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念福柯逝世30周年︱福柯的幽靈凝視著你
推選20世紀最偉大的思想家,若說上半葉是海德格爾,那麼下半葉應該就是福柯了。 今年的6月25日是福柯逝世30年整的日子。為什麼紀念福柯?因為他的思想滲透於人文社科的方方面面,整個顛覆了思想界的景觀。當下其魅力仍絲毫未減,相關的討論、研究愈加豐富,呈現出令人震撼的可能性。
-
米歇爾-福柯生平與著作
[1] 1961年5月20日,福柯順利通過答辯,獲得文學博士學位。這篇論文也被評為當年哲學學科的最優秀論文,並頒發給作者一枚銅牌。 還在福柯通過博士論文答辯以前,克萊蒙-費朗大學哲學系新任系主任維也曼在讀完《瘋癲史》手稿後,即致函尚遠在漢堡的作者,希望延聘他為教授。福柯欣然接受,並於1960年10月就任代理教授,1962年5月1日,克萊蒙-費朗大學正式升任福柯為哲學系正教授。
-
一個圍繞福柯的「學術勞動密集型產業」
2016年對於國內福柯的讀者來說是頗為令人欣喜的一年,我們似乎是看到了新一波的福柯熱,他的作品和研究的出版遠多於往年,加上著名學者汪民安執導的紀錄片《米歇爾•福柯》也在近日上映,使得福柯在去世30年多後再一次回到讀者中來,在閱讀與觀影之中一飽眼福,重新思考和審視福柯為我們留下來的遺產,學者張一兵更是直接以
-
紀念福柯誕辰90周年|還記得當年未名湖畔的福柯小組嗎?
紀念福柯誕辰90周年|還記得當年未名湖畔的福柯小組嗎?這個自發組織的學術共同體被他們稱為「福柯小組」,當時那群青年們也許沒有想到,這會對他們每個人的學術道路產生怎樣的影響。本文是清華大學法學院趙曉力副教授,回憶研究生時代與李猛等人組建福柯讀書小組,同志於學術的故事。如趙曉力所說,這個小組超出了學術共同體,他們在那裡接受了相互之間的教育,並學會了自我教育。
-
國際思想周報 | 無處不在的福柯
25日是米歇爾·福柯去世30周年紀念日,他曾憑藉「知識考古學」,廣泛地影響了各個人文學科,使得他「無處不在」。 福柯逝世30周年 25日是米歇爾·福柯去世30周年紀念日,包括《解放報》、《快報》周刊在內的多家法國媒體刊載紀念文章。
-
鄧皓琛評《米歇爾·福柯傳》︱福柯的法國,法國的福柯
另一方面,站在法語圈的角度,近二十年也是福柯各類著述及學界同仁研究成果的出版井噴期。至於福柯當年在法蘭西學院的講課稿,則要等到2014年才全部整理完畢。面對越來越深入的福柯研究,中國讀者大概會問:這本《福柯傳》是什麼來頭?從記者到大學哲學系教授,埃裡蓬走過的堅實腳印本身就是我們認真對待《福柯傳》的首要理由。
-
尼採宣布「上帝」之死後,福柯又宣布「人」也死了
這兩位大思想家分別是德國的尼採和法國的福柯。尼採的大名如雷貫耳,因他否定了上帝,鼓吹超人哲學。福柯是尼採之後,另一位極具顛覆意義和革命色彩的哲學大師。在西方現代思想界,福柯的影響之大,和尼採不相上下,尤其是20世紀70年代後的西方後現代文化,一併把尼採和福柯視為精神導師。
-
汪民安訪福柯同性伴侶德菲爾:70年代福柯沒同他一起來中國
丹尼爾•德菲爾(Daniel Defert,1937年9月10日—),是米歇爾•福柯的終生伴侶,福柯遺稿的整理者,也是福柯全集的編者之一。德菲爾先後任教於克萊蒙費朗大學、巴黎大學(又稱索邦大學)、萬森納中央實驗大學(又稱萬森納巴黎第八大學)、巴黎高等研究實踐學院等學府。
-
講座|福柯在今日中國仍然是「被流放的思想」
杜小真:福柯的樂觀主義是真正的樂觀主義杜小真杜小真以「異和權力」為主題,向聽眾分享了她閱讀福柯的一些心得體會。在杜小真看來,福柯最讓人印象深刻也最令人心醉的地方是在於:「變異的福柯」。她援引法國導演弗朗索瓦·蓋雅(François Caillat)為紀念福柯逝世三十周年而推出的傳記電影《福柯反對他自己》(Foucault contre lui même)來說明,自1940年代進入巴黎高師求學,直到1984年病逝,福柯呈現的形象可謂千變萬化,他自己的生命活動及其學術著作從來並非固定不變而是變動不居的,他說的話、他做的事情總是在變化,永遠趨向於異。
-
福柯在伊朗|重訪福柯與伊朗革命:福柯的一次「誤判」?
四十年後,澎湃新聞組織翻譯了「福柯在伊朗」系列,回顧當時在知識界掀起的關於伊朗革命的討論,我們將從福柯和反對福柯的不同聲音呈現當時的討論,以期引領中文世界的讀者回到今天伊朗伊斯蘭政權建立前夕的那個歷史現場。這篇文章發表於2004年,對於1978-1979年圍繞著福柯對伊朗問題的立場,進行了批判性的回溯。
-
福柯的部署論 Dispositif
本文以福柯1975年出版的《規訓與懲罰》(Surveiller et punir)一書作為思考的起點,但令人遺憾的是,由於筆者的能力所限與課程作業在時間上的限制,這本書竟也成了近乎唯一的依憑。要討論福柯的「部署」概念,理應徹讀其所有使用了此術語的著作,甚至通覽他的所有作品,並在此基礎上挖掘他寫作的語境、脈絡,並配合他人的評述與延展。遺憾本文未能做到。
-
紀錄片《米歇爾.福柯》
福柯的效應遍及人文科學,他在哲學、歷史、社會理論、文學、藝術、政治學、法學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福柯寫出的是完美之書: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全新的世界,無論是領域還是材料;無論是對象還是構造本身。他參閱了大量的文獻――但是這些文獻如此地陌生,似乎從來沒有進入過學院的視野中。他將這些陌生的文獻點燃,使之光彩奪目,從而成為思考的重錘。
-
何乏筆:福柯的權力技術與美學修養
然這樣的解釋過於簡單,因為對《性特質史》出版期間(1976 至 1984 年)而言,福柯在法蘭西學院課程僅在 1981 年詳細探討性特質的主題。此外,在《知識的意志》中已可推論,生命權力與生存美學之間的橋梁並非性特質,而是「生命」與「技術」的關係,或說:管理生命的技術。
-
讀書札記丨福柯《知識考古學》
——福柯書目/作者介紹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法國哲學家、社會思想家,法蘭西學院教授,影響世界的重要人物。
-
何謂福柯的「discipline」
但福柯的本意並不是實行監獄改革,因為即使廢除監獄這種懲罰手段,社會還會恢復或發明其他手段。因此,福柯致力於通過批判現實制度來說明現實社會據以把某部分人口邊緣化的過程這一問題。福柯於1975年出版的法文著作題目是《監視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後譯成英文本時名為《戒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譯成中文時則成了《規訓與懲罰》。雖然福柯本人對英譯本的標題較為欣賞,但該標題似遮掩了福柯凸顯其重在「監視」之本意。
-
福柯與薩特|02|福柯、馬克思主義與歷史:生產方式對信息方式|第一章
福柯自1968年以來寫的著作(《規訓與懲罰》、《性經驗史》和大量短篇)包含著社會理論和社會史寫作中的某些重要進展。作者的目的是將這些進展與福柯思想的其他一些價值較小的進展分隔開來,並不試圖評價福柯著作的整體,而只是關注並分析它的某些特定特徵。波斯特將福柯的著作放置於雙重問題中:社會批判理論的問題;作者稱之為「信息方式」的新社會構型的問題。儘管福柯的政治學是模糊的,他的著作則非常適合於批判理論。
-
傳播符號學視角中的福柯
由於福柯思想的艱澀難懂,普遍存在的誤讀和不恰當的理論應用成為傳播學基礎研究所必須面對的問題。從傳播符號學出發,通過「信息意義」和「社會互動」兩大環節可以探尋福柯與傳播學研究的理論交集:福柯對「信息撒播」與「社會實踐」的理解,與傳播符號學形成共鳴;而通過對作為「信息意義」與「社會實踐」之內在邏輯通道的「規訓技術」的層層解析,則可揭示出傳播學對福柯理論的應用研究中所存在的重要問題及原因。
-
讀懂福柯哲學,這3個關鍵詞,要知曉
被譽為「法蘭西的尼採」。福柯也是後現代主義中重要的思想家。他創建了許多核心概念,比如「知識型」,「權力」等。福柯本來是學醫學的,但他抗拒了父親的旨意。他是位同性戀者,他的主要學術興趣在於心理學,精神分析學,哲學等。他的思想,影響了文學,社會學,哲學,教育學,犯罪學,醫學,身體學,性學,傳播學,管理學等多種學科。
-
法國根本沒有「法蘭西學院」!或者說有三個!
第二種情形中文百科詞條「法蘭西學院」這個學院的課程免費向所有人開放,並且不授予任何文憑。它向公眾傳授那些「正在形成的知識」而非已經定型了的知識。這些教席由學院的學術委員會根據學科的發展演變而自由推選出來的。新成立的教席既可以部分承襲過去教席的工作,也可以從事全新的教學,教席成立之後則任命與該教席相對應的教授。 每年Collège de France的教授都會講授新的課程,這些課程與他們的研究成果或相關領域的最新發展相關聯。
-
福柯:權力與自由
不知道這張照片是在什麼情形下拍攝的,什麼事情讓福柯這麼開心。不少有關福柯的文章,好像也都很喜歡使用這張照片。然而,對於那些認真聆聽過福柯演講的人來說,這張照片卻很難符合在書中讀出的福柯的形象,因為他的思想彌散著壓抑和不快樂。這在很大程度上源於福柯批判式的、反叛的、對抗的講述方式和觀點。他否認歷史的進步、質疑理性的權威、抨擊一切權力的統治形式。離經叛道者總是引人注意的,特別是一個博學的離經叛道者。