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在中國觀察之一:謎一樣的思想家福柯

2020-12-12 江蘇頻道

福柯

福柯是誰

二戰結束後,法國巴黎仍然是西方時尚文化不斷翻新的文化中心,存在主義、新弗洛伊德主義、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結構主義、後結構主義不斷翻新。1968年的法國巴黎的「五月風暴」直接導致了西方傳統教育模式以及理念的瓦解,是西方文化思潮變遷的分水嶺,後結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思潮興起,後結構主義也作為當代哲學。而發端於西方的當代藝術,也是在西方特定歷史時期的哲學以及社會政治背景下產生的,杜尚的《泉》開啟了當代藝術的起點。在這個領域以法國哲學家德勒茲,福柯,德希達和利奧塔等為代表人物。被稱作「20世紀法蘭西尼採」的福柯,在當代法國思想發展中,更是極其引人注目的。在福柯去世之後,其思想影響方興未艾,對當代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的影響日益深遠。法國哲學家德勒茲宣布:這個世紀將被稱作「福柯時代」。德國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大師哈貝馬斯說:「在我們這一代對我們的時代進行診斷的哲學家圈子裡,福柯是對時代精神影響最持久的。」尤其是福柯在藝術創作中所主張的無序性,解構性,消名性觀念在西方當代藝術領域被普遍接受與推崇。無序性在德國藝術家裡希特的藝術過程中體現的淋漓盡致。他的藝術觀念是對結構主義現代美學的全面反動,也是對現代藝術觀念風格圖式化,藝術價值一勞永逸傾向(藝術的經典思維)的否決。因此,美國概念藝術家科索斯對裡希特的判斷是:裡希特不是一個好畫家,但卻是一個優秀的藝術家。

1984年6月25日,58歲的福柯因愛滋病死於法國硝石庫醫院。在福柯去世後的三十年間,關於他思想的研究一直在繼續。米歇爾·福柯被公認為是20世紀下半葉最有影響的思想家。是法國哲學家、社會思想家和「思想系統的歷史學家」。其思想對文學評論及其理論、哲學(尤其在法語國家中)、批評理論、歷史學、科學史(尤其醫學史)、批評教育學和知識社會學都有很大影響。主要著作包括《古典時代瘋狂史》(《瘋癲與文明》)、《臨床醫學的誕生》、《詞與物》、《知識考古學》、《規訓與懲罰》、《性史》等。他對文學評論及其理論、哲學(尤其在法語國家中)、批評理論、歷史學、科學史(尤其醫學史)、批評教育學和知識社會學有很大的影響。雖然他並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後現代主義者和後結構主義者,但也有人認為他的早期作品,尤其是《詞與物》還是結構主義的。他本人對這個分類並不欣賞,他認為自己是繼承了現代主義的傳統。他認為後現代主義這個詞本身就非常的含糊。

王功新《我的太陽》

無處不在的權力

福柯在他的《規訓與懲罰》等著作中主要闡述了從歷史發展的維度,關注知識與權力的關係——權力怎樣通過話語權表現出來,並配合各種規訓的手段將權力滲透到社會的各個細節中去,比如監獄制度、性問題等。福柯的思想對當代社會學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

在王功新最近的作品中,以法國現實主義大師庫爾貝代表作《畫室》,曾經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攝影作品《讀書的雷鋒》,以及王式廊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所作的「革命現實主義」繪畫代表作品《血衣》。無處不在的一代人的記憶,所帶有的時代印記則更加深刻—不僅僅是形象與場景留在王功新們的腦中,而且還有拍攝某一主題時下意識使用的構圖方式。原作中雷鋒讀書的經典形象被王功新借用到不同種族、年齡和身份的人群身上,並伴隨作品播放時間的推移,在某一時間同步顯現不同人物的喜怒哀樂。

藝術家王功新說:「我們這代人在拍攝讀書題材的時候,自然就會找到這個被訓練過的角度,因為這樣可以最好地突出主題:書、表情、臉都是亮的。而現在年輕人都習慣斜上方四十五度自拍,同意也會留下一個影像的規則,如果你們看到一個從底下照的照片肯定覺得很彆扭。」這就是他作為藝術家有責任去提醒的,被訓練出來的攝影角度和方法其實也代表了另一種形式的思想強化和控制。「其實挺瘮人的,我拍什麼都永遠有雷鋒的影子在。視覺藝術家應該發現這樣的問題。」

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張旭:「福柯的治理術,這種治理術,這種權力,這種微觀的權力,它並不是國家機器也不是專制政府,甚至並不像規訓權力是附屬於某一個機構的,比如說監獄或者是醫院這樣一些規訓機構,但是這些權力恰恰是作用於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甚至是日常生活,比如對家用電器的消費,我們每個人都要進入到這個消費裡面,除非你像那些隱者,你必須進入到現代生活裡,就是你得不不接受現代經濟生活或者是我們這種消費社會提供我們這種生活方式是對我們這種生活幸福的保證。」

福柯在20世紀非常特殊的一點就是他幾乎涉及了所有的學科,汪民安教授認為這是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跟福柯相提並論的,可以說他是一個哲學家,可以說他是一個歷史學家,也可以說他是一個批評家,甚至也可以說是社會理論家,他甚至對法學、對醫學、對精神分析學,對於史學、政治學、哲學、文學幾乎所有的人文學科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就是福柯不同於其他所有人的地方,比如海德格爾也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但是海德格爾的影響主要限於哲學,可能還有點兒文學和藝術,德希達也主要是哲學、文學和藝術,像福柯他是在法學領域、社會學領域、政治學領域影響都非常大,正是因為他把人文學科整個面貌都改變了,後面的人也都從福柯那裡受到影響。

相關焦點

  • 福柯:權力與自由
    人道與作為客體的異己  所謂人道,即人們對於異己的良善態度,如福柯說,「即便是在懲罰最卑鄙的兇手時,他身上至少有一樣東西應該受到尊重,就是他的人性」。血腥的、殘暴的酷刑的廢除,和謙抑的、節制的以自由刑為主的刑罰制度的確立,被認為是現代法治的標誌之一,它象徵著文明和進步。
  • 福柯在伊朗|重訪福柯與伊朗革命:福柯的一次「誤判」?
    福柯看到了有軍事傾向的伊斯蘭教所帶來的新話語具有巨大的力量,不僅是對伊朗,而是對全球。他展現出,這場新的伊斯蘭主義運動的目標是與現代西方秩序,也與蘇聯和中國完成根本性的文化、社會和政治上的斷裂。伊朗的體驗也為福柯的思想帶來了一些嚴重的問題。
  • 汪民安訪福柯同性伴侶德菲爾:70年代福柯沒同他一起來中國
    丹尼爾•德菲爾(Daniel Defert,1937年9月10日—),是米歇爾•福柯的終生伴侶,福柯遺稿的整理者,也是福柯全集的編者之一。德菲爾先後任教於克萊蒙費朗大學、巴黎大學(又稱索邦大學)、萬森納中央實驗大學(又稱萬森納巴黎第八大學)、巴黎高等研究實踐學院等學府。
  • 講座|福柯在今日中國仍然是「被流放的思想」
    3月19日,在北京798藝術區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行了一場題為「今日福柯」的學術對談,北京大學杜小真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吳瓊教授、首都師範大學汪民安教授圍繞著法國思想家米歇爾·福柯的思想遺產展開了討論。也就是說,每個人和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的過去和現在也是不一樣的;尊重個體就是尊重個體的相異,真正的自由就是反抗任何壓制個體差異的權力,追求從這些權力中解放出來的自由。
  • 福柯 人的三種二重性
    尼採將現代知識型從人類學的沉睡中喚醒,正如康德將古典知識型從表徵和秩序的沉睡中喚醒一樣。尼採許諾的超人哲學摧毀了康德的追問人的本質的人類學。這種人類學是有始(康德) 有終(尼採) 的,因而作為一種知識和概念的「人」也是有始有終的,它不是一個永恆的存在,「對於人類知識而言,人既不是最古老的問題,也不是最恆常的問題。
  • 尼採、福柯的生日 | 照亮前路的思想,可以有多「瘋狂」?
    福柯自己也在不止一次的會談中談到這一點。當然,像所有優秀的高師學生一樣,他實際上多年前就讀過尼採。但在那個夏天,他突然覺得尼採那些他已熟知的思想變得新鮮了。福柯回憶道:這次讀尼採使我感到了一種「哲學的震動」。他在1982年的一次談話中解釋說:「尼採是一種啟示,我以巨大的熱情研讀了他,並與我的生活實現了決裂……我曾有一種上了圈套的感覺。透過尼採,我變得對生活中的一切都感到陌生了。」
  • 現在的歷史:福柯的考古學與系譜學
    本書作者貝爾特則不同意這一觀點,他希望通過對早期和晚期福柯關於各種知識獲取類型思想的分析,證明福柯在方法論上的連續性。福柯的考古學主要受到兩個知識傳統的影響:其一,一般的法國結構主義的影響和特殊的法國結構主義史學(年鑑學派)的影響。其二,法國科學哲學對福柯的考古學的影響。福柯的考古學著作很大程度受惠於法國結構主義史學,他也試圖揭露經過長時間階段延伸的潛在結構。
  • 紀錄片《米歇爾.福柯》
    【見】官方簡介: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0.15-1984.6.25),法國哲學家,他也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福柯的效應遍及人文科學,他在哲學、歷史、社會理論、文學、藝術、政治學、法學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福柯寫出的是完美之書: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全新的世界,無論是領域還是材料;無論是對象還是構造本身。他參閱了大量的文獻――但是這些文獻如此地陌生,似乎從來沒有進入過學院的視野中。他將這些陌生的文獻點燃,使之光彩奪目,從而成為思考的重錘。
  • 【觀點】楊志:福柯與埃利亞斯
    這話敏銳道破了該書的價值所在,卻不能為福柯辯白,因為書名清清楚楚,談的是「監獄的誕生」,不是「馴服的身體」。福柯的問題,我推測,是他跟其他法國結構主義者一樣,深受法國大歷史的影響,內心有先於理論的「情感結構」。法國是最早興起的民族國家,中央集權歐洲最早(不過要跟我國比年頭,那就相形見拙了)。個人是零,國家如同巨無霸,這種「大一統」的滋味,法國人也比其他歐洲人更早領略,何況還有一場腥風血雨的大革命。
  • 福柯的部署論 Dispositif
    同時,這種建築如同整齊碼放了諸多小白鼠的實驗室一樣,透過觀察產生關於犯人的知識,從而尋得更有效、更具針對性的懲罰方法,「在權力得以施展的事物表面,知識發現了新的認識對象」[5]。權力沉默地自動施展,生產知識,以增強自我,這種全景敞試模式通過「自己的預防性能、連續運作和自動機制」強化了任何權力機構,繼而「使權力的行使變得完善」[6]。
  • 米歇爾-福柯生平與著作
    但福柯這一方的陣容也毫不遜色:岡奎萊姆拍案而起,他於1967年發表長文痛斥「薩特一夥」對《詞與物》的指責,並指出爭論的焦點其實並不在於意識形態,而在於福柯所開創的是一條嶄新的思想系譜之路,這恰恰又是固守「人本主義」或「人道主義」的薩特等所不願意看到並樂意加以剷除的。  不管怎樣,《詞與物》為福柯帶來了巨大聲望。不久,福柯又一次離開了法國,前往突尼西亞大學就任哲學教授。
  • 何謂福柯的「discipline」
    何謂福柯的「discipline」 2017年07月18日 07:3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莫偉民 字號 內容摘要:通過敘述19世紀的監獄敞視主義(panoptisme
  • 福柯與薩特|02|福柯、馬克思主義與歷史:生產方式對信息方式|第一章
    這些新形式的抗議造成了一種新的政治氣氛,頗為類似對中國的文化革命的虛假模仿。很不幸的是,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無法解釋新的期盼、新的趨向,如果讓它來解釋,這些運動統統被歸併為勞工運動。福柯和其他人(如德勒茲、瓜塔裡、卡斯託裡亞迪斯、勒弗爾、利奧塔、鮑德裡亞、莫蘭和列斐伏爾)更為嚴肅地看待形勢,試圖修正自己的思想,以適應新政治的迫切需要。就福柯而言,統治和權力的主題是首要的。
  • 福柯《規訓與懲罰》導讀
    福柯在此書中聚焦1750年至1850年間法國制定的刑罰制度。在此期間,公開的體罰被隱秘的監禁判決所取代。重點不是對身體進行懲罰,而是改變罪犯的內在。對福柯來說,刑罰機制是整個社會規訓制度的體現。福柯通過追溯歷史根源的方式,發展了個體」規訓「這個觀點,」規訓「使得個人被嵌入一個標準化的網絡中。監獄甚至成為收集知識、為現代人文科學奠基的地方。
  • 姚大志 | 什麼是系譜學 ——福柯政治哲學探析
    這種重合的例子最典型地體現在福柯(Michel Foucault)身上。福柯是當今世界最有影響的後現代主義者,而且也是當代最有影響的政治哲學家之一。雖然福柯在20世紀60年代就以「知識考古學」嶄露頭角,但真正使他名揚天下的則是「系譜學」。福柯的系譜學由三個基本維度構成:一個中心,即權力;兩個基本點,即知識和身體。
  • 福柯的「身體」:從女性主義視角再解讀
    原標題:福柯的「身體」:從女性主義視角再解讀   從某種意義上說,福柯的身體概念頗受女性主義學者的青睞,原因之一是他對於身體的權力解構,他相信性別並非身體的內在自然屬性, 而是特定權力關係的產物,這一觀點顯然與「社會性別」,甚至巴特勒的「性別表演」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 福柯對「現代性」的實踐性闡釋
    康德彰顯了為自然和道德立法的理性的價值,使人作為理性主體的地位得到尊重,但是福柯認為這種做法是危險的:一方面使得人與自身的關係陷入對象化的認識性陷阱,人成了抽象、普遍的大寫的「人」;另一方面也將哲學的任務局限在了為人的認識範圍劃界的狹義批判之中。因此,福柯稱康德的批判哲學使人文科學陷入「人類學沉睡」。
  • 福柯的權力規訓與系譜消解
    福柯在面對這一問題時,和尼採一樣,將「起源」問題(權力關係各方地位是如何被先天確定的)懸置規避開來,用一種「來源」(權力關係的動力過程)問題進行了轉化。這深層次反映出福柯的焦慮或者隱憂,對於歷史性先驗主體的牴觸,反抗和恐懼。
  • 紀念福柯逝世30周年 | 福柯法蘭西學院課程手稿被重金收購
    從童年開始,總有一個噩夢纏繞著福柯:「我有一個文本無法辨識,或者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可讀的;我假裝讀懂了它,我知道它就是我創作的;然後文字突然變得模糊一團,我什麼也辨識不出來,甚至也無法創作,我感到窒息,隨之醒來。        1984年6月25日,福柯永遠地睡去了,不再受噩夢的打擾。
  • 讀米勒的《福柯的生死愛欲》
    米勒說福柯一生都在實踐尼採的箴言「成為自己」;「他的作品像是在表達一種實現某種生活方式的強烈欲望」。福柯的自我是怎樣的自我呢?「這種自我棲息在同一具人體裡,與他凡人的生活共始終」。我一開始讀這句話的時候一頭霧水,並不知道作者是在為敘述福柯的同性戀傾向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