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樽山節考》的「知識考古學」魅力

2020-12-12 科學網

 

■韓連慶

 

日本電影《樽山節考》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木下惠介在1958年執導的版本,另一個是今村昌平在1983年執導的版本。今村的版本獲得了當年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名氣更大,流傳更廣。

 

今村昌平剛出道加入松竹電影公司的時候,木下惠介的聲譽正如日中天,風頭蓋過如今倍受推崇的小津安二郎,像他這夥剛入行的年輕人都想投到木下惠介的門下做副導演,最後大家只好猜拳決定,結果今村昌平在猜拳時落敗,被迫歸到小津的門下,可他又看不上小津一成不變的拍攝定式,沒多久就另謀他途。

 

今村昌平決定重拍《樽山節考》時,曾親自致電木下惠介,說自己這次要採用實景,以寫實主義的風格重拍。木下惠介聽完之後說:那一定很辛苦了,那就好好努力去幹吧。不過據說後來他看了今村昌平的重拍版並不滿意。

 

《樽山節考》講述的是日本信州一個貧瘠偏遠的小山村有個風俗,老人過了70歲就要由兒子背上樽山,等待山神的「召喚」,實際上就是為了節省口糧,使家族延續下去。電影就是圍繞著年近70的阿鈴婆上山前後的故事展開的。

 

木下惠介在日本以拍攝「庶民劇」著稱,最為國人熟悉的作品就是「煽情」的《二十四隻眼睛》。他在拍攝《樽山節考》時採用了舞臺劇的形式,人物在對話時,燈光會聚焦到人物身上,把背景隱去。電影的音樂採用的也是日本傳統的能樂。

 

如果說木下惠介的《樽山節考》講述的是一個關於日本的故事,那麼今村昌平的《樽山節考》講述的就是一個關於人類的故事。木下的版本中隱而不顯的情節在今村的版本中如實呈現出來。村子裡有戶人家由於人口眾多,偷藏了多餘的糧食,結果全家被活埋。木下的版本只是暗示了這一情節,而在今村的版本中卻完整再現了整個過程。

 

種族的延續不僅涉及「食」的問題,還涉及「性」的問題。在今村昌平的版本中,家族中只有長子才有結婚的權利,為了解決小兒子的「個人問題」,上山前的阿玲婆煞費心機。

 

今村昌平常常強調人的動物性的一面,從早期的《日本昆蟲記》和《豬與軍艦》,到後期的《鰻魚》(他憑藉此片在1997年再獲坎城金棕櫚獎),只看片名就知道,在他的眼中,人無異於動物。在他的《樽山節考》中,蛇吃老鼠,死後又為老鼠所吃,人的「交配」同時伴隨著動物的交配。

 

周月亮和韓駿偉在《電影現象學》一書中說,今村昌平的《樽山節考》是一部極有「現象學魅力」的影片,這表現在影片具有一種哲學的宇宙意識和哲學的生命意識。這類意識是人類普遍具有的,怎麼會具有「現象學魅力」?如果從現象學的角度解讀電影,起碼應該解讀出一些不同的東西,或者說不藉助現象學就無法揭示內在含義。

 

在我看來,與其說今村昌平的《樽山節考》具有「現象學的魅力」,不如說具有法國哲學家福柯所說的「知識考古學」的魅力。福柯認為,我們的一些知識或觀念並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在歷史上逐步發展起來的,或者說是由社會建構起來的,藉助「考古學」可以還原它們的本來面目。葛兆光在《中國思想史》的導論《思想史的寫法》中就指出,對於日本古代這種遺棄老人的風俗,國人往往以鄙夷的口吻來談論,背後的自傲則是中國傳統的「孝」意識,但是這種虛妄的優越感並沒有多少依據。史料記載,直到宋代初年,中國一些地方仍然「百姓家有疾病者,雖父母親戚,例皆捨去不供飲食醫藥,病患之人,多以饑渴而死,習俗既久,為患實深。」

 

對《樽山節考》的另一種解讀是認為影片體現了一種求生存的生命意志,是與武士道精神不同的英雄主義,也是日本民族能夠生存綿延的民族精神。如果中國古代也有這種風俗,那麼我們在過去也有這種「民族精神」。周作人當年說過,中國並沒有真的「親日派」,因為中國還沒有人理解日本國民的真的光榮。如此看來,我們不僅不了解日本這個近鄰,也不了解我們自己。

 

《中國科學報》 (2013-11-15 第15版 作品)

相關焦點

  • 知識考古學與認知考古學——序《建構神聖:良渚文化玉器、圖像與信仰》
    俞先生說得對,此書的確不是考古書,而是哲學書,福柯只是借用「考古學」一詞。考古學在這裡不是一門學科的名字,而是一個表示研究方法的動詞。「美術考古學」、「認知考古學」等都是偏正結構,而「知識考古學」卻是正偏結構,重點是知識。
  • 讀書札記丨福柯《知識考古學》
    福柯研究領域眾多,涉及哲學、語言學、歷史學、知識社會學、醫學等,且研究方法獨特,打破了傳統的路徑和邏輯,因此,想在他身上貼標籤並不容易。他拒絕別人對其定位,聲稱自己既非馬克思派,亦非結構派,而是像一顆棋子一樣,被各領域搬來搬去。但觀其一生,福柯主要關注的命題有三個:真理、權力和倫理。《知識考古學》是福柯在1969 年出版的著作。
  • 不能直面人性的規則《楢山節考》
    不能直面人性的規則《楢山節考》今天所介紹的,是一部沉重且偉大的電影。讓我們先從名字開始——《楢山節考》是什麼意思?影片中一首叫「楢山節」的曲子貫穿整個故事,因此名為「楢山節考」。楢山節考有兩個版本,分別是1958年木下惠介指導的,另一個是1983年今村昌平指導的。今村昌平因為這部電影而晉身為與黑澤明同樣影響世界的重要導演。我個人所喜歡的,也偏向於今村昌平的版本。
  • 中戲14級表演系畢業大戲《楢山節考》完美落幕
    本月15日,中央戲劇學院14級表演系本科一班的畢業大戲《楢山節考》圓滿落幕。    根據日本作家深澤七郎同名原著小說改編的話劇《楢山節考》講述了日本古代信州一個貧苦的山村中,由於糧食長期短缺,老人一到了70歲,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的故事。    《楢山節考》曾被日本兩度翻拍搬上大熒幕,是日本非常經典的電影,而此話劇正是根據最經典的1983版電影改編而成。
  • 整個世界都在上演「楢山節考」,這太殘酷
    而這樣的圖片在影迷眼裡,立刻就能聯想到日本經典影片《楢山節考》。在日本電影史上,《楢山節考》的故事曾經兩度被搬上銀幕,但都起源於日本作家深澤七郎發表於1956年的同名短篇小說。在1958年,木下惠介拍出了具有濃烈能劇風格的第一版《楢山節考》電影,獲得了威尼斯金獅獎提名,最終敗於日本同僚稻垣浩的《無法松的一生》。
  • 孟華平:長江中遊地區史前考古學研究任重道遠
    孟華平:長江中遊地區史前考古學研究任重道遠 ——訪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孟華平 2019年09月17日 11:2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明海英 字號
  • 考古學,可比你想像的酷多了!
    但在這本書裡,費根筆下的考古學其實橫跨了眾多的知識領域,它們總是相輔相成,某些領域產生的新奇觀點,也許就為考古學帶來了全新的突破;而考古學的重大發現,往往能夠成為眾多學科的強力佐證。就像是「圍繞著最多無稽之談」的巨石陣,在近三個世紀的零散研究後,科學家仍然沒辦法就這個史前建築的意義達成統一意見,甚至催生了很多玄秘的觀點。
  • 青少年學習考古學有什麼意義? 有必要從小了解考古學嗎?
    郭妍利認為,考古學能為青少年提供豐富的精神滋養。「考古文化遺存是古代璀璨文明的物化形式,以實證的方式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青少年在學習考古學知識的過程中,不僅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和科學知識,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同時通過了解中華文明悠久燦爛的文化發展史,也能夠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當前,在青少年的教育中不乏重智育,而輕視德育、美育、體育等現象。
  • 《楢山節考》:當一粒雪落在生死之間
    以上,就是1983年版日本電影《楢山節考》的最終結局。電影的導演是赫赫有名的今村昌平,影片獲得了1983年坎城金棕櫚獎。    這樣看,《楢山節考》的故事結構就清楚了。它首先是一個由生到死的大圈,大圈的軌跡由阿玲婆完成,從她在村中的生一直到她在山頂的死。
  • 考古學,並非冷專業
    任相宏回憶,歷史學和考古學曾經是冷專業,像20世紀90年代,第一志願報考歷史學和考古學的學生很少,很多學生是調劑過來的,但後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第一志願報考歷史學和考古學的學生越來越多,現在考古學招生基本是第一志願錄取。考古學專業學生出路也不錯。一是考研深造的很多,大學本科畢業生不少考到北京大學就讀研究生。二是教學和就業結合得很好。
  • 近期引發關注的留守女孩報考北大考古學,北大考古學實力究竟如何
    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考古學專業。研究生階段,歷史學學科門類下下設三個一級學科,其中一個一級學科就是考古學,這個學科下設兩個二級學科考古學及博物館學以及考古學。在中國高等院校中,北京大學最早設立了考古學的教學研究機構,北大的考古學系也是被譽為「中國考古學家的搖籃」和「中國考古學研究的中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目前設立了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保護、古代建築四個本科生專業及方向。
  • 考古學的定義
    第一種涵義是指考古研究所得的歷史知識,有時還可引伸為記述這種知識的書籍;第二種涵義是指藉以獲得這種知識的考古方法和技術,包括搜集和保存資料、審定和考證資料、編排和整理資料的方法和技術;第三種涵義則是指理論性的研究和解釋,用以闡明包含在各種考古資料中的因果關係,論證存在於古代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的規律。現在,作為一門近代的科學,考古學已有它的充實的內容,周密的方法,系統的理論和明確的目標。
  • 考古學是冷門專業嗎?考古學專業能幹什麼?考古學就業前景
    近日,高考成績676分的湖南女孩鍾芳蓉選擇北大考古學專業引發熱議。有人為其以高分選擇「冷門」專業感到遺憾,甚至擔心她未來不好找工作。對不少人來說,考古學是一門冷僻、小眾的學科。學考古好不好?考古學真的那麼「高冷」嗎?考古系學生畢業後就業情況怎麼樣?「新華視點」記者採訪了考古學界的相關專家。
  • 地質考古學:地球科學方法在考古學中的應用
    在過去幾年的工作中,幾位合作者已經不同程度地開展了「地質考古學」的合作研究,將第四紀地質學、巖石學與礦物學等研究方法應用於解決考古學問題。本書的第一譯者楊石霞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完整地接受了古人類與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專業訓練,隨後進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之後重返古人類與舊石器考古學的研究崗位。
  • 歷史學考研相關考古學
    通過學習,學生應紮實地掌握所學考古學的基礎知識和田野考古工作技能,能勝任實際工作的田野調查、測繪以及考古發掘、整理編寫報告等基本技能,對古代中國的考古與社會有較廣泛的了解,熟知科技手段在考古研究中的運用,對人文社會學科的知識和方法有比較深入的理解
  • 看考古學如何「圈粉」青少年
    郭妍利認為,考古學能為青少年提供豐富的精神滋養。「考古文化遺存是古代璀璨文明的物化形式,以實證的方式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青少年在學習考古學知識的過程中,不僅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和科學知識,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唯物史觀,同時通過了解中華文明悠久燦爛的文化發展史,也能夠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榮譽感。」
  • 中國社會科學網新版上線 搭建學術互動平臺
    在全體同志共同努力下,中國社會科學網新版於2013年12月31日正式上線。  2014年,中國社會科學網將依託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術優勢,先建成20個左右一級學科的專業化頻道,成為國內最大、世界一流的哲學社會科學專業平臺網站。
  • 每日專業介紹《考古學》
    專業介紹• 專業簡介考古學,即考究古代的學科,屬於人文科學,在中國是歷史學的分支,而世界其他國家則多從屬於人類學。考古學旨在根據古代人類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物質資料,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的歷史。實物資料包括各種遺蹟和遺物,它們多埋沒在地下,必須經過科學的調查發掘,才能被系統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 培養目標考古學專業培養具備考古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有進一步培養潛能的高層次專門人才和能在考古、文物、博物館等事業單位及國家機關從事研究、教學、管理等實際工作的考古學高級專門人才。
  • 第二屆中國考古學大會在四川成都舉辦
    本次大會的主題是「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學研究」。圍繞這一主題,中國考古學會下設的16個專業委員會組織了相關領域的專家進行研討。為了集中展示四川地區重要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大會還專門組織了「古蜀文明及四川考古專場」。此外,還將組織面向公眾的16場考古講座。
  • 宋江寧:無角度、不(非)學術——對考古學學科性質和中國考古學學科發展的思考
    還進一步形成概括若干遺址的概念,主要是歐美學者強調的考古學「區域」和我國學者採用的「考古學文化」。自然遺存包括人類、動物遺骸、植物遺骸和巖石等,也包括火山、洪水、地震、海侵遺存等。可見考古學的對象恰好包括了自然、社會與人和人的特殊性這三大類。因此,理論上來講,它的知識體系就可能對應整個知識體系。所以,考古學表面上是一個學科,但實質上是隱藏在學科體系中的三大部類,也即對應整個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