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直面人性的規則《楢山節考》
今天所介紹的,是一部沉重且偉大的電影。讓我們先從名字開始——《楢山節考》是什麼意思?
影片中一首叫「楢山節」的曲子貫穿整個故事,因此名為「楢山節考」。
楢山是地名,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狀態;
節是規則、是規矩、是儀式、是大義;
考是考問、是推斷、是考證、是紀錄。
故事發生在一百多年前日本信州深山裡一個偏僻的村落。小山村後的楢山連綿不斷,峰頂終年積雪,將村莊與外面的世界隔絕開來。由於生活的極端貧困,村子裡沒有多餘的糧食讓沒有生產能力的老人和孩子吃。這裡有個習俗:每戶人家,只有大兒子可以娶妻生子,其他男人只能幹活,不許結婚,他們被稱作「奴崽」。至於老年人,一到了70歲,就要由兒子背到村後的楢山上去,任其自行消滅。
阿玲婆對於自己要去「參拜楢山」(背上山死掉)似乎並不很在意,她從容安排一切。當雨屋一家被滅門,她騙貪嘴的媳婦去一起被殺掉;然後一邊忙於操辦大兒子辰平續弦的事、一邊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賄賂村裡的寡婦,讓她使二兒子利助嘗嘗男女之歡的滋味;她從容在井邊把自己滿口健康結實的牙齒用石頭一顆顆砸掉,終於把上山前該料理的事情都辦清了,於是便放心地決定了上楢山的日期。辰平懷著悲壯的心情背著母親上楢山。他覺得自己仿佛成了楢山神的僕人,並且按照山神的命令向前走。終於,辰平找到了一塊上面沒有屍骸的巖石,將母親放下。辰平遵守著不可回頭的規矩,快步下山。忽然,他感到天要下雪了,而這正是阿玲婆所期待的吉兆。他的心靈得到了某種解脫。雪越下越大,山頂上雪花紛飛,身著銀裝的楢山仿佛一座神山,默默無語。
最後,從山上下來,辰平看到不願上山的老頭被兒子強行拉上山,從山頂推下,他只是木然的站著。
楢山節考有兩個版本,分別是1958年木下惠介指導的,另一個是1983年今村昌平指導的。今村昌平因為這部電影而晉身為與黑澤明同樣影響世界的重要導演。我個人所喜歡的,也偏向於今村昌平的版本。
最基本的人慾和自然意志之間的抗衡,成了影片裡最觸目驚心的景觀。丟棄的嬰兒,賣掉的女兒,再嫁的女人,甚至為了發洩,不惜去找一隻狗發洩……這些或明或暗,似有似無的背景,基本就將今村的風格完全展露了。原始樸素的道德觀和法律,讓那個有愧的老者死前讓自己的妻子去服侍每一個村裡的男人,許多頭髮花白的老人,才有生第一次嘗試了雲雨;對於偷竊,這種盜取村民最基本生活資料的行為,比殺人(棄嬰,棄老)還要罪惡,雨屋一家的滅門,是電影中間的一個小高潮,裡面折射出的原始的善惡觀和道德觀,讓人震撼。其他通俗的規矩和法律如「一夫一妻」、「殺人償命」等在楢山完全是不適用的。一切合乎的道德和規定習俗,都源於物質基礎的建立,都源於下層建築的穩定。所以,偷竊的罪大於殺戮,繁衍後代的任務大於男女婚配的世俗道德。扔掉老人,只是為了生存,只是一個向自然神的妥協。
「棄老」,在全世界的人類發展史上都曾經有過。在我小時候也聽說過類似的故事,並且今天還有「百年的兔子沒人追」的俗語。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文明自然低下。但是可怕的是,當物質逐漸豐富,文明卻不一定對應發展。很多野蠻粗暴的觀念,依舊披著現代的外衣,踐踏著文明。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是對文明的反思,是針對那古老殘忍的習俗,引發更深刻的思考。
這就如同,原本只是農耕社會的繁衍所需要的婚姻,在今天現代文明下,仍舊成為一種焦慮性地需要。無數家庭,對子女人格進行壓迫、侮辱、恐嚇——只是為了那「約定俗成」的婚姻。他們根本不考慮愛情,甚至不考慮需求,只是出於原始的動物繁衍的慣性,雖然穿著衣服,使用著現代文明的一切成果,卻有著和動物同等級別的慣性行為。
雖然我們活在現代,可是,類似於「逼婚」之類的行為,一瞬間,就把我們拉回了楢山。
往期精彩影片介紹:
①:視覺盛宴《櫻花亂》
②:忠於愛情……《雲上的日子》
③:與生俱來的孤獨《墮落天使》
④:關於暴力的溫情《太保密碼》
⑤:文化符號《殺手裡昂》
⑥:文藝到泛濫《超市夜未眠》
⑦:黑色的苦果《老男孩》
⑧:青春的代價《猜火車》
⑨:殺戮饕餮《硬核亨利》
⑩:銷魂的的呻吟《低俗小說》
作者介紹:
藍先生,保定人。少年時期曾辦畫展,出書,搞攝影,玩樂隊,後來誤入歧途,把只是愛好的攝影作為了職業,一幹就是十六年。2012年正式從攝影職業裡從良,在紅袖添香籤約寫作,小說《死在昨天》當年就成為網站本類型第一熱度作品。
藍先生▲
2014年創建【聚讀書會】,努力踐行文化傳播,開設「聚讀講堂」,連續講座唐史。並開設專欄《不在三百》,評述那些沒有被選入《唐詩三百首》的好詩以及背後的故事。
唐史講座每周五開,性質為公益。又想聽的朋友請掃藍先生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