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札記丨福柯《知識考古學》

2021-02-19 觀瀾讀書

人終將被抹去,如同海邊沙灘上的一張臉。

                                                           ——福柯


書目/作者介紹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法國哲學家、社會思想家,法蘭西學院教授,影響世界的重要人物。福柯一生追求自由,思想桀驁不馴,反對將自己束縛在某個框架中,因而被稱為「邊緣學者」、「學術浪人」。趙一凡在評價福柯時,以徐霞客作比,稱前者是「都市野蠻人」,後者是「山林煙霞客」。福柯研究領域眾多,涉及哲學、語言學、歷史學、知識社會學、醫學等,且研究方法獨特,打破了傳統的路徑和邏輯,因此,想在他身上貼標籤並不容易。他拒絕別人對其定位,聲稱自己既非馬克思派,亦非結構派,而是像一顆棋子一樣,被各領域搬來搬去。但觀其一生,福柯主要關注的命題有三個:真理、權力和倫理。

《知識考古學》是福柯在1969 年出版的著作。書中介紹的考古學方法是對自己之前所作的《瘋癲史》、《臨床醫學的誕生》、《詞與物》三本書的方法論總結。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是「採用了小心謹慎,步步回頭的方法來寫這本書的。」因此,本書的脈絡與他先前的著作不可分割。他的書晦澀難懂,以批判為主,且處處體現著與同時代文明的離異。

福柯思想的形成離不開索緒爾的感召和尼採的誘惑。趙一凡曾說:「福柯這一代人的宏大抱負,就是要借語言結構之法,重新揭示、徹底拆解這一西方文明賴以統治的隱秘系統——無論它是黑格爾的精神、拉康的象徵界,還是老海(海德格爾)的科技阱架、西馬的霸權意薩司。」福柯自己也承認:「尼採是一種啟示。我以巨大的熱情研讀他,並同我的生活實行了決裂。」也是受尼採《論道德的譜系》的影響,福柯在《規訓與懲罰》出版前後便開始從考古學轉向了譜系學。因此,縱觀福柯的話語理論,經歷了兩重轉化:一重是考古學對思想史的替代,另一重是譜系學對考古學的補充。

話語何以形成


「話語」是福柯研究中的關鍵。之所以關鍵是因為在福柯看來,話語是「表述真理的言語行為」,但這個真理表述的過程並不平靜,而是充滿著權力的爭奪。話語成為了權力場,其中不乏陰謀和鬥爭。「話語不是現實和語言之間的一個接觸或者面對的狹窄表層,詞彙和體驗的混合體;在分析話語本身的過程中,我們看到詞與事物從表面看來如此緊密的結合鬆懈了,並且話語實踐所特有的規則整體顯露了出來。」 比如對瘋癲的研究,福柯發現,不同時期瘋癲的話語並不相同。最初,愚人船將瘋癲群體帶到大海和島上,後來到了古典時期,出於理性秩序的需要,瘋癲被組織進另一套話語中,人們對待瘋癲群體的態度也發生了轉變;到現在,瘋癲者被關進專門的精神病院,切切實實成為了正常人之外的「他者」。福柯針對瘋癲這一現象在不同時期被言說的方式,考察了其內涵的轉變和人們關於其認知的變化。在此過程中,瘋癲的話語經歷了不同的階段,當然也不是連續的,而是充滿著建構和斷裂。這即是福柯考察對象的方式,用縱向切割的考古方法,而非橫向地將其納入大歷史脈絡中,不是把話語當作符號總體來研究,而是把話語作為系統地形成這些話語所言及的對象的實踐來研究。

在考察話語的形成時,福柯將重點放在了「陳述」一詞上。福柯指出:陳述不是一個單位,而是一種功能。陳述是話語的原子,因此要理解話語,須先理解陳述。他將陳述的功能分為四個特點:「其一,一個符號序列只要同『它物』有某種特殊的關聯,它就可以成為陳述。這種特殊的關聯只涉及它本身,不涉及它的起因,也不涉及它的成分。」這是從陳述對象的層面來探討的,這裡的它物可以與原物高度接近或相似,但卻並不是同一物。他舉了打字機鍵盤的例子來說明:鍵盤上的字母不是陳述,但如果某人將鍵盤上的字母抄寫下來就是陳述;打字機上的鍵盤不是陳述,但是列在書上的鍵盤就是陳述。其二,「陳述通過它與主體保持的某種確定的關係,使自己區別於任意一種語言成分的序列」。這是從陳述主體層面來解釋的,也即是說,同樣的一句話,A說出來和B說出來就不一定是相同的陳述,因為陳述主體已經發生了變化。同時應該警惕,陳述的主體與表述的作者並不是合一的。其三,「它在沒有聯結範圍存在的情況下不能發揮作用」,這是從陳述的共存範圍來解釋的,也就是說,任何一個陳述都離不開其他陳述作為前提,只有在陳述共存的基礎上,命題間的邏輯關係才能在可描述的層次上展現出來,正如對話雙方需要同在一個語境中一樣,陳述也離不開共在的範圍。最後,陳述能夠形成,必須具有物質性。福柯在此處提到的「物質性」指的是陳述中的符號要有可感知的載體來呈現,比如文字要出現在小說中、廣告中等,語言必須由發聲體發出,畫面也要有依託的媒介。可以說,物質性是陳述得以形成的前提。

理解了陳述的功能特點後,話語的定義也呼之欲出。福柯也終於在此處提出:話語是隸屬於同一的形成系統的陳述整體。可見,話語首先是一套符號序列,其次這些符號序列屬於陳述,並且,話語並非單獨的一個陳述,而是系統性的的陳述整體。語言學中的話語原指一個語言序列,比如交談、對話等,但到了福柯這裡,話語從語言學脫離了出來,成為了「各個知識領域的話語」。他的考古學,本質是對話語的分析,而話語分析的核心即是深入到各個領域中,挖掘出一種陳述出現的原因,比如瘋癲的陳述為什麼會出現?福柯的研究重心在於「為什麼」,而不是「是什麼」。從這點看,雖然他的思想深受語言學影響,卻一定程度上也「背叛」了語言學。

無論是《詞與物》還是在《知識考古學》中,福柯都對「斷裂性」有較多提及。在他看來,「思想、知識、哲學、文學的歷史似乎是在增加斷裂,並且尋找不連續性的所有現象,而純粹意義上的歷史,僅僅是歷史,卻似乎是在藉助於自身的無不穩定性的結構,消除事件的介入。」亦即,他認為歷史並非是連續性的,而是充滿著斷裂。

福柯對斷裂性的堅持,是為了反對把人類意識看成一切生成和實踐主體的哲學觀,粉碎被普遍認可的大寫的歷史神話。對先驗主體性的批判在福柯看來尤其重要,因為連續性的歷史是人所建構的歷史,承認歷史的連續性就是承認了人的先驗主體性,而非連續性即是對這種主體霸權的消解。他的反抗,一則力圖指出連續性並非自然形成,而是一定話語和規則下的產物;二則說明連續性進入話語實踐範圍與其他新事物並無兩樣。莫偉民在《詞與物》的譯本中說:「福柯的知識考古學與德勒茲的欲望譜系學都意識到了先驗哲學的終結。」福柯對先驗主體性的排斥受到了尼採「沒有主體,只有主體的解釋」觀點的影響。

福柯的考古學和傳統的思想史並不相同,在他本人看來,二者區別甚大。首先是關於新事物的確定。考古學要確定的是話語,即話語何以形成,它無關新舊,更不能被看作是資料;而思想史是根據已有的編年史來確定新事物的。其次,關於矛盾的分析,考古學和思想史也明顯不同。考古學承認話語的特殊性,重視差異和矛盾;思想史則竭力排斥、消除矛盾,提倡整體性和一致性。再次,關於比較的描述也有區別。傳統的思想史採取的是共時性和歷時性的比較法,而考古學分析話語形成的個體化,用實證性(福柯的實證性與今天我們理解的量化的實證分析方法並不同)的、交錯的方法進行比較分析。最後,關於轉換的測定也存在差異。這裡的轉換更多的是一種話語關係的轉換。思想史根據時間序列來轉換話語之間的關係,而考古學則強調斷裂性,從而衡量那些長期連貫的曲線如何產生。

福柯的考古學試圖打破總體性,破除大寫的歷史的陰霾,在論及陳述時他提到的「稀少性」便是對總體性的拆解。有學者曾提出,福柯反對秩序,但事實上,福柯反對的不是秩序本身,而是基於總體性和連續性的秩序,正如他所說:「考古學的秩序既不是分類的秩序,也不是年代上的連續的秩序。」可見,考古學也有秩序,只是這種秩序充滿著層次和差異,拒絕被整體性納入。而在思想史中,時間的連續性和總體性正是「史」的核心。無數個零碎的片段按照分類被劃入不同的歷史分期中,成為已有歷史整體中的一部分。前者是在秩序中發現混亂,後者則是將混亂囊括進現有秩序中。

福柯反對理性,反對宏大敘事,試圖揭示大歷史框架下的霸權和無處不在的知識權力,從而重新擁抱狄俄尼索斯式的非理性精神,恢復話語的多樣性,使人們正視差異的存在。他批判二元對立的思想,並認為「這種主體與客體並立、經驗與超驗複合, 註定將會瓦解。代之而起的新型認知, 勢必重視反思、張揚差異、恢復人性。」雖然福柯的考古學方法至今仍讓人覺得不甚清晰,甚至還備受詬病,但他的諸多思想,在半個世紀後的今天仍然散發著光芒,給人無盡啟發。

觀瀾讀書會為川大文新學院博士同學自發組織,歡迎各位學友熱情參與!如需轉載本文請聯繫編輯微信kfeiflying

歡迎各類書評、影評等形式的投稿

郵箱:1501947359@qq.com

川大文新·觀瀾讀書會公眾號

微信號 : scuguanlan

相關焦點

  • 現在的歷史:福柯的考古學與系譜學
    而另一位蜚聲世界的思想家——福柯,對其思想的發展界定在學術界也存在不同觀點:有一些學者認為,縱貫福柯的思想發展,可以以其採用的方法論主題劃分為兩個階段——早期紮根於法國結構主義思想的考古學階段以及後期受尼採著作影響的系譜學階段,在早期的考古學與其晚期的系譜學之間有一種「認識論的斷裂」或不連續性。
  • 知識考古學與認知考古學——序《建構神聖:良渚文化玉器、圖像與信仰》
    當90年代末福柯的《知識考古學》翻成漢語出版後,俞先生便興衝衝地研讀起來。之後在一次交談中我問及此書,俞先生只淡淡地說了一句話:不好懂,不是談考古的。俞先生說得對,此書的確不是考古書,而是哲學書,福柯只是借用「考古學」一詞。考古學在這裡不是一門學科的名字,而是一個表示研究方法的動詞。「美術考古學」、「認知考古學」等都是偏正結構,而「知識考古學」卻是正偏結構,重點是知識。
  • 一分鐘帶你了解福柯及其思想
    福柯60年代的「知識考古學」時期主要有三部作品:《癲狂與文明》(1960)、《臨床醫學的誕生》(1963)和《詞與物》(1966)。為了對早期「知識考古學」三部作品的方法論和理論問題做一個總結,福柯又專門寫了一本純理論性著作《知識考古學》。
  • 福柯的權力規訓與系譜消解
    而福柯同時採用三種方法(知識考古學、權力系譜學和道德系譜學)做到了策略上的靈活結合、轉換與運用。福柯借用並且發揮了尼採的譜系學,他從不關心那種有明確主張的高度「同質性」的「起源」。起源問題在一定層面上就是那個「固定形式」的本質基礎。譜系學需要做的就是一種問題的替換,即用「來源」代替「本源」,用一種「過程史」的形態來取代一種「源初」的神聖瞬間。
  • 福柯的「話語與權力」及其傳播學意義
    ①不過,由於福柯的研究存在著階段性——前期的考古學更多強調話語形成的規則性與條件——後期的系譜學更關注話語歷史性中權力的作用,致使諸多對福柯話語理論的引用只關注話語的「話語實踐」特徵,把話語看成一個生產主體和社會現實的機器,而無視「權力」對主體性和社會現實的微觀建構。
  • 張文木丨戰略學札記·人生之二:生死之地有真理
    時下最奢侈的事是讀書,最奢侈的時間是安靜。   44.以讀書為基礎,以寫作為主導,用寫作帶動讀書和思考,而不是相反,是研究能力提高的秘密。讀書如無寫作拉動,其結果是愈讀包袱愈重,愈不敢下筆。其結果是「慎重」一生,終無成果。
  • 紀念福柯逝世30周年︱福柯的幽靈凝視著你
    福柯進一步將這些人的知識視為被權力關係的運作所徵用的知識,它存在於權力對身體的作用之中,存在於對身體的統治、支配和利益之中。正是在生命權力的關係之中,權力製造了知識,權力鼓勵了知識的生產,比如臨床醫學、刑法學、人口統計學等等,這樣權力才在徵用知識的同時生產了知識。
  • 福柯在中國觀察之一:謎一樣的思想家福柯
    1984年6月25日,58歲的福柯因愛滋病死於法國硝石庫醫院。在福柯去世後的三十年間,關於他思想的研究一直在繼續。米歇爾·福柯被公認為是20世紀下半葉最有影響的思想家。是法國哲學家、社會思想家和「思想系統的歷史學家」。其思想對文學評論及其理論、哲學(尤其在法語國家中)、批評理論、歷史學、科學史(尤其醫學史)、批評教育學和知識社會學都有很大影響。
  • 「人之死」:福柯《詞與物》的主旨及其哲學意蘊
    而福柯在《詞與物》中通過「人文科學考古學」預告的「人之死」更是把批判的對象延伸至胡塞爾、薩特的現代主體哲學。無論是先驗主體哲學,還是經驗主體哲學,只要始於意識並把「人」作為研究對象,都是福柯話語考古學所要加以拒斥的。「人之生死」是「人文科學考古學」所揭示的既作為客體又作為主體的「人」主要在19世紀科學話語中所經歷的命運。現代知識型之後並無後現代知識型。
  • 紀錄片《米歇爾.福柯》
    福柯的效應遍及人文科學,他在哲學、歷史、社會理論、文學、藝術、政治學、法學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福柯寫出的是完美之書: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全新的世界,無論是領域還是材料;無論是對象還是構造本身。他參閱了大量的文獻――但是這些文獻如此地陌生,似乎從來沒有進入過學院的視野中。他將這些陌生的文獻點燃,使之光彩奪目,從而成為思考的重錘。
  • 讀懂福柯哲學,這3個關鍵詞,要知曉
    福柯也是後現代主義中重要的思想家。他創建了許多核心概念,比如「知識型」,「權力」等。福柯本來是學醫學的,但他抗拒了父親的旨意。他是位同性戀者,他的主要學術興趣在於心理學,精神分析學,哲學等。他的思想,影響了文學,社會學,哲學,教育學,犯罪學,醫學,身體學,性學,傳播學,管理學等多種學科。
  • 張文木丨戰略學札記·人生之一:《老子》,天下第一
    ·人物之一:當面臨新的歷史性難題,大多數中國人都會想到毛澤東張文木丨戰略學札記·人物之二:「好施小惠,言不及義」式的牧師情懷,既無益於內政也無補於外交張文木丨戰略學札記·筆記之一:戰爭比和平發達得早張文木丨戰略學札記·筆記之二:要團結絕大多數人,這是戰略問題張文木丨戰略學札記·筆記之三:壞事越多,好處就要來了張文木丨戰略學札記·筆記之四:做好事也要商量著做張文木丨戰略學札記·心得之十三:聽其言而觀其行
  • 傳播符號學視角中的福柯
    在這裡,福柯的思想再一次與傳播學研究相遇,福柯後期的譜系學考察,聚焦於知識話語之生成與傳播的內在機制研究,福柯對於權力關係與知識[2]②話語內在關聯的揭示,闡述了「權力—知識」話語是如何滲透進交往關係與其他關係中去的。在知識話語傳播擴散的進程中,它獲得了真理的地位,可以說,知識傳播的實踐機制正是知識話語獲得真理之意義的進程。
  • 米歇爾-福柯生平與著作
    按照慣例,申請國家博士學位的應該提交一篇主論文和一篇副論文,福柯因此決定翻譯康德的《實用人類學》並以一篇導言作為副論文,雖然這一導言從來沒有出版,但福柯研究者們發現,他後來成熟並反映於《詞與物》、《知識考古學》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思想,在這篇論文中其實已經形成。
  • 張文木丨戰略學札記·人生之三:競爭乃境界之爭
    張文木丨戰略學札記·人物之二:「好施小惠,言不及義」式的牧師情懷,既無益於內政也無補於外交張文木丨戰略學札記·筆記之一:戰爭比和平發達得早張文木丨戰略學札記·筆記之二:要團結絕大多數人,這是戰略問題張文木丨戰略學札記·筆記之三:壞事越多,好處就要來了張文木丨戰略學札記·筆記之四:做好事也要商量著做張文木丨戰略學札記·心得之十三:聽其言而觀其行,是判斷美國外交走向的最簡潔的方式
  • 科學網—《樽山節考》的「知識考古學」魅力
    在我看來,與其說今村昌平的《樽山節考》具有「現象學的魅力」,不如說具有法國哲學家福柯所說的「知識考古學」的魅力。福柯認為,我們的一些知識或觀念並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在歷史上逐步發展起來的,或者說是由社會建構起來的,藉助「考古學」可以還原它們的本來面目。
  • 丨趙新月讀史札記
    丨趙新月讀史札記作者:趙新月【原創作品,謝絕轉載】毛主席怎麼看陳涉世家?這個問題不是單純的歷史問題,而是關係到今天炎黃子孫命運的政治哲學問題。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毛澤東思想,我主張《陳涉世家》應該重返中學語文課本。野草書屋主人趙新月理由如下。
  • 福柯的譜系學究竟何指
    [2] 福柯:《必須保衛社會》,錢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頁。[3] 智河:《福柯系譜學探微》,載於《國外社會科學》1997年第1期。[4] 張豔玲:《解讀福柯:從「知識考古學」到「系譜學」》,載於《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
  • 福柯:權力與自由
    不知道這張照片是在什麼情形下拍攝的,什麼事情讓福柯這麼開心。不少有關福柯的文章,好像也都很喜歡使用這張照片。然而,對於那些認真聆聽過福柯演講的人來說,這張照片卻很難符合在書中讀出的福柯的形象,因為他的思想彌散著壓抑和不快樂。這在很大程度上源於福柯批判式的、反叛的、對抗的講述方式和觀點。他否認歷史的進步、質疑理性的權威、抨擊一切權力的統治形式。離經叛道者總是引人注意的,特別是一個博學的離經叛道者。
  • 一個圍繞福柯的「學術勞動密集型產業」
    1990年代福柯的翻譯出版開始成為文化界重要事件早在1980年代福柯就已經隨著西方思潮的引進進入中國,1984年6月福柯去世,3個月後《國外社會科學》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法國哲學家福柯逝世》,之後有越來越多介紹性的文章開始出現在這一期刊上,所談論的主題主要圍繞著權力、話語、瘋癲、知識考古等,現在看來這些文章大多粗糙簡略並存在諸多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