騙貪嘴的媳婦去一起被殺掉;然後一邊忙於操辦大兒子辰平續弦的事、一邊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賄賂村裡的寡婦,讓她使二兒子利助嘗嘗男女之歡的滋味;她從容在井邊把自己滿口健康結實的牙齒用石頭一顆顆砸掉,終於把上山前該料理的事情都辦清了,於是便放心地決定了上楢山的日期。辰平懷著悲壯的心情背著母親上楢山。他覺得自己仿佛成了楢山神的僕人,並且按照山神的命令向前走。終於,辰平找到了一塊上面沒有屍骸的巖石,將母親放下。辰平遵守著不可回頭的規矩,快步下山。忽然,他感到天要下雪了,而這正是阿玲婆所期待的吉兆。他的心靈得到了某種解脫。雪越下越大,山頂上雪花紛飛,身著銀裝的楢山仿佛一座神山,默默無語。

最後,從山上下來,辰平看到不願上山的老頭被兒子強行拉上山,從山頂推下,他只是木然的站著。

楢山節考有兩個版本,分別是1958年木下惠介指導的,另一個是1983年今村昌平指導的。今村昌平因為這部電影而晉身為與黑澤明同樣影響世界的重要導演。我個人所喜歡的,也偏向於今村昌平的版本。

最基本的人慾和自然意志之間的抗衡,成了影片裡最觸目驚心的景觀。丟棄的嬰兒,賣掉的女兒,再嫁的女人,甚至為了發洩,不惜去找一隻狗發洩……這些或明或暗,似有似無的背景,基本就將今村的風格完全展露了。原始樸素的道德觀和法律,讓那個有愧的老者死前讓自己的妻子去服侍每一個村裡的男人,許多頭髮花白的老人,才有生第一次嘗試了雲雨;對於偷竊,這種盜取村民最基本生活資料的行為,比殺人(棄嬰,棄老)還要罪惡,雨屋一家的滅門,是電影中間的一個小高潮,裡面折射出的原始的善惡觀和道德觀,讓人震撼。其他通俗的規矩和法律如「一夫一妻」、「殺人償命」等在楢山完全是不適用的。一切合乎的道德和規定習俗,都源於物質基礎的建立,都源於下層建築的穩定。所以,偷竊的罪大於殺戮,繁衍後代的任務大於男女婚配的世俗道德。扔掉老人,只是為了生存,只是一個向自然神的妥協。

「棄老」,在全世界的人類發展史上都曾經有過。在我小時候也聽說過類似的故事,並且今天還有「百年的兔子沒人追」的俗語。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文明自然低下。但是可怕的是,當物質逐漸豐富,文明卻不一定對應發展。很多野蠻粗暴的觀念,依舊披著現代的外衣,踐踏著文明。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是對文明的反思,是針對那古老殘忍的習俗,引發更深刻的思考。

這就如同,原本只是農耕社會的繁衍所需要的婚姻,在今天現代文明下,仍舊成為一種焦慮性地需要。無數家庭,對子女人格進行壓迫、侮辱、恐嚇——只是為了那「約定俗成」的婚姻。他們根本不考慮愛情,甚至不考慮需求,只是出於原始的動物繁衍的慣性,雖然穿著衣服,使用著現代文明的一切成果,卻有著和動物同等級別的慣性行為。

雖然我們活在現代,可是,類似於「逼婚」之類的行為,一瞬間,就把我們拉回了楢山。

往期精彩影片介紹:

①:視覺盛宴《櫻花亂》

②:忠於愛情……《雲上的日子》

③:與生俱來的孤獨《墮落天使》

④:關於暴力的溫情《太保密碼》

⑤:文化符號《殺手裡昂》

⑥:文藝到泛濫《超市夜未眠》

⑦:黑色的苦果《老男孩》

⑧:青春的代價《猜火車》

⑨:殺戮饕餮《硬核亨利》

⑩:銷魂的的呻吟《低俗小說》

作者介紹:

藍先生,保定人。少年時期曾辦畫展,出書,搞攝影,玩樂隊,後來誤入歧途,把只是愛好的攝影作為了職業,一幹就是十六年。2012年正式從攝影職業裡從良,在紅袖添香籤約寫作,小說《死在昨天》當年就成為網站本類型第一熱度作品。 

藍先生▲

2014年創建【聚讀書會】,努力踐行文化傳播,開設「聚讀講堂」,連續講座唐史。並開設專欄《不在三百》,評述那些沒有被選入《唐詩三百首》的好詩以及背後的故事。

唐史講座每周五開,性質為公益。又想聽的朋友請掃藍先生微信二維碼▼

相關焦點

  • 《楢山節考》:當一粒雪落在生死之間
    以上,就是1983年版日本電影《楢山節考》的最終結局。電影的導演是赫赫有名的今村昌平,影片獲得了1983年坎城金棕櫚獎。    這樣看,《楢山節考》的故事結構就清楚了。它首先是一個由生到死的大圈,大圈的軌跡由阿玲婆完成,從她在村中的生一直到她在山頂的死。
  • 整個世界都在上演「楢山節考」,這太殘酷
    而這樣的圖片在影迷眼裡,立刻就能聯想到日本經典影片《楢山節考》。在日本電影史上,《楢山節考》的故事曾經兩度被搬上銀幕,但都起源於日本作家深澤七郎發表於1956年的同名短篇小說。在1958年,木下惠介拍出了具有濃烈能劇風格的第一版《楢山節考》電影,獲得了威尼斯金獅獎提名,最終敗於日本同僚稻垣浩的《無法松的一生》。
  • 中戲14級表演系畢業大戲《楢山節考》完美落幕
    本月15日,中央戲劇學院14級表演系本科一班的畢業大戲《楢山節考》圓滿落幕。    根據日本作家深澤七郎同名原著小說改編的話劇《楢山節考》講述了日本古代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由於糧食長期短缺,老人一到了70歲,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的故事。    《楢山節考》曾被日本兩度翻拍搬上大熒幕,是日本非常經典的電影,而此話劇正是根據最經典的1983版電影改編而成。
  • 《楢山節考》
    她不能把丈夫的恥辱留給兒子,留給這個屋。她堅信自己的死是為了讓子孫後代們更好地生。 「主動赴死延續他人的生命,等同為他人而死,這就是她生命的意義。當死亡等於活著的意義,讓她在臨死前充實了自己的生命。」(今村昌平導演) 她給辰平找了新的媳婦。
  • 從「楢山節考」到「社會5.0」,日本百年養老的能學與決不能學
    文/梁雲風 首發秦朔朋友圈 從「楢山節考在1983年的日本電影《楢山節考》中,極端貧困缺衣少食的信州楢山偏僻小村裡就有著老年人由長子背到楢山上自生自滅的傳統,69歲的阿玲婆,即便身體還算硬朗,仍舊為了子孫的延續自願選擇上山「供奉」楢山神。
  • 科學網—《樽山節考》的「知識考古學」魅力
    今村昌平決定重拍《樽山節考》時,曾親自致電木下惠介,說自己這次要採用實景,以寫實主義的風格重拍。木下惠介聽完之後說:那一定很辛苦了,那就好好努力去幹吧。不過據說後來他看了今村昌平的重拍版並不滿意。 《樽山節考》講述的是日本信州一個貧瘠偏遠的小山村有個風俗,老人過了70歲就要由兒子背上樽山,等待山神的「召喚」,實際上就是為了節省口糧,使家族延續下去。電影就是圍繞著年近70的阿鈴婆上山前後的故事展開的。 木下惠介在日本以拍攝「庶民劇」著稱,最為國人熟悉的作品就是「煽情」的《二十四隻眼睛》。
  • 淺丘琉璃子重出江湖 棄母山傳說再現大銀幕
    電影網9日訊 根據80後小說家佐藤友哉的同名原作改編的電影《棄母山物語》(暫譯)即將被搬上大銀幕,女主角敲定年近70歲的日本老牌女星淺丘琉璃子。片中將雲集約50位老牌女星扮演被遺棄在深山中的老奶奶,除了淺丘以外,倍賞美津子、山本陽一、草笛光子等數位日本電影界的老牌女星都將陸續登場。
  • 一文搞懂日本水楢桶威士忌,它貴它有理!
    水楢(yóu)是橡木的一種,蒙古櫟(Quercus mongolica)的分支,屬於溫帶落葉闊葉林。高的能長到 35 米,綠色的葉子邊緣呈鋸齒狀。5-6 月開花,秋天果實成熟。水楢偏向喜涼,有極強的生存能力, 可抵禦零下 60 度的嚴寒天氣並且茁壯成長。一棵水楢樹長成可用之材需要 170 年或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